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关内侯,亭侯,乡侯的区别,和侯有什么等级吗?

如题所述

关内侯、亭候、乡候、区别主要在于尊卑和食邑不同,是自上而下的等级。

列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为第一、第二品,县侯为三品,乡侯为四品,亭侯为五品。

南齐取消了列侯中的县侯,仅余下四品的乡侯和五品的亭侯。陈朝时列侯为八品。隋朝沿制,列侯八品,视千石。

1、关内侯,关内侯是没有食邑,相当于资格证,有了关内侯的爵位说明你进入了贵族的圈子,以后就和老百姓不一样了。

2、亭候,食邑一个亭,秦汉时期一亭十里,亭就相当于村了。关羽的寿亭候就属于亭候。

3、乡候,食邑一个乡,如西乡候张飞、斄乡侯马超,不过诸葛亮的武乡候虽然带有乡的字样,但属于乡候还是县侯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认为武乡是一个县应该属于县侯。

扩展资料

古代侯爵的发展沿袭

1、秦朝

秦朝废除了周朝时期通行的卿大夫采邑制度,设郡、县。随之出现了彻侯、君等具有食邑的封爵。采取二十等爵制,彻侯为最高一等,具有食邑,但无封国。

2、西汉

西汉建立后,延续此项制度。彻侯为汉代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也称列侯。

西汉的列侯封县、封地称国,食邑高低不等,少者百户,多者如长平侯、冠军侯等可达万户。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之令、长。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家臣。

列侯如果不任职或娶公主,就需要去封国居住,称为“就国”或“归故国”。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刘邦表示无军功者不得封侯。在他死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条规定还是得到了相当好的执行的,直到永平十四(公元61)年宦官郑觽被封为鄛乡侯为止。之后封侯的难度便大大地降低了。

  “关内侯”是商鞅在秦国设立的爵位,它的起源是商朝的“男”,又作“任”,意思就是“任王事者”,大都承担王室杂务也包括一些卫戎工作,当时“男”的地位是比较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两周时期,王室颓废,常常会遭到诸侯的侵凌,这个时候“男”便显得重要起来,以至到了商鞅设二十等的时候,“男”已经成了仅次于“列侯”的爵位,位在大庶长即大将军之上。因为秦都咸阳在关内,所以就命名其为“关内侯”。所以并不是一定要占有“关内”这片土地才能封赐“关内侯”这一爵位的,只要一个国家有都城,她的君主便可以如此做,比如刘备之封庞统、法邈。

  关于关内侯的食邑,《后汉书 百官》中讲到:“关内侯,承秦赐爵十九等,为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引注如淳曰:“列侯出关就国,侯但爵身,其有家累者与之关内之邑,食其租税也。”古今注曰:“建武六年,初令关内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 更多的是一个虚衔。

  “都亭侯”,显然她属于亭侯的一种,关于什么是亭,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出土的尹湾简牍,上面的记载已经证明了《汉书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中讲到“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是错误的记载。亭和乡并不是从属关系,差别仅在于所辖户口的多少而已----这是题外话,那么“都亭”的所在为何呢?

  《后汉书 皇后纪》中:(王)斌还(洛阳),迁执金吾,封都亭侯,食邑五百户。

  《后汉书 何进传》中:“以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等等,似乎表明“都亭”之“都”就是京都的意思,但是这个想法是否正确呢?

  再看到《后汉书 窦武传》中记载:“(窦)武、(窦)绍走,诸军追围之,皆自杀,枭首洛阳都亭。”的时候,我们仔细想想,如果“都”就表示京都之意的话,何必要画蛇添足地说是“洛阳都亭”呢?

  在司马彪的注解中清楚地写道:“凡言都亭者,并城内亭也。”原来“都亭”在任何一个城都有的,不过因为城中百姓的物质条件较城外为好,受食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罢了。

  而《后汉书 孝桓帝纪》中记载道:“七亭侯谓尹勋宜阳都乡、霍谞邺都亭、张敬山阳西乡、欧阳参修武仁亭、李玮宜阳金门、虞放冤句吕都亭、周永下邳高迁乡。”这里霍谞就是被封为邺城的都亭侯。

  所以“都亭候”也是可以大封特封的----只要这个国家的城市够多。

  那么“都乡候”是不是就是食邑为城中之乡的爵位呢?这里,需要根据年代的不同分别加以讨论。

  在汉朝初年常山国有一侯国叫都乡,当时的都乡侯是县侯无疑,但到了东汉乃至三国时期,“都乡侯”之“都”则和“都亭候”之“都”有了相同的含义。

  《后汉书 梁冀传》中记载:“使光禄勋袁盱持节收冀大将军印绶,徙封比景都乡侯。”

  《后汉书 刘蒜传》:“徙(刘蒜)为犍为都乡侯,薨,国绝”。

  梁冀和刘蒜分别被贬为比景、犍为地方的“都乡侯”。

  《后汉书 邓广传》中则记载道:“分西平之都乡封(邓)广德弟甫德为都乡侯。”这样“都乡”的含义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了。

  三国时期又如何呢?

  《蜀书 刘琰传》:“后主立,封(刘琰)都乡侯”。

  《魏书五·后妃传第五》:“初,(卞)太后弟秉,以功封都乡侯,黄初七年(226)进封开阳侯。”开阳是琅琊的一个县,这表明“都乡侯”的级别是低于县侯的。

  同时在《三国志 魏书》的记载中,被封为“都乡侯”的人超过十人,其中包括张辽、曹宇、郭淮等人。而且,他们中有一大半是在曹丕践阼的时候受爵的,有部分人仅享用很少的食邑,比如张既的二百户。这表明三国曹魏所封乡、亭一级的爵位,有相当部分是“名不符实”的虚爵,而后代虚封爵号的制度也是从此开始的。

  作为同时期的蜀汉,李严的“都乡侯”也是一样,是食他所在地永安城内一乡的爵位,但是并没有什么食邑,更多的是虚衔。

  张飞的“西乡侯”以及诸葛亮的“武乡侯”,许多人认为他们分别遥领了涿郡的西乡和琅琊的武乡,我觉得并非如此,《汉书 地理志》记载,东汉时期的涿郡有户十九万五千六百七,口七十八万二千七百六十四,县二十九,确实有一县叫西乡。但到了东汉末年,按《续汉志》中的记载,涿郡只辖有七个县,其中没有西乡。为什么县的数目从二十九降至七个呢?原因就是人口的急剧减少,对比一下西、东汉时期各郡国的人口数目,前者几乎都要远远超出后者。比如诸葛亮的出生地琅邪郡,西汉时期“户二十二万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万九千一百,县五十一。”,其中有侯国名为武乡。到了东汉末年,“十三县,户二万八百四,口五十七万九百六十七。”其中也没有了武乡。而《汉书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中言道:“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面对人口锐减的事实,为了保持县之规模,政府不得不减少县城的数量。而西乡、武乡这样的县就被去除了,那么所谓张飞、诸葛亮遥领的猜想就不符合事实了。

  东晋时期的汉中确实有西乡县;而左冯翊有一县叫有王城,《史记》:秦厉恭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就是这个地方,《左传》杜预注道:“后改为武乡,在县东。”那么是否能说张飞、诸葛亮的食邑就是这两个地方呢?
  两汉时期汉中郡的西乡仅仅是一个乡级行政单位,《汉书》、《后汉书》记载的汉中郡下县级单位里并没有西乡,而《后 《汉书 班固传》引注《东观记》曰:“其以汉中郡南郑之西乡户千封超为定远侯。”里面的“汉中郡南郑之西乡”可以证明此点。那么在东汉与东晋之间,西乡是否已经成为县,这点似乎不能确定(《华阳国志》中有西乡县),但是魏国的情况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同时期的魏国也有多人受封为“西乡侯”,一人被封为“武乡”侯。

  《曹玹传》:“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

  《文帝纪》引魏略载诏曰:“(黄武六年)尚书令颍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晋书 宣帝本纪》里记载此时司马懿为向乡侯,我个人以为魏略的记载更真实---它的成书要早于晋书,本国人记载本国官员的爵位是不太可能发生误差的。这里陈群位在司马懿之上,他只不过是个乡侯,司马懿不可能被封为县侯,要到了明帝即位时,他才被进封舞阳(县)侯。这表明,“西乡侯”属于乡侯一级。

  而《刘放传》中的记载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黄初初,改秘书为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各加给事中;放赐爵关内侯,资为关中侯,遂掌机密。三年,放进爵魏寿亭侯,资关内侯。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进放爵西乡侯,资乐阳亭侯。”刘放的官衔、爵位始终比孙资只高一级,所以当孙资被封为亭侯时,刘放的这个“西乡侯”也不可能是县侯。

  同时,魏国的曹真、陈矫、曹衮被封为“东乡侯”,孙资后来被封为“左乡侯”,董昭“右乡侯”。我的看法,这些“东、西、左、右”乡侯的封号就好比“前、后、左、右”将军一样,只是虚指,并没有实际的领地,也都是“乡侯”一级的爵位。
  我认为张飞的“西乡”虽然相当大的比重是汉中的西乡,但是并不排除只是“乡侯”一级虚衔的可能。

  《裴潜传》引注《魏略列传》记载:“会以(严干)建策捕高干,又追录前讨郭援功,建安中,封武乡侯,迁弘农太守。”严干是不可能因为上述的功绩在建安中被封为县侯的,那么左冯翊里的武乡在当时不可能是县,而严干的死亡时间是魏明帝登基后数年。

  既然不是遥领已经不存在的琅琊武乡,同时诸葛亮也不可能去“食”魏国境内的一个普通的“武乡”,我认为诸葛亮的这个“武乡侯”也仅仅是一个乡侯,而且很可能是没有任何领地的侯,“武”只是一个称号。

  只要户口数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乡是可以成为县的。所以对“西乡”、“武乡”的讨论,如果非要追究是“西”乡亦或“西乡”县、“武”乡亦或“武乡”县,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比如当事人的记载、蜀汉的详细行政单位记录等等)以前,似乎很难有定论。而要通过张飞、诸葛亮所立功勋的大小来判断他们的爵位,则更不是恰当的方法,魏延就被封为南郑(县)侯。

  我并不完全否认“西乡”县侯的说法,但是希望可以有确凿的证据加以证明。
  西乡侯:爵位名,属列侯中的县侯。食邑西乡县。西乡县,在冀州涿群。三国时的封爵制度,多以受封者出生群的县为封土,虽不在三国版图内,也可遥领。张飞为涿群人,所以遥封此邑,赐以嘉号而已。

  武乡候:爵位名,属列侯中的县侯,食邑武乡县。武乡县,在徐州琅琊群,属魏国疆域,是诸葛亮老家。而诸葛亮只能遥领,有其名而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15
没有任何关系。要分清的是汉代的侯爵和周代的侯爵不是一个概念。周代大至的爵位就是公侯伯子男(还有很多细分,不一一说明了)。这时,侯爵是仅次于公的一个爵位,同时多数的“小国”都是侯爵,地位很高。而汉代不同,汉代的亭侯、乡侯就相当于一个贵族身份。与周代的侯爵有本质区别
第3个回答  2020-12-12

第4个回答  2009-02-22
duia

三国时期,关内侯,亭侯,乡侯的区别,和侯有什么等级吗?
关内侯、亭候、乡候、区别主要在于尊卑和食邑不同,是自上而下的等级。列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为第一、第二品,县侯为三品,乡侯为四品,亭侯为五品。南齐取消了列侯中的县侯,仅余下四品的乡侯和五品的亭侯。陈朝时列侯为八品。隋朝沿制,列侯八品,视千石。1、关内...

孙权的爵位吴侯和关羽的亭侯还有诸葛亮的乡侯有什么区别?
列侯封国大小不等,大者相当于一个县,称侯国;小者为一乡、一亭。因而以其封国食邑的大小封县侯、乡侯、亭侯三等,并以其封地为名号。东汉实行两等封爵制,皇子封王,功臣封侯;赐爵也只有列侯、关内侯两级。列侯的名号,既是封国,又是赐爵。吴 当时是吴郡,所以 孙策的吴侯 食的是郡级别了 ...

蜀汉有九位县侯,含金量最大的其实是哪四位?
汉末三国时期的侯爵有县侯、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关内侯几个等级,其中都乡侯是乡侯的一种,都亭侯是亭侯的一种,除了关内侯只是个荣誉称号之外,其余侯爵属于列侯都有食邑,级别最高的是县侯,当然也是最难得到的爵位。刘备称帝后以继承汉室大统自居,所以在很多方面比如官职和爵位的设立基本...

一口气看懂列侯、关内侯、县侯、乡侯、亭侯,都有什么区别?
列侯与关内侯的主要区别在于,列侯拥有封地,即食邑,地位相当于诸侯,而关内侯则无封地。在秦始皇时期,列侯封赏减少,如王翦、李斯、赵高等功臣并非列侯。刘邦建立西汉后,大量封赏,而非列侯贬值,而是对功臣的奖赏。汉承秦制,列侯和关内侯地位有别,列侯封地可世袭,关内侯仅限本人爵位。例如霍去病...

武亭侯是什么官爵?怎么封的?管什么用?
1.关内侯。这是最低的。在三国时,曹操对于刚投靠他的人一开始就封这个。例如,张辽。2.亭侯。关羽最初的封号就是这等级。汉寿亭侯。3.乡侯。特别说明一下。诸葛亮的封号是蜀汉武乡侯。只是名字叫乡侯。其实,在汉代,武乡是地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当时是一个县,比“乡”要大的。4.县侯。这...

什么是乡侯、亭侯?
乡侯 级别高 汉制侯爵衔按照大小可以分为,王,公,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没有伯子男三爵 王公的权利相当大,在自己的领地上是享有绝对权利的。至于侯爵前三者是有封邑的,但是只能从其中得到收益,但无权掌管自己的封邑。县,乡,亭都是指封地的大小,也指爵位的尊卑,一亭不过十里,因此亭...

三国时期蜀国的侯有几个等级
4个等级 郡候 乡候 亭候 关内侯

古代侯爵地位高吗,权利大吗?
侯爵也分等级,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后来还有一等侯二等侯的分法。汉末三国,张辽、徐晃和典满(典韦的儿子)都是侯,前两者达到县侯,为三品前\/右将军,独领一军坐镇一方,为大将。后者作为关内侯,不过一个都尉,纯打酱油。清末曾国藩封疆大吏,一等侯。而已知的为数不多的...

三国时期内侯,亭侯,汉寿亭侯这些官职有什么区别?
两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制度,其中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为避讳汉武帝刘彻改名为列侯)是爵位最高的两个(当然西汉在侯爵之上又设立了更高的王爵),列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个等级,所谓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三者除了地位尊卑之外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食邑的多少。那么都亭侯又是什么呢?都亭侯也是亭...

汉末三国时期封候有哪些等次?
关内侯,亭侯,乡侯,县侯。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