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佛经一段时间发现,大乘中期出现的佛典我看了更多迷茫,为什么?

就比如密经,中派等的观点都和佛陀理论不一至的,我是很相信佛陀关于缘起,空,中道等理论,看了这些我好像得到真知的感觉。 再看其他的什么,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的,我就想不通,世界万物不是说空的吧?无我,无常的,怎么矛盾了,!~~我很困惑,,哪个师付指点一下

经典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自己看经典往往会以自己的意思来解读,所以劝君多多听法师的讲座,看法师的书籍,看经典呢就配合法师的注解,现在网路发达都可以搜索到

关于你提出的问题,就是轮回和因果,还有空,你说这样是不是矛盾?

答案是:不矛盾。

佛陀说法绝对不会离开8个角度:体、相、用,因、缘、果、事、理。

讲空,是佛陀为了破我们的执着所以,佛陀说空

因为万法无常,刹那变灭,无真实性,所以佛说一切法空

但是,佛陀在心经,在金刚经尤其讲到一个重点,就是讲空不可以坏缘起法

也就说,讲空,不可以否定眼前事相的存在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你说一切法空,那我去杀人,去放火,需要负因果的责任吗?一切法空啊,杀人空,放火还是空啊

这就是谬见,谬论,佛陀所说的法是大圆满法,他没有给众生穿空子的机会的

所以,整部金刚经都在讲空性的思想,但是佛陀又怕众生执着空而坏事相

因此,佛在金刚经中特别交代:为佛弟子,于法不说断灭相

就是告诉我们,因果同时存在,论因果就必须论事相,讲事相就必须论因果

悟到空,是站在对你的本性来讲的,你悟到空性是站在理体上说,你对你的佛性而言的,但是外在的事相该怎么样还是要怎么样,圣人就是用一颗无我的心,用智慧心,用般若心,用空性的心去过他每一分每一秒现实的生活。

佛法是即现实当下超越,超越的同时又要你面对现实。

所以,你必须矛盾,不必挂碍,切记,讲空,不可以坏缘起法。

譬如人空,我能否定你这个人的存在吗?那叫睁眼说瞎话,那什么叫人空?喔,原来分析起来我这个身体无我,无常,无自性,不可得,找不到真实不变的本体,所以说空。这是破你的执着我相,但是回到现实,你现在这个身体还是存在啊,你就应该去完成你的责任和义务,好好的听经闻法,好好的利益众生,多行十善,佛弟子啊,一个正信的佛弟子,一定是深信因果。

佛陀说:从凡夫到圣人,都要对因果负责。

最后,再次建议你,经典靠自己看没用的,譬如楞严经,大乘起信论里讲的三细六粗这个名词,你靠自己看三细六粗是什么?三种细的?六种粗的?

所以,现代科技发达,建议多看慧律法师的讲座,多看海涛法师的讲座

跟随善知识走,佛法不存在无师自通,一定要有善知识引导。

附:慧律法师佛学讲座在线观看网址
http://www.tudou.com/home/srjzcf/

海涛法师佛学讲座网址
http://www.xinlin.org/

这2位法师是教内了不起的大法师,望你多多跟随有系统的学习正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8
无论是早期的佛经,还是你说的大乘中期的佛经,或后期的佛经,缘起,空,中道,乃至三世轮回,因果报应都是贯穿如一的。甚至在南传佛教-世界公认的最原始意义和状态的佛教中,也是在说这些问题。
所以,可能是你理解的问题。建议先看看介绍南传佛教的文章,然后再看看分析阿含经的文章,然后再重新回到其他大乘经典,你会有不同的认识。
在这里其实是说不清楚的,但很多现在迷信的轮回转世说和迷信的因果报应说是与正见不一样的。一定要辨别什么是正确的见解,什么是迷信的思想。
第2个回答  2009-02-18
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空的,佛教的空用现在的解释大致就是世界万物都是变化的,大至宇宙,小至蝼蚁,甚至于人的心思都是无常的变化,没有自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或者理解为其他哲学中说的超然的存在或者是神。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宇宙万物的空性,也就是万法是变化的。
当真正彻悟了万法的空性,并且通过修行证悟了空性后。接下来还需要修证空而不空,这个我不敢多说呵呵,我不了解。我的理解是,佛法最后要证明的是非空非有,不生不死的圣境,也就是摆脱世间的各种束缚,(比如观念、概念,从而看到世间万物的本相——佛法中称为实相)不过这些过程不仅仅是通过学习佛法来实现的,需要借由一定的修行方法,所谓的戒定慧。
我觉得,如果你是这样理解的空的话,就不会对这些概念产生矛盾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变化无常。
第3个回答  2009-02-18
回族佛教佛子注意问题系列佛教的空有和外道空有区别:

外道空等于断灭空,与有相对。佛教之空非断非常,说「空」不是,说「有」不是,说「非空非有」不是,说「亦空亦有」亦不对,是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对于佛教之空,一切的言语皆是戏论,不能触及真正的空,唯有证入方是真空。

外道把假相上认为是真相,故在假相上建立空有的相对概念。把假相的生起当作有,把假相的消失当作空;

佛教的空有建立在知道一切‘有’本空的基础上,说‘有’是假相;如同眼病的人看到空中的花朵一样,空中花本空。世界、众生犹如空花,毕竟空。妄见的空花本来就是空,空也是空花,犹如大海是波浪,波浪本来也是大海,原本一体。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本是一体,大海不因波浪的生灭而变化,可见,空不因众生的生灭而变化,故众生空性不生不灭。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612146.html?si=2

第4个回答  2009-02-18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迷茫可能是因为你以为看了佛经就应该都懂了都明白了就成佛了。这种想法太天真了,真看明白佛经的话,你应该看出来佛经里到处都是修行的方法,即使有结论,也是修行的成果,不是单单看过就能成佛的。

我研究佛经一段时间发现,大乘中期出现的佛典我看了更多迷茫,为什么?
答案是:不矛盾。佛陀说法绝对不会离开8个角度:体、相、用,因、缘、果、事、理。讲空,是佛陀为了破我们的执着所以,佛陀说空 因为万法无常,刹那变灭,无真实性,所以佛说一切法空 但是,佛陀在心经,在金刚经尤其讲到一个重点,就是讲空不可以坏缘起法 也就说,讲空,不可以否定眼前事相的...

请教各位居士同修,我正在修学佛法,但水平有限,经书很多地方读不懂,十...
对于理解经文,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开始智慧没有现前的时候,文言文的确不好理解,我开始也是这样的,建议你不妨先多读诵,然后最好找高僧大德的讲解看,当然就是这样,对于有些高深的经文,例如《金刚经》,还是不容易理解。所谓“戒、定、慧”!就是通过持戒,生定,才能生出智慧。所以一定要修禅定,...

我发现了佛教中的矛盾点
根据这段经文的记载,很明显地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是遇见了善辩的对手,所以才被问得“目瞪口呆”,他答复其弟子阿难的话,也的确是良心话,由此可见“无我”一词是虚妄的欺人之谈。又错了 因为问问题的人 只以为我有常和断两种 而常和断本身为佛所破斥 谁说佛没有回答???维摩经上 ...

对佛教越来越迷茫、困惑,甚至有些怀疑了……,谁能指引我啊
学习佛法,要一面了解因缘法之外,也要一面了解佛教的历史,才能看到什么说法是在后期才出现,什么说法是一直从佛陀时代就传到今天的。这样,你学习佛法就不会那么苦恼了! 佛陀涅磐至今有2400年左右〔根据学者研究,佛陀于公元前390年涅磐,前后年差不超过十年(根据Indian Buddhism By Hajime Nakamura,pg14)〕。阿育王(Aso...

佛经指引我
觉得他们做的很多事都是徒劳(第一点)觉得我自己也是徒劳看懂了又怎样呢 别人不懂我说详细点我比较理性 释迦摩尼是怎么成佛的?有谁教他了么?自己一人成佛的 其实我自己平时也有思考的 不是么?对于佛的认识:佛是一种境界(人人都是佛)既然如此 还看什么佛经?我自己写属于我的佛经?我自我较强:这很可能导致我和...

佛教怎么这么不靠谱?
总而言之,在弗洛依德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中,最有贡献的是潜意识,而其潜意识学中,最幽隐深广的部门是梦;而「梦」依佛法来看,也是属于人生的一部分,因为人生有一大半时间是在睡眠状态中:你不能说醒着的时候是人生,睡着的时候便不是人生。由此看来,弗洛依德能针对这方面作较有深度的探讨,是相当理性而「进步」的...

佛经一共有什么经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

佛经被人改过吗
于是,佛给了他们如此的教诫,在宗教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

究竟大乘佛法是否佛所说?
说很多大乘经典不是一时一地的著作,是有道理的。第一,佛教经典汗牛充栋,都是在佛祖圆寂以后由弟子们结集而成,既然是人的结集,就有不同人在不同地听受不同法语的情况,所以在经典集结的过程中自然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表现。这样的情况可以从很多不同的经典中有彼此相近和类似的...

我抄佛经的时候抄了一半就放下了怎么办?
就限定一定的时间,譬如10 分钟。而每天的10 分钟来完成抄写一部经书。假设你心念不定,或者还未对佛法产生正信的话,你就算不抄也无所谓,更何况是一部抄到一半的经典。也许你明天就加入基督教,从此与佛经绝缘,那么还有尊敬不尊敬的说法吗?希望你切记,佛法是在正信的生活中体现,而并非在迷信之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