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出自《平原君虞卿列传》,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六。
译文:
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当时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
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再挑选的了,竟没办法凑满二十人。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到前面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订下合纵盟约,并且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去,人员不到外面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问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不能去,先生留下来。”毛遂说:“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的。”平原君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原君虞卿列传
求毛遂自荐的原文,我指的是古文出处
《毛遂自荐》就具体反映出这一有趣的历史现象。它通过“合从於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颺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本文的艺术特点主要是:一、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毛遂与楚王谈论合纵的场面,是个紧张斗争的场面。毛遂“文武备具”的才能,就是在...
求毛遂自荐的原文,我指的是古文出处
出自《平原君虞卿列传》,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六。译文: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当时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毛遂自荐
【锥囊】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悟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杜甫《遣闷》诗:“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陆游《东窗遣兴》诗之三:“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处囊】 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
毛遂自荐的故事文言文
【原文】毛遂为平原君门下客,为秦王攻赵,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赵选文武俱备者二十人同往,得十九人,毛遂自荐,夸其能,十九人皆目笑之。及至楚求兵,楚犹豫不决。毛遂按剑向楚王前曰:“秦白起小竖子耳,一战而夺大王鄢[yan]郢[ying],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姓之耻,楚之所怨,赵之所羞也。今求...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秦攻赵之际,赵国派遣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求援,需集齐二十人同行。毛遂主动推荐自己,称已三年在平原君门下,却未被人称道,希望被选入此行。平原君起初质疑毛遂的才能,但毛遂以囊中锥自喻,强调自己若在囊中早已脱颖而出。最终,毛遂随行至楚,参与谈判...
毛遂至楚文言文
1. 毛遂自荐文言文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
百步穿杨文言文注释
1. 求【风声鹤唳、百步穿杨、毛遂自荐、指鹿为马、洛阳纸贵】的文言文 百步穿杨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
找用文言文
1. 找文言文 毛遂自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
最终有所收获的文言文
这就是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的来源。 2. “因为一直惦记着,所以最终才能得到”有类似的古文或固定的俗语的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李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荀况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有智者,事竞成。破釜...
求毛遂自荐的古文翻译
毛遂自荐》的译文: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