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由什么组成?

如题所述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 、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
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扩展资料:
八达岭是万里长城之首。是明长城的精华,其地势险要,构筑雄伟,自古以来便是“拱卫陵京”的军事战略要地。距八达岭西南10华里处,就是八达岭长城防御体系的西大门—即八达岭的古长城风景区。
这里是崇山峻岭、深沟险壑,长城城关项链,墩堡相望,由于保存原始,虽然残缺、雄风犹在,那断壁残垣,在斗转星移,晨昏更替之间,默默地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古战场的昨天……
八达岭古长城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仅见证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也见证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修建,据考证,在八达岭古长城发现了两处具有考古价值的遗址。一是当年修建长城的石料场,被劈开的巨岩清晰可见,尚未加工完毕的石料凿痕历历。
另一处是当年烧砖的砖窑群,缭绕的烟雾似乎似乎永久拂弄不去,孔孔在目,如历史的嘴巴,是在倾诉劳工们背井离乡,终日苦役的哀愁,还是在讴歌万里长城的伟大功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1、 关隘: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 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2、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墙结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等。其它构造设施有:①券门。②垛口。③城台。
3、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
长城主要由墙身、烽燧、城堡、关城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
1、 墙身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
2、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3、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4、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1、券门: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2、垛口:在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高的齿形垛口,是战斗人员了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具体构造时: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腹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垛口一般砌筑成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了望洞。了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了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古时射孔射程有三限:从射孔上限射出的箭,可中的人心胸以上及头部,称"中头彩";中限可射中敌人腰腹部,称"截腰";下限可射中敌人的腿部,称"钉足"。如果敌人靠近城墙,射孔就无法发挥作用,只有靠投掷石块、火球一泪的武器来组织敌人架梯攻城。垛口的宽度约一点五米至一点六米,一般能并排遮掩两个人的身体,高度约二米,垛口之间距离不大于垛口宽度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城门中轴线两侧的垛口都是构筑成对称的。
3、 垛墙:又称雉堞,设在马道外侧,基厚48厘米到40厘米。垛墙上半部开垛口,下半部砌擂石口,与垛口相错排列,也有每两个垛口才砌一个擂石口的。垛墙的砌法都是用素灰砌内外两皮城砖墙,两皮墙都顺砌十字缝,没有丁砖拉接。墙顶和垛口上再加一层预烧的封顶砖,封顶砖扩等于垛墙顶宽,上面做成坡顶,极个别垛口用垛石口。
4、宇墙(女墙):在城墙顶的内侧,修有一道与垛口并行的矮墙,高约一米,叫宇墙,又叫女儿墙,它起着栏杆的作用。构筑时,一般是从一层与墙体同宽的压面条石开始的,压面条石之上开始砌筑女儿墙。女儿墙的宽度一般比压面条石略窄,用实体墙砌筑法,砌六层或八层条砖,顶面砌筑一层脊砖,脊砖是专门烧制的,也有的是在施工时用泥刀砍制而成的。
5、单边墙:所谓单边墙是当地群众的叫法,它与普通城墙的区别就在于它仅是一堵薄墙。单边墙砌在山势极险、山脊高耸而薄、并且边墙外侧也没有人马通过的地段。在北京附近的司马台长城就有一段著名的单边。单边墙是限于形势迫不得已才采取的建筑类型,大都采用表面未经加工的粗大毛石砌筑,以素灰做粘接材料。因为地形多变,单边墙的高度也不统一,大约在2到3.5米之间。
6、 障墙:障墙一词是近年来在研究长城的著作中出现的约定俗成的叫法,指的是"天梯"式马道上沿大阶台边缘建造的与垛墙垂直相撞的包墙。其形制、高度与作法都与宇墙相似。它居高临下,朝向低谷方向,是为了防卫已进入边墙内侧敌人进攻而设置的。最明显的如慕田峪长城,其边段城墙上,垛墙已全部残毁,但在它的内外墙面上都有擂石口的溜道,可见是两面皆设垛口的。
7、 挡马墙(拒马沟):长城城墙外面敌方向在冷兵器的射程范围内修建的矮墙或沟堑。阻止敌兵快速靠近城墙的辅助防御工事,其实并不是完全为防御敌骑兵而进行的设计。
8、城墙顶面:顶面一般宽约五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行。为了防滑,路面多用三至四层方砖铺砌而成,铺砖方法采用十字缝的形式,用石灰勾缝砌筑,嵌缝平整。这样做客观上还防止了破环地面的野草滋生。有的地段,由于地形陡峭,长城城墙只能依山势修筑城倾斜的,这时城墙的顶面也就用条石或青砖砌成阶梯形的地面,叫做梯道,否则人员难以行走。有的梯道顺山脊从山脚一直砌到山顶。
9、马道:在城楼旁边,靠内檐墙一般都有一条倾斜的,从地面通向城墙顶面的通道,它是人、马上下城墙的通路,叫做马道。马道宽约五至六米,道的内侧一面砌筑有一米上下的宇墙,起栏杆作用。由于马道一般都是三十度上下的倾斜面,为了防滑,道面全将青砖侧面朝上,砌筑成十字形的嵌缝。有的城墙较高,马道还修城二次阶形,在地面马道的入口处,还建有门楼。像嘉峪关东西两城楼的北侧,均筑有宽敞的马道。
10、 排水沟及吐水嘴:为了能及时排泄积于城墙顶地面上的积水,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道排水沟,雨水通过排水沟及内檐墙上的吐水嘴排于城墙基础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墙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护了墙基不被雨水长久侵蚀冲刷。
11、城门洞:最早的关隘城门洞,是用"过木"的办法构筑的;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砖的广泛使用,城门洞改为用砖、石伐(石旋)的办法构筑由于城门洞平时是交通衢道,战时是出击敌人的通口,所以要求它能构筑得宽敞一些。但采用"过木"的办法往往满足不了要求,它只能适用于跨度很小的门洞。采用伐(石旋)的办法,油漆是半圆(石旋),则可以使城门洞的跨度增大到所需要的尺寸,不少关隘地门洞跨度宽达五至八米。一般先用长方形条石做基础,再用三至五层长方形条石构筑台基,高约一至一点五米,再上用水平砖砌筑"上身"。达到设计的要求后,再伐(石旋)。伐(石旋)时,又根据构筑要求,用立砖伐(石旋)一层再砌一层伏砖,一般均要砌筑立砖、伏砖三至五道。门洞上方嵌有长方形时刻门额。上面镌刻关隘名称等。有些门洞的伐(石旋)的上方砌几层雕有花饰的砖或砌石活,以增加门洞庄严华美。门洞内还装有两扇木质大门,有的外包铁皮,防止攻城敌人从城门洞突入。
12、 城楼:城楼是战时观察关外敌情,指挥作战用的。一般采用一、两层,多至三层的大屋顶建筑形式。
13、 墙台:台面与城墙顶面相差不大,只是突战台:在长城沿线的险要地方,筑有一座比敌楼高达的建筑物,它驻守有较多士兵,储存有较多的粮秣、武器,是长城沿线上次于关隘的据点。底面积有十米见方,高达十二米左右,上下分三层,底层是一座设有门窗的高台,第二层开有门洞箭窗射孔和了望孔,这是住人和堆放武器、物资的地方,顶层是敞顶的,四周筑有垛口
举例: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

楚长城遗址现有状况怎样?

楚长城是依地形修筑呈带状密集型分布的整体相连的关城,形成一个庞大的战略性军事防御体系。楚长城与以后的秦、汉、明时期的长城相比,比较原始、单调,但已具备了强大的防御功能。楚长城有以下几个特征:


楚长城系列建筑中以关城为主体工程。楚长城的关城数量巨大,仅南召县境内就有120多座,因而《水经注》称“故号此城为万城”。这可能是因为历史上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此地夏商之前三苗人遗留有数量颇多的防御华夏集团的古城堡,便加以借用,再增加一些连结工程,便形成了以关城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楚长城的关城规模不等,大体上可分为大城、中城、小城三类。大城均集中在要道处,中小城多作为卫星城,分布在高、险、隐处,不同的寨城应是驻军数量不等或军事长官级别不同所致。楚长城以大量相连结的关城形成多层城防,为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修长城所效仿。但楚长城的连结工程相对薄弱,较之秦、汉、明长城远不能相比,这正是楚长城相对落后的地方,而这一落后正是历史久远所造成的。但关城是屯兵警哨之所,为长城所必备,所以直到后来的秦、汉、明长城,也都继承和大量采用了修筑关城的形式。楚长城利用山河之险以为城。楚长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布在南阳盆地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伏牛山绵延千里沿线上,主峰蛤蟆石高2153.1米,汉水的支流白河、鸦河、湍河等都发源于此。这条山脉既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也是楚国与北方诸侯国的边境线。楚长城沿伏牛山脉依山势而筑,在古道隘口处筑关城、修边墙、设关门,以备屯兵打仗;在高山险阻和江河为堑难以通行的地段,不再修筑长城设施,省了许多工料,以能够达到防御目的为度,充分体现了“用险制塞”的原则。这些建在险关要塞上的长城,顺山脊十余里或数十里蜿蜒曲折,峰巅上的寨城依稀可见。

楚长城的石城墙均为干垒石建筑。《括地志》称楚长城“无土之处,垒石以固”,是与其遗迹完全吻合的。楚长城的建筑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无土用石。现在发现的几处土筑墙城段,是因为无石才用土的,如南召县野牛岭城段等,有的还是土石并用,现在土筑墙基本上是残留的痕迹,土石并用城墙还留有一定高度。城墙石块大小配合得体,并根据地形的凹凸变化,有平垒、斜垒、斜立垒、立垒等不同砌筑形式,石与石之间没有任何刮缝之物。城墙断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构造,使其稳固,不易倒塌。较大的城墙里外砌石,中间填入碎石与土的混合物,夯实以后颇为坚固,也使上部城道平坦易行。墙内每隔一定距离或在城门等重要部位砌有登城台阶,与墙内道路相通,交通颇为便利,然而对城外是全封闭的,除森严防守的城门外,外部的人难以入城。楚长城以干垒石筑墙,在火药没有作为武器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时代,石块也可能起了补充箭矢不足的作用。

楚长城大体是方形的。史籍对楚长城多称方城。这可能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上边已经说明,楚长城的总体轮廓近于方形,同时从楚长城的许多座关城遗址形态看,也基本是方形或长方形,有些关城因受地势限制会出现一些不规则变化,但修建者还是刻意按照方形的模式建造的。这大概是因为古时人们崇信“天圆地方”的说法,因而在各种建筑物中注入了“方”的观念,如房屋、城池等基本都是方形的。

齐长城建筑结构有哪些特点?

齐长城西起平阴、钜防,东经长清,沿泰山北麓入泰安、历城、莱芜、章邱、博山、沂源、临朐、沂水,越大岘山,过莒、五莲、诸城、胶南诸县直达海滨。全长500多公里。

从现存于莱芜、泰山等地的遗迹来看,齐长城的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凡高崖陡壁难以攀登处,仅用石块砌筑起宽2米左右的矮石墙或干脆借助山势不设城,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宽近7米,石块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条石或方石,未用灰浆凝固,但结构十分讲究。一般地段,则为土石结合。其基础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块砌成,宽达8米至12米。上面夯土起筑,每层厚约10至15厘米,整齐划一,层次分明,夯窝均匀,清晰可辨。土里曾掺有盐水。有些地段的城墙,有腐朽木头痕迹,可能当年在墙中间有圆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整个齐长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缓。北坡每隔5米到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如磨盘,小者若米碓,是当年为守城御敌所备之擂石。

战国秦、赵、燕三国北部长城建筑结构是怎样的?

秦、赵、燕三国长城的规模、构筑方法及防御设施等,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共同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在构筑方法上,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取土夯筑,或采石砌筑,或利用天然障碍稍加修整。其二,在地形选择上,都是尽可能利用山、河。其三,在防御设施上,都筑有烽台、障城,特别在交通要道及易于接近的地段,建造的规模都较大。其四,依托长城的墙体防御作战,对小部队可以起到防止其袭扰的作用,用以保护长城内的居民;对大的骑兵集团,则主要起障碍作用,以阻滞敌骑兵集团的长驱直入,用以争取时间,集中和机动兵力,将来犯之敌歼灭于边境地区。
魏国长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战国时期的魏国长城从渭南到韩城之间,如今尚有两个相距很近的长城和两个烽火台的遗迹,这两道长城位于韩城县县城南15公里处,西达济川,东到黄河边。

长城内外分为两处,当地人称北面为外长城,南面为内长城,两城相距160米。城墙已塌
落,残存高度只有4米左右,底部最宽为19米。内长城往南约270米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的平面为方形,每边长为7米,台高约10米,上下收分很大。从烽火台底部到中间的木角梁头的高度约有4.5米。

长城城墙和烽火台全部用夯土筑成,历经两千多年,夯层还非常清楚。夯层厚度为7—8厘米。

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哪里保存的最好?

秦始皇万里长城建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纪以来,这道延绵万余里的古长城饱受北方严酷气候的侵袭,大都已经湮灭无闻或破败不堪。近年国家文物局计划拨巨款对内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长城进行维修。这是中国首次对秦长城进行部分维修。该工程从1999年春开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总计维修好断墙300多米,砌筑石料1万立方米。这段秦长城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个名叫小奈太的阴山深处,它是保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

这段长城全用石块砌筑而成,长200多公里,高3.5米,底宽4.1米,顶宽1.5米,大约平均每隔1公里就筑有一个烽火台,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近几年地震的破坏,使这段长城多处残破和坍塌。在今后的几年里国家有关部门还将继续对此段长城进行维修,并有选择地对其烽火台、屯兵城堡和哨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进一步了解秦长城的构造及其当年建造时的人文历史情况。地方有关部门也期望在维修之后,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秦汉长城的组成及构筑有何特点?

城墙是组成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部分,它是把阻止、据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于一体的线式防御工程建筑物。它越山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蜿蜒绵亘于秦、汉北部的边防线上。由于敌情、地形和任务等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段的构筑情况也大不相同。

在骑兵便于机动、进攻的主要防御地段,墙体一般较厚、较高,顶部稍宽,能容战士在城墙上机动和战斗,并筑有较密的敌台。

骑兵机动困难的山地或有天然障碍、不便敌军展开大量兵力进攻的次要防御地段,墙体一般较窄、较矮,城墙顶部极窄,战士不能在顶部机动或战斗,城墙本身仅起障碍及屏蔽作用。

汉西河长城玉门关及今安西县一带的城墙,所用材料比较特别,是用流沙、碎石及芦苇或红柳枝筑成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全系流沙小石子,但却适宜红柳生长。附近水泊一带,还盛产芦苇,用这些植物和沙石筑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它的修筑方法,从现存实物遗迹看,是在沙漠中选定了墙体位置以后,先挖一不深的基础槽,内铺芦苇或红柳枝,然后铺一层沙粒石子,在此之上,再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如此层层上铺,高达数米。每层芦苇或红柳枝,平均厚度为4—5厘米,沙粒石子厚度为20厘米。层层压实之后,不易破坏,有些沙石与苇枝已粘结一起,经过碱性盐卤渗透后,芦苇不易腐烂,墙体相当坚固,而且柳枝及芦苇等可以承受较大拉力,可防止城墙在风力作用下裂缝。因而迄今仍屹立于沙漠之中,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城墙修在山地陡坡时,坡下外侧一面,垒石较高,坡上内侧一面,则垒石较低,有时甚至没有。在陡峭崖壁处,往往利用崖壁作墙体,稍加修筑而成。在两山夹峙的山口,则采用土石混合构筑。

城墙修筑在深山密林、山脊北侧或戈壁滩上时,也有以壕为主、以墙为辅的样式,如河北围场西北的一段长城,当地称之为“长壕”或“万里长壕”,均为低于地面的壕沟,仅在壕沟南岸,以挖壕之土或采石堆积成墙。壕宽一般为5—8米,深1米以上,墙高1米以上,壕墙总宽在10—12米左右。修筑在河岸、森林边缘或地势险峻等地区的城墙,有的也用木栅或鹿砦,即汉元帝时郎中侯应所说的“木柴僵落”。但这种墙体极易朽坏,现在已无遗迹可寻。

金界壕的组成结构情况是怎样的?

界壕由濠沟、主墙(堤)、副墙(堤)、边堡、壕堡组成。以壕和主墙为防御战斗的主体,城堡和边堡是防守士兵屯住的地方。

濠沟和主墙,是界壕的主要部分。在主墙外面有长方形深沟,主墙的宽为8—10米,高为6—8米。它的顶部平坦,向敌的一方筑有女墙,主墙用黄土夯筑,但在沙地、山谷和石头多的地方,则用石块包砌,以增大厚度。

濠沟的深约为4—5米,由濠沟底部到顶部就有11—12米,相当于一般城墙的高度。壕沟是骑兵的主要障碍。

在主墙上构筑有女墙、马面、瓮门等设施。

马面(敌台),在主墙上每隔130—150米即构筑一个马面,它比主墙稍高,突出部分的宽为10—12米,长约为12—15米。在马面顶上盖有板屋,是守卫人员休息的地方。马面的作用是增强主墙的稳定性,并能居高临下掩护主堤,使敌不易接近。

长城主要结构_ ……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 、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

【长城有几大结构,作用是什么,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建造的(200~400字)急】 …… 以长城为主体的整套防御工程和组织制度,被称之为长城军事防御系统,只有综合运用它们才能使长城发挥坚固防御的作用.这个系统大体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屯兵系统...

【从万里长城的构造来看,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 城墙是组成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部分,它是把阻止、据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于一体的线式防御工程建筑物.它越山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蜿蜒绵亘于秦、汉北部的边防线上.由于敌情、地形和任务等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段的...

长城主要结构是什么?_ ……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1、 关隘: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

长城的结构主要包括有哪些部分_ …… 长城关隘 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 、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 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

长城的主要构造和功能是什么_ …… 楚长城遗址现有状况怎样? 楚长城是依地形修筑呈带状密集型分布的整体相连的关城,形成一个庞大的战略性军事防御体系.楚长城与以后的秦、汉、明时期的长城相比,比较原始、单调,但已具备了强大的防御功能.楚长城有以下几个特征:...

长城的构造 …… 长城的构筑,以“因地形,据险制塞”为基本法则.“因地形”,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此原则有利于防守,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 建筑材...

《万里长城的构造》3个问题.1、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2、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3、文章有哪些说明顺序,请举例说明?_ …… 1.由主到次2.文章在说明长城构造时运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作诠释等说明方法.如:第3节中“墙身平均高度约为7.8米,……墙基平均6.5米宽,顶部只有5.8米.”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显示了宏伟的气魄,可见长城确是“...

长城的结构是什么_ ……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1、 关隘: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 ……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 关隘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长城由什么组成???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1、 关隘: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

长城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急!!!今晚就要答案,班级举行辩论...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 、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

长城的结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长城主要由墙身、烽燧、城堡、关城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1、 墙身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2、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古代边防报警有...

长城的结构
长城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是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

长城的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 、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

你知道长城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 、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

长城是由什么组成的?
长城是由砖石、石块、土壤、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组成的。其主要构造材料包括:1. 石块:长城的主体结构采用大量石块,特别是当地的花岗岩、石灰岩和砂岩等。石块用于建造墙体和堡垒,提供强大的结构支持。2. 砖石:部分长城段落使用砖块进行建造,特别是明代修建的部分。砖石提供了更规则和均匀的结构,使得长城...

长城的基本结构
长城的基本结构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城墙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及防御功能的需要修建,平均高度为7.8米,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长城沿线的关城数量较多,是长城防线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的位置均在利于防守的地形之...

长城由什么组成
长城主要由城墙、烽火台、关隘等部分组成。二、详细解释 1. 城墙:长城的城墙是其最为显著和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些城墙由巨大的石头和砖块砌成,用以阻止敌人入侵。它们通常建在山地、高原或其他险峻地形上,以增强防御效果。2. 烽火台:烽火台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于军事通讯。在古代,当敌人...

中国的长城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燧、城墙四部分组成。关隘设置在交通要道,扼出入长城的咽喉;在城墙上每隔300~400米筑有方形城台,供迎战敌人和相互救应之用;烽燧也叫烽火台,是专门传递军情用的;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居庸关和八达岭一带墙身高大坚固,平均高约7,8米。墙基是用1千多千克重的巨大花岗岩条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