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反清的真实原因

最近央视四套在播《康熙王朝》,关于吴三桂反清的描述是吴三桂蓄谋已久,细想有点不合逻缉,也就是不符合史实。但凡谋反的必有主客观原因和导火索。那吴山桂反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是削藩导致的,还是其它原因???希望大家提拱点真实的史料????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讨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4月13日,发兵二十余万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 ,(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农民军。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清廷晋封为亲王,兼辖贵州省,形成割据势力。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由于吴三桂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伟业所拒绝。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讨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4月13日,发兵二十余万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 ,(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农民军。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清廷晋封为亲王,兼辖贵州省,形成割据势力。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由于吴三桂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吴三桂(1612~1678) 中国清初策动三藩叛乱的汉姓藩王。字长伯。江苏高邮人,辽东籍。武举出身。父吴襄,为明崇祯时锦州总兵。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擢辽东总兵官。李自成军逼近北京 ,崇祯帝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援京 。未几,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山海关。李自成克北京后招他归降,因其妾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讨李。山海关之战,吴三桂与清军大败李自成 ,受清封平西王。不久,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斗争。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进攻南明云贵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晋封为亲王,并兼辖贵州省。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为抑三藩,清廷于十二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挥军入湖南。桂、川、黔、湘、闽、粤诸省响应,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秋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二十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吴襄子。以父荫袭军官。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生平 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北京危急,崇祯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

吴三桂奉旨入卫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三桂则引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于是发兵二十馀万,4月13日,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为清军先驱,镇压陕、川等地农民军。后会同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处死。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形成割据势力。由于他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大元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长沙病逝。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伟业所拒绝。
,然为吴伟业所拒绝。
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讨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4月13日,发兵二十余万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 ,(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农民军。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清廷晋封为亲王,兼辖贵州省,形成割据势力。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由于吴三桂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伟业所拒绝。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明末辽东(辽宁辽阳)人,原籍高邮(今江苏)。明朝武举,历任副将、都督指挥、总兵,封平西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奉思宗召入卫京师,李自成军陷北京后,引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多次招降,一直迟疑不前,后转而降清并招引清兵入关,在山海关配合清兵击败李自成军,封为平西王。又充清兵先驱,率军赴陕西、四川镇压民变队伍。继为平西大将军,南下进攻南明永历政权,绞死永历帝朱由榔(桂王)。后拥兵镇守云南,一切自擅。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发动反清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平南、靖南二藩相继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次年称周王。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死。孙吴世藩继位,势力日衰。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陷昆明,「三藩之乱」平。

吴三桂,字硕甫,一字雄爽,辽东铁岭人。他的祖辈以军功被封,世袭平西伯。他的父亲吴骧和祖大寿都先后担任明朝的总兵,吴三桂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军阀世家里,所以他受到了良好的军事熏陶。吴三桂相貌堂堂,膂力过人,精于骑射;因为武艺娴熟,还考中了明朝的武举人。
祖大寿相当器重吴三桂,一直将他留在身边。祖大寿镇守宁远时,吴三桂为中军。吴三桂善于治军,麾下兵强马壮,每战必捷,大名传遍关外。
松山之战,洪承畴大军被围。吴三桂献计说:“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桂愿奋勇当前,经略可率众随后,何为坐以待毙乎?”洪承畴同意了。吴三桂于是故意向清兵的重兵处突围,竟然由此而走。洪承畴不敢跟上,结果被围松山,不久后投降,辽东丢失。

洪承畴十三万大军,只有吴三桂一支冲出重围。皇太极对手下的将士说:“小吴总兵,真好汉子也!”

不久,吴三桂最敬佩的舅舅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等明朝将领先后降清,吴三桂和他的部属又与满清营垒增添了一层颇为暧昧的关系。

1644年三月,吴三桂被崇祯帝加封为平西伯,率部进关勤王。由于放弃关外土地,官绅家属和相当一部分辽东百姓跟随进关,安插未定,明朝就覆亡了。

李自成进北京后,开始拘禁百官助饷。刘宗敏抄了吴骧的家,得到了“倾国与倾城”的美女陈圆圆(又名陈沅)。吴三桂的正妻张氏貌寝而悍,吴三桂对她颇为忌惮,所以没有携带陈圆圆同行,而是一直将陈圆圆留居京都。(清·苍弁山樵·《吴逆取亡录》)李自成听说陈圆圆美貌,从刘宗敏手中夺过陈圆圆,意图立她为妃。

牛金星、宋献策劝李自成多行仁义,以图长治久安,不要太过杀戮。李才醒悟过来,说:“山陕、河南、荆襄已在我掌握中,大江以南传檄可定。只有山海关的吴三桂是一骁将,应当招致麾下;而辽东劲敌,又使我衽席不安。”

于是李自成没有立陈圆圆为妃,派降将唐通致书吴三桂招降。唐通曾经与吴三桂在辽东共事,由他出面劝降,“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侯”,对吴三桂有很大的吸引力。李还让吴骧写了一封信给吴三桂,信中说:“尔以君恩特简,得专阃任,乃怯懦观望,使西兵长驱。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尔君已逝,尔父犹存。呜呼!识时务者,可以知所变计矣。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犹全孝子之名。”
李自成几十万大军近在咫尺,满清多尔衮正率大军南下,克日就能到山海关下。据当时在省靖的朝鲜使者说:“顷日九王(指多尔衮)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动员兵力之多连满清人士也说“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

接到李自成的劝降信后的几天,吴三桂一直在反复考虑对策,到底要怎么办?当然,最后吴三桂的想法跟京城中大多数投降李自成的前明官员一样,顺理成章第将明亡顺兴看成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另外关键的一点是,吴三桂所部的辽东官兵一直同满清处于对峙的状态,互有仇杀,而同大顺军并没有多大恩怨。吴三桂想通了后,迅速决定投靠大顺政权。山海关防务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

1644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三天后,吴三桂在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张贴告示,有“本镇率所部军队前往北京朝见新主,所过之处一定秋毫无犯,地方百姓不必惊恐”等语,证明他已率领部下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新命了。

3月26日,吴三桂率领部下行至河北玉田县,吴三桂突然改变了主意,由准备投降大顺转而持敌对态度。吴三桂遇到了从北京逃出的仆人,听说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刘宗敏所掳,须发奋张,勃然大怒说:“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吴三桂还特地写了一封信回答父亲吴骧的招降,书中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不能为孝子矣。”

为了保命,他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直奔山海关,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吴三桂又下令军士为崇祯帝服丧,设座遥奠,啮血结盟,立誓扫灭李闯,为明复仇。

历史人物在重要关头的选择,给历史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完全改变了国家命运的走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1673年十一月底,前明平西伯、宁远总兵,清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发布讨清檄文,起兵反清,拉开了长达八年的战争序幕。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吴三桂起兵的那些事儿。

一.关于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原因

一提起吴三桂起兵的原因,至今众说纷坛,没有统一的答案。“狼子野心、贼心不改、蓄谋已久、妄图僭越九五之尊”,这是某些“专家”的说法,也是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忍辱负重、被逼而反”则是另外一种说法。吴三桂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今天自然已经无法考证,但把挑起战争的屎盆子完全扣在吴三桂脑袋上也无疑是不妥的。吴三桂起兵时年届六十,人到了这岁数,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不太可能做出冲动的事情。事实上,在起兵之前,吴三桂已经多次受到清廷打压,手中的权力被一步步剥夺,手下军队也被一步步缩编,王屏藩、张勇、王辅臣、吴之茂、李本深等部将被一个个调离身边。一生的成果在晚年全部化作浮云,这对替清廷卖了半辈子命的吴三桂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而清廷方面对自己这么做的理由也很充分:吴三桂在云南的军费开支过大,以致于朝廷无力供养。这个理由从表面上看似乎也说得过去,朝廷没钱,总不能贷款来供养你吴三桂和你的军队吧。可是,后来清廷却又指责吴三桂在云南私自开采铜矿、银矿供做军饷。这就有点矛盾了,清廷既说自己不能担负吴三桂部的军费,却又指责吴三桂自筹军费,到底想把吴三桂往哪条路上逼呢?实际上,当时云南的吴军经过多次缩编之后,只剩下两万余人,自筹的军费已经能基本解决开支需要,清廷拨付的军费只占少数。清廷却以军费紧张为由,急于打压吴三桂实现撤藩,这无疑是促使吴三桂走上反抗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后来,康熙的又一系列之举则彻底逼反了吴三桂。从吴三桂自动上表请求撤藩来看,当时的他,心中对于将来的路还是揣摩不定的,至少没有铁了心要反。如果这时清廷能采取适当的招抚措施,以吴三桂优柔寡断的性格,再反是不大可能了,而康熙的做法却是“果断”地批准了吴三桂的撤藩请求,把吴三桂逼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上。在得知吴三桂的撤藩请求被康熙批准之后,吴的部将吴应麟、吴国贵、高得捷、夏国相、胡国柱联手杀云南巡抚朱国治逼吴三桂反清,事发突然令吴三桂措手不及,但吴三桂仍然没有做出最后决定,只是下令封锁消息,想救出在北京做人质的大儿子吴应熊。不料,康熙在得知朱国治被杀之后,一怒之下,杀了在北京做人质的吴三桂的大儿子吴应熊、大孙子吴世霖等。这下,吴三桂彻底暴怒了,于是发布檄文正式讨伐清廷。所以,虽然我们已经无考证吴三桂当时的心中所想,但某些专家会长所谓的“吴三桂蓄谋已久,清廷被迫自卫”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二.关于“烈士”朱国治

只要是稍微读过历史书籍或看过“康熙王朝”的人都会知道,吴三桂起兵之后,第一个为清廷“捐躯”,事后被划入“忠义”之列的“烈士”便是时任云南巡抚的朱国治。这位“烈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各种史实都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贪赃枉法、阿谀奉承之徒。

此人乃汉八旗正黄旗人,在出任江苏巡抚期间,搜刮无度,人送外号“朱白地”,后来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大兴文字狱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最后因为民愤实在太大被革职,直到1671年补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在任期间却又克扣军粮,导致生变,属于浑身上下打着手电也找不到闪光点的那种类型。此人到云南就任之后,所作所为也统统与“正气”之类的词沾不上边。到任后就积极联络吴三桂,对吴三桂极尽阿谀奉承之事。有一次,在召集云南官员赏牡丹时,吴三桂做了一首牡丹诗,“朱白地”不但马上自己做诗唱和,还逼着在场的所有官员做诗相陪。此外,别的督抚拜见吴三桂,都是行打千礼,惟独“朱白地”是行跪拜礼。至于后来朱国治“烈士”的就义场面,清史稿里只有一句话“国治骂贼尤烈”。但是,怎么骂?为什么要骂?究竟有没有骂?我们都不得而知了。可见清史稿反映历史真实性有多差,也可见把朱国治当做忠义烈士的辫子戏有多忽悠人。

三.关于吴三桂起兵失败的原因

吴三桂起兵为何会失败,现在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不得民心”和康熙的“英明神武”。但严格说来,与其说“不得民心”,倒不如说是吴三桂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和年届六十的年龄劣势所致。吴三桂起兵之初,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抵抗就控制了云、贵、川、湖南大部分地区。之后吴军又在江西先后击败岳乐、董卫国军,占领南昌、九江一带,打得清军从此龟缩在安庆一带五年不敢动弹,可见清廷八旗兵已经不堪使用,绿营兵也已经大多堕落。其中,吴军大将高得捷更是两次秒杀满清贵胄中“不世出的名将”安亲王岳乐。西线战场,吴军王屏藩、吴之芪部在四川设计使清将瓦尔喀部五万大军不战自溃,郑蛟麟、王辅臣部在陕西平阳关围歼清军机大臣莫洛所率十万余人,击毙莫洛。随后,王辅臣、王屏藩、吴之芪率军紧追清贝勒察尼军不放,将贝勒察尼赶出西安,兵不血刃占领西安。再后来,王辅臣因轻敌中清廷新任军机大臣图海之计,陷入绝境被招降,吴军损失八万人马。但随后吴军便迅速扭转了局势。吴之芪和马雄图兵分两路,直抄图海部后路,王屏藩、潭洪带领马步兵随后跟进。此一战,图海军大败而逃,吴军从固原一直追杀到长武,十二万清军最后剩下不足两万,跟随图海逃回西安。

经过几次大战之后,清军的主力实际上已经被吴三桂军打垮,仅剩的兵力包括从青海退守延安的青海军两万人,在西安的图海军3万人,在武昌的蔡毓荣和贝勒尚善军3万人,在安庆的董卫国、岳乐、喇布、希尔根共5万人,南京清军3万人,全国兵力已经不足二十万。而吴军此时已发展到四十余万(北线12万、中线10万、南线共计17万、云南新兵3万),形势对吴三桂一方极为有利,刘玄初等谋士也力谏吴三桂挥军跨过长江。如果此时吴三桂真的能一举挥军北上,那么改朝换代也未可知。但由于吴三桂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使然,再加上吴三桂考虑到自己年迈体衰,头脑中偏安的思想便逐渐取代了当初的雄心壮志,以至于吴军主力一直停留在长江南岸,丧失了最佳的战机。最后,刘玄初忧愤而死,自此再也无人敢向吴三桂当面提出北进的建议。1678年八月,吴三桂病死,吴军失去了得力的统帅,从此在也没有人能够统一指挥吴军庞大的军队。之后吴军各部各自为战、互不协调,又与清军征战了三年,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所以说,吴三桂最后的失利,并不是失在民心,而是失在了错过战机上。

四.吴三桂起兵,是正还是邪。

对于这个问题,至今也是众说纷坛,在这里我也不太好下结论。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难以定义的问题。不过,今天的我们仍然能通过史籍得知当时发生的一些事。吴三桂病死之后,其部下除新建水师林兴珠投降清军外,其余无一人投降,全都战斗到最后一刻。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之后,五华山上行宫中的宫女丫环和其他人员数百人全部自杀,无一人投降。

参考资料:http://bbs.tiexue.net/post_6713348_1.html
第2个回答  2020-12-10
吴三桂这个人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可以说是凭实力遗臭万年的一个人了。他先是背叛了我们汉族人民,杀死了南明的皇帝,屠戮清朝,后来又发起造反,想要推翻清朝的统治,让好不容易有点喘息机会的百姓们又陷入了战火之中,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吴三桂是历史的罪人,但是却有人说吴三桂先反明又反清,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都是下面这些原因造成的。

吴三桂第一次背叛汉族投降清朝的时候,是因为李自成攻陷了北京以后,就派遣使者和吴三桂谈判,本来两个人谈判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李自成的手下却非常不老实,不但把吴三桂的家里给抄了,还霸占了吴三桂的老婆,吴三桂听到这个事以后,当然是非常愤怒,然后就把李自成派来的使者斩杀了,然后就投靠了清朝的军队,这可以说是非常无奈的,无论是谁都不能忍受这些事情。

后来他又背叛了清朝,其实也是类似的局面,在清朝打败李定国以后,基本上已经统一了整个中国,除了台湾的郑成功还在奋力抗敌,在大陆上已经再也没有明朝的势力了,既然外面的敌人解决了,清朝的皇帝肯定要解决内部的敌人,对皇位最有威胁的就是汉族的藩王了,当皇帝把鳌拜处理以后,对于皇帝威胁最大的就剩下了三藩。皇帝想要加强对国家的统治,就想要把三藩给撤了,但是对于吴三桂来说,他为清朝立下了无数的功劳,封一个王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清朝把自己的藩王给撤销,那就是兔死狗烹的行为了。

所以说等到吴三桂听说康熙要撤藩的时候,就非常的愤怒,同时也有些害怕,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屠杀功臣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说吴三桂认为皇帝撤藩只是开始,以后肯定还会想办法,变本加厉的处罚自己,说不定自己以后就会丧命在皇帝手里,与其现在这样在那里等死,不如自己主动出击。

于是他就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举兵起义。最终吴三桂以失败的结果告终。到吴三桂70多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他的家人也因为这一次造反全部都自杀了,小编认为,康熙完全不应该这样急着撤藩,吴三桂造反完全是被他逼迫,如果当初他没有撤藩,估计吴三桂就算老死也不会造反的。
第3个回答  2020-12-04
深究起来,吴三桂的反清表面上是因为康熙的撤藩政策,但从根本来讲,主要是这位曾经的功勋对自己的境遇并不满意,以至于同清朝决裂。

  事实上,当时多尔衮在拉拢吴三桂时,曾经许下承诺,等击溃李自成叛军后,会与吴三桂划界而治,平分江山。可是,等清军入关后,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清朝开始违背誓言,使得吴三桂有口难言。

  即便后来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平西亲王,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还有一个与清朝划界而治的野心,想着登上皇位,自己当皇帝。而到康熙掌权后,不仅一直试图打压吴三桂,甚至还谋划撤藩,所以使得吴三桂走向了谋反的道路。

  在吴三桂的几次抉择中,举兵反清显然是最不明智的,这场战争不仅使吴氏一族险些被灭门,而且还使得生灵涂炭,给刚刚稳定的社会造成了巨大动乱。也正因如此,史学界对于吴三桂晚年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第4个回答  2008-09-24
削藩所致!
满清掌权后,八旗子弟吃上了皇粮,而战功远高于八旗子弟的三藩将士不但得不到同等待遇,还要面临失业下岗,退役退伍军人安置不当,在任何朝代、国家(如美国六十年代的退伍军人在华盛顿骚乱)都会导致严重后果。
而满清实行民5族5歧5视,卸磨杀驴的政策,不但给为满清效力者一个教训,战乱中还造成了四川历史上最惨重的人口损失。

吴三桂为什么要反清
吴三桂之所以反清,主要由于他在政治立场和个人利益上的考量。他对清朝的统治感到不满,并感受到来自清政府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同时,吴三桂对自身的地位和权力有着强烈的追求,他希望通过反抗来争取更大的利益。此外,其内部权力的争夺和外部势力的影响也是其反清的重要原因。二、政治立场与个人利益冲突:吴...

吴三桂为什么降清?
四、多血质的性格特征是吴三桂降清的又一原因 据现有资料表明,吴三桂的神经活动类型属多血质型,也称为活泼型,其特点是: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动作敏捷,有朝气,但具有兴趣易变化,容易冲动,缺乏耐心等弱点。从吴三桂降顺再降清到最后反清这一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当他发现自己不但失...

吴三桂反清的真实原因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吴三桂(1612~1678) 中国清初策动三藩叛乱的汉姓藩王。字长伯。江苏高邮人,辽东籍。武举出身。父吴襄,为明崇祯时锦州总兵。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擢辽东总兵官。李自成军逼近...

吴三桂晚年的时候为什么要造反 安享晚年难道不好吗
究其原因有多,吴三桂军队战斗力虽然强盛,但是战略眼光短浅;内部人员庸碌无能,是一群鼠目寸光之徒;康熙雄才大略,指挥得当等等因素造成他最后的悲剧。

吴三桂在康熙年间反清到底是为什么
吴三桂的手下因为撤藩的步步紧逼愤怒的杀了朱国治(外号朱白地.源于民不聊生的作为).清朝廷杀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等人.这时候吴三桂才开始反清.吴应熊被杀之前吴三桂的兵力和军费已经经过多次的消减.而且吴三桂已经60多岁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吴三桂反清的说法只是清朝廷打压吴三桂的一步棋.可笑的是吴三桂...

吴三桂当年反清复明的胜算有多大呢?
1.没有民意支持。在清朝入关之际,天下汉人处于对满人统治的不信任,一心想要恢复汉人的统治,这也是天地会为代表的民间反抗组织打出反清复明为口号的原因,在这个时候起兵是有民意支持的。当时,当天下大定十余年之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已经没有非得要去反抗请朝廷的必然理由,所以,在吴三桂反叛...

历史上吴三桂决定起兵造反,推翻清朝的真相是什么?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对于三藩之乱的爆发,直接原因就是康熙皇帝下令撤藩。而这,无疑和明朝初期的靖难之役类似,燕王朱棣之所以起兵造反,就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举动。对于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只是削藩,而就康熙皇帝...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失败 吴三桂反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贻误了战机,给了清政府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2、由于此时清军入关已经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吴三桂以反满相号召不过是刻舟求剑,脱离实际。而且,吴三桂降清以来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对各地抗清义军极尽镇压...

明朝灭亡后,投靠满清声名扫地的吴三桂为何再度举起反清大旗呢?
有人认为,吴三桂的政治野心促使他走上发动反清叛乱的道路。清人也论及此。但是,吴三桂的政治野心是否是促成与清廷矛盾激化,的唯一原因?或者说,如果吴三桂没有“包藏祸心” ,康熙帝便不会撤藩?事情绝不是这样简单。 吴三桂影视形象 吴三桂不过是个既得利益者,希望清廷容忍他长期在西南做个藩王。这就是他的野心。

吴三桂在明末直接投降了清军,但为什么后来要反清?
至于为什么吴三桂后来要反清,主要还是满清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把他当枪使,不用的时候自然要除掉了,后来的削藩就能证明,所以有了后来的三藩之乱,而吴三桂也因为自己的一些列原因没能北定中原,最终把天下让给了满清人。试想,如果吴三桂一鼓作气,直顶黄河,至少进退都尚可,那时候的民族问题也是特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