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圆明园》

1.怎么理解《哭泣的圆明园》与《圆明园在哭泣》?
2.《哭泣的圆明园》的主旨句?
3.文章结构的最大的特点?

圆明园

此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待其即皇位以后扩建为离宫,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扩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后又附建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它坐落在西郊海淀镇之北,周围泉眼丛聚,草丰树茂,是绝好的造园之地。三园共占地350余公顷。园内成组的建筑群有一百二十三处,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

圆明园三园地势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园。具体讲,圆明园有三大景区。即中部的前湖后湖景区,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宫廷区以及前湖、后湖沿岸的九岛。每个岛都有一组标题的景点,最大的一处称“九洲清晏”,即取“禹贡九洲”的含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环绕后湖的东、西、北三面,形成一圈外围景区,在这区里布置了小园林集群,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中央景区。外围景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宫、城堡式佛寺舍卫城、模仿商业活动的买卖街、藏书的文源阁、听戏的同乐园、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仿绍兴兰亭的“坐石临流”、仿庐山的“西峰秀色”等。第三景区为东部的福海景区,即以福海的大水面为中心,湖中有三个岛屿鼎列,以象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与水有关的二十处景点。此外,在圆明园的北宫墙外,尚有后来增建的一条狭长的景区,主要表现水村野居的风光。

长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园,在圆明园的东侧。此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十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园、鉴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六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绮春园也是圆明园的一个附园,是多座私家小园合并扩建而成的,共计三十景。总体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于自然情调。景与景之间疏密相间,水系也比较错综复杂,形成小巧玲珑的格局。

综观圆明三园可知其造园之骨架在于理水,通过人工巧构,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时互相串通,形成水系。水系之外又配以陆地游览线,再加上假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园分划成山复水转、层层叠叠近百处的自然空间,为开拓各类园林意匠构思创造了条件。建筑群体组合都以组景为目的,每一景点皆为一个小型园林,因此形成“集锦式”的规划形制。圆明园的单体建筑设计打破了传统官式的束缚,广征博采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体型,小巧素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圆明园中还选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驯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东,海淀镇北,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与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占地约345公顷。目前园中西半部沿未开发,主要开放了东部园景,开放面积200多公顷。
残存的大水法是圆明园遗址的标志。此处原是闻名遐迩的“西洋楼”——园林化的欧式宫苑,将中国园林艺术与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遗憾的是,西样楼以木结构为主,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罪恶之火中焚烧殆尽,唯一残存的大水法因其为石制而得以幸存。这两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经苍桑,岿然不支,令人感慨万千。

园内还有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图文资料展室;按原貌复制而成的“圆明园”微缩的模型;以及曾是皇家娱乐处——迷宫。据说当的迷宫的游戏规则是:皇上坐在迷宫中心,众宫女从周边打着灯往前跑,谁最先跑到皇上身边谁就能得赏。现在游人的兴趣则在:从入口进,七拐八绕,终于找到出口。

曾经笑傲万园的璨灿的圆明园建筑已经万劫不复,所剩的除了残碑伤石,更多的是对往昔的沉思,各永远不会飞烟尽的自然山水。这是圆明园遗址最独特的风格:洗尽铅华,凝重质朴,笑看山水,淡以致远。

圆明园遗址仍保持水景园特色,园内遍布水域,大小河道把大面积的“福海”和规模稍逊的“后湖”,以及众多小块面联结成完整的河湖水系,衬以聚土而成的山岗、岛堤和荒石,别有秀色,仍是今人所爱之园。特别是附近清华、北大等高校名府中的莘莘学子,课余经常骑车到此,观水赏月,体味园中不尽的底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圆明园遗址

“假若你能幻想神仙也和常人一般大小,此处就可算做仙宫乐园了。 ”1860年10月,一个英国随军牧师跟着英法联军踏进北京圆明园时 ,情不自禁地惊叹,“我从未见过一个景色,合于理想的仙境,今日方算 开阔眼界。”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燕人游览之地。辽代以后,皇室和达官贵人纷纷在此占地造园,作为避暑游憩之所。

1684 年,康熙命叶陶在清华园旧址上建“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 1709年又开始营建圆明园,作为皇四子胤祯的赐园。“圆明”乃“圆 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而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圆通中庸 ,聪明睿智之意。胤祯继位后,于172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增 修亭榭楼宇,引水架桥,凿池造山,使其成为兼有“宫”和“苑”双重功 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自雍正始,园居成为一种宫庭风尚,皇帝年初朝贺一过就移居园宫,直到冬至天坛祭天前才回大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园中度过。

园中由雍正题署的建筑群有28处,其中长春仙馆是皇太子弘 历读书习文的地方。弘历即位后,圆明园扩建进入全盛时期,在他主持下 ,圆明园东北建“长春园”、东南建“绮春园”,三园共建景点100余 处,因三园均由圆明园总管大臣管辖,故此三园后来通称圆明园。 圆明三园成倒品字型鼎立,总面积350公顷,内有桥梁百余座,风 景群100多处,楼台殿阁等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多 1万平方米。三园外围约10公里,围墙约2万延和(因多为双层围墙) ,规模极大,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从始建到被毁历五世150年的修筑 ,成为三山五园之首。

这个被乾隆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的园林杰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都不愧 变一颗璀灿的明珠。

就是这么一座美丽如仙境的大型皇家园林,历史上的某一天却化为废 墟……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 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56年10月,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 日,法军攻占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杀,次日,英军到。在圆明园无数珍宝面前,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目光迅速变得贪婪无比。

于是,对园内珍宝开始了明火执仗的疫狂抢劫,据《泰晤士报》随军记者 报道:他们“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他们的营帐里堆满了抢劫来的珍宝,这些珍宝有的被现场拍卖,有的则被作为礼品献给英国国王和法国皇帝。

现在,英法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有许多就掠自圆明园,如英国“大英博物馆”里的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人摹本、法国 “国家图书馆”藏的沈源、唐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等等。

为掩盖劫掠 罪行,10月18日,3500多名英国士兵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一直烧到19日,熊熊火光染红了北京城的上空。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空前 的浩劫。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圆明园又一次遭到浩劫,强盗们四处搜寻残存的珍宝,最后又是一把大火。圆明园,这座世界园林艺术的绝作,终于轰然倒塌,沦为一片废墟,只剩些残坦断壁兀立遗址,野蒿荒草随风摇晃,似乎是在向前来“凭吊”的后人们诉说着侵 略者的罪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5
圆明园

此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待其即皇位以后扩建为离宫,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扩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后又附建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它坐落在西郊海淀镇之北,周围泉眼丛聚,草丰树茂,是绝好的造园之地。三园共占地350余公顷。园内成组的建筑群有一百二十三处,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

圆明园三园地势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园。具体讲,圆明园有三大景区。即中部的前湖后湖景区,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宫廷区以及前湖、后湖沿岸的九岛。每个岛都有一组标题的景点,最大的一处称“九洲清晏”,即取“禹贡九洲”的含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环绕后湖的东、西、北三面,形成一圈外围景区,在这区里布置了小园林集群,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中央景区。外围景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宫、城堡式佛寺舍卫城、模仿商业活动的买卖街、藏书的文源阁、听戏的同乐园、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仿绍兴兰亭的“坐石临流”、仿庐山的“西峰秀色”等。第三景区为东部的福海景区,即以福海的大水面为中心,湖中有三个岛屿鼎列,以象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与水有关的二十处景点。此外,在圆明园的北宫墙外,尚有后来增建的一条狭长的景区,主要表现水村野居的风光。

长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园,在圆明园的东侧。此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十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园、鉴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六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绮春园也是圆明园的一个附园,是多座私家小园合并扩建而成的,共计三十景。总体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于自然情调。景与景之间疏密相间,水系也比较错综复杂,形成小巧玲珑的格局。

综观圆明三园可知其造园之骨架在于理水,通过人工巧构,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时互相串通,形成水系。水系之外又配以陆地游览线,再加上假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园分划成山复水转、层层叠叠近百处的自然空间,为开拓各类园林意匠构思创造了条件。建筑群体组合都以组景为目的,每一景点皆为一个小型园林,因此形成“集锦式”的规划形制。圆明园的单体建筑设计打破了传统官式的束缚,广征博采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体型,小巧素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圆明园中还选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驯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东,海淀镇北,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与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占地约345公顷。目前园中西半部沿未开发,主要开放了东部园景,开放面积200多公顷。
残存的大水法是圆明园遗址的标志。此处原是闻名遐迩的“西洋楼”——园林化的欧式宫苑,将中国园林艺术与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遗憾的是,西样楼以木结构为主,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罪恶之火中焚烧殆尽,唯一残存的大水法因其为石制而得以幸存。这两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经苍桑,岿然不支,令人感慨万千。

园内还有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图文资料展室;按原貌复制而成的“圆明园”微缩的模型;以及曾是皇家娱乐处——迷宫。据说当的迷宫的游戏规则是:皇上坐在迷宫中心,众宫女从周边打着灯往前跑,谁最先跑到皇上身边谁就能得赏。现在游人的兴趣则在:从入口进,七拐八绕,终于找到出口。

曾经笑傲万园的璨灿的圆明园建筑已经万劫不复,所剩的除了残碑伤石,更多的是对往昔的沉思,各永远不会飞烟尽的自然山水。这是圆明园遗址最独特的风格:洗尽铅华,凝重质朴,笑看山水,淡以致远。

圆明园遗址仍保持水景园特色,园内遍布水域,大小河道把大面积的“福海”和规模稍逊的“后湖”,以及众多小块面联结成完整的河湖水系,衬以聚土而成的山岗、岛堤和荒石,别有秀色,仍是今人所爱之园。特别是附近清华、北大等高校名府中的莘莘学子,课余经常骑车到此,观水赏月,体味园中不尽的底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圆明园遗址

“假若你能幻想神仙也和常人一般大小,此处就可算做仙宫乐园了。 ”1860年10月,一个英国随军牧师跟着英法联军踏进北京圆明园时 ,情不自禁地惊叹,“我从未见过一个景色,合于理想的仙境,今日方算 开阔眼界。”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燕人游览之地。辽代以后,皇室和达官贵人纷纷在此占地造园,作为避暑游憩之所。

1684 年,康熙命叶陶在清华园旧址上建“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 1709年又开始营建圆明园,作为皇四子胤祯的赐园。“圆明”乃“圆 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而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圆通中庸 ,聪明睿智之意。胤祯继位后,于172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增 修亭榭楼宇,引水架桥,凿池造山,使其成为兼有“宫”和“苑”双重功 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自雍正始,园居成为一种宫庭风尚,皇帝年初朝贺一过就移居园宫,直到冬至天坛祭天前才回大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园中度过。

园中由雍正题署的建筑群有28处,其中长春仙馆是皇太子弘 历读书习文的地方。弘历即位后,圆明园扩建进入全盛时期,在他主持下 ,圆明园东北建“长春园”、东南建“绮春园”,三园共建景点100余 处,因三园均由圆明园总管大臣管辖,故此三园后来通称圆明园。 圆明三园成倒品字型鼎立,总面积350公顷,内有桥梁百余座,风 景群100多处,楼台殿阁等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多 1万平方米。三园外围约10公里,围墙约2万延和(因多为双层围墙) ,规模极大,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从始建到被毁历五世150年的修筑 ,成为三山五园之首。

这个被乾隆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的园林杰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都不愧 变一颗璀灿的明珠。

就是这么一座美丽如仙境的大型皇家园林,历史上的某一天却化为废 墟……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 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56年10月,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 日,法军攻占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杀,次日,英军到。在圆明园无数珍宝面前,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目光迅速变得贪婪无比。

于是,对园内珍宝开始了明火执仗的疫狂抢劫,据《泰晤士报》随军记者 报道:他们“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他们的营帐里堆满了抢劫来的珍宝,这些珍宝有的被现场拍卖,有的则被作为礼品献给英国国王和法国皇帝。

现在,英法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有许多就掠自圆明园,如英国“大英博物馆”里的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人摹本、法国 “国家图书馆”藏的沈源、唐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等等。

为掩盖劫掠 罪行,10月18日,3500多名英国士兵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一直烧到19日,熊熊火光染红了北京城的上空。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空前 的浩劫。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圆明园又一次遭到浩劫,强盗们四处搜寻残存的珍宝,最后又是一把大火。圆明园,这座世界园林艺术的绝作,终于轰然倒塌,沦为一片废墟,只剩些残坦断壁兀立遗址,野蒿荒草随风摇晃,似乎是在向前来“凭吊”的后人们诉说着侵 略者的罪行。
第2个回答  2009-03-04
圆明园[1]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8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第3个回答  2015-11-30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第4个回答  2009-03-08
1.《哭泣的圆明园》强调圆明园,圆明园是主旨;
《圆明园在哭泣》强调他在哭泣,把圆明园拟人化,这样起突出强调作用,更能引人深思,体会圆明园的痛苦。
2.我没有看过这篇文章,但是知道圆明园几乎所有的史实。
3.所以这问题也不能回答你了。

跪求:读《哭泣的圆明园》有感
近日,偶然读到一篇名为《哭泣的圆明园》的文章,深受感动。它提醒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忘记“一个多世纪前那场恶梦,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是的,勿忘国耻,是我们每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面对着当年被八国联军无情地“蹂躏着她的肌肤,摧残着她的骨骼”的圆明园,作者“无法不感受到圆明园...

读《哭泣的圆明园》感悟
近日,偶然读到一篇名为《哭泣的圆明园》的文章,深受感动。它提醒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忘记“一个多世纪前那场恶梦,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是的,勿忘国耻,是我们每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面对着当年被八国联军无情地“蹂躏着她的肌肤,摧残着她的骨骼”的圆明园,作者“无法不感受到圆明园...

读《哭泣的圆明园》感悟
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我想,圆明园...

《哭泣的圆明园》中,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是?
“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是因为圆明园受到八国联军的蹂躏、摧毁,中华民族的自尊受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摧毁,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遭受了屈辱和疼痛。

问下《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文章中,如果用《“今非昔比”的圆明园》代替名...
不好,第一个感情色彩更强烈,第二个用词生硬。

《哭泣的圆明园》从表达技巧和效果简析标题哭泣的圆明园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圆明园的哭泣,将圆明园的被毁遭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的栩栩如生。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能很真切的感受到圆明园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建筑的遭遇和情感。

读《哭泣的圆明园》有感
我一直认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燃烧是是一个民族的自尊,带绷带的她是伤痕累累的身体,百年的疼痛。可是,最令人心痛的,还是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血的教训,她告诉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痛。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记住呢?一...

读《哭泣的圆明园》有感
也曾经挨打受欺负,这些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懂得国家要强大的道理。但是强大的国家一定不能欺负弱小,不能用武力去掠夺他人的东西。《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文章让我感触深刻。我们要让中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让世界充满正义、和平,让圆明园毁灭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哭泣的圆明园》中,面对圆明园的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
回答:因为太悲惨了!作者不忍心看了

《哭泣的圆明园》是怎样的作者感情?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