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3岁的儿子明明上幼儿园了,明明妈本来以为可以喘口气了,结果今天下午快下班时接到明明奶奶一个电话,说明明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打了,脸上还擦破了皮……
接完电话,明明妈赶紧放下手头上工作,我正好顺路,就一起下班了,开车把明明妈往家送。明明被奶奶从幼儿园接回来,还在楼下玩,明明脸上有一道划痕迹,还好口子不算长,也不太深。
明明妈走过去抱住他,表情已经放平静,奶奶说:“看看,你儿子被幼儿园小朋友打成这样了。”
明明妈看了看明明的伤口,问:“儿子,疼吗?”
明明点点头。
明明妈继续问:“那这是怎么弄伤了呢?”
明明:“是壮壮,他用手指划的。”
“那他为什么要用手指划你脸呢?”
“因为我撞了他一下,把他撞到地板上了。”
“你撞了他一下,他划伤你的脸,这看着就疼啊,儿子,以后你还撞他吗?”
“不撞了。”
“这才对,不光不能把壮壮撞到地板上,也不能撞其他小朋友!”
“嗯,妈妈,我知道了,”
原来如此!我在一旁给明明妈竖起大拇指,为她的冷静和聪明的处理点赞。
事实上,许多父母都遇到过孩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动手的情况,有时小朋友之间相互有些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
只是,在没有弄清楚原因之前,这么做的后果是:
多次之后,孩子会变身成为幼儿园里的“强势宝宝”,即喜欢主动“挑事”,别的小朋友没动手,他也喜欢动手,或者其他小朋友是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要打人了。
只是,这么一味的退避与忍让,其产生的后果是:
孩子会因为胆小而避开与小伙伴所有的身体接触,自我防备太强,常常防着其他小朋友,导致怕受伤,受被欺负而将自己与其他小朋友隔离开。
1.将“动手”当成一种交往方式。
幼儿园的小孩子还不具备攻击性,他们只是模仿自己看到过的交往方式,比如受父母与朋友的交往方式的影响,比如看电影中主角们的交往方式等等,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会全部模仿,动起手来,也不分轻重。还以为那也是一种或表达友好、或当作好玩的方式,并不是欺负。
2.将“动手”当成一种正常接触。
还有一些小朋友会将“动手”当成开玩笑、逗别人等等,这样的孩子,平时在家也喜欢与家人有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比如把脚搁在父母身上,比如把脸在父母胸前蹭蹭,比如用手去摸头等等。上了幼儿园,这期间还没有过渡。所以,也把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当成了家里一样,把这种喜欢带入幼儿园,以为是正常身体接触,有相同感觉的孩子可能觉得也还可以接受,但对于没有这种喜欢的孩子,就会觉得是欺负。
3.将“动手”当成一种自我满足的工具。
由于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导致许多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十分自私,有时得不到玩具,甚至是大家的关注,加上语言表达能力也还有限,因此就会出现“动手”的情况,以此来猎取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大家的关注。
03 孩子上幼儿园被同学欺负!不一定要打回去,聪明父母这么做:首先,引导孩子说清楚真实经过。
幼儿园的孩子还分不清楚现实和想像,有时难免会说出相反的事情经过,比如明明是自己先动手,却很委屈地说是别人欺负自己。
此时父母不要偏听偏信,要冷静对待孩子被打这件事,多探问孩子,多对孩子问为什么,或者问老师具体事情经过。总之,要引导孩子说清楚真实的事情经过。
比如明明妈的询问和处理方式,值得父母们学习。
其次,不要简单地以暴制暴。
"打回去"就是以暴制暴。孩子们年纪还小,分不清轻重,也没有什么判断力,如果确认是被强势宝宝欺负,父母也不要简单地鼓励孩子打回去,万一下次再发生这种情况,对方小朋友手上有危险物品,比如削好的铅笔、文具、刀等。对方用它们反击,极有可能后果严重,导致孩子自己受到伤害。
最后,建议针对不同情况,具体对待。
建议谁家孩子先动手,就先道歉。比如明明妈就引导明明先向壮壮道歉,然后壮壮爸也让儿子向明明道歉了,两个小朋友“化敌为友”,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周末经常在一起玩。
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表达,被推、拉、咬等的时候,孩子要学会说:“你不可以撞我!”
如果对方小朋友只是开玩笑,表示友好,就会立即停下来,如果是故意“挑事”,要教孩子坚定,大声说出自己的警告:“你再推我,我就告诉XX老师。”
建议孩子先是要想出一个办法远离对方,然后再求助老师、家长进行处理。
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如李玫瑾教授所建议的"拽对方耳朵"等这个办法,主要是为了避免孩子进一步受到伤害。
总之,孩子在幼儿园难免会与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聪明的父母,不是一定要打回去就解了气,而是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根据具体情况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应该增强自己孩子的表达能力,遇见“强势宝宝”也不要胆小,不要害怕,要想办法推开对方、制止对方,然后向老师、家长求助。
同时,家长要正面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对待好朋友的正确交往方式,比如说出来:“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吗?”平时以身作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
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作为家长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