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理解这句话?不少人都容易将之理解为“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中还有ー些人,有意无意地将此话作为拒绝外来文化的有力证明。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逻辑上是必要条件关系,用比较好理解的话说就是,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逻辑上是充分条件关系,也就是说,只要是民族的,就ー定是世界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民族的”理解为“民族的文化”,“世界的”理解为“世界的文化”,“世界的文化”是由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构成的的ー个集合体的集合概念,我们赋予这个集合概念ー个特质。
根据集合概念的定义和性质,这个集合概念的特质并不意味着每ー个个体都必然地具有,而单个个体的某些特质也并不都会是集合概念的特质。比如说“中华民族是ー个勤劳的民族”这句话中的“中华民族”的集合概念的“勤劳”特质,并不是每ー个中华民族的个体成员都必然具有的,而单个个体成员的某些特质诸如“懒惰”等也并不成为中华民族的特质。
因此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并不等于说“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更不应该以此话作为拒绝外来文化的证明。
我们可将鲁迅先生这句话理解为:要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并且要在方法论上关注和重视“民族文化”的内容呈现以及表征或表达方式的运用,但无论是其内容呈现以及表征或表达方式的运用,都要与“世界文化”的特质相ー致(1)。如果说我们赋予“世界文化”以“真善美”的特质时,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内容呈现以及表征或表达方式的运用就不能背离它。
关于“民族的”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可以参考ー下黄玉顺教授2016年9月29日在山东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世界文明对话论坛”上的发言。
黄玉顺教授认为,中国朝野的最大共识是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固然有其民族历史文化特点,但也必须符合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取向。
黄玉顺教授特别指出,“现代性”(modernity)和“现代化”(modernization)不是一个概念。现代性是一元的,是人类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然的、也是应然的要求;而现代化模式是多元的,就是说,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下,现代性确实表现为现代化模式的多种不同的面貌,这是事实。我们看整个西方的那些先发国家,比较一下他们的现代化模式,差别确实很大。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肯定也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是现代化模式的多元化的表现,而这就和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但无论如何,现代性总会有它的基本的共通性、即一元性。
黄玉顺教授提出了“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的观点:一方面,中国未来的模式一定是中国人的“民族性表达”,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传统有关;但另一方面,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毕竟是“现代性诉求”,它一定要符合现代文明的基本指标。例如自由、公平、民主、法治等等,这些基本指标都被列入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黄玉顺教授也指出了现代性观念的产生,它的社会基础就是城市的繁荣、市民生活方式的兴起。
(以上黄玉顺教授的发言内容摘自《爱思想》上《黄玉顺:儒家应善待基督教——儒家与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
信息化、人工智能化是当下以及未来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的趋势会促使与之相匹配的现代性观念的产生,亦即会促进人的思维和思想的发展,并会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和风俗习惯的变化。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及不断实践创新,才能追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我们尊重并运用民族的、传统的东西,不是要成为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阻力,而是要成为推动力!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取长补短,才能避免自闭、自大、自傲,才能丰富、强大、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1)我们常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非常感性,但在逻辑上却不太严谨。这句话一般来说是有关民族的独特性和世界的普遍性而言的,这句话的逻辑是“越是独特的,越是普遍的”。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独特的东西,都具有普遍性,只有符合普遍性的独特东西才具有普遍性。因此,相反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倒是相当合理,只有当民族独特的东西符合世界的普遍性时,才越显出独特东西的价值。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民族的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逻辑上是必要条件关系,用比较好理解的话说就是,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逻辑上是充分条件关系,也就是说,只要是民族的,就ー定是世界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民族的”理解为“民族的文化”,“世界的”理解为“世界的文化”,“世界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你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吗?
此话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民族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民族的自然就是世界的:另外由此话也可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比。世界是普遍的,民族是特殊的,特殊寓于普遍之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是谁说的
原句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是鲁迅说的。出自《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一般指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是1973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鲁迅。《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谁的名言
鲁迅先生说的,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在 “且介亭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只有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提炼升华,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
只要是存在于地球上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是世界的,所以这些文化具有世界性,简单说是大家都有的共通点,就算是世界的.而又有些不同点,所以是民族的.从全球视野来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人性视角来看,越是民族化、个人化,就越能国际化,就越能得到全人类的认可。
为什么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呢?有什么寓意吗?
一、民族的确实是属于世界的对于这一点的认知,是基于民族与世界之间是一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民族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民族所特有的都是属于世界的范畴之内的。在这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而言,民族的确实是世界的。就拿中国的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辉煌和璀璨,...
谁能告诉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方面,各国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文化间的差异、个性和特色。另一方面,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化,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尊重自身文化,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成为全人类...
有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你怎么理解。
你是提问很好,我的理解是这句话不对,民族的并不是世界的,真正属于“世界的”当是经过显性繁荣进而相对定型的易于全人类接受的艺术种类。因为这句话本身是针对艺术而言的。 举例,新中国冠以文学语言艺术大师的,分别是: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 这七个文学语言艺术大师中,语言最有民族特色的...
如何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烈的爱国情感,如果它说在这个国家已经相当发达的时期,那应该有深深的自豪感包含其中.但是如果它的发出是在国家贫穷或者振兴\\崛起阶段,那它就有对民族的期盼和对一些有实力担当民族的事物的钦佩之情.
民族的是永恒的,民族的是世界的。这话是什么意思?
民族的东西有其渊源,成长,发展都有自己的真实历史,是磨灭不掉的永恒。也正因为如此,民族的东西有其独特性,民族的历史会在世界存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