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东吴之孙权时代(6)吕蒙和陆逊
不管鲁肃和孔明怎么看待荆州问题,他们两个却都不能所有自己的君主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了,荆州问题已经放到了火山口上。
诸葛亮在考虑自己的隆中对的时候,似乎认为夺取荆州就没有问题了,对孙吴方面考虑的比较少,这和刘备错过趁刘表刚死就下手有关系,后来刘琮投降,荆州大乱,四分五裂,给隆中对弄了一个后天的不足,这不是诸葛亮所能左右的事情了,同时鲁肃的榻上策在有刘备的干涉下施行起来也不过是个假想,有待证明,却没有人给他证明的机会。
“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这个时候,也就是217年,孙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鲁肃去世了,诸葛亮也发哀,这是诸葛亮真正的哀恸所在,这个三国时期,他唯一的知音,也是挚友去世了。
鲁肃的死,似乎意味着孙刘联盟决裂开战的时候到了了,因为蜜月期早就过去,剩下的就只有利益,双方前线都是什么人?刘备的关羽,他的目标就是让刘备一统华夏,孙权这边的是吕蒙,他的目标就是贯彻周瑜的思想,夺荆州,削弱刘备。
虽然隆中对有了很多不足,诸葛亮还是比较乐观的,他在失去鲁肃这个志同道合的人之后,刘备在贯彻施行隆中对政策,关羽出兵北伐了。
《三国志·关羽传》中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在历史上,能让曹操有这种想法的人的确不多,当初曹操和袁绍谈自己理想的时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也的确如此,开始就是袁绍如何如何,曹操也是沉着迎敌,没有有过这样的弱智想法,可能真是岁数大了,有了精神负担。
不管怎么说关羽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人生的顶峰了,威震华夏,但是他集中精力奉命对付曹操的时候,他却不知道自己将要名临的是什么,年尽花甲的他不知道三个月对他意味着什么,无限风光的背后,却是身首异处,不光丢了荆州,也丢了荆州的一批文臣武将,不作为重点,一笔带过,还是要说孙权这边。
孙权虽然和曹操请和,但是他并不糊涂,对曹操的敌意依然存在,不和刘备发生很多的利益冲突,他不会投入曹操的怀抱的。就是在为了荆州问题和刘备翻脸,也会想出当时把妹妹送给刘备的主意相似的办法,要和关羽结成亲家。
说心里话,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人家孙权怎么说也是一方诸侯,妹妹是孙权的夫人,你关羽怎么说也给点面子,张飞的女儿嫁给刘备的儿子当皇后,你的闺女嫁给孙权的儿子没准也能当上皇后贵妃什么的,就是不行也是王妃呀。这对孙刘联盟还是有好处的,有点战略眼光就别那么样就拒绝人家,不知道怎么说的,据说是“骂辱其使,不许婚”,反正是没成,而且孙权也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现在,就要说说最重要的人物,吕蒙。如果说吕蒙有人不熟悉的话,那么有句成语大家都应该有所耳闻:“刮目相看”,这就是说的吕蒙将军。当初吕蒙不好读书,有些人瞧不起他,也包括鲁肃先生。孙权劝他读书他还说忙,孙权说:“你再忙有我忙吗?我还抽时间看书呢!”吕蒙从此就开始读书,后来鲁肃过吕蒙军营的时候见到吕蒙,一谈话大吃一惊,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就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接着又和鲁肃说了一番道理:“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待之。”这还不算,还“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这三策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是鲁肃能对他佩服,说明了此时的吕蒙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军事素养了,可能这三策也包括如何夺取荆州,或者也是榻上策的补充说明。由于孙权的识人,吕蒙自己的努力,在鲁肃去世后,年轻的陆逊还没有成长起来,东吴能挑这个担子的,吕蒙成了第一的人选。
作者: 儒生拜将陆逊 2006-6-28 21:40 回复此发言
--------------------------------------------------------------------------------
2 闲话东吴之孙权时代(6)吕蒙和陆逊
吕蒙接替鲁肃成为在荆州和关羽演对手戏的,他对待关羽并不急于求成,他“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他也许在见到鲁肃的那刻就早想好了如何对付关羽:“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鲁肃可能没有向孙权提吕蒙的这些看法,他毕竟是厚道的君子,待人以诚而非诈非钝。
孙权听了挺高兴,感觉出胜利如此的轻松了,人心不足就又想顺势如何得到徐州,让他名正言顺的做一会儿的徐州牧。吕蒙不用再分析,就知道当初的情形,说:“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吕蒙已经准备了好了作战的方案,对以后的形势分析的也很透彻,似乎相对于周瑜 当初对荆州的态度更加显得成熟,但是如果鲁肃活着,他的梦想就要不断的向后推迟,因为他的作为的确给孙刘联盟沉重的打击。吕蒙代替鲁肃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关羽知道吕蒙代替了鲁肃,心情也很复杂,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久战沙场也没有白活。吕蒙的故事他也应该有所耳闻,在向北的同时并没有放松东吴。
现在的关羽威风八面,曹操也有点胆战心惊,自己一手提拔的五子之一于禁竟然投降,难免犯晕。这个时候司马懿、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司马懿等人看出了孙刘的矛盾,联盟可以,但是不允许一方的坐大,尤其是孙权不允许刘备这个曾经四处漂泊的人坐大,这就是孙权的勾践奇英表现的地方,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
关羽这个人很狂傲,听说吕蒙病了离开荆州,接替者是个年轻的后生陆逊,他并没有看透吕蒙的计谋,没有把陆逊放在眼里。在吕蒙还在的时候,他证讨襄樊的时候也不忘记留兵将看着公安、南郡,防止东吴的进攻。以他区区几个郡的兵力,能做到威震华夏,真不是吹出来的,他自己在也不免的感到吃力。
而东吴这边呢?孙权的人格缺陷在别人眼里如掌上观文,果然孙权看到关羽北伐襄樊就坐不住了。吕蒙这个时候不失时机的又献上一条计策:“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然后就称自己病笃,什么叫病笃,就是病危吧。孙权听从了吕蒙的计谋,明着召吕蒙回去,暗地里和吕蒙算计下一步如何走。吕蒙向孙权推荐了一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陆逊陆伯言。吕蒙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吕蒙看重陆逊的才能,也看中了他还没有什么名气,以关羽的为人,不会把这样的年轻人放在眼里。孙权马上照办,拜陆逊偏将车右部督替代吕蒙。
在《三国志》中,除了皇帝,单独做传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陆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个人一起做传,周瑜鲁肃吕蒙三个人一起做传。可能是陈寿的偏爱,也的确这个两个人的确有过人之处,不管后来某些人如何的诋毁诸葛亮,对陆逊提及也不是很多,反正我对这两个人比较崇拜。
陆逊也够厉害,一上来就给关羽一顿马屁:“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啪啪啪啪拍的关羽忒舒服,更加的认为东吴的这个后生不必重视。
关羽攻击襄樊,趁着大雨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这么大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了。陆逊这个时候又来了,写信给关羽说:“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
关羽看了这个年轻人的书信,觉得陆逊有谦下自托之意,也没有多想到底怎么回子事。陆逊的示弱再次显示了威力,他在静静的等待,他和吕蒙一样等待着为了争夺荆州而给关羽致命的一击。
吕蒙和陆逊配合默契,他们似乎在考虑,也许早就想好了如何进行这场战争了,史书上对于这个情况,在介绍曹操与孙权的时候介绍了一下。
《吴主传》说:“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武帝纪》也说:“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话虽然不多,但是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是孙权主动,他要为投入曹操的阵营,为曹操解除许昌的威胁,讨伐关羽,为中央政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而曹操也不傻,听了谋士的分析,顺坡下驴,只要除去关羽对许昌的威胁,就许诺给孙权荆州,让他得到荆州这个梦寐以求的地盘。
曾经的仇敌在利益的驱使下成为了盟友,曾经的盟友在利益的冲突下成为了敌人,原来政治就是这样玩的,孙权本来已经是一方的实际的统治者,他面对未来的严重局势作出了这样一个重大的选择,新一轮的荆州争夺战正式开始了!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11016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