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⑴ 社会学概论的读书报告

<社会学概论>读书报告
三、 认识

1、中国社会学理论渊源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新编》

从上面可以看到,最初的道德规范塑造了民众的心态,使民众进行着不同层面的社会化,最终成为一个民族中的人,一个大社会的人。如今,每个人都是现代人,又是传统人,又是涵蕴着传统意味的现代人。理解社会,就要从社会中的人出发。从根本上理解社会,莫过于去理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去研究民众心态,从而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促成更深层面的社会变革。

最初的社会改革家,在积极吸收西方社会学说的同时,毫无例外地向几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寻找理论根据。严复借用荀子的名言精辟地阐释了社会学的概念,并提出了贵民亲民的思想,这与儒家爱民的思想十分相似。康有为主张开民智,“养兵富国教民强兵”,这种社会教化思想可以从孔孟的学说中找到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改革的先师,应立孔教为“国教”。谭翤同的“仁-通-平等”的社会观,体现了儒家的关怀――仁者爱人。他对于孔子的礼也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应实行的是“依仁而行”的礼,这一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与创新。章太炎的社会控制学说也体现除了荀子的“分”的思想,“合群明分“即是为了建立合乎道义的社会秩序。

那些传统的社会思想,传统的文化,具有朴素性。但历经时间的洗礼,仍然以穿透时空的热度温暖当世的人们,告诉人们究竟往何处去。对于今日的社会学研究而言意义也十分重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更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要从过去汲取力量以应用于当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它以现代的意义,指导与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乃至让传统文化获得世界性话语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

1、 社会学家应具有的素质与精神。

纵观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一个学科的产生、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定曲折前进,迂回前行,接受一切怀疑、非难、指责,甚至要暂时推出历史舞台。但是学科的声音是不能被压制住的,社会学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它的声音。因此,社会学家应做好迂回前行的准备,在困难中成就一段研究,在不经意中深深浅浅地改变着整个世界。

基于此,不畏强权、敢于说真话,也成了社会学家一个重要的品质。我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在他有生之年是否对历史、对天地良心有一种沉静的投入。这种投入必须诚恳,不加任何矫饰,发乎内心。社会学家体察民情,深知人世间的黑暗以及一切不平等,他们的责任告诉他们坐而等孰若起而行。为了改变世界,就得冲破一切藩篱,去将人世的惨淡揭露给世人看,将真实的东西剖析出来,从而才能达到疗效的目的,社会才有希望。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要在批判中发展的。社会学家应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这是社会学能否焕发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批判精神是指人们从科学和价值两个维度对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质疑和反思,这种反思表现为辩证的否定和对话.从根本上来说,批判精神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本性的理论表征”,只有而后反思,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某个事实、某个学说,这时创新思维便占主导地位,在创新中学说可以进步,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

社会学是一门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科学,它要求“以资料立论,以数据说话”。因此,社会学家在作调查研究时,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谨严,同时调查活动是集体活动,还需要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认为,这句话应该作为所有学术研究者的座右铭。它时刻提醒作为一个研究学术的人,根本的任务到底是什么。社会学是改变世界的学术,社会学家要对人怀有终极关怀,为了民众而去治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素质,“为学之大,为国为民”。

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作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发展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对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将它放在当时时代的大框架中去考察、批判,不能停留在各种社会概念、理论的表面,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情与现实,深入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经济过程的层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批判的社会学分析,并开创新的学说,这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

4、当今社会问题与看待视角。

我国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社会的畸形发展,经济一枝独秀,社会文化发展落后、道德堕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应试教育压倒一切,摧残孩子身心,消蚀青春年华。环境污染,竭泽而渔,国际环境压力和危机重重,如美日同盟的压迫,能源渠道问题, *** 问题等 *** 问题等等

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问题放在一个国际化的视角下来考察,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一个关乎国民性,一个是现代科学技术畸形发展。

中国是个没有形而上信仰的国度,容易进入一个道德感缺失不知向何处去的境地。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明的是基督教信仰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从文化角度考察社会变迁。中国的社会问题出现,很大程度是由于信仰缺失导致。

在古代,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大。随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迅速增大,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发强度。掠夺式开发的结果虽然满足了当代人的利益需求,但同时给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人欲望越来越高,让人心一些重要的情感流失,造成许多冲突与纷争。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如何培植信仰与道德观,如何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全球性问题,国际普遍行动与联合也十分重要。由此看来,社会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西方社会思想史》 于海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思想史》 谢遐龄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社会哲学》 王守昌著 东方出版社

⑵ 电大社会学概论 社会控制的功能有哪些

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版的基本前提,权为保持社会安定, 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
(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 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 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 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 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 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能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⑶ 电大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

B第一题是否是D请自己查查
C
D
4C
D
D
B
D
B第九题这个不确定
A
B
B
你们这个卷子出的还可以,把一些基本的概念都给出来了。不过你自己最好多看点书啊。
不过为什么电大要学社会学呢,可以学法律啊,或者会计什么的啊,实用一点啊。虽然我是读社会学研究生的。

⑷ 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让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该怎么写啊

你到网络去查,有好多文档,东凑西补很容易3000字的。话说大学选修课都好水老师估计也不怎么看内容,所以说你要写好论文格式,这对老师给你打分很重要

⑸ 谈谈你们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认识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内社会交往、社会工容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

⑹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社会学》是一抄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它以社会运行论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视角,贯彻社会学中国化和国际化的导向,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和趋势。这门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和教学实践的需要分别介绍了社会运行概述、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运行的客观分析、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尤其是后两部分内容同社会保障专业息息息相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通过社会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的将所学地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去

自己看情况抄吧.期末考试了?

⑺ 社会学概论选修课心得体会

德为谁用?---道德无效现象分析
如果要对道德功能进行社会学分析,起码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德有何用”的问题;二是“德为谁用”的问题,伦理学研究对前者比较重视,对后者却有所忽视。伦理学家总是把道德原则作为“普渡众生”的法宝,或把其普适性说得神乎其神。其实,任何道德原则或规范当其作为一种理论预设时总是对人人都有用的,但当其作为一种现实操作时对有些人是无用的。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几个年轻人把一老太太挤得东倒西歪,我就说了一句:“年轻人,请守一点公德”,没想到他们横着眼盯着我,骂我一句:“有毛病!”后来我仔细想,可能我真的有毛病,我怎么能对哪些人讲道德呢?他们根本就不想有德。看来,道德只对有德或想守德的人有用,对无德之人,道德总是没用的,这就是道德无效现象。

道德无效是指道德作为一种任何的毫无例外都应当服从的规范性要求因人为的阻隔而失去其应有的影响力而成为虚设。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由必要性论证进入到了有效操作的层次。我们所倡导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正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现实生活中道德无效现实比较严重,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全面推进,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道德蔑视型:“老子有权,我怕谁?”。道德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人应当遵守的,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权力的独占性和扩张性使权力的占有者或控制者有可能无视法律或道德,从而做出违法或缺德的行为。占有或控制一定权力是蔑视道德的先决条件。现实生活中不泛有德性良好的当权者,只有当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时才会产生道德蔑视。“老子有权我怕谁”是权力对道德的极大藐视,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道德对个别当权者的无效性。“法律也奈何我不得,道德算什么”。这种人完全抛弃了权力本身所凝结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完全逃脱于道德的约束之外,认为自己有不受道德约束的特权。现实生活中,个别干部手中有权就无所顾及,吃喝嫖赌,为所欲为,在他们心目中,道德从来就是老百姓的事,与己无关。这种人多了,道德建设也就成了官员向老百姓讲道德的运动,道德也就成了管制老百姓的精神枷锁。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官德重于民德,应当成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

二、道德亵渎型:“老子有钱,我怕谁?”。这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道德无效现象。这些年,一些人随着金钱财富的增多而“神气”起来,忘乎所以,也开始成为道德约束之外的“自由人”。社会上一些“大款”、“富豪”其生活方式之腐化自不用说,就连一些并不富有者用多于罚款几倍的钱来换起对“随地吐痰”处罚的“潇洒”,“不就是罚点款么?老子有的是钱”。廉耻、良心、道义就在金钱的支付中丧失了。在商品经济社会,金钱交换特性的普遍化导致了金钱特殊地位的确立,有钱似乎就可以买到一切,包括荣誉、地位和尊严;有钱似乎就可以逃脱法律和道德的制裁。亵渎道德的人是金钱的奴隶,尽管他们拥有金钱却失去了保持德性的力量。拜金主义的盛行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金钱的热忱,同时也导致了对道德的冷漠。加之,现行社会赏罚手段的唯金钱化倾向,有意无意地从正反两方面强化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心理,金钱万能成了道德有效实施的一大阻碍。

三、道德无赖型:“我是流氓,我怕谁?”。生活实践表明,道德只对有向善倾向的人有效,对道德无赖者是无效的。道德无赖的行为主体是精神崩溃者。道德无赖是指社会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己毫无道德顾及,没有任何道德信念,以善为恶、以丑为美、以耻为荣,一切都是不讲理、不要脸,往往表现了道德逃避和道德沉沦。道德逃避是指个体既不玷污道德,也不捍卫道德,就是那种所谓“逃避崇高”;道德沉沦是指个体彻底与道德决裂,其行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道德之所以有约束作用,其发生前提是受约束者必须具备力图逃避谴责而获得道德赞誉的动机。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在意社会或他人对的道德评价,无所谓道德不道德,最好的道德也是无用的。我们在公共生活场所常遇到这样一些道德无赖者:你讲他“不文明”,他反而高兴;你骂他“缺德”,他反而说“德有何用”;你斥责他“没良心”,他反而问“良心值多少钱一斤?”这种流氓心态不知从何缘起,但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待道德的无所谓态度。一个社会的公民如果连起码的羞耻感都没有,法律何用?道德何效?

道德无效现象虽然是个别的、局部的的,但其危害性决不可低估。首先,道德无效现象直接败坏社会道德风气。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对改善社会风气负有神圣的历史使命。社会风气的根本是德风,而德风往往是靠社会的道德范例来体现的。没有道德范例群体的示范,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的“龙头效应”,那么,道德建设就易于成为良知者的疾呼而无大众的响应。不可否认的是,有权者和有钱者在现代社会中在对物质财富的享用上具有某种优越性,成为人们注目的对象。如果这部分人无视道德甚至道德败坏,整个社会就有可能随之道德沦丧。实践证明,这些年之所以社会风气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这部分人无视道德和法纪所致。

其次,道德无效现象的蔓延使人们对道德建设丧失信心。这些年,我们在道德建设上没少费心思,但其实效却不令人满意,原因之一恐怕就是道德建设并未得到大众的认同与参预,难以唤起人们的道德热情,因为现实就摆在他们面前,那些道德败坏者多么的自在的潇洒。于是导致道德建设有理论号召却无具体措施;有依稀可见的见义勇为者,却无成为“众人之言”、“国人之论”的对不道德行为的集体谴责;有孔繁森、张鸣歧这样的道德楷模,却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行为模仿。如果社会上存在道德的“特殊公民”,人们就会对道德的公正性产生怀疑。没有了道德公正,谈何全民的道德建设?

最后,道德无效会导致对道德宣传教育逆反心理的产生。逆反心理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对一定社会现象与正常条件下应该有的认知及其行为倾向完全持相反的态度。不可否认,实现道德生活离我们的的道德宣传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一些道德“特殊公民”的“示范”和对一些道德高尚者的冷遇,人们便确信“说得越多就越假”,以至于一讲道德就反感。这种逆反心理如不及时调整,势必会导致社会道德主流文化教育的受阻,歪理邪说盛行。

要防止和克服道德无效现象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预,而且需要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的配合。就道德本身而言,要克服道德无效现象首先必须使强化道德规范的约束性。道德作用于人们的道德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强令性,即道德对行为主体来说具有严格的使动性。对社会的所有成员而言,不管其知道道德规范与否,也不管其是否愿意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道德效力都毫无例外地要求执行,任何人也应当践行。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强制性规范,它虽然不同于法律政令,不完全具有中家意志的属性,也得不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但它所具有的“应当”指令同样决定了它的制度性要求。有了制度保证,道德也就获得了“人人应当遵守”真理性品质,也就不再因为道德动作的软手段而变成可有可无东西而随意遭人蔑视。

净化道德环境也是克服道德无效现象的有力保证。道德效力的发挥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一种道德与现实相冲突,那么,除非凭借外在的强制力量,否则就无法突破环境给人们造成的心灵阻碍;如果道德与环境相容,就可以凭借环境本身的力量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发生其应有的效力。道德之所以对个别人没有作用,就是因为环境提供了条件。如用人制度上,“宁要有缺点的能人,也不要没能力有好人”,就导致了为捞政绩而不惜伤害道德的现象;社会赏罚手段上的唯金钱化,使不少人可以用金钱的支付来逃脱法律和道德的制裁;社会上道德“看客”的增多,导致了道德无赖者越来越有市场。

同时,加强道德传播的社会责任制约,也有利于克服道德无效现象。道德传播主体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得以任何借口践踏自己所宣传的道德。现实生活中不少在台上讲道德的人干着有悖于道德的勾当,其所宣传的道德自然会被视为“假道学”而世人所不齿。另外,任何道德传播都不能是为了传播者的个人利益而只能是社会群体利益。最大的道德欺骗也许不是言行不一,而是以传播道德来达到不道德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说教明显地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被统治阶级必然对统治阶级的道德传播者不信任。社会主义制度根除了道德的阶级狭隘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宗旨。我们的道德传播者也应坚守这一宗旨,而不要把守德仅仅变为老百姓的义务和自己谋取私利的手段。只有真正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道德并且是真正能毫无例外平等地身体力行的道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在强调依法治与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道德效力问题发出沉思与忧虑。

⑻ 《社会学概论》课程

评《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林达的《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13篇文稿.这些文章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围绕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改革开放20年在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这些文章指出: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意义最重大,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结构的剧烈,持续,深刻的变化.作者用:"转型与断裂"的概念来表明目前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不同以往,有着自已特征的社会.从经济的,历史的,比较的角度诠释了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的关系,以及农民工流动,社会稳定,市场转型等当今中国近切需要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一、 中国改革理论的检讨
作为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的基本使命和地位是什么?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将改革理解为一种纯经济性变革,故此有“经济体制改革”之说;这种理解方式无法解释现实中大量出现的政治权力涉入经济活动,引起改革畸变的现象。因而有人从“权威本位(转型)观”出发,认为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政治运行机制的转型,从而出现了“新权威主义”与“民主先导论”等等观念。但是,在社会自身自我组织、自我协调机制缺乏的情况下,这些把眼光盯在政治体制的转型上的做法,必然使改革开放在“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两极徘徊的境地。因此,这些理解都未能抓住改革的深层内涵。
其实,我们在说传统时代是政治时代时,是对以前社会的典型特征的概括,政治取代了一切社会事务或凌驾于一切社会事物之上。同样,我们说所要建立的经济时代也不过是对新建社会的典型特征的概括。无论是政治时代,抑或是经济时代,都不过是社会的一个侧面,或者说是社会是这些因素驰骋的领域,一切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交遇。正因为如此,近几年的改革理论中,社会学异军突起,它们对改革问题的分析,对体制改革揭示的深度,令人耳目一新。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绝不仅仅是政治时代向经济时代的转变,而是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这其中既包含着政治时代的逝去,也包含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更包括着其他如法律、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才是政治时代的最好的“解毒药”。因为政治时代正是因为将政治作为支配所有社会因素的因素才成其为政治时代,经济政治化、法律政治化、意识形态政治化、可以说所有社会因素无一不被“政治化”,如果我们现在再来一个政治经济化、法律经济化、思想观念经济化,一切社会因素都经济化,这无疑会成为步政治时代后尘的又一个悲剧。

二、社会结构的变迁

诚然中国的改革绝不是某一方面的变革,它是一场全面的社会性的变革。社会是经济、政治赖以生存的基础。改革所触动的并非仅仅在于经济或政治,而是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中国的改革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还在于,它并非仅仅是体制变革,而是社会结构性变革。社会结构是经济体制具有更深层的涵义的概念,体制不过是社会结构的某一层面。社会结构要比体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中国改革最具实质的意义在于它引发的是一场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结构,按社会学家的理解,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关系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结构是包容万物之桶。不能将社会结构变革仅仅归结到某一方面,它是综合的、全面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都是组成社会结构的因素。也可以说,社会结构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也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我们说,传统时代是政治时代,是因为传统时代是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政治凌驾于社会之上,一切社会因素都为政治所左右,也都由政治所决定。变革政治时代意味着打破造成该时代的社会结构。所以,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实质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样,代替旧的社会结构的是新的社会结构,而不是什么经济时代。因此,我们选择了社会结构作为观察、分析的视角。
毫无疑问,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中国社会结构确实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我们每个人在每天都能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或大或小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世界陌生得使置身于其中的人都难以理解。当你遇到新的事物准备稍加思索的时候,它已擦身而过,或被什么其他新的事物所取代。这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置身于改革中的人们不能不思索。正如一位哲人所说,追溯浪潮的源头有时比追赶浪潮更为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知道浪潮的源头,就很难把握浪潮本身以及它会冲向何方。其实,拨开现实本身所笼罩的层层迷雾,中国正发生的是一场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个中国人回溯几千年历史都不曾见过的新的社会结构正在改革的阵痛中诞生。理性社会的建立来自于理性的改革。我们只有把握住变革的实质,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电大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
⑵ 电大社会学概论 社会控制的功能有哪些 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版的基本前提,权为保持社会安定, 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 (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 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一阶段是以中学释西学,具体表现在严复的群学思想上;第二阶段是以西学发明中学,具体表现为社会科学是如何作为晚清国学派拯救国学的利器的;第三阶段是社会学的学科形成本土化,具体表现为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社会学的专业设置逐渐从以教会大学为主扩展至国立大学,教学和研究上逐渐将西方理论和概念与本土材料结合起来...

电大社会学概论中的整合作用是指什么
社会学中的“社会”是具有整合作用的,就是说,社会通过各种组织、制度、意识形态等等将人进行整合,使得人并不是单独的个体存在,使人的行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自杀论》就谈论社会具有的整合作用,社会规范整合力太强或太弱,都会使得自杀率升高。

电大,社会学概论中。名词解释:1、解释性研究 2、镜中我 3、无效文化传 ...
解释性研究,即解释一个事物是“为什么会这样的”,其探寻设计现象的起因,解释设计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设计演变的规律。解释性研究是解释学系统的一部分,其终极目标是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熟悉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无论是社会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存在千差万别的变化,而“在这种差别的背后,有没有一种...

电大期中考试 社会学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1.天人合一,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说是自然主义的。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主张顺天应时。人道顺应天道构成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原型。“天人合一”意味着一方面自然完成了自己,一方面人类达到了目的。“天人合一”除了可以在实体意义上被理解——— 把“天”“人”理解为自然界与人类之外,还...

电大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课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科社会学类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培养规格 本专业主要培养建设我国和谐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我国社会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社会调查研究技能;能够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

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有几门课!都有什么课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行政管理专科课程设置涵盖了24门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英语I(1)(2)、政治学原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行政管理学(A)、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选修课程则包括...

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有几门课!都有什么课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课程设置全面,共包含24门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涵盖了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英语I(1)(2)、政治学原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行政管理学(A)、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西方...

哈尔滨电大本科课程主要有哪些
社会保障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人 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行政、西方社会学。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实务专题讲座、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政府公共关系、社区矫治、心理测 量、法学基础知识等。心理咨询与辅导、劳动...

社会工作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1)统设必修课: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政策法规。 (2)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3.专业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19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27学分。 (1)统设必修课:个案工作、社会福利与保障、社区工作、团体工作。 (2)选修课: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社会工作行政...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