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的传说出自何处?谁编写的?

如题所述

《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扩展资料:

电影《青蛇》中,白素贞本想水漫金山寺,但没想到自己却被淹死在洪水之中,那个时候,白素贞已经有了许仙的骨肉,为了孩子,自己愿在雷锋塔下甘心受罚,最后法海心软便将孩子救下,把孩子托付给青蛇。

在大多部分的电视剧中,最后结局就是白素贞和许仙的孩子许翰林在祭拜雷锋塔时,雷峰塔倒下,白素贞又和许仙重逢,过上了美满而又幸福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蛇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台湾《白娘子传奇》艺术性与传统《白蛇传》之国学考证

  作者:zzxn

    《白娘子传奇》,又名《新白娘子传奇》一部十二年前的台湾电视剧,从其首播之日起,便受到无数华人观众的青睐,十二年之后的今天,在重播了无数遍后,仍有无数国人为之醉心,甚至形成了很多观众心中的一份抹不去古典情怀,可谓百看不厌。何解?在我看来,除了演员的出色表演外,更重要的是依托传统《白蛇传》之精华并运用深厚的国学底蕴和民间色彩所形成的文化魅力,古典文化与民风民俗的融入,是成就《白娘子传奇》艺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50集的内容涵盖了诸如中国传统戏曲、诗词、中医、宗教、民俗等各种国学范畴,编剧抱着对传统文化严肃认真的态度,把〈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原汁原味的展现给我们。下面就具体从几个方面对其国学范畴作简要考证,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一、章回体形式

  四位台湾编剧以其深厚的国学造诣地回归《白蛇传》古老的民间传说。

  当年白娘子传奇的编剧是一分为四,虽四人前后风格迥异,但其创作原则确是一以贯之,50集的剧情吸纳了历史上有关白蛇传的小说、戏曲、弹词等民间版本,可谓集各传统版本之大成。那新白的“新”字又作何解释?据笔者考证,其蓝本是清代的《雷 峰 塔 奇 传》 5 卷 13 回 ( 玉 花 堂 主 人 校 订),卷端题“ 新 编 雷 峰 塔 奇 传”,内封题“新 本 白 蛇 精 记 雷 峰 塔”。嘉庆十有一年岁在丙寅仲秋之月,作此于西湖官署之梦梅精舍。此书在整理收录有关白娘子题材的野史、话本、戏曲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由此可见,“新白娘子传奇”的“新”字绝不是单纯的新编之意,而是依据这本嘉庆年间的小说题名而来。事实证明,剧中主要的人物、情节、地名都是出自此版小说,而并非编剧杜撰。另有部分内容出自清乾隆年间戏曲家方成培编写的梨园剧本《雷峰塔传奇》和清末民初的弹词《白蛇后传》,主要是白蛇之子的情节。当然,改编的成分也是有的,如对胡媚娘形象的改造和为剧情服的人物小传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原创剧本,是编剧在翻阅大量传统版本的基础上,用章回体形式创作而成。电视剧每集开场后都有一句章回体标题(只有台湾版本可以看到,大陆引进时已将其删除)如下:

  一 前世牧童救白蛇 千年修成续今生

  二 风雨西湖寻恩主 纸伞为媒喜成婚

  三 误盗赃银受连累 充军姑苏遇贵人

  四 夫妻重逢创业难 智取灵药换保安

  五 呆郎错信乌鸦道 佳妇巧胜蛤蟆妖

  六 一举成名扬天下 身怀六甲喜欲狂

  七 端午现形惊元魂 瑶池冒险求仙丹

  八 远赴南极得灵草 勇闯冥都救夫君

  九 妙手回春接孪胎 誉满苏城遭人害

  十 力救乞婆作铁证 严惩凶徒为洗冤

  十一 万众拥护入三皇 夜半借宝惊梁王

  十二 展会奇珍压俗玩 冤家路窄泄倪端

  十三 调虎离山押人质 铁索穿心绝后患

  十四 救夫心切漏身份 宿怨怀深驻红尘

  十五 重罪轻判发镇江 小题大作杀鬼奴

  十六 耗元救仆感人心 冒死出逃得相助

  十七 情深难舍迁家业 怨积不平定计谋

  十八 无情禅师伤小青 有义郎君寻妻室

  十九 强道谗言扣凡夫 欺人太甚激怨妇

  二十 水漫金山铸大错 断桥重逢续前缘

  廿一 患难夫妇发盟誓 借剑乖女惹相思

  廿二 为民除害斩孽妖 情窦初开越雷池

  廿三 重建家业保和堂 苦口婆心劝勒马

  廿四 妖毒迷体害张生 忘字一点消前因

  廿五 二妖相害难进退 亲人拔刀脱险危

  廿六 十月怀胎一朝娩 文曲星君降凡间

  廿七 猛忆毒誓知灾近 苦劝归心却人伦

  廿八 法海金钵照姹女 雷峰宝塔镇白蛇

  廿九 桃花依旧百恨生 人面全非万念沦

  三十 归去同修赎孽债 绝情出家上金山

  卅一 光阴流转读书郎 少年才俊结新朋

  卅二 书生风采引玉兔 丑女多情怨自容

  卅三 神奇易貌变绝代 惺惺相惜恨见晚

  卅四 两情相悦添无奈 金钹毒计伤女怀

  卅五 错牵红丝妹含酸 纵使阴谋下手难

  卅六 多疑母女演闹剧 痴心青婢探故主

  卅七 道观陷阱害世仇 绣庄异类访旧亲

  卅八 险救少主诉真相 惊知身世一病昏

  卅九 慈悲观音治顽疾 柔情媚娘解心语

  四十 雷锋拜母记叮咛 金山寻父定决心

  四一 恩师惜才荐门徒 仇家怀恨销名册

  四二 媚娘感爱消奸计 仕林念责上京途

  四三 情急挺身护情郎 爱深破塔救爱子

  四四 屈居柴房更磨砺 高中状元皆欢喜

  四五 痴情媚娘香魂碎 状元儿郎空肠牵

  四六 情灭文曲伤祭奠 缘尽玉兔黯投胎

  四七 痴儿救母西湖水 恶叟害孺天牢房

  四八 进京救兄遇渊源 合力上奏遭连累

  四九 青蛇机智胜梁王 扭转乾坤化平安

  五十 孝感动天开塔门 功德圆满永升仙

  二、诗词歌赋与梨园名句

  四位才华横溢的编剧在唱词、念白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和民间戏曲,使整部片子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出自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戏曲剧本《雷峰塔传奇》的部分---

  “情纵痴,也有完,不如清修把皮毛换”(二十六集白唱)
  --第二出<付钵>(天下乐):何不悟真空,及早换皮毛。

  “百年胶漆初心在,此生终不负卿卿”(二十一集许唱)
  --第十八出<疗惊>下场集唐诗:药杵声中捣残梦(李洞)此生终不负卿卿(油蔚)百年胶漆初心在(白居易)夜半人扶强起行(无名氏)

  “叹孽种,终朝迷惑将人弄”(二十七集法海)
  --二十三出<化香>(古轮台)叹孽种,心怀毒害有谁同,终朝迷惑将人弄。

  “春蚕空吐情丝自缠绕”(二十七集法海)
  --二十五出<水斗>(南滴滴金)(外)劝伊不必心焦躁,似春蚕空吐情丝自缠绕。

  “万法从心起,空论树下禅”(二十七集许仙)
  --二十八出<重谒>(集唐)皈依受真性,成就那罗延。万法从心起,空论树下禅

  “尘世昏昏谁猛省”(二十七集法海)
  --二十八出<重谒>(滴滴金)(外)叹姻缘好恶皆天定,尘世昏昏谁猛省

  “姐姐玉碎珠沉,觉后真堪痛,恩债两成空”(三十六集小青)
  --三十一出<塔叙>(中吕慢词.柳梢青)(旦)(塔内唱)前情如梦,觉后真堪痛,恩债两成空

  “听青儿塔外悲声唤,一番叙旧添悲恸”(三十六集白唱)
  --三十一出<塔叙>(尾声)一番叙旧添悲恸,隔断仙凡瞬息中

  “相逢咫尺间,霎时天样远”(四十集)
  --三十二出<祭塔>(前腔)哪知又咫尺间,霎时天样远

  “奈何百结愁肠,付与夕阳笑杜鹃”(四十集)
  --三十二出<祭塔>(尾声)奈何百结愁肠转,都付与夕阳烟芜哭杜鹃

  “痴心未悟拈花笑”(三十一集)
  --第二出<付钵>(点绛唇)极乐逍遥,早悟拈花笑。
  “拈花笑”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一“迦叶佛”,意为“心心相印”

  历代诗词文学典故:

  “慎终追远来祭祀”(第一集旁唱)
  --《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红烛替我流清泪”(第二集白唱)
  --杜牧《赠别二首》: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三生石上有盟证”(第三集许唱)
  --“三生石”典故出自唐朝袁郊《甘泽谣.圆观》: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识,此身虽异性长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集)
  --陆游《游山西村》

  “花间独步人徘徊”(第四集白唱)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不欺暗室黄花女”(第四集白唱)
  --见《魏碑亭》

  “季布你一诺重千斤”(第四集白唱)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上穷碧落下黄泉”(第七集许唱)
  --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广寒宫高处不胜寒”(十一集许唱)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广寒宫”典故出自“淮南子.览冥”

  “只羡鸳鸯不羡仙”(十七集青唱)
  --卢照邻《长安古意》: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

  “月有阴晴圆缺时,人在旦夕祸福间”(二十一集白唱)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玉人何处访踪迹”(二十二集张玉堂唱)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情侣恩爱巫山会”(二十二集)
  --见宋玉《高唐赋》

  “佳丽三千后宫凉”(二十四集白唱)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好花堪折何须折”(二十四集白唱)
  --唐朝杜秋娘《金缕衣》: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烟江水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空。湖山画舫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元代尹廷高《雷峰夕照》诗

  “若非月老牵红线,恩爱短来寂寞长”(二十四集白唱)
  --《三言》: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月老”典出自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引晓穿珠户”(二十五集白娘子)
  --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珠户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三十集旁唱)
  --晏几道《点降唇》: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白素贞: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三世一切佛

  许 仙: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 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白素贞: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许 仙: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取自佛经《普贤十大行愿》

  三、传统中医与民风民俗

  《白蛇传》作为民间传说,难免与医药、民俗、宗教紧密相连,《白娘子传奇》在剧情和人物上则恰当运用以上内容,突出了这一神话故事的“民间性”

  中医典故:

  岐黄
  岐黄相传黄帝和他的臣于岐伯都会治病,黄帝曾与岐伯伦医而作《内经》,他们被认为是医家之祖,后来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杏林
  "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7,"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悬壶
  "悬壶"也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典出《后汉书》及《神仙传》,与道医壶公有关.《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云:"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曰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长房欲求道,随从人山中……"这段颇为神奇的记述也见于《神仙传》卷九《壶公传》中,声称"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壶公……"壶公乃是东汉时一位卖药的老翁,有道术,善用符治病.因常悬一壶于市头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故后世称行医为"悬壶".这一典故流传甚广,至今人们日常语言中还有"你胡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样的口语.

  虾浆瓦霜(在镇江开药铺的时候,小青问药材铺一位大爷的问题)
  《梁祝》故事,原来说的是这个,给祝英台的.原文如下:一要东海龙王角,二要虾子头上浆,三要万年陈壁土,四要千年瓦上霜,要阳雀蛋一对,六要蚂蝗肚内肠,七要仙山灵芝草,八要王母身上香,九要观音净瓶水,十要蟠桃酒一缸.倘若有了药十样,你小姐病体得安康.

  除以上列举之外剧中还涉及不少中药名词,鉴于比较常见,在此不再赘述。

  民间神话人物及风俗习惯:

  酆都五鬼

  东方鬼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西方鬼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北方鬼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南方鬼杜子仁,治罗浮山。中央鬼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骊山老母

  骊山老母 骊山老母即女娲,亦称无极老母,“古女神而帝者”。她同伏羲、神农史称三皇,是人类始祖。 《说文》云“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女娲功烈,非仅 造人,又兼补天”,“诚天地初辟摩肩盘古之大神也”。 骊山老母抟黄土造人历尽艰辛。《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她为人们制定婚姻而 又繁衍了人类。

  赵公明

  财神,相传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坐骑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祀之能令人致富。民间奉祀,或于正月初去财神庙敬祀,或在家迎接财神贴子,或在店堂由人装扮的财神登门。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原称“玄武大帝”,亦称“真武帝君、“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等,道教徒俗称“元量祖师”。道书记载真武大帝原为净乐园太子,入太和山修道四十二载,功成德满,玉帝救镇北方,为真武大帝。太和山因改名为武当山,意为“非真武不足以当之”。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古人说文曲星下凡,就是说,天上的星宿下到凡间,成就了一代大文人。比如历代状元,都被人称为文曲星下凡。又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白猿仙官

  传说云蒙山中白猿之母患病想吃桃子。白猿十分孝敬母亲,偷偷去仙桃园中摘桃。不料被看守桃园的仙人孙真人捉住。白猿为了治母亲的病哀求孙真人,孙真人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赐白猿仙桃,白猿之母病愈,让白猿将一部兵书赠送给孙真人。

  除此之外,还有如王母观音、阎罗判官、黑白无常、南极仙翁等大家所熟知的神话人物,不再赘述。作为民风民俗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则是片中所涉及的各种节气与习俗,如清明节上坟祭祖;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雄黄酒;吕祖寿诞时“挤神仙”;九月九登高饮菊酒;元宵节看花灯等等。另外,该剧中的配乐也体现出了传统的民间特色,作曲左宏元大师精心创作的黄梅调配以箫、琵琶、横笛、扬琴等民族乐器构给人以唯美古典的意境,观众总是在不经意之间被那婉转凄切的曲调所感染,置身其中不可自拔。可以说,正是那魂牵梦绕的乐曲增添了《白蛇传》这个古老传说以凄美浪漫的爱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白娘子传奇》在做到雅俗共赏的同时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这个古老传说的“民间性 回去又仔细看了一遍,大陆天人版DVD的字幕确是“不攀床头人”和“失觉症”,而台湾出品的原版DVD字幕则是“不叛床头人”和“尸厥症准确的说,是大陆的这些粗制滥造的影视产品,亵渎了中国古典文化。真正可悲的是大陆对国学继承的断层。 作者td12补遗 不欺呀暗室黄花女,公堂你不攀床头人是对的 攀在古小说中还有牵扯之意,指犯人供出其它犯人 警世通言 二刻拍案惊奇中常见到 龙图公案书中尤其多 公堂你不攀床头人是指感激许仙宁受重刑而不供出她,不是不叛床头人 试问许仙又未变心 注意公 堂二字 还可从字幕英文印证 另外 还有 一本民国写白蛇故事的书上面未讲 如胡媚娘一角即出自该书第二部 岳麓书社已收录于白蛇全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2-22
《新白娘子传奇》的故事源于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原名有《雷峰塔》《白蛇传》《义妖传》等。同时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故事初见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人陈六龙编《雷峰塔传奇》。清人著有《义妖传》弹词。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甚至包括木偶戏、皮影戏都有《白蛇传》的演出。其中以文武开打、唱做并重的京剧《白蛇传》最有特色。

剧情:峨嵋山上的青、白二蛇精,羡慕人间生活,化身少女小青、白素贞,至西湖游玩。书生许仙与白素贞相遇,互生爱慕,经小青撮合成亲。金山寺僧法海为破坏许、白婚姻,用言语盅感许仙,许仙听信谗言,弃家出走金山。白素贞至金山索夫,与法海发生争斗败走断桥。觉悟的许仙与白素贞言归于好,法海却用强力拆散这对夫妻。白素贞被压雷峰塔下。小青请来神将,烧毁雷峰塔,救出白素贞。

最早的《白蛇传》,第一折戏叫《双蛇斗》,是用京剧、昆曲同台合演的“风搅雪”演法。青雄白雌。青蛇要与白蛇成婚,白蛇不允,双蛇斗法,最后白蛇战胜青蛇,青蛇甘愿化为侍女,姐妹相称,而后下山。该剧是清末名演员余玉琴(饰白蛇)、李顺德(饰青蛇)的拿手好戏。戏中有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技艺,还置有砌末,并配火彩,此剧今已失传。

现在常演的京剧《白蛇传》是田汉根据昆曲、京剧老本改编。1947年改编时原名《金钵记》,解放后又进行修改,正式定名为《白蛇传》。从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毁塔、白许团圆止,中间包括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等情节。改编时前面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双蛇斗》,中间舍去了青蛇《盗库银》,后面舍去许仕林祭塔的《雷峰塔》。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具体出自何处以及编写人已不可考。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汉族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第4个回答  2009-02-23
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

著有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并拍摄发行)、《八十一梦》、《白蛇传》(已改编为电视剧本并录制播出)、《啼笑因缘》、《秋江》、《孔雀东南飞》(已改编为电视剧本并录制发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陈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太平花》、《燕归来》、《夜深沉》、《北雁南飞》、《欢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浒新传》、《斯人记》、《落霞孤鹜》、《丹凤街》、《傲霜花》、《偶像》、《纸醉金迷》、《美人恩》、《杨柳青青》、《大江东去》、《现代青年》、《满江红》等。

参考资料:http://www.8dou.net/html/writershow_5449.shtml

《白蛇传》的传说出自何处?谁编写的?
《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

《白蛇传》作者是谁?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

〈白蛇转〉是根据谁写的什么著作拍的?
〈白蛇转〉的故事源于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原名有《雷峰塔》《白蛇传》《义妖传》等。同时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故事初见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人陈六龙编《雷峰塔传奇》。清人著有《义妖传》弹词。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甚至包括木偶戏、皮影戏都有《...

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宋代什么年间、皇帝是谁啊?
白蛇传传说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白蛇传》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据杭州《净慈寺志》记载,在宋代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过巨蟒,并...

《白蛇传》最早出自那呢,它的作者谁
故事中有不少的佛教学说、封建礼教的影子。作者 如果你问的是新版电视剧《白蛇传》,那么作者(编剧)叫冯媛。《白》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的传说。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较早的小说版本,其结尾便是“永镇”。

《白蛇传》是中国神话故事里面的吗?
《白蛇传》是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

《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哪座城市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白蛇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白蛇传》故事内容 据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记载,...

‘'白蛇传''这个传说最早起源于那个朝代?
说法一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说法二 据说《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伾([pī];...

白蛇传的作者是谁
白蛇传的作者是冯梦龙。《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

白蛇传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白蛇传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白蛇传》是南宋时期的故事。《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白蛇传》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完善盛行于清朝,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楷模,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