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课件

关于藏戏的课件,要好的!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第1个回答  2009-03-04
没有啊!这可没有课件
第2个回答  2009-03-06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②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③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⑥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2)对词语的理解。

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

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女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敦厚:忠厚。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

招徕:招揽。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鼻祖:比喻创始人。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可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西藏地区的有关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音像资料片,丰富学生对西藏、对戏剧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第一步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第二步在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此教学环节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第三步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可以是受到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比较阅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教学中可以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老师在此过程中既要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要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

4.在学习了两篇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

5.本课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领会编者意图,根据儿童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过度发掘。知识方面对宗教、活佛、高僧、巫女等不必深究,对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精神不作过多过深的人文内涵挖掘。重点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6.本课好词佳句多,文学色彩比较浓。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并采用有效方法积累词语。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师: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我给大家读一读(朗读1—3自然段)。从这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这三个反问句中,我们知道了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特点。

师:你很会读书,从作者开篇的连续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概括出了藏戏的特色。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课文还具体描写了藏戏的面具,在课文的8—16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给大家读一读。

(朗读8—16自然段。)

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意义的。

生:我来补充一下。在16自然段,作者还写了藏戏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里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谢谢你们。但是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呢,谁能再具体地说说?

生:我来说。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征手法。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师:补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戏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呢?我们继续交流。

……

师:同学们,我们回顾全文,作者开篇用反问的手法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大家仔细想想。

生:我想这是因为藏戏的特色太鲜明了,所以作者开篇就概括写它的特色,而且用反问形式,情感非常强烈。

生:我想,作者仅仅在开篇这样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读者并不能具体了解藏戏到底有什么特色,所以课文后面又浓墨重彩地描写,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相关链接

1.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早不复存在的)铁索桥上,使其不锈,永存于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2.关于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剧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朗萨姑娘》《苏格尼玛》《白玛文巴》等剧目,多含有佛教内容。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其他地方戏曲

4.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23
7* 藏戏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②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③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⑥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2)对词语的理解。

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

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女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敦厚:忠厚。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

招徕:招揽。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鼻祖:比喻创始人。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可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西藏地区的有关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音像资料片,丰富学生对西藏、对戏剧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第一步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第二步在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此教学环节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第三步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可以是受到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比较阅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教学中可以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老师在此过程中既要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要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

4.在学习了两篇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

5.本课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领会编者意图,根据儿童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过度发掘。知识方面对宗教、活佛、高僧、巫女等不必深究,对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精神不作过多过深的人文内涵挖掘。重点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6.本课好词佳句多,文学色彩比较浓。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并采用有效方法积累词语。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师: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我给大家读一读(朗读1—3自然段)。从这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这三个反问句中,我们知道了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特点。

师:你很会读书,从作者开篇的连续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概括出了藏戏的特色。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课文还具体描写了藏戏的面具,在课文的8—16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给大家读一读。

(朗读8—16自然段。)

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意义的。

生:我来补充一下。在16自然段,作者还写了藏戏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里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谢谢你们。但是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呢,谁能再具体地说说?

生:我来说。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征手法。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师:补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戏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呢?我们继续交流。

……

师:同学们,我们回顾全文,作者开篇用反问的手法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大家仔细想想。

生:我想这是因为藏戏的特色太鲜明了,所以作者开篇就概括写它的特色,而且用反问形式,情感非常强烈。

生:我想,作者仅仅在开篇这样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读者并不能具体了解藏戏到底有什么特色,所以课文后面又浓墨重彩地描写,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相关链接

1.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早不复存在的)铁索桥上,使其不锈,永存于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2.关于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剧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朗萨姑娘》《苏格尼玛》《白玛文巴》等剧目,多含有佛教内容。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其他地方戏曲

安徽的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

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领衔黄梅戏剧坛以后,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演出,轰动了整个台湾;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像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影响遍及全国,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当今,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更显黄梅戏特色。

河南的豫剧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遍布河南全省。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分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艺术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豫剧音乐丰富多彩,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

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浙江的越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古越国所在地)的农村。它是以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最初称为“小歌班”,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唱戏,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并于1916年进入上海,吸收绍剧、京剧所长,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有的戏班全由女演员组成。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越剧的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表演比较真切细腻。越剧有不少优秀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柳毅传书》《祥林嫂》《西厢记》《琵琶记》《孔雀东南飞》等。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王文娟、张桂凤、茅威涛等。

四川的川剧

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一个古老剧种,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

川剧融昆腔、空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为一体,其中高腔的帮打、唱最具地方特色。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剧剧目丰富,搜集的剧目近两千出。已记录的剧本约有一千本,尤以清新优美的文学性见长。较优秀的剧目有《琵琶记》《柳荫记》《文成公主》《水漫金山》《滚灯》《变脸》等。川剧表演艺术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生动细腻,别致传神,诙谐风趣,舞台形象典雅、优美、传神,生活气息浓郁。神奇绝妙的变脸、吐火、踢慧眼等特技令人赞叹。“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有关藏戏的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4674.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藏戏》教案
(3)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课件出示) 篇三:藏戏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件全集(PPT、Flash)
第一组文言文两则《匆匆》课件《匆匆》flash课件《桃花心木》课件(1)《桃花心木》课件(2)《顶碗少年》课件《手指》课件第二组《北京的春节》课件《藏戏》课件《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和田的维吾尔》课件第三组《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灯光》课件《为人民服务》课件《一夜的工作》课件《一夜的工作...

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优秀教学设计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

六年级语文《藏戏》教学设计
(出示课件)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2、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看看藏戏有什么特点。(播放课件——藏戏片段)指生回答。 3、是啊,藏戏都是戴着面具演出的,这也是藏戏的一大特色,那藏戏还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藏戏》。(板书课题:1...

语文《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一文就是对藏族传统剧种的生动阐释。课文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绚丽多彩,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颇具文学色彩。 在讲了《藏戏》一文,不仅是孩子们感受颇深,就我本身而言也有很大的收获。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的艺术特色,因此课前互动,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影音课件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藏戏教学反思10篇
8.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藏戏教学反思 总体感觉,这次“四同一课”展示得不算特别成功,自我感觉也不是特别良好。原因诸多。 个人素质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课件制作不熟练,以至于增加了压力,自卑感较强。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还有对幻灯片操作不熟,再加上对幻灯片内容缺少足够的了解,导致记忆中断,内心慌乱,课...

六年级语文园地一教案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的问题:(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1) 2.通过观察(...

小学人教版 十二册 课文的全部目录
第一组 1,文言文两则 2,匆匆 3,桃花心木 4,顶碗少年 5,手指 第二组 6,北京的春节 7,藏戏 8,各具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维吾尔 第三组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1,灯光 12,为人民服务 13,一夜的工作 第四组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5,凡卡 16,鲁滨孙漂流记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五组 18,跨越...

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第1单元 西部风情》课件【三篇】
主要有“晒大佛”“跳藏戏”和“过林卡”三大活动。早晨,当晨曦刚刚露出来的时候,在低沉的法号声中,喇嘛们就把巨大的佛像慢慢展开。当佛像展开的时候,太阳喷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被人们称作是“天神合一”。然后人们来到罗布林卡,载歌载舞,彻夜狂欢,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x藏各地的藏戏团也进行藏戏表演。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A卷习作
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的,这份是我那天开课用的,参考一下,如果需要课件也可以传给你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