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蒋介石为什么会在内战中失败这个问题,后人有很多说法。我们先来看一下内战爆发时国共军事力量的对比。国民党的总兵力为430万,它占有3.39亿以上人口、73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它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他训练和装备了50万军队;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的人口为1.36亿,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而且是被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外援。
所以单看内战前国共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我们有理由相信最后的赢家应该是国民党。但最终国民党输了,还输的很惨!我们可以说是国民党的派系林立,也可以说是国军没有能打的将领,这个不对,国军好多将领都是黄埔系的,也就是蒋介石的学生,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那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所以从一些将领的思想变化也许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抗日名将王耀武在八年抗战生涯中有七年是在前线度过的,参加了对日的主要战役如淞沪会战,长沙会战等,而其中的常德会战,湘西会战力挫日军使王耀武名声大噪,他率领的铁军七十四军令日军闻风丧胆,所以说王耀武在抗战生涯中战功显赫,堪称一代名将。
然而这样一位能打的将军到了内战的时候却没有什么作为:在济南战役中溃败,失去了爱将张灵甫和王牌部队七十四师,最终自己被俘。
那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呢?真的是国军将领不行吗?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也许就能找到真相。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跃跃欲试,要用一场内战消灭共产党。而只要战事一开,王耀武必将被推到内战第一线。这是王耀武内心极为不愿的事情。为什么说王耀武不情愿呢?看一下王耀武的女儿王鲁云的回忆录:“对于国共两党最后兵戎相见,父亲内心感受极其复杂。他不赞成陈诚那些人急于发动内战的想法,却又不能不服从军令。他本来从不在家里谈及军务和政务,这次却隐忍不住。据母亲郑宜兰后来对我说,父亲曾两次说过‘这一腔热血竟洒何地’的话。”而当时王耀武的老师刘子衡,也苦口婆心地劝说,既然已功成名就,不如急流勇退,不图流芳百世,却也可同家人团聚,倘若涉入反共内战,势必前功尽弃,恐将沦为罪人。在刘子衡的劝告下,王耀武称病请假,住进了医院。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蒋介石说:“休息休息,生活一正常,不久会好的,日军虽赶出去了,可还有内患,共产党和我们能合作吗?内战还是要打的。时局能让你休息吗?你知道济南重要,派别人去难以胜任,你是山东人,我认为你去最为相宜。你不要怕困难,我一切都有办法。”就这样王耀武不得不接受内战。
但是王耀武在内战中表现出的意志力和抗日战争时截然不同:抗战中,余程万弃守常德,王耀武是不认可的,他认可的是“你余程万死在常德阵地上,也不许丢阵地”。而到了济南战役,黄百韬说:“济南被围之初,我在无线电话中听到王耀武向南京家属通话,告其夫人,某事如何,某事如何,细细叮嘱,达半小时之久。大敌当前,身为统帅,指挥之不暇,何能顾及家事?私而忘公,已无必死之心。”在济南城破部队被围的情况下王耀武仍令部队按时造饭,告诉部将“不必萌发轻生的念头”。
而后面王耀武成为战俘的时候给曾经起义投奔共产党的部下吴化文写信:“君为座上宾,弟为阶下囚,你当初起义时应当对我说一下,咱们一起起义不好吗?”可以看出王耀武其实根本没有心思打内战。
所以说国军的失败不是将领不能打而是心态的变化,抗日那是抱着必死的心态,而对于内战就截然不同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