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计就计成语主人公

如题所述

【出处】: 元·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第三折:“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1、 用计案例:《三国演义》中的 群英会蒋干中计   蒋干,字子翼,三国时期的人物,[扬州]九江 [今安徽寿县]人。《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赤壁之战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纷争的局面,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对于这场战争,当时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接着又趁势夺取荆州的一代枭雄曹操竟败于黄口孺子周郎之手。   曹操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蒋干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二过江东大有关系。    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难以下手。恰巧自报奋勇说降周瑜的蒋干过江来了。周瑜略施小计,让蒋干盗得蔡张二人写给他的密信,致使曹操错杀了二将。然而周郎破曹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避难江东的庞统虽想出了连环计,但如何让庞统平安过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窦?正在周瑜为此发愁的时候,蒋干又来了。是他把庞统引见给曹操,曹操轻信了名士庞统献的连环计,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蒋干两次过江,两次中计。不仅葬送了曹魏的83万人马,连曹操本人也差点命丧黄泉。难怪后人评价蒋干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 2、 崔思竞将计就计洗罪名 武则天做皇帝后,因为很多大臣心怀不满,因此刑罚很严酷,动不动就满门抄斩。   一次,有人告发大臣崔思竞的哥哥崔宣谋反,并说崔宣的小妾知道底细,她想告发崔宣,崔宣看到事情即将暴露,便杀掉了小妾,将尸体扔进了洛水。   朝廷很重视这件事,把案子交给御史张行岌亲自审理。张行岌认真地审查了案子,但查不出任何线索,既不能说有人诬告,也无法证明崔宣没有谋反。武则天很生气,命令张行岌重审,但审来审去,结论仍和原来一样。武则天大怒道:“如果能证明崔宣确实杀了小妾,他的谋反罪状就很明显了;如果找不到小妾,他同样也无法洗清自己的责任。”   张行岌怕武则天怪罪下来,便去找崔思竞,对他说:“这个案子如果拖下去,对你哥哥和你都不利。当务之急,你们必须找到小妾。”崔思竞也早在为这个案子发愁,于是花了很多钱,招募了很多人寻找这个小妾。可是一连很多天也没有任何消息。但是,他们家里每次商量什么事,告状的人总能很快知道。   崔思竞把事情的前后想来想去,觉得告状的人不但是有备而来,而且肯定在自己家里安排了同谋者。于是他心生一计:“既然自己没有任何线索,何不从同谋者身上下手呢?”第二天,崔思竞同哥哥商量事情,故意大声说:“应该用200匹绢雇刺客杀死告状的人。”然后他隐蔽在告状人的门前,注视着往来行人。不一会儿,一个人走到门前,向看门人说了几句话,看看行人没有注意他的,便鬼鬼祟祟地闪进门去。崔思竞认识这个人,他是崔宣的门客,温州人,很会办事,崔宣委托他办事就像委托自家人一样。   果然不久,告状的人又宣扬说崔家的人要刺杀他。崔思竞于是邀这个门客在天津桥见面。一见面,崔思竞就骂道:“你这险恶的畜牲,我们崔家待你这么好,你却出卖我们,如果我们败了家,一定把你也牵连上,说你是同谋犯,看你有什么办法洗清自己的罪名。”然后,他又说:“如果你能找到崔家的小妾,我送你500匹丝帛,够你生活一辈子,否则的话,你也要跟着被杀头。”门客又害怕又后悔,忙向崔思竞请罪,并说出事情真相:原来,告状的人收买了崔宣的小妾,又把她骗出去,藏在自己家里。   于是,门客带着崔思竞到了告状人的家里,搜出了崔家的小妾。真相大白,崔家免除了一场灭族之祸。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15
主人公:蒋干 周瑜
成语解释
编辑
【成语】: 将计就计
【拼音】: jiāng jì jiù jì
【解释】: 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

成语典故
【出处】: 元·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第三折:“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 某已知曹操之意。今可将计就计而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近义词】: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歇后语】: 诸葛亮借东风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1-15
蒋干,字子翼,三国时期的人物,[扬州]九江 [今安徽寿县]人。《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赤壁之战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纷争的局面,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对于这场战争,当时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接着又趁势夺取荆州的一代枭雄曹操竟败于黄口孺子周郎之手。曹操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蒋干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过江东大有关系。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眼中钉,久欲除之而难以下手。恰巧自报奋勇说降周瑜的蒋干过江来了。周瑜略施小计,让蒋干盗得蔡张二人写给他的密信,而密信其实是周瑜写的,致使曹操错杀了二将。然而周郎破曹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避难江东的庞统虽想出了连环计,但如何让庞统平安过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窦?正在周瑜为此发愁的时候,蒋干又来了。是他把庞统引见给曹操,曹操轻信了名士庞统献的连环计,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蒋干两次过江,两次中计。不仅葬送了曹魏的83万人马,连曹操本人也差点命丧黄泉。难怪后人评价蒋干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
第3个回答  2016-11-15
将计就计,出自《张子房圮桥进履》,表示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
元·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第三折:“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将计就计的典故及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赴吴招亲——将计就计”的典故。

将计就计是什么意思?背后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将计就计,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讲述了刘备夺取荆州四郡时的一段智斗。故事中,邢道荣被诸葛亮释放,表面上答应作为内应帮助捉拿刘贤,实则与刘贤密谋反其道而行之。诸葛亮识破了邢道荣的诡计,利用他的计策,反将他一军,不仅斩杀了邢道荣,还俘虏了刘贤。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利用对手的...

将计就计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蒋干 周瑜 成语解释 编辑 【成语】: 将计就计 【拼音】: jiāng jì jiù jì 【解释】: 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成语典故 【出处】: 元·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第三折:“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 某已知曹操之意。今可将计就计而行。 ★...

将计就计成语主人公
1、 用计案例:《三国演义》中的 群英会蒋干中计 蒋干,字子翼,三国时期的人物,[扬州]九江 [今安徽寿县]人。《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

急求将计就计的成语故事
将计就计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聪明才智而广为人知。有一次,他率领蜀军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由于诸葛亮的战术布局精妙,魏军无法取得优势。于是,司马懿决定利用心理战术,假装抓住了一名蜀军的间谍。诸葛亮得知这一情况后,并没有慌乱,而是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将计就计”。他要求间谍...

将计就计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语出] 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正音] 将;不能读作“jiànɡ”。[近义]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法] 是一种战术;表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用语。指在双方争斗中借用对方的计策再反施于对方;使其上当。

将计就计什么意思?将计就计典故出处介绍
刘备、张飞、诸葛亮还有赵云准备出兵进攻零陵,但其中一位守城大将诈降后还打算反害诸葛亮一手,结果被张飞还有赵云二人给除掉。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将计就计”就和此次故事有关。其实以诸葛亮的才智想要让他上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往往自以为聪明的人可能不会这样认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发生了...

将计就计的成语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将计就计是什么意思将计就计的含义
1、将计就计的意思是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2、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发生在刘备夺取荆州四郡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邢道荣、赵云、张飞和诸葛亮。原文如下:道荣料敌不过,又无处奔走,只得下马请降。子龙缚来寨中见玄德、孔明。玄德喝教斩首。孔明急止之,问道荣曰:“...

将计就计什么意思?将计就计典故出处介绍
将计就计的意思是根据对方的计策反过来制定对付对方的策略。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兵法家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之一。原句为“将其计,反用之”,意为识破敌方的计策后,反过来利用它对付敌人。例如,在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操率军南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