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面语除了文言还有什么言

古代的书面语除了文言还有什么言

先秦文言一致,后口语演化,书面却仍沿用先秦文体,即「文言分离」。

 古代人说话不说“之乎者也”
  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文字是语言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文言就应该是古人口语的忠实记录,即所谓“映照说”。但孟昭连经过多年研究后疑窦顿生。
  按照语言学界共识,西周之前汉语是没有语气词的,“之乎者也”等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在书面语中出现的,在二三百年间很快达到完备的程度。从《尚书》开始,《诗经》《左传》尤其是《论语》及战国其他诸子著作,都有大量语气词。
  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二三百年间突然出现了一整套前所未有的语气词,最初的动因何在?在古代传播手段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它是如何在全民的语言中(包括口语)迅速普及应用的?通过对大量文献典籍中的实证、例证的分析、研判,孟昭连教授指出:一整套语气词的“突然降临”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因此也是不可信的。
  更为奇怪的是,上古的语气词在后来的口语中全都没有留传下来,“也”“矣”“乎”“哉”“欤”“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这也成为语言学领域的“千年之惑”。孟教授假设这些语气词曾在古人的口语中存在过,并按照先明清,再唐宋、南北朝,最后秦汉的逆向顺序来考察,结果令人吃惊:它们从来就没在古代人的口语中存在过。孟教授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著作和材料,比如宋代,连皇帝批阅奏章这么“严肃”的事也都没有“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乃书面语符号
  既然古人日常生活根本不说“之乎者也”,那“之乎者也”是什么?
  孟昭连指出,语言学家告诉人们“古代文言是没有标点的”,这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其实,“之乎者也”之类的所谓“语气词”,就是古代最早的标点符号。先秦口语中并没有语气词,不同的语气是用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来表现的。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古人就借用了一批本来属于实词的文字作为每一句的提示符号,既表示停顿,也提示这一句的语气声调,阅读时“之乎者也”只起到提示作用,并不需要读出声音来。
  专家称,这个结论对传统语言学中的“文字是语言的客观反映”观念是一个巨大冲击,中国古代语言的发展历史很可能会因此而改写。
  既然“之乎者也”只是“标点符号”,那么阅读时发声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孟昭连认为,唐五代口语中已经开始出现了白话语气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啊吗呢呀”之类,书面语中的语气提示符号也逐渐转化为与口语相对应的文言语气词。唐代科举考试,主要内容就是考查对儒家经典的记忆与理解能力,甚至有时专考“之乎者也”。也就是说,经典中的语气提示符号已成为经典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考生在平时朗读背诵经典时,会将句末语气词读出声音来,以强化记忆。就像现在考试,如果连标点符号一起考,甚至填空题专考标点符号,那么学生背诵课文时必然也要背诵标点符号。
  “之乎者也”的研究价值
  最近,孟昭连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题为《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谜——文言语气词非口语说》的论文,对“之乎者也”的产生、消失、实际功能等详加论述,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对于“古文没有标点”的说法,孟教授不敢苟同:“古人发明文字,就是为了记录语言、表达思想。不告诉读者应该在何处停顿,语气如何,岂非自设迷阵,不想让人看懂?”
  那么,为何古人不选择简单的符号断句呢?“借字为标”一方面是为了“词更达意”,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方形汉字的美观一致。孟教授风趣地说,文言虽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但它的内容和形式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大相径庭。因此,古装影视剧中那些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的人物形象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并非历史真貌。那些提倡学生讲说“文言”的“国粹迷”们,更应该先搞清楚何谓“文言”,何谓“国粹”。阅读时,“之乎者也”读出声音来,就像“领导——冒号”一样会成为笑柄。
  孟昭连的学术观点得到古代文献与文言小说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剑国的强力支持。李剑国认为,孟昭连教授一反传统的语言理论,用全新的视角对文言语气词的实质进行解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难能可贵。传统观点其实是在西方语言理论影响下出现的,并不符合中国古代语言发展实际。孟昭连教授的研究征引文献丰富,推理严密,结论可靠,说服力很强。他说:“在长期整理古代文献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文言语气词有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但用孟氏‘非口语说’来解释,即可迎刃而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30
  古代书面语、文言,二者是同一个概念。文言,顾名思义,即文字语言,等于书面语言。
  宋元时期,出现了“说话”艺术,现在叫“说书”,是一种口语艺术,并非文字语言。但“说话”需要“话本(相当于剧本)”,于是出现了‍用白话写成的文字,被称为“白话文”。严格说起来,它属于说话的底稿,并不是被官方认可的“书面语”。由于白话文的影响力大,受到人们的推崇,宋元以后,民间出现了用白话文写信、创作文学作品的情况,但毕竟不是官方的书面语,正式场合的公文还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
古代的书面语分为文言文和古白话,比如《西游记》里的语言,文言文则是我们经常所接触到的古文,例如:《师说》里面的用语。 再日常生活中,古人不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用语。 现在我们所讲的普通话和古代的语音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方言当中还保留着一些古音。例如:古音当中的入声在现代语音中已经消失,但是仍然保留在南京...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语言形式,其书面语可以分为两大类:文言文和白话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正式书面语。在古代,文言文是官方文书、经典、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常用语言形式。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用法都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特别学习才能理解和使用。白话文是指口语化、通俗易懂的汉语书面语。...

古代汉语书面语有哪两个系统?
广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个系统:文言和古代白话。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我们熟悉的“三言两刻”、《红楼梦》《水浒传...

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个系统
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个系统指的是:文言和古代白话。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文言文的范围很广,比如先秦两汉的典籍、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等都是文言文,都是文言文。

中国古代人说的都是文言文吗?普通老百姓讲什么话?上朝说什么话,有方...
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2、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3、每个朝代都有官话来作为”鹊桥“沟通各个方言区的人,一般都以王都所在地的语音为准。三、上朝时,古代官员一般说的是官话,也就是王都地区的语言。

古代人写书用文言文那说话用什么?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

古代人说话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古代人日常说话一般是白话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

古代的书面语除了文言还有什么言
先秦文言一致,后口语演化,书面却仍沿用先秦文体,即「文言分离」。古代人说话不说“之乎者也”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文字是语言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文言就应该是古人口语的忠实记录,即所谓“映照说”。但孟昭连经过多年研究后疑窦顿生。按照语言学界共识,西周之前汉语是没有语气词的,“...

请问古人日常会话用的是文言文还是什么?
不是!要想弄清这个问题,你得分清三个概念:古代口语、古白话和文言。任何语言都有口语与书面语之分。古代的文言就是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尘不变的。

什么是文言
“文言”即“文章语言”,古代的书面语。相对于“文言”,古代社会口语叫“白话”。它们类似于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文言”来自于上古时期的口语,由于当时书写困难,必须尽量减少字数,所以,“文言”比“口语”更精炼。由于“文言”在上古时期形成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而口语随着时间推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