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外包有何风险及如何防范?

如题所述

   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外包范围,严格审查制度,加强风险监控和激励机制建设,这些措施是商业银行IT外包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 对外包风险的把握,直接决定着 信息技术外包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来说,对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防范过程就是对外包活动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过程。
  建立外包事务管理机构 要对外包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必须首先建立外包事务管理机构。目前,商业银行外包过程中,仅在外包决策、外包商选择、或发生了法律纠纷时,才成立临时性机构,处理相应外包事务。管理组织的不稳定造成管理人员的频繁调动和流失,削弱对外包项目的充分理解,影响了合作双方感情的建立。人员的不稳定必将造成管理策略的不连续,削弱双方合作和信任基础,给外包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外包的服务质量和进度。
  外包事务管理机构应该由银行战略规划专家、外包咨询专家、各部门熟悉本行业务信息流关系的代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费用预算人员、法律顾问、实施管理和协调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外包前对国内、外行业、竞争对手以及自身的信息化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识别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收益、成本和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并进行外包决策;制定外包的建设技术标准;设计外包方案,避免重复投资与信息孤岛;评价外包商的技术等级、发展能力,选择承包商;签署外包合同;对外包服务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协调和控制;处理与现有外包商的外包关系;监督并审议通过外包商的技术决策;积累外包经验并帮助制定未来的外包决策;谈判并推行未来的外包合同;使IT整体战略与不断变化的银行的整体战略保持一致。
  明确IT外包范围 哪些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技术,哪些是可以外包的非核心技术,外包范围的确定是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外包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J.P.摩根公司通过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研究,提出M1-M2-M3层信息技术构架理论(如图1所示),M1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网络设施和其他银行使用的专用机具;M2层主要由应用软件和人机接口组成;M3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策略规划、应用系统集成和现有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M1层的技术属于技术提供商而非银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M1层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合并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以追求更好的规模效益;在M2层的信息化建设上,美国商业银行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开始采取完全自主开发的方式,在支付巨额开发成本的同时,还要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开发完成后发现各家银行基本雷同,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因此进入上世纪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不仅共同投资建设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而且逐渐与IT公司合作开发软件或直接使用商品化的软件。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商业银行在M1和M2层的开发投入,实际收获的只是M1和M2层的技术培训,在M1和M2层领先所产生的效益不如M3层快。 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经验和摩根公司M框架理论,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技术外包的过程中,应将M1、M2层外包,利用外包商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集中力量建设M3层,才能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化经营。 建立对外包商资格审查制度 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关金融行业系统实施经验丰富、能够引领或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外包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因此,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技术能力:外包商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是否具备创新性、开放性、安全性、兼容性,是否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否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外包商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格认证,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等;外包商是否了解金融行业特点,能够拿出真正适合商业银行业务的解决方案;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中是否应用了稳定、成熟的信息技术,是否符合银行发展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否具备对大型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经验,和多系统整合能力;是否拥有对高新技术深入理解的技术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 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外包商的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客户数量、社会评价;项目管理水平,如软件工程工具、质量保证体系、成本控制、配置管理方法、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老化率或流动率;是否具备能够证明其良好运营管理能力的成功案例;员工间是否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外包商客户的满意程度。 发展能力:分析外包服务商已审计的财务报告、年度报告和其他各项财务指标,了解其盈利能力;考察外包企业从事外包业务的时间、市场份额以及波动因素;考察银行的外包合同对外包服务商财务状况的重要性如何;评估外包服务商的技术费用支出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产品创新,确定他们在技术方面的投资水平是否能够支持银行的外包项目。 对外包实施进行风险监控 信息技术外包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合作伙伴的企业资源,快速实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满足客户的需要。信息技术外包中产生的任何风险都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形象。因此,在信息外包的全过程中要实施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应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识别外包实施中各阶段的宏观、微观层面风险,设置监控点。宏观上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外包市场的发展,以及银行自身经营环境、竞争对手外包策略、外包商经营状况的变化,防范技术、市场风险。微观层面上,听取外包商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报告,评估外包商运行的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资源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定期审查外包商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以及应急计划措施,以保证它们符合合同要求,并且与当前的市场和技术环境相一致;了解外包服务是否及时,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是否得到提高,防范交易和信誉风险。第二步是分析造成工作偏离预定标准的问题的实质,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并做出结论;第三步是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出最好的;实施选定的方案,使外包工作回到原定的、期望的标准上。 建立对外包商激励机制 外包商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银行希望以公平价格获得良好的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制订激励机制,将其经营绩效与外包服务要求挂钩,使合作双方目标一致。可采取以下激励措施: 优质优价:根据信息技术外包的范围,按照系统正常运转的时间、效率,制定合格、满意、优质三层标准,达到不同标准给予不同价格。标准的制定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如果外包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够使银行实现某些业务盈利,应给予外包商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鼓励外包商使用新技术、持续改进服务。
  级别管理:根据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合作时间长短、合作过程中满意程度,制订相应的评级制度,将外包商划分为准入级、合作级、伙伴级。级别评定是能上能下的,如果外包商的服务水平下降、服务质量降低,就会被降级。级别管理是希望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合同来加强银行与外包商的合作关系,提醒外包商通过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声誉、获得收益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4
(一)事前预防 在日常工作中,各种外包风险的前期预兆是会表现出来的,关键是没有及时发现,马上纠正或是对发现的问题思想麻痹,错误扩大化变成案件,形成损失并为纠正错误付出高昂代价。因此,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风险控制的重点。2、建立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体系。体系制定要做到统一框架,统一标准、统一措施、统一监督管理,内容由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策略、管理制度与规范、技术标准、指引、流程、操作手册等组成。通过制定风险与安全管理体系,指导公司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其符合国际、国内的有关安全标准和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信息科技风险与安全管理机制,确保落实,保护公司所有信息科技资源和资产的安全;明确信息系统的防护、检测和应急恢复等各项信息科技风险与安全管理指标、原则和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对与公司合作组织、商业伙伴、承包商和服务提供者提出相关的安全约束。项目管理者联盟3、做好IT业务风险与安全的认知与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发送邮件、赠送报刊等方式,为公司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IT业务风险与安全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学习,掌握本公司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提高全员风险与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参与信息科技风险与安全防范工作中,形成全员参与信息科技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文化。4、建立IT业务外包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科学、全面的风险指标评估体系。西格玛中有句名言:有什么样的指标、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建立科学的IT业务外包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统一供应商与银行的IT业务发展目标。该指标体系需要从质量、成本、交付、服务、技术、资产、流程这些方面入手,确定外包供应商成立及上市时间、行业经验、规模、安全、人力、财务、问题响应时间、是否有产品保险、企业文化以及各种认证等重点内容,详细设计3K(KCS、KCSA和KRI)指标,每一项指标都要给出相应的分值区间,通过建立外包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把设计的评估指标纳入系统中,详细记录外包供应商及其供应链上的各方面信息,通过系统统计分析,从而科学有效的评估外包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二)事中控制 银行与外包合作商签署合同,项目正式进入合作操作阶段,在日常IT项目运营过程中,银行作为甲方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认真执行制度、不断完善制度 从出现的有关银行计算机系统风险安全与犯罪案件分析中,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章不循,没有按制度办事,按业务处理流程办事造成的,这就要求银行加强对制度执行严肃性的管理,违章必究,否则制定的各项制度规范形同虚设,起不到应用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IT业务外包供应商风险与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建设与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能紧随银行信息科技业务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中心工作的更替、创新的要求,及时得到调整、修订和补充。2、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供应商,签署合作合同 签署合同是IT业务外包不可避免的风险。因此,根据前期对市场的调研分析,搜集的供应商信息,寻找合格的IT服务供应商,询价和报价,通过招投标方式,建立适合公司科技与业务经营发展需要的供应商,并协同法律部门做好外包合同文本的制定和签署,合理规避和防范合同风险的发生。3、加强与外包供应商的合作与交流 一旦项目签署合同开始启动,银行作为甲方要提供项目研发办公条件,尽快让外包商到行里来工作,向同事一样给予相关方面的必要帮助。同时,银行科技人员以及业务人员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既可以让自己的技术和业务人员与外包公司技术人员熟悉、了解掌握产品技术性能和业务功能,便于项目研发过程中问题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全程对项目进度、质量进行跟踪,以便于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软件项目的研发投产,让项目利益所有者都满意。4、建立外包供应商服务评价体系 因很多外包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外包、分包普遍存在,也就降低了供应链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有意无意的形成漏洞,加大了供应链风险。所以,要采取日常业绩跟踪和阶段性评比方法,更加深入的了解外包供应商及其供应链的一些情况,避免信息不对称,便于更好地建立外包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有关业绩的跟踪记录,对供应商的业绩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全面、正确的评价外包商工作情况。5、做好项目建设的计划与控制 为避免人员频繁变动、项目延期、交付的技术文档不齐全及系统上线后支持服务跟不上等现象。要求银行科技人员与外包项目经理及项目组成员建立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沟通机制(如周例会、项目周报、问题跟踪管理报告等),定期监测与度量项目进展情况,识别有否偏离计划之处,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了解原因、解决问题,确保实现项目目标。6、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保持业务持续性 你不能防范每种风险,但是你却可以迅速发现问题,并提前思考解决方法,动员所有的选择,这才是风险与安全管理的精髓。银行要制定可行的外包供应商应急管理计划,项目外包会使得银行对外包供应商产生依赖,如果外包供应商不能如期履行合同,而导致银行业务中断所引起的后果必须高度重视。这就需要银行要严格审查外包供应商提供的执行方案,并针对外包供应商不履行合同或者发生紧急事件制定应急应对方案。(三)事后监督 外包项目完成后,银行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对外包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建设、投产使用等全过程进行检查审计,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1、与完善规章制度相结合,实现各项工作制度化 在事后监督检查过程中,加强检查IT业务外包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符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外包各项工作有章可依,工作制度化。2、与奖惩相结合,维护法规与制度的严肃性 适当的处罚,能促进责任人改正错误,增强法律法规观念,更好的促进工作,依据制定的IT业务外包风险与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检查项目外包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是否按制度办事,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查明原因,对于不按制度办事的违章行为要给予处罚,做的好的要表彰,做到奖罚分明,维护制度的严肃性。3、与内审计相结合,制定外审策略 在做好内审的同时,也可以邀请外审机构对外包商以及外包供应链上公司的风险与安全管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估。4、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实现业务操作程序化 事后监督工作要深入到科技业务一线,认真执行规范化操作规程,从细节入手,查找不足、堵塞漏洞,促进外包供应商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5、与IT服务内容相结合,做好多外包商的监督管理 监督、定期重新评估外包风险,并把所搜集信息和评估结果纳入外包供应商信息系统管理,通过合同和SLA协议管理供应商,要注重周期性地审查外包合同,并根据环境和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合同、重新设定外包服务标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4
简单来说,就是合同和制度很重要。
第3个回答  2015-09-10
(一)事前预防 在日常工作中,各种外包风险的前期预兆是会表现出来的,关键是没有及时发现,马上纠正或是对发现的问题思想麻痹,错误扩大化变成案件,形成损失并为纠正错误付出高昂代价。因此,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风险控制的重点。
2、建立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体系。体系制定要做到统一框架,统一标准、统一措施、统一监督管理,内容由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策略、管理制度与规范、技术标准、指引、流程、操作手册等组成。通过制定风险与安全管理体系,指导公司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其符合国际、国内的有关安全标准和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信息科技风险与安全管理机制,确保落实,保护公司所有信息科技资源和资产的安全;明确信息系统的防护、检测和应急恢复等各项信息科技风险与安全管理指标、原则和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对与公司合作组织、商业伙伴、承包商和服务提供者提出相关的安全约束。项目管理者联盟
3、做好IT业务风险与安全的认知与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发送邮件、赠送报刊等方式,为公司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IT业务风险与安全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学习,掌握本公司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提高全员风险与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参与信息科技风险与安全防范工作中,形成全员参与信息科技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文化。
4、建立IT业务外包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科学、全面的风险指标评估体系。西格玛中有句名言:有什么样的指标、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建立科学的IT业务外包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统一供应商与银行的IT业务发展目标。该指标体系需要从质量、成本、交付、服务、技术、资产、流程这些方面入手,确定外包供应商成立及上市时间、行业经验、规模、安全、人力、财务、问题响应时间、是否有产品保险、企业文化以及各种认证等重点内容,详细设计3K(KCS、KCSA和KRI)指标,每一项指标都要给出相应的分值区间,通过建立外包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把设计的评估指标纳入系统中,详细记录外包供应商及其供应链上的各方面信息,通过系统统计分析,从而科学有效的评估外包供应商的服务能力。
(二)事中控制 银行与外包合作商签署合同,项目正式进入合作操作阶段,在日常IT项目运营过程中,银行作为甲方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真执行制度、不断完善制度 从出现的有关银行计算机系统风险安全与犯罪案件分析中,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章不循,没有按制度办事,按业务处理流程办事造成的,这就要求银行加强对制度执行严肃性的管理,违章必究,否则制定的各项制度规范形同虚设,起不到应用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IT业务外包供应商风险与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建设与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能紧随银行信息科技业务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中心工作的更替、创新的要求,及时得到调整、修订和补充。
2、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供应商,签署合作合同 签署合同是IT业务外包不可避免的风险。因此,根据前期对市场的调研分析,搜集的供应商信息,寻找合格的IT服务供应商,询价和报价,通过招投标方式,建立适合公司科技与业务经营发展需要的供应商,并协同法律部门做好外包合同文本的制定和签署,合理规避和防范合同风险的发生。
3、加强与外包供应商的合作与交流 一旦项目签署合同开始启动,银行作为甲方要提供项目研发办公条件,尽快让外包商到行里来工作,向同事一样给予相关方面的必要帮助。同时,银行科技人员以及业务人员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既可以让自己的技术和业务人员与外包公司技术人员熟悉、了解掌握产品技术性能和业务功能,便于项目研发过程中问题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全程对项目进度、质量进行跟踪,以便于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软件项目的研发投产,让项目利益所有者都满意。
4、建立外包供应商服务评价体系 因很多外包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外包、分包普遍存在,也就降低了供应链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有意无意的形成漏洞,加大了供应链风险。所以,要采取日常业绩跟踪和阶段性评比方法,更加深入的了解外包供应商及其供应链的一些情况,避免信息不对称,便于更好地建立外包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有关业绩的跟踪记录,对供应商的业绩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全面、正确的评价外包商工作情况。
5、做好项目建设的计划与控制 为避免人员频繁变动、项目延期、交付的技术文档不齐全及系统上线后支持服务跟不上等现象。要求银行科技人员与外包项目经理及项目组成员建立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沟通机制(如周例会、项目周报、问题跟踪管理报告等),定期监测与度量项目进展情况,识别有否偏离计划之处,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了解原因、解决问题,确保实现项目目标。
6、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保持业务持续性 你不能防范每种风险,但是你却可以迅速发现问题,并提前思考解决方法,动员所有的选择,这才是风险与安全管理的精髓。银行要制定可行的外包供应商应急管理计划,项目外包会使得银行对外包供应商产生依赖,如果外包供应商不能如期履行合同,而导致银行业务中断所引起的后果必须高度重视。这就需要银行要严格审查外包供应商提供的执行方案,并针对外包供应商不履行合同或者发生紧急事件制定应急应对方案。
(三)事后监督 外包项目完成后,银行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对外包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建设、投产使用等全过程进行检查审计,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与完善规章制度相结合,实现各项工作制度化 在事后监督检查过程中,加强检查IT业务外包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符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外包各项工作有章可依,工作制度化。
2、与奖惩相结合,维护法规与制度的严肃性 适当的处罚,能促进责任人改正错误,增强法律法规观念,更好的促进工作,依据制定的IT业务外包风险与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检查项目外包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是否按制度办事,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查明原因,对于不按制度办事的违章行为要给予处罚,做的好的要表彰,做到奖罚分明,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3、与内审计相结合,制定外审策略 在做好内审的同时,也可以邀请外审机构对外包商以及外包供应链上公司的风险与安全管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估。
4、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实现业务操作程序化 事后监督工作要深入到科技业务一线,认真执行规范化操作规程,从细节入手,查找不足、堵塞漏洞,促进外包供应商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5、与IT服务内容相结合,做好多外包商的监督管理 监督、定期重新评估外包风险,并把所搜集信息和评估结果纳入外包供应商信息系统管理,通过合同和SLA协议管理供应商,要注重周期性地审查外包合同,并根据环境和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合同、重新设定外包服务标准。

IT外包有何风险及如何防范?
3. 加强培训与意识提升:通过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为员工提供IT风险与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与安全工作中,培养一种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4. 建立供应商评估系统:设计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考虑质量、成本、交付、服务等多个方面,并制定关键指标,...

it行业为什么不建议去外包公司
三、待遇差 很多外包公司都是压榨员工,靠员工来换取利益的,所以一般都只交一个社保,还是按最低交的,这点真的是受不了。四、学不到技术 外包公司因为项目周期短,所以很多时候就是只要按时完成任务就行,对于技术的要求不是很严,甚至他们已经有了自己一套成熟的框架,开发人员只需要照葫芦画瓢,...

IT外包有何风险及如何防范?
所以,要采取日常业绩跟踪和阶段性评比方法,更加深入的了解外包供应商及其供应链的一些情况,避免信息不对称,便于更好地建立外包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有关业绩的跟踪记录,对供应商的业绩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全面、正确的评价外包商工作情况。 5、做好项目建设的计划与控制 为避免人员频繁变动、项目延期、交付的技术文档不...

it外包公司为什么不能去 在好的it外包公司工作有什么好处
p>1、IT外包公司的学习氛围浓 p>由于外包公司需要处理各种客户问题,因此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技术信息,尤其是在大型专业外包公司中,能够紧跟时代发展,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全面的IT解决方案。去这样的公司工作,能够学到很多IT前沿的技术和知识,有利于年轻人的技术成长。p>2、IT外包公司要求相对较低 p>从就...

企业应如何规避IT外包风险?
企业规避IT外包风险的方法:1.减少核心业务外包。根据调查,企业信息泄露的80%来自企业内部,例如来自对公司或领导不满的员工等。公司在决定IT外包之前,必须确定外包的部分包含的公司数据量较少。2.制定外包工作进行期间的规范,例如,不得携带存储设备进入工作场地等。3.法规制约。检查外包公司是否遵循...

IT外包需要预防什么风险吗
(一)事前预防 1、制定IT业务外包战略 2、建立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体系。3、做好IT业务风险与安全的认知与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发送邮件、赠送报刊等方式,为公司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IT业务风险与安全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学习,掌握本公司IT业务风险与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提高...

信息技术外包风险
克拉克、兹马德和麦克格雷的分析指出,外包并不一定能降低IT成本,费用上升可能源于不可预测的变动和外包商的特性。此外,外包削弱了组织学习新技术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短期和长期的灵活性。为了防范风险,罗伯特·克莱普尔和温德尔·琼斯建议采取策略性方法,包括严谨的外包决策制定、选择合适的外包商、通过...

IT外包公司怎么样评价IT外包公司的优缺点?
1. 降低成本:企业通过外包IT服务,可以避免承担固定员工的开支,如薪资、福利和保险等。IT外包公司通常基于项目或小时收费,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调整服务规模,从而有效降低成本。2. 提高效率:专业的外包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响应企业需求,提升IT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企业it外包在IT外包公司工作有哪些优势和弊端
2、心理落差:甲方公司一般是比较有实力的大企业,外派到这种企业,虽然和甲方人员干着一样的工作,但是拿到的薪水和福利待遇可能相差很大。3、加班多:It行业外包公司,加班非常非常多。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不过外包公司并非一无是处,很多外包公司服务的企业都是大型公司,或者...

it外包合同可以规避哪些风险
一、软件外包为什么要签软件开发外包协议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有的会将it人员或it项目外包给专门的软件外包公司,在达成合作的时候,需要与对方签订软件开发外包协议,协议内容越细致越好,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风险和后期发生纠纷。软件外包虽然方便,但毕竟不是自己人,因此是有一定风险的,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