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大多都很拧巴。
还记得那个在桥上一跃而下的大男孩么?跳桥的前几分钟,她的妈妈还在很狂躁地数落他。可是最后,显而易见地悔不当初。
有些父母,为什么总是在不停地说着自己家孩子的缺点?
在他们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是完美的,自己家的孩子处处都是缺点。
是这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么?
错,他们爱他们的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无敌金刚,变成完美超人。
她们为了孩子可以一人打几份工,她们为了孩子可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她们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甚至不惜举债买下学区房。
这些父母只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正确地爱孩子?
再说说恋爱关系。
谈恋爱的时候,有的理工男就很让人无语。
有人说这种人不解风情,看书上学弄成了书呆子。
其实,这种人只是因为不会共情,不懂共情。
他们都是因为小时候,家庭里缺乏爱的守护、爱的陪伴,原生家庭没有教会他共情。
提出这个理念的是一本心理学的书——《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它在微信读书排名靠前,在豆瓣评分高达7.7分。
这本书把一些心理问题通过分析,让人们懂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出现这样的情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孩子等着父母的一声道歉,可是父母却在等着孩子的感恩。
没有人是错的,只是感情错位罢了。
孩子以为父母是朋友,父母以为孩子应该爱他们。
无论是孩子和父母,都是因为无法共情,才有这样的偏差。
这是一种认知的偏差。
每一个人都有亲人,也都有 社会 关系。
有些情况在了解了心理学后,认知就发生了变化。
不知道的时候,就会有些怨恨,当懂了之后,就知道他们的心里藏着一个哭泣的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这本书的作者施琪嘉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很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师,还是高校的教授。
她曾经做过神经科医生,后来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又做过精神科医生,具备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的资质。
她在生活和治疗中发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如果运气好,父母善待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内在的小孩就会幸福快乐。反之,这个内在小孩就会有创伤有困扰,对世界充满不信任,怀疑、敌对,等各种情绪。
在这本书里,她针对人的内心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分别对陪伴、夸奖、玩耍、道歉、共情、恐惧、羞耻等各种精神状态,来进行分析。
比如:60、70年代,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看孩子,就是用小被子把 孩子捆得像个粽子一样,要不就用一根带子把孩子的手拦腰捆住。认为这样做,养大的孩子从小就会懂规矩,老实听话。
现在这种 育儿 的方式已经被淘汰。
因为孩子出生后要对这个世界进行感知,越早感知,孩子的发育就会越完全。而捆成粽子就只能让孩子造成发育迟缓。
这就是认知的改变,我们的行为是随着我们的认知而改变的。
无论孩子还是父母,只有认识改变,才能让行为改变。
如果想让孩子感恩,首先要让她感受到爱。
金钱不是爱,金钱只能满足越来越膨胀的欲望。我们给孩子的,都是我们认为孩子想要的,实际上并不是。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在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和伤害,而不自知。
那些轻易地就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些孩子,表面上积极乐观,心里早已经是缺水的荒漠。
我们先说说前面说过的“共情”。
共情既有生理 上的物质基础,也有一种经验的获得。
比如:你看着电视剧里的人哭,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这就是共情。有一首歌词是”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就是这种状态。
在神经学里,我们的神经系统里有一种神经元,叫做镜像神经元。它的作用就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事,他就想跟着也做这件事。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行为是不由自主的,是受生理因素影响的。
如果母亲的共情能力特别糟糕,那么她的孩子必然也会出现这种问题,这也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深层次原因。
有的妈妈在饭桌上,不停地给孩子夹菜,希望孩子把它都吃完。可是孩子却不喜欢吃这种菜,也不喜欢这种方式。
这种共情就是失败的。
共情不是只有童年才能学会,也可以在成长中磨合后产生。比如有的妈妈意识到这种方式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体会到这种方式让人不舒服,可能就会改变。
当然有些人不会改变,这样孩子的心中就会,慢慢积累一种怨气和不被理解的憋屈感。这样,他对待别人的时候,可能脾气就会特别大。
可想而知,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以后的 社会 关系会发展成什么样。
所以,人的共情能力特别重要。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足够地陪伴给孩子,或者陪伴孩子也心不在焉,自顾自地玩手机、刷抖音。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形成互动,没有足够的 游戏 空间,孩子的心智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共情能力就会特别差。
所以在小的时候,父母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而我们现在的人,觉得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这样就是对他们最好的。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
据统计,现在很多留守儿童长大后的犯罪率都很高,而且占很大比例。
所以,我建议做家长的,或者将要做父母的,都好好看看这本书。懂一些心理学,这样对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都是有好处的。
还有的人,可能自身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读了这本《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就能真正地了解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更 健康 。只有 健康 才能抵御风险、抵御挫折。
这本书浅显易懂,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也好懂,实用性强。
用不到一顿饭的钱,改变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就算聊天,也比坐在旁边 的人高一个段位。
阅读,永远都是最保险的投资,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父母在等孩子的感恩,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这种家庭氛围该如何化解...
我觉得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在等孩子的感恩,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是父母的话,我会主动向孩子交谈这件事情,我觉得父母虽然把孩子养育长大没有希望孩子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但希望孩子可以知道感恩自己,那么就看这件事情到底是谁的错,应该站在公平的角度去衡量这件事,我觉得不要道...
如何看待“父母等着孩子感恩,孩子等着父母道歉”这句话?
只能说,我们对彼此的要求太高了。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对父母也很苛刻。记得小时候,我爸每一次带我去看奶奶,村里人就对我爸说:“又回来啦!”我爸那时候总是回一句:“一代做给一代看,以后孩子也会孝顺我们。”其实,我很讨厌听到这句话。我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但是爸爸这么“要“,...
“父母永远在等孩子的感恩,孩子永远在等父母的道歉“,为何?
然而父母会等到孩子的感恩,孩子长大后,即使过得不如意,也是会感恩的。但是孩子一直等到了成家立业,也没有等到父母的一句道歉。父母向孩子道歉?这样的场面已经很少见吧,父母作为长辈,为什么要向孩子们道歉?在父母们看来,他们很少会出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如果你反过来说他们错了,要他们道...
孩子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而父母都在等待孩子的感恩。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恨父母的孩子。很多父母总是在不经意间做出了伤害孩子一生的事情,而到了晚年互诉衷肠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一直都在默默地恨着自己。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大多是出于对自己的高估。他们以为孩子生来就是自己的臣子,以为自己说的话生来就自带权威。却没想到原来孩子...
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父母在等孩子的感恩,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
1、父母在等着孩子的感恩 父母在等着孩子的感恩,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当这个程度太过的时候,这背后或许就有问题,问题是什么?比如,问题可能是父母自己内心从小缺爱。因为父母内心缺爱,所以他们很难真正地给予爱,但是硬是给予也是会发生的,但是发生之后就会产生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他们会有...
求一个电影截图,孩子用一生等待父母的道歉,而父母用一生等待孩子的
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长发,让她们练习...
家庭的悲哀是孩子在等父母说“对不起”,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吗?_百...
儿童在等父母说“真的对不起”,家长在等小朋友说“感谢”,这样的状态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一种可悲,爸爸妈妈付出更多,小孩不知道感恩,却将伤害自己的那一幕留在心灵深处。这个场景也许家长都曾忘掉,直至小孩有一天说起,不清楚原先曾经说过或是做了,未曾留意的一件事情,变成小孩的烦扰之处,早知...
孩子等着父母的一声“道歉”,父母却在等着孩子的“感恩”
孩子等着父母的一声道歉,可是父母却在等着孩子的感恩。没有人是错的,只是感情错位罢了。孩子以为父母是朋友,父母以为孩子应该爱他们。无论是孩子和父母,都是因为无法共情,才有这样的偏差。这是一种认知的偏差。每一个人都有亲人,也都有 社会 关系。有些情况在了解了心理学后,认知就发生了变化。
“你在等孩子的感谢,而孩子却在等你的道歉”,怎么看待这种奇葩的教育...
其实有些时候孩子更加需要的是爱,要用你真正的爱去温暖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你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一种期待,要让孩子觉得她在父母的心目中是最棒的,不要整天说得孩子一无是处,这样对孩子的发育及成长是没有好处的,而且我们也要知道我们这样教育孩子,或许我没感觉是好的,但是有些时候孩子并不这样...
遇到叛逆的孩子,如何沟通?
孩子都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都在等孩子的感恩。据新闻报道,这个男孩,因为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告诉母亲却被训斥,最后气不过才走上绝路。我们无意指责孩子太脆弱,或是母亲不该在大桥上停车以及没控制好情绪,事实上,该事件对我们而言的意义,更应该是触发我们思考—— 父母该如何和孩子,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