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人生的境界分为几个部分 简要概括

课文人生的境界分为几个部分 简要概括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境界
一、课文内容说明
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二、质疑思辨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解题指导
一、阅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
2.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本题对课文内容作整体性探讨,以便整体把握主要观点。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目的是求消化,各人可以有各人的表述。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2.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二、研读下列语句,思考问题。
1.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联系全文看,作者所说的“觉解”是什么意思?禅宗所说的“觉”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2.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一句是什么意思?“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又是什么意思?)
3.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你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本题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文句,培养质疑思辨的能力。
1.“觉解”是觉悟了解的意思。禅宗所说的“觉”,有其特定的含义,就是觉解到宇宙,觉解到天地,觉解到出世之途。
2.“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3.“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
三、你认为作者的见解有没有道理?你的看法如何?哪些地方你表示赞同?哪些地方你有所质疑?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写一则读书笔记,不少于300字。
本题引导学生就课文整体质疑思辨。要求学生深入钻研,独立思考,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必要的时候要找一些参考资料,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8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境界、课文内容说明 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 人生的境界并非体现在个人的贡献多少或是这个人有多么的超凡脱俗,而是在于这个人到底从这个世界上领悟到了多少,这个世界中存在着很多的世界,人们的立场各不相同所以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立场决定观点,经历早就性格,思想使人成长。

拓展资料:
勃兰兑斯的一篇散文作品。课文《人生》的主题思想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第2个回答  2018-07-05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境界
一、课文内容说明
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二、质疑思辨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解题指导
一、阅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
2.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本题对课文内容作整体性探讨,以便整体把握主要观点。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目的是求消化,各人可以有各人的表述。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2.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二、研读下列语句,思考问题。
1.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联系全文看,作者所说的“觉解”是什么意思?禅宗所说的“觉”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2.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一句是什么意思?“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又是什么意思?)
3.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你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本题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文句,培养质疑思辨的能力。
1.“觉解”是觉悟了解的意思。禅宗所说的“觉”,有其特定的含义,就是觉解到宇宙,觉解到天地,觉解到出世之途。
2.“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3.“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
三、你认为作者的见解有没有道理?你的看法如何?哪些地方你表示赞同?哪些地方你有所质疑?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写一则读书笔记,不少于300字。
本题引导学生就课文整体质疑思辨。要求学生深入钻研,独立思考,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必要的时候要找一些参考资料,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第3个回答  2018-07-05
2017~11-22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境界
1。课文内容
本文的目的是从生命的角度来探讨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劳动的意义是客观的、功利的意义、道德的意义和天地的意义。境界是不同的。从低级到高级,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境界是自然境界。
它是功利主义的意义,即功利主义的意义,即自我利益的意义。
这是一个道德境界。
天地万物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哲学的境界,它在宇宙中具有更大的宇宙整体,理解宇宙的利益,为宇宙造福,使他与宇宙一样,具有超宇宙性。口头价值,圣人,人类最高的成就。
前两种状态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是精神的创造。哲学和哲学的任务是使人们了解、改善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成为圣人和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是生而生的。世界未来的哲学是满足人类超越世界的欲望。中国哲学对此有贡献。
二。问题思维
1。我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对现实的积极认识,而是要改善人的精神境界。为什么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实践知识?
我们应该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即“对现实的积极认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实践性知识,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是宇宙观的理论形态,它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不是增加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的知识。
2。正是这种理解使他所做的事情对他有意义。“Juje”的意思是什么?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这种理解,他所做的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为什么意义决定了它是否被理解?
“意义解释”的含义可以通过相关句子来理解。觉醒是觉醒、理解、理解和理解。
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不主观地知道它,没有感觉,或者处于“无知状态”。
三。为什么生活在功利主义领域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下面的句子说:“他的行为对他人有益,其动机是利己主义的”,也就是说,他有自我利益的动机和行为的社会效果,他不想这样做,在实际情况下可能有两种可能性。E对他人有害,也对他人有益。美德,优点,他不是不道德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一个是自然境界,一个是功利境界,二者并不差。至多,对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是功利主义的意义,但在社会上也存在道德败坏,甚至犯罪。什么是对他们生活境界的解释?
文章认为,功利主义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是不道德的,这意味着还有其他类型的人是不道德的。人们很容易滑到伤害他人和自己的地步,伤害他人。
5。其他人,可能了解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所谓“对社会存在的理解”是在一定意义上的,即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存在。NCE与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为了社会的利益,应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课文人生的境界分为几个部分 简要概括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

人生的境界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人生的境界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的个体拥有了独立灵魂,善于思考与反省,拥有自己的情感。然而,如果没有经历重大挫折和领悟,他们可能始终被生活和情感左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平凡、渺小,同时也是伟大的。第二境界的个体经历了大喜大悲,可能看透了红尘,意识到痛苦根源在于欲望与执着。他们达到一种...

《人生的境界》课文解析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确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确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一种作为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

人生的境界是什么...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

上海市高一新版语文课本中的<<人生的境界>>的课文内容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

求 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或《人是什么》(赵鑫珊)
这是典型的就教材而教教材的课堂,而不是以教材作为例子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并不仅仅在教学生读懂这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课文这一个例子,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想,学会以批判的眼光对由课文生发开去的有关事物、人物、社会现象和事理进行思索与分析。在问清了作者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的依据之后,老师...

对魏书生的示范课<人生的境界>怎么看
所选课文是一篇哲学随笔,其中探究的是人生的境界问题,虽然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一节课从头到尾浏览全文,只写几个词语,读几段话,记一下作者和题目,这样处理可谓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初见好似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细想乃觉避重就轻删繁取简。在活泼的师生互动、热闹的读读写写、轻松的平等氛围这些外在的形式下,...

求 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或《人是什么》(赵鑫珊)
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

魏书生老师的管理案例
第四讲:魏书生 第四讲:魏书生 一、教学实例 二、教学评介 第四讲:魏书生 一、教学实例 (一)观看教学视频:《人生的境界》 (时间:2004年3月28日下午1点30分开始;地点:重庆市后勤工程学院大礼堂;学生: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初一学生听课人数:四千余人):0\/1\/2\/3\/4\/5\/6\/7 (二)阅读教学实录:《统筹方法》 (三...

介绍一下学习高中语文第五册的网站
而后四个单元是文学作品,属于作家作品专题,它们承续了第三、四册的文学欣赏,这又是在它们基础上的综合提高。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第五册阅读单元的编排意图非常明确。 写作部分,安排了五个单元,它们是综述、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和自由写作实践。 下面对这册教材分三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