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两国对火烧圆明园持什么态度?怎样教育下一代????

如题所述

圆明园

此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待其即皇位以后扩建为离宫,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扩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后又附建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它坐落在西郊海淀镇之北,周围泉眼丛聚,草丰树茂,是绝好的造园之地。三园共占地350余公顷。园内成组的建筑群有一百二十三处,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

圆明园三园地势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园。具体讲,圆明园有三大景区。即中部的前湖后湖景区,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宫廷区以及前湖、后湖沿岸的九岛。每个岛都有一组标题的景点,最大的一处称“九洲清晏”,即取“禹贡九洲”的含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环绕后湖的东、西、北三面,形成一圈外围景区,在这区里布置了小园林集群,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中央景区。外围景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宫、城堡式佛寺舍卫城、模仿商业活动的买卖街、藏书的文源阁、听戏的同乐园、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仿绍兴兰亭的“坐石临流”、仿庐山的“西峰秀色”等。第三景区为东部的福海景区,即以福海的大水面为中心,湖中有三个岛屿鼎列,以象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与水有关的二十处景点。此外,在圆明园的北宫墙外,尚有后来增建的一条狭长的景区,主要表现水村野居的风光。

长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园,在圆明园的东侧。此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十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园、鉴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六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绮春园也是圆明园的一个附园,是多座私家小园合并扩建而成的,共计三十景。总体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于自然情调。景与景之间疏密相间,水系也比较错综复杂,形成小巧玲珑的格局。

综观圆明三园可知其造园之骨架在于理水,通过人工巧构,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时互相串通,形成水系。水系之外又配以陆地游览线,再加上假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园分划成山复水转、层层叠叠近百处的自然空间,为开拓各类园林意匠构思创造了条件。建筑群体组合都以组景为目的,每一景点皆为一个小型园林,因此形成“集锦式”的规划形制。圆明园的单体建筑设计打破了传统官式的束缚,广征博采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体型,小巧素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圆明园中还选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驯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东,海淀镇北,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与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占地约345公顷。目前园中西半部沿未开发,主要开放了东部园景,开放面积200多公顷。
残存的大水法是圆明园遗址的标志。此处原是闻名遐迩的“西洋楼”——园林化的欧式宫苑,将中国园林艺术与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遗憾的是,西样楼以木结构为主,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罪恶之火中焚烧殆尽,唯一残存的大水法因其为石制而得以幸存。这两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经苍桑,岿然不支,令人感慨万千。

园内还有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图文资料展室;按原貌复制而成的“圆明园”微缩的模型;以及曾是皇家娱乐处——迷宫。据说当的迷宫的游戏规则是:皇上坐在迷宫中心,众宫女从周边打着灯往前跑,谁最先跑到皇上身边谁就能得赏。现在游人的兴趣则在:从入口进,七拐八绕,终于找到出口。

曾经笑傲万园的璨灿的圆明园建筑已经万劫不复,所剩的除了残碑伤石,更多的是对往昔的沉思,各永远不会飞烟尽的自然山水。这是圆明园遗址最独特的风格:洗尽铅华,凝重质朴,笑看山水,淡以致远。

圆明园遗址仍保持水景园特色,园内遍布水域,大小河道把大面积的“福海”和规模稍逊的“后湖”,以及众多小块面联结成完整的河湖水系,衬以聚土而成的山岗、岛堤和荒石,别有秀色,仍是今人所爱之园。特别是附近清华、北大等高校名府中的莘莘学子,课余经常骑车到此,观水赏月,体味园中不尽的底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圆明园遗址

“假若你能幻想神仙也和常人一般大小,此处就可算做仙宫乐园了。 ”1860年10月,一个英国随军牧师跟着英法联军踏进北京圆明园时 ,情不自禁地惊叹,“我从未见过一个景色,合于理想的仙境,今日方算 开阔眼界。”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燕人游览之地。辽代以后,皇室和达官贵人纷纷在此占地造园,作为避暑游憩之所。

1684 年,康熙命叶陶在清华园旧址上建“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 1709年又开始营建圆明园,作为皇四子胤祯的赐园。“圆明”乃“圆 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而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圆通中庸 ,聪明睿智之意。胤祯继位后,于172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增 修亭榭楼宇,引水架桥,凿池造山,使其成为兼有“宫”和“苑”双重功 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自雍正始,园居成为一种宫庭风尚,皇帝年初朝贺一过就移居园宫,直到冬至天坛祭天前才回大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园中度过。

园中由雍正题署的建筑群有28处,其中长春仙馆是皇太子弘 历读书习文的地方。弘历即位后,圆明园扩建进入全盛时期,在他主持下 ,圆明园东北建“长春园”、东南建“绮春园”,三园共建景点100余 处,因三园均由圆明园总管大臣管辖,故此三园后来通称圆明园。 圆明三园成倒品字型鼎立,总面积350公顷,内有桥梁百余座,风 景群100多处,楼台殿阁等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多 1万平方米。三园外围约10公里,围墙约2万延和(因多为双层围墙) ,规模极大,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从始建到被毁历五世150年的修筑 ,成为三山五园之首。

这个被乾隆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的园林杰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都不愧 变一颗璀灿的明珠。

就是这么一座美丽如仙境的大型皇家园林,历史上的某一天却化为废 墟……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 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56年10月,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 日,法军攻占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杀,次日,英军到。在圆明园无数珍宝面前,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目光迅速变得贪婪无比。

于是,对园内珍宝开始了明火执仗的疫狂抢劫,据《泰晤士报》随军记者 报道:他们“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他们的营帐里堆满了抢劫来的珍宝,这些珍宝有的被现场拍卖,有的则被作为礼品献给英国国王和法国皇帝。

现在,英法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有许多就掠自圆明园,如英国“大英博物馆”里的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人摹本、法国 “国家图书馆”藏的沈源、唐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等等。

为掩盖劫掠 罪行,10月18日,3500多名英国士兵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一直烧到19日,熊熊火光染红了北京城的上空。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空前 的浩劫。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圆明园又一次遭到浩劫,强盗们四处搜寻残存的珍宝,最后又是一把大火。圆明园,这座世界园林艺术的绝作,终于轰然倒塌,沦为一片废墟,只剩些残坦断壁兀立遗址,野蒿荒草随风摇晃,似乎是在向前来“凭吊”的后人们诉说着侵 略者的罪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8
认为不刻意就事件去教育,只要有真相,有历史,人自己都会思索。

楼上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事实上西方强盗要恫吓中国的统治者,烧园子比杀黎民更加有效果,这一点不随时代改变而变,从阿房宫到圆明园。所以从大面讲,烧圆明园除了烧文物之外,至少来说是两害择轻的做法。历史上宣泄威严的军事行为,很少说能不伤平民,从扬州到赫尔辛基,从南京到广岛,只要有强权,就有屠杀,不一而足。圆明园算个文明人枪炮下的文明靶标,称职的替死鬼了。

那西人来中国干嘛来了,传教吗,还是派人来和中国皇帝聊天?都不是,是谈判,没有利益何来谈判。利益谈不拢就得动武,谁强谁得利,经济文化政治都搞不定就来军事。历史就是这么一次次重演。

作为中国人屡遭蹂躏,匈奴蒙古满清英法日本美国,最后不也不了了之,纵观历史,没有什么一定要坚持或者一定要放弃的,既是一个被征服的过程,又是华夏文化能不断包容同化其他文化的过程,可以这么说中国人的老庄哲学最后一定是全球都信服的,天人合一嘛,作为百姓,就过日子可以了。

自己想的 如果觉得不错分给我吧

参考资料:历史

第2个回答  2009-03-01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1]。圆明园被焚毁的原因,中国官方史学界的说法是英法联军为掩盖其野蛮劫掠而放火灭迹。也有某些人认为是由于清朝长期不遵守西方奉行的外交礼仪,自乾隆年间起,一路对西方各国君主及其使臣蔑视和不平等对待。在此次事件更将英法的谈判人员,悉数关押,导致39人中的26人,被折磨致死。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发现这一状况,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报复,而采取火烧圆明园的策略。英法联军之所以选择焚烧圆明园主要是因为,皇宫(今天人们称之为故宫)是一国政权的象征,而圆明园是皇帝的私人园林,额尔金伯爵要惩罚当时的皇帝咸丰,是以烧毁圆明园,持此看法的著作有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的《鸦片战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3-02
他们抢走了我国文物,还恬不知耻的拍卖!!!!!
第4个回答  2009-02-27
看看雨果的记录

英国法国对火烧圆明园的态度
1. 英国和法国在历史上对火烧圆明园的态度一直备受争议。他们不仅否认这一暴行,而且还公开展示从圆明园掠夺的文物,并声称这些文物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这种行为明显是对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的蔑视,也侵犯了我们的情感和尊严。2. 在19世纪,英国和法国联军入侵中国时,他们自诩为文明的使者,认为自己的行动是...

英国法国对火烧圆明园的态度
明显是不承认,他们还敢把从圆明园里抢走的古董拿出来公开展览,居然还敢称这些东西为“我国所有”!!明显是在无视我们的愤怒!他们当时入侵中。国时,就自认为他们是正义的,他们是在讨伐蛮族。这样的话,他们怎么可能承认他们火烧圆明园是错误的呢?当然是能不认就不认啦。

英法两国对火烧圆明园持什么态度?怎样教育下一代?
残存的大水法是圆明园遗址的标志。此处原是闻名遐迩的“西洋楼”——园林化的欧式宫苑,将中国园林艺术与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遗憾的是,西样楼以木结构为主,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罪恶之火中焚烧殆尽,唯一残存的大水法因其为石制而得以幸存。这两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经苍桑,岿然...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看法
英法联军禽兽般闯入中国领地,又野兽般掠夺圆明园的稀世珍宝,还放火烧了圆明园,对于这种做法,正面表示出英法联军的禽兽行为,负面也表示了中国以前的落后和古人的颓废。大家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啊!

谈谈你对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圆明园的态度
耻辱,愤恨,区区4万联军就把一个几十万军队防卫下的北京城给 攻下了,国家弱了,军队弱了,才有此劫难。接着而来的就是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如同饿狼扑食,与强盗,土匪无异。可英法联军是 穿着“燕尾服”来的,抢起东西来一样的顺手,什么绅士,什么文明社会,什么民主都是扯淡。

现在英法两国承认火烧圆明园吗?两国民间是什么态度?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年英国上尉巴特勒给雨果写信,希望知道雨果对这次胜利赞赏到什么程度。雨果在11月25日答复的长信中写道: “有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个奇迹名叫圆明园……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这是一件史无前...

英法两国是否赔偿过火烧圆明园的损失?
然而,也有人认为,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清朝长期不遵守西方国家的外交礼仪,对西方国家及其君主使者持蔑视和不平等的态度。在圆明园事件中,清朝将英法谈判人员全部关押,并导致其中26人遭受折磨而死亡。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发现这一情况,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报复心理,采取了火烧圆明园的行动。关于英法联军...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火烧圆明园事件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弱肉强食本质。在那个时代,强权国家往往以武力为后盾,肆意践踏弱小国家的权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正是这种强权逻辑的极端体现。它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污点。此外,火烧圆明园还警示我们,文化遗产的...

对英法联军侵略并烧毁圆明园此事我们应该有什么看法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当然是可恨的,但是我们要看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他们开始本来是烧毁紫禁城的,但是英国将领说这个烧了的话可能中国人真的要跟我们拼命,这个毕竟是公家的东西(看看别人分的多清楚),是中国的象征。所以他们觉得要烧的话就要烧皇帝私人的东西,最后选择圆明园,最可恨的是很多中国人带领...

法国反对火烧圆明园,为什么英国人执意要烧?
因为想要打击当时的清政府和清朝的皇帝,当时的清政府将抓到的英国人基本上都是处死的,所以英国为了报复清政府,让清政府对他们永远的屈服,因此才坚持要火烧圆明园。虽然当时的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后,进行大肆的烧杀抢掠,但是在最后准备烧圆明园的时候,当时的法国是持反对意见的。毕竟,对于法国来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