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什么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摇篮”?

要详细的,先谢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戏曲出现的时间较早;2、出土的戏曲文物较多;3、剧种数量繁多。

以下选山西文化60年之“梨园重彩”片段。

早在宋金时期,山西戏曲就已经日臻繁荣,杂剧演出遍及城乡。稷山、侯马、新绛等地发现的一批宋金砖墓中,出土了大量戏剧舞台和模型,用实物证明了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

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从萌芽、演变,直至逐渐成熟,一直与山西的文明发展生息与共,休戚相关。从最早有史可证的唐代“歌舞戏”、“参军戏”,到北宋的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皮影戏等,都曾经在山西民间广为流传。195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发现的宋、辽、金戏曲文物,从数量上莫不以山西为冠,如戏台遗迹、墓葬雕刻、戏剧壁画等等,这些类繁多、古朴精美的戏曲文物无一不展示着三晋戏曲昔日的繁盛景象。

元蒙贵族灭金后的八十年间,废除了开科取士制度,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降到了“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没有出路,一部分文人为了谋生,便与民间艺人一起成立了戏曲、曲艺作者的行会组织——书会。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书会才人,他们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舞台艺术基础上 ,综合唐宋话本、词曲歌舞和说唱艺术的经验,运用代言体,创造性地开拓了一本戏四折、换用四个宫调、敷演一部完整故事的元杂剧形式。

位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今临汾市)就是产生元杂剧的温床。平阳府“东连上党,面临黄河,南通卞洛,北阻晋阳”,它一向是中原的门户,历代政治军事要地。宋元时期,这里城市经济发达。这一带又盛产上品白麻纸,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元朝初年,这里还建立了“经籍所”,集中一批人才编辑经史,所印大量图书,号称“平水版”。与诗词戏曲有关的新刊《平水韵》书,就是在这里编印的。这里一度文士荟萃,优伶辈出,成为产生元杂剧的沃土。

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4个,占全国剧种的六分之一,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仅山西戏剧类就收了录19项。山西除“四大梆子”外,诸多地方小戏,则似繁花锦簇,更显瑰丽多姿。如碗碗腔、秧歌戏、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中国戏剧显赫的“元曲四大家”,山西人荣膺三位;著名的“元代四大爱情戏”,山西人写了三部——解州人关汉卿的《拜月事》;襄汾人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河曲人白朴的《墙头马上》,令人叹为观止。正是这位白朴,曾经写出过最早编成戏剧演出的“梁祝”故事《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而他的另一曲名篇《梧桐雨》,人们更是耳熟能详。大同人吴昌龄留下了现存元杂剧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唐三藏西天取经》。还有太原人乔吉,著就了《两世姻缘》等名篇。

作为戏剧界的一面光辉旗帜,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6部杂剧,占全部元杂剧作品的十分之一,为元杂剧作家第一位。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堪称折射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西蜀梦》,除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剧目,更有元杂剧中最为华彩的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元代杂剧中反映河东历史与现实的剧目也很不少。如关汉卿的《单刀会》、《裴度还带》,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狄君厚的《介之推》,张国宾的《衣锦还乡》,岳百川的《吕洞宾度铁拐李》等。

另外,山西洪洞之所以名闻天下,除了大槐树移民以外恐怕就是“苏三离了洪洞县”这句戏词了。苏三与王景隆的传奇故事,被明代作家冯梦龙写成《玉堂春落难逢夫》,并收入《警世通言》。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据此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很有影响。能够准确反映宋、金、元时期山西戏剧活动空前繁荣景象的,还有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内的元代戏剧壁画。从戏曲史的角度来说,是一件罕世珍宝,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到元代杂剧演出舞台上的情景。

山西,以其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古朴珍美的戏曲文物以及品类繁多的戏曲剧种,为光辉绚烂的中国戏曲平添了流光溢彩的一页,从而被誉赞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31
山西,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堪称中国戏曲的摇篮。

早在北宋年间,山西南部已有了萌芽状态的戏剧艺术,如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影戏等 ,均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曾出过一位有文化的说唱艺人孔三传,他在唐宋大曲和鼓子词一类单宫调说唱的基础上,首创“诸宫调”说唱艺术,采用传奇、灵怪故事,编演诸宫调说唱本,在卞京瓦舍中献艺,曾经名噪一时,为元杂剧的形成,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据南宋玉灼《碧鸡漫志》卷二载:“元丰、元佑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耐得翁《都城纪胜》说他“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能唱。”上党梆子又叫上党宫调,据说即由孔三传首创诸宫调而得名,孔三传的诸宫调要比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至少早一百年。

元蒙贵族灭金后的八十年间,废除了开科取士制度,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降到了“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没有出路,一部分文人为了谋生,便与民间艺人一起成立了戏曲、曲艺作者的行会组织——书会。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书会才人,他们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舞台艺术基础上 ,综合唐宋话本、词曲歌舞和说唱艺术的经验,运用代言体,创造性地开拓了一本戏四折、换用四个宫调、敷演一部完整故事的元杂剧形式。

位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今临汾市)就是产生元杂剧的温床。平阳府“东连上党,面临黄河,南通卞洛,北阻晋阳”,它一向是中原的门户,历代政治军事要地。宋元时期,这里城市经济发达。这一带又盛产上品白麻纸,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元朝初年,这里还建立了“经籍所”,集中一批人才编辑经史,所印大量图书,号称“平水版”。与诗词戏曲有关的新刊《平水韵》书,就是在这里编印的。这里一度文士荟萃,优伶辈出,成为产生元杂剧的沃土。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以曲为主,兼用旁自。伴奏初以笛子、拍板、鼓为主,后来又加入锣,成为元杂剧的四件主要伴奏乐器。金元时期的平阳府,又是北方全真派道教活动的中心,所以元杂剧的编演,有不少表现神仙道化故事的剧本。这一时期,山西出了一批杰出的戏曲作家,如解州的关汉卿( 亦有大都或祁州之说),襄陵的郑光祖,平阳的石君宝、狄君厚、孔文卿、赵公辅、于伯渊,新绛的李潜夫,太原的乔梦符、李寿卿、刘唐卿,大同的吴昌龄,河曲的白仁甫等人,都留有许多不朽的著作。元杂剧在晋南形成后,很快传入大都(今北京),不少戏曲作家也都云集京师,形成了以元杂剧为主的中国戏曲艺术第一个黄金时代。

正因为元杂剧形成于山西南部,金、元以来,山西南部的戏曲文物特别丰富。晋南、晋东南有宋建“舞亭”、“舞楼”的碑记,临汾、襄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现在还保存有元代的八处戏台,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珍贵戏剧文物。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的元代舞台石柱上,尚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清明,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的记载,闻名中外的洪洞广胜寺旁边明应王殿元泰定元年的戏剧壁画,横额为“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尧都就是平阳,散乐实际就是走向杂剧的一个重要演变过程,这些都说明了元杂剧是在这里形成的。至于侯马金墓、稷山马村、化峪、苗圃出土的十八座金墓,其中也有关戏剧的大量砖雕,不只保留了形成元杂剧以前的大量戏剧史料,还可以看出当时戏剧艺术与晋南人民文化生活的特殊关系。
第2个回答  2008-12-31
早在北宋年间,山西南部已有了萌芽状态的戏剧艺术,如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影戏等 ,均在民间广为流行 。当时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曾出过一位有文化的说唱艺人孔三传,他在唐宋大曲和鼓子词一类单宫调说唱的基础上,首创“诸宫调”说唱艺术,采用传奇、灵怪故事,编演诸宫调说唱本,在卞京瓦舍中献艺,曾经名噪一时,为元杂剧的形成,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据南宋玉灼《碧鸡漫志》卷二载:“元丰、元佑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耐得翁《都城纪胜》说他“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能唱。”上党梆子又叫上党宫调,据说即由孔三传首创诸宫调而得名,孔三传的诸宫调要比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至少早一百年。

元蒙贵族灭金后的八十年间,废除了开科取士制度,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降到了“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没有出路,一部分文人为了谋生,便与民间艺人一起成立了戏曲、曲艺作者的行会组织——书会。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书会才人,他们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舞台艺术基础上 ,综合唐宋话本 、词曲歌舞和说唱艺术的经验,运用代言体,创造性地开拓了一本戏四折、换用四个宫调、敷演一部完整故事的元杂剧形式。

位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今临汾市)就是产生元杂剧的温床。平阳府“东连上党,面临黄河,南通卞洛,北阻晋阳”,它一向是中原的门户,历代政治军事要地。宋元时期,这里城市经济发达。这一带又盛产上品白麻纸,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元朝初年,这里还建立了“经籍所”,集中一批人才编辑经史,所印大量图书,号称“平水版”。与诗词戏曲有关的新刊《平水韵》书,就是在这里编印的。这里一度文士荟萃,优伶辈出,成为产生元杂剧的沃土。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以曲为主,兼用旁自。伴奏初以笛子、拍板、鼓为主,后来又加入锣,成为元杂剧的四件主要伴奏乐器。金元时期的平阳府,又是北方全真派道教活动的中心,所以元杂剧的编演,有不少表现神仙道化故事的剧本。这一时期,山西出了一批杰出的戏曲作家,如解州的关汉卿( 亦有大都或祁州之说 ),襄陵的郑光祖,平阳的石君宝、狄君厚、孔文卿、赵公辅、于伯渊,新绛的李潜夫,太原的乔梦符、李寿卿、刘唐卿,大同的吴昌龄,河曲的白仁甫等人,都留有许多不朽的著作。元杂剧在晋南形成后,很快传入大都(今北京),不少戏曲作家也都云集京师,形成了以元杂剧为主的中国戏曲艺术第一个黄金时代。

正因为元杂剧形成于山西南部,金、元以来,山西南部的戏曲文物特别丰富。晋南、晋东南有宋建“舞亭”、“舞楼”的碑记,临汾、襄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现在还保存有元代的八处戏台,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珍贵戏剧文物。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的元代舞台石柱上,尚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清明,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的记载,闻名中外的洪洞广胜寺旁边明应王殿元泰定元年的戏剧壁画,横额为“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尧都就是平阳,散乐实际就是走向杂剧的一个重要演变过程,这些都说明了元杂剧是在这里形成的。至于侯马金墓、稷山马村、化峪、苗圃出土的十八座金墓,其中也有关戏剧的大量砖雕,不只保留了形成元杂剧以前的大量戏剧史料,还可以看出当时戏剧艺术与晋南人民文化生活的特殊关系。

山西为什么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摇篮”?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戏曲出现的时间较早;2、出土的戏曲文物较多;3、剧种数量繁多。以下选山西文化60年之“梨园重彩”片段。早在宋金时期,山西戏曲就已经日臻繁荣,杂剧演出遍及城乡。稷山、侯马、新绛等地发现的一批宋金砖墓中,出土了大量戏剧舞台和模型,用实物证明了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

山西被称为‘戏曲之乡’,谁能我简单介绍一下?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堪称“戏曲摇篮”。早在汉代,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实际也是全国)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

山西被称为‘戏曲之乡’,谁能我简单介绍一下?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戏曲剧种。全国三百多个剧种中,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六分之一。其中,中路梆子因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逐渐发展成为山西的代表性戏曲,人们也称其为“山西梆子”或“晋剧”。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着各种土戏,...

山西有什么文化遗产?
1.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戏曲摇篮”。汉朝时期,山西大地就已经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到了元朝,山西成为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发现的元代戏台大部分都在山西(尤其是晋南地区)。据1980年的调查显示,山西拥有54个地方剧种,占全国300多个剧种的五分之一。2. 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

戏剧结构种类有哪些?
也有很多没有被统计在内的地方戏曲。其中山西戏曲历史悠久,特别是晋南地区是我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人们把 山西称做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山西共有54种地方戏曲,种类居全国之首。因为中国方言众多,尤其是南方,所以关于戏曲的数目问题从来都没有个明确的答案。总是一枝消亡、另一枝又发现了 ...

山西被称为‘戏曲之乡’,谁能我简单介绍一下?
山西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正宗。积淀并代表着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出流传区域的民风民俗。“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

牛王庙戏台的文化背景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自汉代出现戏曲萌芽始,至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各种戏曲。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山西更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也正由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风尚,山西的地方戏台遍布各地乡村。仅以元代戏台而论,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

山西的历史文化特色
2. 山西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戏曲摇篮”。从汉代开始,山西地区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已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被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形。到了元代,山西成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现存的元代戏台多数位于山西。3. 山西也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

山西古戏台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到了元代,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北宋年间,当汴京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 "勾栏"、"瓦舍"、"乐棚"的时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砖木建筑、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正式戏台了。目前山西省现存元、明、清时期的旧戏台三千多座,在全国排...

山西的文化底蕴
1、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2、小戏 上党落子和晋南眉户是小剧种中的大剧。受宗教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