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戏剧提出

如题所述

布莱希特在戏剧领域中倡导的是一种史诗式的风格,这一理念在其1929年的作品《马哈哥尼城的兴衰》的注释中首次显现出雏形。他将自己追求的戏剧形式命名为叙事诗体戏剧,或者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以此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形成鲜明对比。叙事诗体戏剧,又称为叙事戏剧或史诗戏剧,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形式的自由、朴实与舒展,以及叙述性表现手法的运用。


这种戏剧的核心目标是真实地展现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深入挖掘社会发展的规律。它强调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手段,更是一种教育工具,通过欣赏,观众不仅能获得娱乐,还能从中获得对现实世界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旨在启发观众思考和理解生活的真谛。


扩展资料

“陌生化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它是指人么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布莱希特说:“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提出史诗是戏剧的作家是谁?
提出史诗式戏剧的作家是贝尔托·布莱希特。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他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作家简介 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1956年8月14日),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1898年2月10...

史诗戏剧的提出
史诗式的戏剧正是布莱希特所追求的,1929年他在剧本《马哈哥尼城的兴衰》的注释中提出了他的戏剧主张的雏型,他把自己所追求的戏剧称为叙事诗体戏剧,或称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而将他所反对的戏剧称为戏剧体戏剧,或称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叙事诗体戏剧又译叙事戏剧或史诗戏剧,它的基本特点是形式的自由...

史诗戏剧提出
布莱希特在戏剧领域中倡导的是一种史诗式的风格,这一理念在其1929年的作品《马哈哥尼城的兴衰》的注释中首次显现出雏形。他将自己追求的戏剧形式命名为叙事诗体戏剧,或者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以此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形成鲜明对比。叙事诗体戏剧,又称为叙事戏剧或史诗戏剧,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形式...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的布莱希特体系
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即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表现剧中人物。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1931年,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舞台剧。1933年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10月...

布莱希特及其戏剧理论讲述了什么?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多年探索“宣传、鼓动和艺术”相结合的问题,提出“史诗戏剧”理论和“间离效果”的表演方法。所谓“史诗戏剧”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观众...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
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被称为什么剧理论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剧本创作理论。即史诗戏剧,是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理论是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映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如同一缕清风,吹破了传统戏剧的束缚,提倡理性思考与观众的主动参与。与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强调情感共鸣不同,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主张观众与角色保持距离,仿佛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以冷静的洞察审视剧情。这种理论的灵感来源于对东西方戏剧的深入比较,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戏曲中象征手法和表演...

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叙事剧"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内容: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在20到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文艺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映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也叫作史诗戏剧。这种戏剧要求舞台上所展示的事件,既要让观众觉得他看到的就是真实生活,同时又要他明确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仅是一个舞台上的艺术虚构而已。

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2、布莱希特体系 布莱希特建立了新型戏剧——史诗戏剧,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辨证关系上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