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和孟子

<<论语>>,<< 孟子>>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孔子,孟子对周边国家文化有什么影响?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 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 齐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 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 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 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 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显王47年 齐威王35年 魏惠王后元13年 己亥(公元前322年)
齐人城薛,滕文公问于孟子
周慎靓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 魏惠王后元16年 齐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 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 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 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 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
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齐宣王8年 楚怀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鈃于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七十五代后辈分排序: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
回答者: 魔ザ神 - 助理 二级 1-22 21:03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5 个人评价

73% (11)
26% (4)
相关内容
•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资料
• 出自孔子和孟子言论的成语
• 孔子和孟子
•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孔孟小档案)
更多关于孔子与孟子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子和 孟子
其他回答 共 2 条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母亲的教诲。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抚育儿子。孟母教子故事如“孟母三迁”、“断织教子”、“杀猪不欺子”、“为儿媳训子”等广为流传。

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仲由,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00年左右)。东汉时,《论语》进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语》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十六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克思称“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启示。所以说,《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庙、孔府和孔林在山东曲阜市,是规模最大的纪念和祭祀孔子及其子孙的建筑群。

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3)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4)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回答者: ynhai888 - 副总裁 十一级 1-21 22:00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21
古文常识

1.天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相配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4.每季度的三个月常按孟、仲、季的顺序来称。每月初一叫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5.古人把一天分为12时辰。子时(夜半,十一点至一点) 丑时(鸡鸣,凌晨一点至三点) 寅时(平旦,夜三点至五点) 卯时(日出,早晨五点至七点) 辰时(食时,上午七点至九点) 巳时(隅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午时(日中,上午十一点至一点) 未时(日,下午一点至三点钟) 申时(晡时,下午三点至五点) 酉时(日入,下午五点至七点) 戌时(黄昏,下午七点至九点) 亥时(人定,晚九点至十一点)
6.表敬称
对君王称:王、大王、君、上、陛下。
对常人称:公、卿、子、君、足下、夫子、丈人、先生。
表谦称
君主自称:寡人、孤、不谷。
常人自称:臣、愚、仆、鄙人、小人、妾、老妇等。
表贱称:竖子、小人。

7.古人称呼的感情色彩:
古人称别人的字、宋号、斋号、谥号,表尊称;称官号、爵号、籍贯表尊称;兼称几项(一般顺序是:官名+地名、姓名字号)也表尊称。
古人表尊敬的词语有:陛下,枉(委屈)、奉(敬受)、惠(恩待)、伏、伏惟(恭顺)、请(情愿)、秤(恭敬地)。
古人表谦虚的词语有:寡人(我)、窃(私自)、辱(承蒙)、猥(辱)、谨(恭敬)、愚(我)、妾(我)。
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加、封、授。
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罢、黜、夺、免。
表示提升的有:升、擢、迁、晋。
表示降职的有:谪、出、迁谪、左迁、放、贬。
表调动的有:调、徙、出、改、迁、放、移。

8.对他人的尊称
令尊:别人的父亲。令堂:别人的母亲。令爱:别人的女儿。令兄:别人的兄长。令妹:别人的妹妹。令正:别人的妻子。贤阁:别人的妻子。跨灶:贤能的儿子。府上:别人的庭院。贤契:称学生。高足:别人的学生。令郎、令嗣:别人的儿子。令婿、令倩:别人的女婿。伉俪、佳偶:称人夫妇。
谦称:家父、家严、家君: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自己的母亲。家兄:自己的兄长。舍妹:自己的妹妹。犬子、豚子:自己的儿子。寒舍、舍下、草堂:自己的家。拙荆、拙内、荆室、山荆、内子、内人、内助:自己的妻子。
别称:季父:叔父。门生、受业:学生 家子:长子 庶子:妾生子 嫡子:妻生子、良人、郎君:丈夫 细君:妻子 寒窗:学校 同窗、同门、同砚:同学 东床、坦腹、东坦、娇客:女婿 泰山、父人、外父:岳父 泰水、外姑:岳母
9.总角:表示幼年。垂髫:指儿童。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束发、成童: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孩。及笄:指十五岁左右的女子。弱冠: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半百:指五十岁。耳顺、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六十岁。耋:指七八十岁。耄: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10.江表:指长江以南 江东:指长江以南。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山东:主要指肴山以东。中国:指中原地区。九州:古代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八州、八荒:泛指中国。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京:又称建康、建立、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1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六艺:1.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2.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中学文学常识

一、中国文学
1.先秦文学
①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
②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六经》又称六艺除《文诗》外都是散文。《易经》又称《易》,是研究象数(象是规律数是变化)之书。《尚书》又称《书》是记载上古帝王史事之收。《礼记》是记载先秦时代礼仪典章制度之书,分为《周礼》、《仪礼》为两汉戴德(大戴)戴圣(小戴)编纂,属先秦文学。《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孔子编订。“四书”指《率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 著名文学史家游国恩称《左传》《战国策》《国语》为历史散文.《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传,解释的意思。《左传》《谷梁传》《公羊传》都是解释春秋的,称为“春秋三秋”.《战国策》《国语》同为国别史。司马迁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司马迁.《战国策》为西汉学生刘向编订,仍称先秦文学。
C.诸子百家散文。所谓“诸子百家”,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十家。即:儒、道、阴胆、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伯阳,又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②孔子名丘,字促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第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墨子》53篇。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⑤庄子名周道家学派思想家。著有《庄子》。⑥荀子,名况,尊号“卿”,又名荀卿、孙卿。儒家学派思想家,著有《荀子》.⑦韩非子荀子学生.法家思想家。著《韩非子》。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吕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离同罹(lí)ǚ遭受。骚,忧患。屈原还创作了《九歌》、《九章》《桔颂》等篇。《离骚》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先河。宋玉有《九辩》《风赋》《神女赋》等作品。

2.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正史二十四第一部,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本纪记帝王的生平改进。世家记述贵族五修兴衰史。列传记述不同阶层的社会著名人物的事迹。表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天文历法科技专著。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此外,还是晁法的《论贵粟疏》,刘安的《淮南子》东方逆的《答客难》,班固的《汉书》五充的《论街》,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B.工的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3.魏晋南北朝文学
A.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字孟德.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玉林、王粲、徐干、阮王禹(yǔ)应(yáng)齐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相与友善,常“游于竹林”。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清节先生。他的《桃花源诗并宁》《归去来辞》《归田园居》《饭酒》都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有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左思的《三都赋》诸葛亮的《出师表》范晔(yè)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密《陈情表》齐勰的《文心雕龙》郦道元的《水经注》吴均的《艺文类家》莆统的《昭明文选》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圬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内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等名篇。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内有《新亭对流》、《周处》等名篇。
4.唐宋文学。
A.唐诗。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诗歌为代表的唐代文学、百花盛开,明星灿烂。
①“初唐四”。“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有《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名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③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号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终身不仕,名篇有《过故人庄》。
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的《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的《白雪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⑤“小李杜”。李商隐字义山号王谈生,以七绝著名,杜牧字牧这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毛泽东同志喜欢的名篇有《雁门太守行》“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B.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 ”。著有《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原,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洲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③此外,还有魏片的《谏太宗十思疏》骆宾王的《诗武(zhao)檄》都是名篇。
C.唐人传奇。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5.宋代文学
A.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变。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名三变,字耆卿。著有《乐章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杰出的女作家。著有《濑玉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著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集》。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令歌》《过零本洋》。
B.宋代散文
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欧阳修,字永叔,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宗师,著有《欧阳文忠公集》。王安石、字介甫、官至参知政事,世称王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著有《嘉 集》。苏辙,字子由,著有《栾城集》曾巩字子固,著有《文丰类稿》。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全集》《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C.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府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6.元代文学
A.元曲四大家
①白朴,字仁甫。名作有《墙头马上》
②关汉卿,号一斋,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
③马致远,字竿里,号东篱,名作有《汉宫秋》
④郑光祖字德辉,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B.十大悲剧记其六
①关汉卿的《空头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晟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C.王实甫和他的《本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7.明清文学
①明清小说
A.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三国演义》为明人罗贯中著,罗生平不详。《三国演义》描写了三国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水浒传》为施耐庵著,施生平不详.《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故事。《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吴生平不详。《西游记》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等人赴“西天”取经的神奇经历。《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B.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C.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②明清诗文
A.明代。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
B.清代。顾炎武,号亭林,著有《日知录》。言苞,字凤九,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字姬传,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枪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8.代近文学(1840-191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著有《饭冰室文集》王国维,字静安,近代学者,著有《人间词话》林觉民,字意洞,写有著名的《与妻书》。

9.现代文学(1919-1949)
A.现代小说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B.现代诗歌散文戏剧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双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还写《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曹禺的《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此外还有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

10.当代文学(1949-2000)
A.当代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杨沫的《青春之歌》孔犁《白洋淀记事》《荷花淀》柳青 《创业史》古华的《芙蓉镇》都是名家名作.
当代崛起的小说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王蒙、路遥、柯云路、张杭杭、王要忆、贾平凹等。
B.当代诗歌散文戏剧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柯岩的《周总理,我在哪里?》
贺敬之、 丁毅的《白毛女》吴伯萧的《北极星》杨逆朔的《茶花赋》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舒婷的《橡树》都是名家名作。

二、外国文学
1.外国古代文学。欧洲有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以及相传为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写的《伊索寓言》。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2.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公元13世纪到16世纪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名家名作,如群星灿烂。①但丁、意大利诗人,著有《神曲》。②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著有《十日谈》③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④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⑤莎士比亚,英国的伟大的戏剧家。他写了三十多个剧枉。其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都长演不衰。
3.17-19世纪的欧洲文学。这一时期有法国作家莫里哀创作的《悭吝人》其主人公叫阿巴今。
英国小说家笛福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俄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创作了《浮士德》.英国诗人雷莱创作了《解了的亚罗米修斯》,德国诗人海涅创作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了《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创作了《唐》。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创作了《包法利夫人》。美国伟大诗人惠物曼的代表作是《草叶集》。英国(爱尔半)的著名作家伏尼契创作了《牛虻》。
4.19世纪欧洲美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欧美主要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
作家名 作品名称 国别
斯汤达 《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 法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 法
狄更斯 《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 英
莫泊桑 《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 法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慰的女儿》 俄
果戈理 《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 俄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委娜·卡列尼娜》《复活》 俄
契柯夫 《第六病宝》《套中人》 《变色龙》 俄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 《警察和赞美诗》 美
马克·吐温 《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 美

5.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作品表
作家名 作品 国别
欧仁·鲍锹埃 《国际歌》《铁匠的梦》《起义者》 法
高尔基 《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童年》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列宁》 前苏联
奥斯林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苏联
法捷耶夫 《青年近军》《毁灭》 前苏联

中外文学常识

中国作家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睢》、《氓》、《伐檀》、《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为解释经书的文字。《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诸子哲理散文。《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尊称为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李斯的代表作是论辩文《谏逐客书》。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鹊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战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
12.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十卷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3.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14.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出于此书。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15.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苏武传》出于此。开创断代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16.乐府,著名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7.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18.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两都赋》、《白马篇》。曹丕,字子桓。“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y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相与友善,常“游于竹林”。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19.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20.陈寿,字承祚。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隆中对》出于此。
21.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22.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23.范晔,著《后汉书》。《乐羊子妻》、《张衡传》等出于此。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24.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为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25.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第2个回答  2009-02-16
据我们高中历史必修课本得,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从此儒学占据官方哲学地。

孔子: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孟子:
第一,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我们知道,社会的稳定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积极的启示。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孟子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看作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表现出一定的系统观念。这种和谐思想强调自身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后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积淀。
第二,有利于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获得民心,进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在现代社会中,能否正确处理当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的关系,是能否保持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为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推动社会的前进。
第三,有利于发展经济。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近年来,孟子思想与企业管理已成为海内外文化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孟子的若干管理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运用于企业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这里,吸取孟子经济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搞活思路,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管理,无疑是必要的。
第3个回答  2009-02-19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第4个回答  2009-02-17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泥鳅山;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编辑本段]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谁有收集有关孔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名家们的名言警句。要和人生哲理,给...
孔子: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②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

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5、孟子杀猪 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

关于孔子、孟子的成语
既往不咎:《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咎:责备。对已成过去的错误,不加责备追究。(B)文质彬彬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形容配合协调。孔子提出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备,可谓君子。后多形容举止文雅,态度端庄...

与孔孟有关的成语故事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至少三句)
孔子:(做人格言)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

求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和故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

孟子和孔子的异同
1、孟子和孔子并称“孔孟”,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是“仁”和“民本”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二、不同点: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2、孔子有很...

和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孟母三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关于孟子和孔子的故事8个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