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不能用取代来说,只会以形态改变来取代。
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个人智能终端。且形态在不断的发生了改变有最初的小屏幕变为现在的大屏幕。我最初的键盘输入。变为现在的触摸屏。逐渐加入到很多生物识别技术。以后这个形态的改变会永远继续。行会变得更小,也可能会变得更薄。也可能值入我们的身体。
以后智能终端可以有更多的功能。并且就现在而言。 科技 的发展。我们更加离不开智能终端,智能终端,也就是现在说的手机。永远不可能消失,也不可能取代。
1、云计算与云存储
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云计算,在我看来,新的终端大可以去掉处理器与内存,甚至内部存储。通过5G技术的低延迟传输,将原本交给手机处理器的任务全部上传至服务器,在云端完成计算后传输回终端,这样的全过程下来,很可能比当今的手机处理器更迅速。如此便不需再压榨手机CPU的低耗能高性能,只需建立大规模的云计算中心,在终端上完善通信模块即可。
既然计算可以在云端进行,数据的存储亦可。简而言之,这样的“手机”只需要一块屏幕、扬声器、麦克风、电池、摄像头,通信模块和少量附加模块,兼具轻薄、高性能、长续航于一身。
2、轻薄化的进一步设想
①无线充电将是一个重要环节。若城市无线充电网络完全覆盖,只要连上网就可充电,即可完全抛弃电池。一个更加保险的方式是使用无线移动电源,终端与电池分离,由于大家已习惯于出门带充电宝,这将很容易在无线充电网络普及前被接受。
由于无需负担诸多模块,这种无线充电仅需几瓦甚至不到一瓦的功率,就可以带动移动终端的屏幕和各模块。无线移动电源将有相当长的续航时间,同时城市充电网络建设成本也将显著降低。
②柔性屏幕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由于抛弃了众多元件,新式终端厚度将完全取决于其屏幕。且柔性屏幕将使其便携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达到“摔不坏”的效果。
进一步地,若屏幕能够全息投影,则移动终端大小可进入毫米级,这已经超出我目前想象力范围了。
③各模块的进一步集成化
扬声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最需要的就是电话与影音功能,扬声器、麦克风和摄像头都是不可或缺的。鉴于脑机接口太过科幻,只能考虑将这些模块集成化。初步想法是将扬声器、麦克风和通信模块集中到屏幕一侧,以保证屏幕整体的透明性。至于摄像头实在无能为力,透明水滴屏实在太丑,若集成在模块上说话和视频将不能同时进行,但去掉摄像头更加不可取,真是鸡肋。
总体而言,若达到上述三点,新智能终端也许可做成短版apple pencil的样子,用时将折叠屏展开即可,美观且耐用。
3、数据中心所需配置及其优化
①带宽极大
由于所有计算均通过将数据发送至云端,计算后回传至手机的形式,因此对带宽要求极高。这让我想到了我一直想要的笔记本外置显卡,其要求速率为40Gbps的type-c接口。现有技术储备是5G峰值125MB/s,略高于USB3.0的传输速率;5G平均速度未查到确切数字,就按我手机4G网速的十倍算,也就是30 50MB/s,略高于USB2.0的传输速率。也就是说,这样的终端还是十分卡顿,即使配合5G的1ms延迟,传输速率仍是硬伤。个人认为6G技术出来后,假如速率达到10Gbps,即普通type-c传输速度,就完全满足手机的要求了。当然,5G的速率并不妨碍我们做一款概念机,去实践这种“纯云计算”方案。
②超级计算机
将手机内部的运算、存储等模块去除,实际上是将算力集中起来。集中算力将有如下优点:
a. 能效高,普通手机cpu所需能量来源于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会耗能,待机功率会有损耗,同时cpu利用率低。集中算力则可以免去这部分能耗,不仅效率更高,还能减少电池污染,一举多得。
b. 合理利用算力,普通手机cpu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如果利用好这部分算力就可以产生很好的效益。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数据积累后,超算中心可以动态分配出各终端所需的总算力,余下部分可用于科学研究等,获得额外效益。
c. 节省配件费用,传统终端在维修时,由于集成度较高,往往一个小问题就需要更换整块主板。而集中至超算中心后,可通过实时监控的方式检查硬件状况,遇到问题及时更换,成本也大大降低,在降低总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各移动终端的稳定性。
由于超算中心如天河二号、太湖之光等我国已有先验经验,这方面将不存在太大问题。
③超大存储容量
可从百度网盘汲取经验(狗头),不必赘述。
④分布较广
为了达到1ms以下的延迟,服务器至终端距离不可能超过3000km,这显然对服务器的地点产生了要求,如若哈尔滨与广州共用一个服务器,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新型终端推行的初步,先在北上广建设大型超算中心,而后在乌鲁木齐、西安、成都、武汉等重点省会城市建设中型中心,后期在所有省会城市,包括部分重点城市中建设小型中心,即可达到全国范围覆盖的效果。
(小记:超算功率很大,如太湖之光功率约为15MW,这些能量若能收集起来用于再发电或供暖,想必是极好的,当然是在保证散热的前提下)
4、现阶段可行性评估
首先,最大的瓶颈是5G的传输速度。5G峰值速度略高于USB3.0速度,应付一些简单的任务是没有问题的,但完全替代手机处理器还是有难度,希望能有某种算法可在目前层面上进行优化。但技术不会只停滞于5G,这些困难将来一定不会成为困难。
其次是建设周期。建设超算中心和无线充电网络,是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材力的,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建成的。从开始建设到重点城市试点运行,可能需要3-5年,再到最终普及新式智能终端,可能需要多达十余年,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第三是利益冲突。新型终端全面取代手机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利益纠纷。正如当年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造成了一大批公司的没落和新兴产业的崛起,新的终端将能再次淘汰一大批手机厂商,同时早就另一批 科技 产业的繁荣,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的最后,以上这些想法虽天马行空,却仍没有改变现有手机的外在形象,只是描绘出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板砖”,而不是大家心心念念的“可穿戴设备”;二来也没有突破传统计算机的限制,我想象不出来量子技术用于超级计算机的图景。希望未来的终端能突破这些桎梏!
以后手机将会被什么新设备取代?
未来的手机可能会被一种称为表皮植入微电脑显示屏的新设备所取代。这种设备将集成手机、电脑、手环以及部分医疗监测设备的功能。关于这些信息的来源,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偷偷告诉你,我是从2100年过来的。穿戴设备将解放双手,眼镜可能会取代手机。放心,未来会被能植入人体的新设备取代,到那时,你可能...
现在的文明时代人人都离不开手机,未来的世界什么可以取代手机?
未来世界手机会有眼机取代。 眼机——未来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像隐形眼镜一样放到眼中,具有左右眼,两通道立体摄像,和左右两通道接收立体声音的功能。使用仿人脑构架量子神经元技术,直接与脑神经连接。图像显示直接通过视神经呈现在大脑中,左右两个通道显示真实的立体效果;声音直接连接听神经出现在头脑中。除了立体声像...
未来手机可能会消失吗
在2025年,手机可能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智能手表、增强现实眼镜等,这些设备正逐渐具备取代传统手机的功能。它们不仅能够实现通讯和信息获取等基础操作,而且通过集成先进技术,如语音识别和智能推荐系统,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智能的用户体验。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智能手表在2019年的发货...
以后手机将会被什么新设备取代?
我认为手机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新一代的便携设备替代。具体大致在这几种可能:1、新一代VR眼镜。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很有可能最能获得市场青睐的就是VR眼镜。首先它会比其他任何设备更符合人们的佩戴习惯,其次它会是更轻便易携带的选择,再次,镜架腿结合耳机,会提供更为便捷的通话习惯。结合全新的AR显示技...
感觉2050年后手机会是怎样的呢?
在2050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实体手机可能会被更为先进的技术所取代。科技专家预测,未来的通信方式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便捷化。随着5G、6G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可能会更加快速、稳定,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例如,物联网、车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都需要更先进...
未来手机将被什么代替
可能性一:更智能的手机。华为等手机品牌已经研发出人工智能芯片,尽管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但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手机将变得更加智能。可能性二: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当VR和AR技术真正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智能手机可能会被新的设备所取代。人们可能会更加...
未来手机会被什么取代
在未来,手机可能会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不会被完全取代。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个人智能终端,形态在不断演变,屏幕变大,键盘输入变为触摸屏,还加入了生物识别技术。未来,手机可能会变得更小、更薄,甚至可能植入体内。智能终端将拥有更多功能,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终端。1. 云计算与...
现在的文明时代人人都离不开手机,未来的世界什么可以取代手机?
科学知识的掌握可以改变一切,也可能取代手机。未来取代手机的科技肯定存在,可能的形式包括人工智能增强的穿戴设备和小芯片植入技术。当前的手机功能已经逐步集成到可穿戴设备中,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谷歌眼镜等。更未来的科技可能是皮肤下的芯片植入,甚至可能是脑部芯片植入,实现直接用脑力控制人工智能设备...
未来手机将被什么替代
1. 智能手机并非会被直接替代,而是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手机形式将逐渐被新兴的科技产品所取代。2. 在未来,手机的某些功能和应用可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用户转向新的设备。3. 并非存在某种竞争力量试图“摧毁”手机,而是消费者根据技术进步的趋势,自然地转向更加先进的产品。
智能手机或将于2050年退场,人类未来靠什么通信?
在技术与场景的双轮驱动下,智能手机被更高维度的产品替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成熟将不断推动用户界面智能化、沉浸化、立体化发展,通过多技术路径探索验证未来应用场景。可以预见,在技术与场景的双重驱动下,智能手机将逐渐被更高级的通信工具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