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什么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可受刑者却生不如死?

如题所述

这种刑罚叫陪斩。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人的生命没有价值,非常不受尊重。这一点在刑罚上面体现的最淋漓尽致,最明显的是有许多种酷刑。这些惩罚要么是自己本人受,要么就是株连九族。简而言之,各种刑罚都有,可谓是五花八门。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残忍,这种残忍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所无法想象的痛。

例如,一个简单的死刑,据说就有20多种处决方式,包括凌迟、斩首、车裂、挖心等等。之所以耍这么多花招,费这么大周章,就是为了消除大家对囚犯的憎恶,同样也有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其他的人都好好看看,不要犯事,犯了事,就会是这样生不如死的下场。

然而,除了这些受皮肉之苦的酷刑之外,在清朝也有一种惩罚,这种惩罚不会处死犯人,甚至也没有殴打和虐待,但却足以使受害者感受到生不如死了。这种惩罚在清朝的法律文件中并没有列出,这不是常规的惩罚。它通常是由皇帝临时决定的,这种刑罚就叫陪斩。


所谓陪斩,是指在不通知囚犯的情况下,将囚犯与其他死刑犯一起关押在刑场。当囚犯们看到别人的头被砍落在地上时,他们就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与此同时,刽子手还需要装模作样地用同样的方式向囚犯砍过去。然而,刀最终被甩空,并没有砍到囚犯。


这种惩罚是官员无权下令实行的,必须得经过皇帝同意才可以,并且通常受此刑的都是皇室家族的人。这种刑罚,说白了就是给囚犯一个教训,让他以后注意点。不过,普通的民众肯定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1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廷在面对犯人时都会想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刑罚来惩戒他们,以求达到统治者想要的目的。而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留给后人的谈资尤为丰富,这其中就包含了令人闻之丧胆,却又充满好奇的各种残酷刑罚。里面有一种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却可以对受刑者造成极大的心理折磨,生不如死,这便是陪斩。

在封建社会中,向来都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待遇,哪怕是面对刑罚这样对犯人才会实施的惩罚,也依然有着一些等级上的区别。

比如最为常见的普通老百姓犯了罪,通常只要不是小罪,都会一刀砍了便解决问题。而同样的罪恶发生在达官显赫身上,他们要么被发配充军,要么被株连九族,甚至还会有各种更加残忍的刑罚在等着他们。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官将犯罪都会遭到更严厉的惩罚,有一些特别位高权重,犯下的事情也不算太过罪大恶极,而且能力又还算突出的人,皇帝既不想轻易的放过他们,又不能就这么一刀了结了他们的性命,甚至还想要给他们一定的责罚之后,能再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这种时候,又该怎么办才好呢?办法永远比困难多,皇帝手底下那数万的官吏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得在关键时刻急主子之所急么?也不知道是谁就给皇帝出了个馊主意,想出来了陪斩这么一项刑罚。

这可真是杀人不见血,真正阴损狠辣的计谋呢。为什么要这么说?那就需要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陪斩的具体实施过程了。

既然名为陪斩,那顾名思义就是陪着别人一起砍头的意思。往往这种时候在法场上都会同时出现两名即将等待砍头的罪犯,当然了,其中一名是确实要被砍头的,而另一名就是要遭受陪斩这一刑罚的人了。

当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下令行刑开始,刽子手会将斩首前的所有准备工作一一做好,然后当着陪斩罪犯的面,提起大刀,一眼不眨的砍下另一名罪犯的人头。

做完这一切,不会给陪斩罪犯太多时间消化,又将斩首的流程再操作一遍,然后走到陪斩人员面前,再次提起大刀,手起刀落。

不过惊心动魄的地方就在于,刽子手的大刀并不会真正砍到陪斩罪犯的脖子上,而是点到为止,在快要碰触到其头部时,便立即刹车,恰到好处的收手。

被陪斩的罪犯通常是不会知道自己是在经历陪斩这个刑罚的,都以为自己是真的命不久矣,所以在亲眼目睹了前一个罪犯被斩首的全过程后,不仅仅是对其视觉上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其内心所受到的震撼和刺激更为巨大。

而他还来不及接受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突然在自己面前以如此血腥暴力的方式死亡时,更为让人心颤的恐怖却将他笼罩其中,因为下一个要如此死亡的便是自己。

在这个时候,不论是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大的人,十之八九都会受不了如此的心理折磨。一些胆小的人,甚至可能在还没轮到自己刑罚时,就已经被吓得黄白之物皆喷之而出,最后活活吓晕或者吓死。

可是到这个时候,他们的陪斩刑罚才算彻底完成,也不管这些人是否承受得住如此的心理冲击,在此之后,他们要么会被继续关押,要么会被释放。但是不论如何,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都会成为他们终生的阴影吧。这才真的是不见一滴血,不动一分力,就让受刑者生不如死了。

通常像这种罪犯,一般都是皇亲国戚,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权力,哪怕犯了罪,也是轻易不能将他们砍头的。

可是不收拾一下他们,又难解皇帝心中的那口恶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些人去感受一回陪斩,这跟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也没什么区别。这样算是两全其美的办法,皇帝顺了心,罪犯也得到了惩罚。

大家或许会说这样的刑罚似乎没有看到过啊,哪有那么玄乎。没亲眼见过这才是对的,要不会有人您是穿越回来的呢。

但是想必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一段经典剧情大家还是有印象的,那便是常常会有一些犯人在被斩首的那一瞬间,突然跑出来救他们的人拦下砍刀,或者什么一张圣旨说刀下留人之类的话。这些人当时所经历的,也就等同于陪斩了。

而清朝历史上其实也出了不少这样的案例。在雍正时期有一个名为谢济世的人,胆子奇大,做事也直拗不懂变通,甚至还经常出言批评皇帝。

雍正想要收拾他,但又舍不得杀了他,就在他被判死刑,立马要被问斩时,却突然来了一道圣旨,说他可以不用死了。而雍正的用意,也就是想让这个胆大包天的人尝试一下陪斩的滋味。

乾隆也学过自己的父亲,使用了一次教科书般的陪斩刑罚。当时他有一个老丈人名为高斌,不仅是自己非常宠爱的皇贵妃的父亲,还是两朝元老,更是他的得力助手,在当时的朝野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但是偏偏高斌仗着自己声名在外,在其担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包庇纵容自己的手下贪污受贿,而假装毫不知情。乾隆甚至对他各种暗示,让其一定要御下严厉,可高斌一个字听不进去,最终导致黄河决堤,百姓死伤惨重。

这一下可气坏了乾隆,可因其是自己的老丈人,他不好真的做出太无情的事情来,而且犯错的也是高斌的部下,所以他就沿用了自己老子的那套办法,让高斌经历了一场陪斩,把他跟自己的那几个部下一起押到刑场等待斩首。

高赋在亲眼看见自己的几个亲近部下被砍头后,直接当场被吓晕了。等其再醒过来后看见自己还毫发无损后,才大感劫后余生,就好像自己也死过一次一般。

从此之后,他开始收敛自己的个性,用心办公,严格约束自己的部下,把清朝当时的绝大部分河道治理的非常稳定,最后甚至在72岁高龄时死在了巡视的河道上。

所以有的时候,刑罚也并不真的要对人又打又杀才有用,从心理上去折磨一个人,得到的效果可能更加事半功倍。

第2个回答  2020-01-18
应该是带枷锁了,虽然对犯人不打不杀,但是一副假锁沉达几十斤,对受刑者来说生不如死
第3个回答  2020-01-18
清朝发明的这个残酷的刑罚就是在犯人的脸上用终生洗不清的颜料画上耻辱的标志,所以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惩罚。
第4个回答  2020-01-18
清朝最残酷的就是流放宁古塔,听说那里特别的冷,生不如死,而且每天还要干很重的体力活。

清朝的什么刑罚,对犯人不打不杀,可受刑者却生不如死?
这种刑罚叫陪斩。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人的生命没有价值,非常不受尊重。这一点在刑罚上面体现的最淋漓尽致,最明显的是有许多种酷刑。这些惩罚要么是自己本人受,要么就是株连九族。简而言之,各种刑罚都有,可谓是五花八门。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残忍,这种残忍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所无法想象的痛。例...

满清三大酷刑杀人不见血却痛到极致
桶刑 网络配图 这是一种看似人性,但却极为残忍的酷刑,受刑者被锁在木桶中,家属可以喂饭,但时间一长,那个桶就变成了马桶,最终犯人会被桶中生出的虫活活咬死,最后变成一具骷髅。墩锁 墩锁又叫墪锁,是清朝宫女们最怕的一种酷刑。网络配图 所谓的“墩锁”,是一个高约20厘米,一尺见方的木箱...

古代犯人最害怕的刑罚是什么?有一项不疼但令人生不如死
这种刑罚名字叫作髡刑,它从太监的阉割手术中改进而来,最开始是为了惩罚一些犯罪的贵族而设立的。髡刑不仅仅只是剃头发而已,这种刑罚会将人的头发、胡子以及眉毛全部剃光,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头部没有了任何的毛发,长成什么样人们可以参考商场中的模特。这样的人,生活在那个年代,受人耻笑是必然的。...

明清最折磨人的刑罚,比凌迟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生不如死的枷刑 说到枷刑,一开始的设置并不是死刑的一种,所以按照对于生命的损害程度来讲,它自然是比不过死刑中的任何一种的。顾名思义,就是将木枷戴到罪犯的身上以示惩戒,《水浒传》中的林冲、卢俊义、宋江等都受过此刑。起初此刑是为了流放和游街时所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帝们的...

清朝一种酷刑,专为宫女设计,受刑者尸不见血却残忍无比吗?
墪锁刑,就是把人锁在一个箱子里的刑罚,这个箱子内部的空间大小据说只能把一个正常人蜷缩起来塞进去,而且人一旦被塞进去之后整个人根本不能活动,甚至连换一个姿势都不行。木箱侧面有洞卡住犯人的头和胳膊,使之动弹不得。墪锁刑这种刑罚,在清朝最常用于惩罚犯错的宫女,并且流行于外蒙古地区。

清朝的“阉流刑”是什么刑罚?被判刑着宁愿一死了之!
而且在清朝接受此刑的人都是要签生死文书的,手术完成后无论受刑者是死是活,执刀人概不负责。清末宦官曾口述过关于这项技术的故事:当时北京城有两个世家专门靠这个营生过日子,一个是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家,一个是地安门外方砖胡同的刘家,这两家是朝廷御用的 *** 厂,以六品项戴在当时很有...

明清两朝最不人道的刑罚“寸磔”, 施刑过程令人惨不忍闻
行刑前需提前一天搭好两个台子,一个台子为行刑场地,一个台子搭有凉棚,为监斩官员的使用场地。在清朝行刑并不会选在正午时分,如影视剧中讲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基本是不存在的,一般选在清晨和上午执行。凌迟之刑因为比较毫时,故此多为辰时左右开始(早上7点左右)。开刑当天,犯人会被驴车或者...

古代,凌迟异常残忍,为何石达开受刑之时却能做到不叫一声?
而受刑的人,必须要经历过1128刀之后才死去,所以每一刀下去,既要保证受刑者痛之入骨,又不能很快就死去,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手段,也极其考验刽子手的手艺。人们平时所说的生不如死,应该就是这样的情形吧。清朝时期,有个轰动全国的农名起义,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发起,反抗满清朝廷的...

宫刑详细资料大全
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司马迁是个意志坚强、胸怀大志的人,可是他每当想起自己受宫刑这一耻辱,都仍然要发汗沾背,想“引决自裁”,不想再活下去了。施用这种酷刑,不能不引起历史上一些正直人士的反对。著名的如东汉时的陈忠、孔融,三国时魏国的王朗等,他们都力主废除宫刑...

比斩首更让犯人羞愧,想自杀都没机会,清朝最残酷的刑罚是什么?
如果有不能很快即死的,监刑的校尉就把枷锉低三寸,这样,犯人就站不直,只能稍微弯曲着双腿,勉强支撑,不一会就力量用尽,气绝身亡。如果犯人不是厂卫注意的重要案犯,或者在没有仇家监督的情况下,犯人的家属就花钱雇佣乞丐,让乞丐夜间用背扛着受刑者的臀部,让他半坐在乞丐身上,这样可以稍微休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