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拒绝纳谏的事例

古代帝王
拒绝纳谏的事例
两则 拜求!!!

明朝的那个撼门事件,太经典了。

然后就是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吴王夫差以为他不会造反了,就要放他。伍子胥建议不要放,可是夫差非要放。后来吴国就被越国灭了。

撼门事件不好说,个人能力有限。但是这个事情实在太经典。太神奇的一件事情。

直接贴了。

撼门事件是发生明朝正德和嘉靖两朝之间因为“议礼”而发生的一场宫廷事件,简单地说,因为正德帝死后无子,于是,他的堂弟朱厚璁被立为皇帝,按照祖制,他必须过继给正德皇帝的父亲也就是孝宗弘治皇帝为子,称弘治皇帝为父亲,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但朱厚璁又是一个孝子,他死活都不肯,坚持称弘治皇帝为皇伯父,并想把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兴献王追封为皇帝,这在明朝显然是违反祖制,于是大臣们就分为两班。一方面以张璁为首支持他这个决定,一方面以杨廷和(杨慎之父)为首坚决反对,称祖制不可改。这一事件前前后后争论了两年多,最终这一事件以支持的一方获胜而告终,这使得明朝的皇权更加集中,对明朝的历史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我粘贴一些该事件的详细内容。
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按照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的意见,朱厚璁"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对兴献王和兴献王妃,朱厚璁一律称"侄皇帝";益王第二子朱厚炫,继兴献王后,袭封为兴王。这样的安排,就等于将兴献王朱佑杬惟一的儿子朱厚璁过继给孝宗为子而正式成为武宗的弟弟,以继承皇位,再将益王的儿子朱厚炫过继给兴献王朱佑杬,继承王位。对于这样拔萝卜似地拔来拔去的安排,朱厚璁回答说:"事体重大,再讨论说来听。"显然,朱厚璁无法接受自己称自己的亲生父亲和母亲为叔父、叔母,而称呼根本没有过继手续的伯父为父亲。但是,礼部尚书毛澄等人的复议依旧坚持前议,并且高唱"为人后者为之子,自天子至于庶人一也"的高调。朱厚璁的批复依旧是要礼臣们再去讨论。也许,他需要等待,等待一些人站出来为皇帝讲话。直到七月,事情仍悬而未决。新科进士张璁上疏,针对"为人后者为人子"的说法,指出如果兴献王健在并且即位的话,难道兴献王也要做孝宗的儿子么?认为朱厚璁所继承的大统,实际上是太祖之统,是来自祖父宪宗的。而且,张璁说:"现在要迎养圣母来京,称皇叔母的话,就要讲君臣之义了,难道圣母要做皇帝的臣子?且长子不得为人后!"这一番议论,在朱厚璁听来,自是高兴,说:"此论一出,我们父子就可以保全了。"但是,在大臣们看来,张璁的议论无疑是奸邪之论,意在讨好皇帝。因此,纷纷上疏要求惩办张璁及其同党桂萼。但是,朱厚璁好不容易找到支持他的人,哪里会惩办呢!于是,他不久后即命张璁、桂萼两人进京与京城的大臣们来议礼。大臣们自然是极力阻挠二人入京,一方面与皇帝妥协,一方面攻击张璁和桂萼两人心术不正。这样,围绕着议礼这一事件,朝臣中已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张璁为首的主张尊奉兴献王为皇考的;一派是以杨廷和为首的主张尊奉孝宗为皇考的。

从两派的力量对比来看,自然在初期杨廷和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内阁大学士们、各部的尚书以及科道的言官们,几乎都是与杨廷和同一主张的。世宗这时刚刚即位,羽翼尚未丰满,还不敢过分地专制。大臣们也动辄以辞职相要挟。就在正德十六年(1521)的十月,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蒋冕就先后要求辞职,朱厚璁因为还缺乏多数朝臣的支持,还只能温旨挽留。但是,正德十六年九月的一次事件,也许初现了朱厚璁专制的苗头。该月,礼部主张用王妃的礼节来迎接到京的兴献王妃。但是,朱厚璁明确地表示不同意,下诏用"母后仪驾",由大明门入。整体看来,这一时期朱厚璁与杨廷和等大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博弈。双方相互妥协、要求,试探对方的底线。有时,朱厚璁几乎就像是在哀求了。正德十六年(1521)的十一月,朱厚璁对杨廷和等人说:"你们所说的意思我都明白,但是,我的哀哀之情不能自已,罔极之思亦无方。可承朕命以表衷肠,慎无再拒,勉顺施行。"意思说,请你们就接受我的命令不要再拒绝了吧,勉勉强强实施就可以了。在当时,朱厚璁的要求比较简单,就是不能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嘉靖元年(1522)三月,世宗朱厚璁勉强接受称兴献王为兴献帝显陵"兴献帝"、称兴献王妃为"兴国太后"的做法。议礼诸臣如张璁、霍韬、熊浃等人被以各种理由放到外地去做官,只剩下皇帝一个人与整个文官政府抗衡。

但是,朱厚璁在长达一年的与诸臣接触中,也许早就明白皇帝之尊贵及专制的力量。所以,嘉靖元年(1522)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传谕:"兴献帝、后皆加称皇字。"也就是要称兴献帝为"兴献皇帝",称兴献太后为"兴国皇太后"。但是,毛澄等人坚持"兴献帝不宜加皇号",抗疏力争。朱厚璁派太监去见毛澄,向毛澄长跪叩头。毛澄吓了一跳。太监说:"这是圣上的意思。圣上说:'人谁没有父母,为什么使我不能尽表尊崇父母之情?一定要请你改变主张!'"毛澄愤然说:"老臣虽糊涂,但不能让礼法在我手上破坏,只有一去不参加议礼罢了!"于是坚持辞去礼部尚书一职。事情到嘉靖三年(1524)正月,又有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请求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称兴献帝为皇考。这一主张等于是否定了朱厚璁继嗣孝宗的说法,比当初只要求尊崇亲生父亲的主张又前进了一步。从而,在朝廷中再掀轩然大波。事情到嘉靖三年(1524)的三月,皇帝与大臣之间达成了和局:尊称世宗的亲生父亲为"

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这回皇帝似乎也满意了,也命张璁等人不要再来北京议礼了。但是,对于张璁和桂萼二人来说,深知当初这样的议论就犯了众怒,如果不弄垮反对派,势必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张璁等人又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说:"称自己的父亲为'本生皇考',其实还是把自己当作是伯父孝宗皇帝的儿子,与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其实没有多大区别;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是尊重了您的意见,其实暗地里还是割裂了您作为儿子对父亲的孝情。"皇帝看了这道奏疏,也不再和大臣们商量了,就下诏:"萼、璁来京。"这个时候,当初反对皇帝最激烈的几个大臣如毛澄、杨廷和、蒋冕,或者死了,或者致仕回家了。

张璁、桂萼入京,掀起了大礼议的又一个高潮。只不过这一次,是议礼派在皇帝的支持下人数越来越多,完全占据了上风。据说张璁、桂萼一入京,朱厚璁就授他们为翰林学士。翰林中的其他官员竟然纷纷请求辞职,以表示不愿与张璁、桂萼二人同事的决心。嘉靖三年(1524)七月,皇帝命去除"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中的"本生"二字,遂引发了反对皇帝过度尊崇亲生父亲的哭门事件。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对众臣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群臣跪伏于左顺门,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朱厚璁命太监传谕说:"尔等姑退!"但是,群臣到中午时分仍然伏地不起。于是,皇帝命锦衣卫将翰林学士丰熙等8人逮入诏狱。杨慎等人于是撼门大哭,一时"声震阙庭"。朱厚璁大怒,将五品以下官员马理等134人逮入诏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姑令待罪。但是,朱厚璁余怒未息,命将杨慎、张原等纠集者实行廷杖。张原当时即被杖死,杨慎等或削职为民,或充戍边疆。这件事,当时也称为"大礼狱"。明代士大夫的风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但是,这一事件同时也使"衣冠丧气",而张璁等人气势极为嚣张,议礼一事亦沿着议礼诸臣的主张越滑越远。嘉靖三年(1524)九月,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太后张氏为"皇伯母";称恭穆献皇帝为"皇考",章圣太后为"圣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20
帝王吧,司马迁的遭遇算不算啊?如果你是问春秋战国时候的事例,数不胜数啊。看《史记》就知道了。

历史上不善于纳谏的君王和故事
1、吴王夫差 勾践带领越国群臣朝拜夫差,献上丰厚贡礼,夫差大喜。只有伍子胥心中担忧,说:“这是要让吴国灭亡啊。”于是劝谏吴王说:“越国近在腹心之地,现在我国虽能战胜齐国,好比石头田地,没有用处。而且《盘庚之诰》说,乱妄之人只有消灭干净,商王朝才能兴旺。”夫差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古代君王或中外名人因为不纳谏或不自省而造成失败的经典名例有哪些...
古代君王不纳谏造成失败的有:1、楚王,不纳谏,任用赵括,导致楚军40w为坑杀。2、项羽,自负不纳谏导致楚汉之争出国战败,自己最后也乌江自刎。3、李后主,沉迷酒色,导致亡国被虐杀。4、太平天国(4天王) 不自省分等级最后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5、唐玄宗迷醉于女色最后导致亡国,又毁前半生英明。

古代纳谏的成功事例和失败事例各五个,各事例少于二百字
纳谏失败的 1秦穆公不听蹇叔百里奚之言,坚持出兵偷袭郑国,结果惨败于崤山!2吴王夫差不停伍子胥忠言,坚持赦免了越王勾践,结果最后身死国灭!!3楚怀王不听屈原忠谏,去了秦国,结果被秦昭王扣留,三年后客死在异国他乡!4长平之战刚结束后秦昭王不听白起一鼓作气灭赵的建议强令白起罢兵,结果使赵...

古代帝王拒绝纳谏的事例
撼门事件是发生明朝正德和嘉靖两朝之间因为“议礼”而发生的一场宫廷事件,简单地说,因为正德帝死后无子,于是,他的堂弟朱厚璁被立为皇帝,按照祖制,他必须过继给正德皇帝的父亲也就是孝宗弘治皇帝为子,称弘治皇帝为父亲,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但朱厚璁又是一个孝子,他死活都不肯,坚持称弘治皇帝为皇伯父,并想把自己...

商纣王拒绝纳谏的事例及感悟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感悟:不认错,不改错,...

古代纳谏不成功的事例
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夏朝桀杀关龙逢 商朝殷纣杀比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1、善于纳谏: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

古代不虚心纳谏的君王的事例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

善于进谏的大臣的事例和不善于纳谏的君主的事例
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有哪些?
项羽不纳谏,没有在鸿门宴上面杀死刘邦,所以造成后来刘邦坐大,直到被刘邦灭掉,让人唏嘘。纳谏 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