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外国电影的影评

可以是经典电影,也可以是最近流行的如,<达芬奇密码>谢谢了,有追加的

  评论一:
  片子紧凑了!

  为了不让电影沦为“动画版”的文字说明,原著已经精简再精简,可还是撑足150分钟。难得的是影片没有遗漏任何一个解密关键的环节,连“白化杀手”塞拉斯的身世也用镜头拼接快转,可见导演煞费苦心。两个密码筒变一个,复杂的密码解释能舍则舍,博物馆馆长和孙女索菲·奈芙的决裂过程一笔带过。没有了杂七杂八的信息,影片的确创造了环环相
  扣的紧张氛围,转而考虑一下,如果电影也事无巨细地一一解释,你也许要在电影院坐上整整半天!

  情节太快了?

  影片情节进展过快,似乎所有东西一瞬间都堆到眼前。观众毕竟不是训练有素的情报人员,所以只要有一处没有弄懂,就会一直如坠雾中。提彬爵士与罗伯特在书房中的大段对白,简直堪比一堂宗教学讲座,要是不知道“圣骑士”、“东西罗马的分裂”、“中世纪的黑暗”,要解的密平白又多了几重。电影放映结束后,一位年纪稍长的阿姨不断询问身边的人:“这个主教怎么不明不白就相信坏人呢?这个教堂跟前面那个白人(塞拉斯)去的是不是同一个啊?为什么前面那个人没找到杯子呢?……”

  美女呆了?

  仗着情节抓人,导演就是有本事把大牌如汤姆·汉克斯、让·雷诺活生生变成大道具!

  最让影迷扼腕的就是奥黛丽·塔图的造型——“我可爱的天使爱美丽啊,在这部片里面怎么变成保守高中女教师了!”原著中“勃艮第葡萄酒”般的发色在她身上显得十足暗沉,藏青色职业套装加窄身裙毫无女人味,即使为塑造一个“智慧果决”的女探员,也不至于把女性魅力扫荡干净。没有了爱美丽的古灵精怪,索菲·奈芙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女教师。

  “文艺腔”少了!

  听说许多看原版影片的观众被那些西班牙词根,法语发音搞得“七昏八素”,译制片厂连夜赶制中文版,扫平一切语言障碍。制作精良的中文版,没有以前译制片的那种“毛骨悚然”的文艺腔,把许多繁难的宗教文字翻译得十分流畅,配音演员的幽默感大有进步,喜欢开玩笑的提彬爵士即使说着标准普通话,他每次出现依然能让观众爆发笑声。

  评论二:
  实话实说,《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本身也并非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其中的创意、理论甚至是写作手法都充满了抄袭和借鉴的影子。丹·布朗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用最聪明的办法把这些东西揉在一起,并赶在一个对信仰充满怀疑的危机年代出了这本书。

  无论怎样,对于爱好神秘科学的人来说,即使这样一本略带快餐文学和奇幻小品色彩的小说还是会吸引你在一个晚上连夜读完。

  加上好莱坞的大制作、汉克斯和法国天使的搭档,也使得我对电影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的基础是只希望能再现书中紧张气氛和高智商的推理,并不指望一部根据畅销书改编的电影能有什么惊喜和突破。

  问题在于,连这样一种期待基本也没能实现。电影里的汉克斯们仿佛变成解迷类RPG游戏的角色,表情做作、节奏混乱,根本不像是一部好莱坞的精美电影。

  不过,我们不能责怪汉克斯和他的美丽女搭档奥黛丽·塔图,毕竟他们已经努力在做了,只是编剧和导演赋予他们发挥的空间实在太狭小。首先,对比原著中更加犀利和明显地嘲讽天主教廷,电影在此弱化的太多太多。大概是考虑到天主教徒们对电影的反对吧,电影在很多情节和对白上都缓和了不少,这样使得本应该多少能反映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可能性丧失殆尽,关于基督的争议在电影里面彻头彻尾地变成了一个戏剧的噱头,而非严肃和现实的历史问题。其次,作为原著特色之一的悬疑和紧张气氛,在电影中几乎仅仅单纯地演变成恐怖——比方说事共会的肉体苦修、隐修会的神婚仪式等等。此外,电影的节奏把握也很成问题,虽然在150分钟里看似迷题一个接着一个,但实际上却令人感觉毫无变化,前30分钟觉得刺激,后面的时间里就觉得“审美疲劳”,尤其是在电影后段中缺乏更新鲜的镜头的时候。

  如果说,以上种种都是由于电影本身的特点不得不改变的话,那么个人倒是认为没有再现原著中精巧和充满智慧的各种解迷元素反而是电影的致命伤。这就好像你在玩一个类似“古墓丽影”的游戏,第一个迷题是1+1等于几,第二个迷题就是2+2等于几一样乏味。各种迷题设计的是不是令人赞叹却恰恰是这种冒险类电影的杀手锏,看看以前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就晓得了。

  尽管如此,说了一大堆的缺点,还是要提几个值得一看的地方。出演白化病人赛拉斯的演员保罗·贝塔尼很不错,虽然台词并不很多,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一点也听不懂的拉丁语,不过表情和细节动作却十分到位。其次,虽然百分之九十九的内容都没有改编的令人满意,但是影片最后结尾对小说的改编却十分有新意,甚至可以说更好一些。个人最喜欢的部分也是最后汉克斯以古代圣殿骑士的姿势跪在抹拉大陵墓前的那一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6
纽约时报达芬奇密码影评
A Code That Takes Longer to Watch Than Read

“The Da Vinci Code” is one of the few screen versions of a book that may take longer to watch than to read. To their credit, the director Ron Howard and his screenwriter, Akiva Goldsman (who collaborated with Mr. Howard on “Cinderella Man” and “A Beautiful Mind”), have streamlined Dan Brown's story and refrained from trying to capture his, um, prose style. To be fair, though, Mr. Goldsman conjures up some pretty ripe dialogue all on his own. “Your God does not forgive murderers,” hisses Audrey Tautou to Paul Bettany (who play a less than enormous, short-haired albino)。 “He burns them!”

Theology aside, this remark can serve as a reminder that “The Da Vinci Code” is, above all, a murder mystery. And as such, once it gets going, Mr. Howard's movie has its pleasures. He and Mr. Goldsman have deftly rearranged some elements of the plot, unkinking a few over-elaborate twists and introducing others that keep the action moving along. Hans Zimmer's appropriately overwrought score, pop-romantic with some liturgical decoration, glides us through scenes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talky and inert. The movie does, however, take a while to accelerate, popping the clutch and leaving rubber on the road as it tries to establish who is who, what they're doing and why.
第2个回答  2006-06-07
开篇JING也不想再多言什么,就直接切入正题好了。JING个人的意见是,最好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先去读读原著,可以的话,尽量再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比如在电影中作为最重要的钥匙——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以及与郇山隐修会有重要关系的圣殿骑士等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可以帮助你去更好的理解Dan·Brown的用意。

这部著作能够畅销全美,横扫世界甚至吸引了国家地理频道对此做特别的访问,可以说是必然的,解迷永远是很吸引人的,而挑战权威也是很吸引人的,凶杀、教会、神秘组织、达芬奇以及圣杯,这些字所组成的东西都会是人们想要去了解去探询的,或向往或好奇,总之它足够吸引你的眼球,挑战你的自制,更厉害的在于Dan·Brown所采用的观点是比较成型的,且争议较大的观点——关于耶稣有没有血脉延续于世。这个直接挑战基督教根基的问题,这个已经被很多人研究论证的问题。有了这个做理论的基础,再加上高超的文学技法,使《达芬奇密码》成为世界图书发行史上不可小窥的明珠。

抹大拉的玛利亚究竟是个什么身份?《圣经》上说她是个妓 女,诱惑耶稣。而也有观点认为她是耶稣的爱人,延续了耶稣的血脉,同时她也具有皇室的血统。很显然Dan·Brown更喜欢后者,或者说他更相信后者是真实的,就好象影片的最后,教授对苏菲所说的话,重要的是你愿意相信什么。毕竟真实的历史已经被历史所掩盖,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证据或者是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任何一方的言论,毕竟历史也好,《福音》也好,都是人所写出来的,也就是不客观的,夹杂了个人主观理解的东西,也因此,历史的真相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无法了解,毕竟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尘归尘,土归土。

在JING看来,这个故事更多的像是要为抹大拉的玛利亚与耶稣这对怨偶正名,根据JING手头的官方文件资料无法让JING了解其中任何一方的言论,因为JING并不是个基督徒,也从未看过《圣经》,并且JING对于欧洲的历史也没有太多的关注,所以JING只能从一个人的角度去了解这个故事,这个观点。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需要通过性行为来繁衍后代,也因此在很多远古文明中都存在着对于生〈!-->殖器的崇拜,这就说明了繁衍增加人口是很重要的,是神圣而严肃的。也因此JING并不认为在耶稣布道的时候会不做相关的考虑来拉拢人心,如果他当真没有配偶,那么他将无法以非常道德的方法来繁衍生命,而无法繁衍生命的信仰在人口数很重要的古代,是很难站得住脚很难让人信服的。所以JING也是相信耶稣是有配偶的,也许她正是抹大拉的玛利亚,也许她另有其人,并不曾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这些已经无法得知了。

从圣杯的传说中,圣杯是可以将水变成酒的,是可以赐予人类生命的,那么这么说来将它看成是女人的子〈!-->宫是很合理的,子〈!-->宫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而女人有将平淡如水的生活变得如美酒般令人迷醉的能力,这样来看,在古文明喜欢将自然或生理隐喻为自然生物或某样器物,以便顶礼膜拜的习惯上说,也是有可能成立的。

而至于十字军东征以及圣殿骑士的身份,JING就无法做出正确的个人理解了,因为JING手头的资料并没有相关的文献。

在很多宗教中都将神塑造为没有欲望并且无所不能的,因为大多数宗教认为欲望是人类的罪恶,是肮脏不堪的,人因为有了欲望而有罪恶,所以神是不能有欲望的,因为他是纯洁的,无罪的,是要救赎人类的。这样的话耶稣自然是不可以有欲望在的,也就自然不可以有子嗣有配偶的。如果从这个方面考虑的话,那么封杀抹大拉的玛利亚也就是有可能的了。也因此女人被看做是使男人有欲望的魔鬼,所以她们不配信教,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开始了杀戮女巫的时代。现如今的我们都知道,女巫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说是不会轻易见光的,然而在当时却处死了5万多人,这个数字未免过于荒唐,也正是因为其的荒唐才说明了他们要掩盖一些东西。人类在想掩饰什么的时候总是会有奇怪的举动。同时也可以理解为,那些所谓的女巫,也许本身就是基督教徒,只是因为教会发现耶稣该是个神,而女人该是魔鬼,如此,那些可怜的女人被教会遗弃,被处死。由此,耶稣从一个很伟大的人,变成了很伟大的神,然而人能不能成为神,我们都不知道,也许能,也许不能,但是JING却不知道究竟谁成了神。

至于郇山隐修会,JING更是完全没有认知,不过,从常理来讲,在一个言论统治极其严酷的时代要想守护延续一个相逆的事实是需要很强大的力量的,包括社会地位、聪明的智慧、严密的组织、坚定的信念、不随波逐流的思考方式,如此来看,其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增大了很多,而那些与之有关的人名,比如达芬奇,比如雨果,比如牛顿,就变的可信了很多。那么其是不是真的存在,JING并不关心,存在与否只是一种形式。

说到这里,想必没有人会不知道JING所相信的是哪一边的观点了。那么也就是说Dan Brown的目的达到了,他的书是成功的,文章的布局以及理论基础是严谨的,而且是可以挑起人发问的。那么做为一个作者,他是成功的了,但是对于历史的真相,正确与否还需要时间来解答,即便也许书中有所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小说本就是对生活的一种艺术加工,它并不是历史记录。

在看电影之前,看到过很多有关电影的反面言论,但是JING却认为这部电影恰巧弥补了书的一些不足,比如书中那堆复杂的外国人名,对于一个中国读者来说要弄清他们谁是谁是需要一定的精力的。并且因为全书都是在阐述西方的历史,对与中国人来说那些是比较遥远的,也是了解不多的,所以如果光看书,我们无法得知作者所说的究竟是什么,然而电影却可以将那些呈现出来。在这里就不得不说导演所采用的一种手法了,在影片中大量的使用了一种将历史与现实融合的手法,用以表示兰登教授的思考,也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东西究竟是什么,而这样的表现手法在JING看过的其他电影中是不存在的,然而它却非常完美的表现了作者在书中所想表达的,甚至它还给人一种历史如烟的感觉,这个可一说是该部影片的一个亮点。说回电影的好处,它可以通过配乐以及影象来烘托一些很有意味的话,比如最后兰登教授对苏菲所说的话,现在你知道了事实,你可以选择是向错误的历史教会挑战,还是继续默默的延续这个秘密,而最重要的是你愿意相信什么?这话到像是要对看书看电影的我们所讲的,在知道了这个论点后,不管我们想怎么做,重要的是我们愿意相信哪一边,毕竟现如今耶稣究竟是人还是神对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重要了,在我们需要他是神的时候他就是神,在我们不需要的时候他就是人。这些是书中无法明确表现出来的,至少JING并没有注意到,只是从电影中才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个发人深思超脱于这部书而适用于任何宗教信仰的问题,信仰不就是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么?当然了电影也有它的不足,比如,密码箱所存放的银行就不够宏伟坚固,至少它没有给JING这样的感觉,感觉它配不上那悠久的历史以及重要的秘密。还有就是那把钥匙不够华丽,那场神秘的祭祀交代的并不充分,没有表现出对阴阳交合的崇拜以及它的神圣,原著中所描述的参加祭祀的人手捧的金色球体也没有出现,JING不知道是因为删节而不存在还是因为它原本就不存在,但是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不能不说如此的表现有些不够充分。并且电影有些场面的冲击效果夺去了很多重点,例如瑟雷斯的几次出现,那些太过的突然和震撼加上电影院的音效足可以将你从对迷团的关注中拉出来,就好象梦境被打破一样的遗憾,JING个人并不喜欢这种安排。

由于时间以及资料的关系,也就先说这么多了,以后有机会JING会更仔细的再看一遍的。最后要说的是夜幕繁星下的卢浮宫美的让人忘记呼吸,那座与巴黎风格不符的玻璃金字塔,那道所谓的巴黎脸上的疤,到是真的配得上那位坚强的女性,那位孕育着生命而被世人所抛弃的抹大拉的玛利亚,美的令人窒息,却无法与教会的信仰相融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