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死亡后驾车逃逸,在5个月后才去自首!事故认定书上是驾车逃逸!我想请问一下!是否构成犯罪并且应该判几年!?而且现在法院说我们这种刑事附带民事的案件最后那个侵害人可以监外执行!那如果我们撤诉进行民事诉讼的话侵害人是不是要进监狱!?
七年以上,酌情减刑
1、首先主动投案自首行为属于法律上从轻处罚的一个情形,法院在最后的量刑时也会考虑到这一因素。
2、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逃逸行为与受害者的死亡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刑法上构成了交通肇事罪的从重情节。
3、如果逃逸没有造成人员的直接死亡,那么,从自首的情节来看,法院的量刑会在3年以内。此外,如果积极赔偿,并能取得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谅解,量刑会得到进一步减轻。
4、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一般为7年以上有期徒刑,即使撤诉并承担了民事赔偿责任也会判刑,但可以酌情减轻处罚。
扩展资料:
一、对自首者的适当量刑是自首从宽制度得以正确进行的保证,根据中国刑法第57条规定的量刑一般原则和司法实践经验,一般认为,自首量刑的一般原则应掌握下列三点:
1、主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人投案自首可以使其犯罪所造成的危害社会的持续状态结束,但是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并不会因自首而消灭。犯罪人投案自首,仅仅表明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态度,并不会改变其原来犯罪事实。因此,审判人员在决定对自首的犯罪分子量刑,必须以其犯罪事实为主要根据。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首先按照自首者罪行的轻重对照有关法律,拟定一个刑罚幅度,而后结合自首的从宽情节,所以要把握好度,做到严宽适度,不枉不纵。
2、具体考虑自首情况。主要包括:
(1)自首的时间。犯罪人投案自首的时间早晚,说明其悔悟时间的早晚;同时也说明了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的持续状态长短。
(2)自首的原因及动机。犯罪人犯罪之后的认罪、悔罪、悔改心理是自首动机的三大要素,悔罪态度好的情况下,投案自首的,也说明了其悔悟的程度,量刑时也要考虑;
(3)交待罪行的情况。交待罪行是否彻底,是否主动,也说明了投案者是否是真心悔悟的;
(4)犯罪分子有无主动表现。这四大情节,审判人员在量刑时一定要注意的。
二、关于自首的从宽处罚,各国的专家说法不一致。有的主张相对从宽原则,有的主张绝对从宽原则。中国刑法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判的,实际上是采取了相对从宽的原则。中国刑法把自首分为了3种情况区别对待:
2.1.1、“犯罪以后自首的,可以从宽处罚”,这是中国刑法对自首以后予以从宽处罚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如何理解这一观点呢?中国刑法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不论情节,只要是自首,一律从宽处罚,从轻、减轻。这很显然是绝对的从宽处罚原则,与中国刑法的观点不一致。第二种观点就是主张情节,认罪态度。这是中国刑法所采纳的。
2.1.2、因为犯罪分子对社会的危害是客观的,投案自首可以从轻,但绝不是必须从轻,对待特殊情况,也存在例外,如暴力性犯罪分子屡教不改,社会影响恶劣,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种情况,即任其投案自首,也绝不能从轻处理,可见中国对自首采取从相对主义原则,是合理的,有利于防止犯罪分子钻法律的空子,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2.2.1、犯罪较轻的自首,可以减轻或者说者免除处罚,犯罪较轻是减轻或以轻处罚的前提,主要是对犯罪较轻进行评估,何为较轻的犯罪,有二种说法,第一主张用法定刑或犯罪性质作为区别较轻之罪或较重之罪的标准。
2.2.2、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应从犯罪所应判处的刑罚为标准来划分罪的轻重。因为犯罪的轻与重是一个概括的指数,它是对犯罪各方面如犯罪情节、犯罪性质、犯罪事实,犯罪对社会危害性的综合评价,而犯罪的轻重决定刑罚的轻重。通常认为最低法定刑为3年以上的为较重之罪。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首的情节用以决定处罚的。
2.3.1、犯罪较重而自首的。“如果有立功表现,也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就是说,犯较重罪行而自首的,一般只能从轻处罚。
2.3.2、只有当犯罪分子自首同时又有立功表现的,才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立功表现是犯罪较重而自首的犯罪分子得以从轻处罚的唯一前提。所谓立功是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罪行,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主要线索,查证属实;阻止他人从事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获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抗洪抢险重大发明创造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首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拓展资料: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所以,我们仍用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来阐述交通肇事罪的特征。即交通肇事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其唯一判定标准是该罪的犯罪构成。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即,所谓交通肇事逃逸就是行为人在交通运输肇事中具有以下情形并因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4)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5)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6)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7)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8)严重超载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交通肇事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首先主动投案自首行为属于法律上从轻处罚的一个情形,法院在最后的量刑时也会考虑到这一因素。
其次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逃逸行为与受害者的死亡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刑法上构成了交通肇事罪的从重情节。结合着自首的情节来看,法院的量刑可能会在3年以上,7年以下。
如果逃逸没有造成人员的直接死亡,那么,从自首的情节来看,法院的量刑会在3年以内。此外,如果积极赔偿,并能取得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谅解,量刑会得到进一步减轻。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一般为7年以上有期徒刑,即使撤诉并承担了民事赔偿责任也会判刑,但可以酌情减轻处罚。
扩展资料: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书认为,“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故《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肇事逃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在科目一考试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条,致人死亡后逃逸,情节恶劣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徒刑。但是如果是逃逸致人死亡,那就是七年以上徒刑,所以这个时间的判定还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致人死亡后逃逸,那应该是七年以下,如果没法证明,还是要看受害者一方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果是5个月之后自首,在法律上讲自首就是自首,没有确切的时间界限。所以认罪比较诚恳,可以要求从轻判决。还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当时是否饮酒,是否有其他违法犯罪的驾驶行为,这些都会影响到判决的最终结果。
在驾驶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安全驾驶,小心驾驶,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所谓十次事故九次快,所以应该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严格按照规定驾驶,这样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事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逃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相反应该积极联系受害者家属,商量赔偿措施,并且认错态度诚恳,同样的事故下,不同的态度可能造成的判决结果不同,虽然不求受害者能够原谅,但是至少心中问心无愧,想尽一切办法补偿受害者。
最后祝所有交通参与者一路平安。
致人死亡且逃逸的会有什么处罚
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犯罪行为的定性 致人死亡且逃逸的行为通常被定性为交通肇事罪或故意杀人罪,具体罪名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无论是哪种罪名,都属于严重的刑事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极大。二、刑事处罚的严厉性 对于致人死亡且逃逸的犯罪嫌疑人,法律会给予严厉的刑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多久最严重
交通肇事逃逸致死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情节恶劣者量刑在三至七年间;如逃逸导致受害者无法得到救治而身亡,则量刑升至七年以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即肇事者为逃避责任逃离现场,使受害者因未获及时救治而丧命。判定是否构成该罪,关键在于逃逸行为与受害者死...
车祸致人死亡逃逸判多少年
若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行为,则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导致死亡,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财产损失,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肇事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将被...
驾车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因此,驾车逃逸致人死亡的刑期并非固定,而是根据具体案情定罪。最低刑期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这源于法律对严重交通犯罪的严厉态度。为了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我们每个人都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对交通事故负责,尊重生命,维护公共安全,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判几年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司法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
驾车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判刑?
驾车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刑方式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主动投案自首,这一行为在法律上属于从轻处罚的情形,法院在最后量刑时会予以考虑。若逃逸行为与受害者的死亡有直接关联,在刑法上构成了交通肇事罪的从重情节。结合着自首的情节来看,法院的量刑可能会在3年以上,7年以下。但如果逃逸并未直接导致人员死亡,...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会判多少年
根据《刑法》的规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有自首情节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不过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形,除了自首之外,还应积极赔偿求得被害家属的谅解,法院在量刑上会进一步减轻。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
驾车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处理?
1、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将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则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2、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
驾车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处罚?
驾车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其处罚标准根据情节轻重而定。如果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将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将处七年以上...
撞死人肇事逃逸判几年
综上所述,撞死人后逃逸的,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