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民俗

;oi87tl87偶僦①迗 农户家已俓侑ぬ凣迗①块婲①块①块亏ㄋ让咃嗰亽给hjrdy65uk 厷开囙家吧 啯际囮 uiuj液躰侑替栲ㄋ户ロㄋ头发

开封,简称汴,现为河南省地级市,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国版图的中部,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都会”。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郑州并称八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地理位置
开封界于东经113°51′51〃—115°15′42〃,北纬34°11′43〃—35°11′43〃。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东临商丘地区,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开封”的由来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夏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157年,称老丘,商朝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称嚣。后均废。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代为河南行省治所。明代为周王府。清代、民国为河南首府。新中国成立后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后为省直辖市至今。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开封市辖5个市辖区、5个县;全市共有24个街道、34个镇、55个乡。开封市总面积6444平方千米,人口490万(2007年)。
鼓楼区 面积 58.68平方千米,人口 16.13万人。邮政编码475000。
龙亭区 面积 91.51平方千米,人口 11.6万人。邮政编码475100。
顺河回族区 面积 86.73平方千米,人口 24.11万人。邮政编码475000。
禹王台区 面积 57.05平方千米,人口 14.83万人。邮政编码475003。
金明区 面积252.38平方千米,人口 18.2万人。邮政编码475002。
杞 县 面积 1258平方千米,人口 105万人。邮政编码475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通许县 面积 767平方千米,人口 60万人。邮政编码475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尉氏县 面积 1257平方千米,人口 87万人。邮政编码475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开封县 面积 1302平方千米,人口 67万人。邮政编码475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兰考县 面积 1116平方千米,人口 76万人。邮政编码475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沿革
开封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活动。而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荘公为向中原扩展,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今开封城春秋时期为仪邑,战国时期为大梁,今日之开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启封之名发展演变而来。 开封号称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特别是北宋,这里经历九帝168年,繁荣与兴旺达到鼎盛,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曾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北宋东京对外关系的盛况。 自元之后,开封为中原省治。民国时期为河南省会。
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开封,因战略需要,旋即撤离。同年10月24日再次解放开封。从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回到了人民怀抱。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开封改为省辖市至今。
开封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然资源
开封市土地总面积为628,240.2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34,73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20%;园地面积10,456.84公顷,占1.66%;林地面积24,026.26公顷,占3.8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3,750.85公顷,占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顷,占2.84%;水域46,964.21公顷,占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顷,占1.67%。 开封所辖区域地下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预计石油总生成量为5.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85亿立方米, 现已大量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埋藏较深,预测可靠储量为77.9亿吨。此外,地下还有丰富的石灰岩、岩盐、石膏等矿藏。 水资源 开封市境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8.35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其中地表水为3.51亿立方米,占资源总量的42%,地下水4.84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占资源总量的58%。
地质地貌
开封市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海拔69米至78米。这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良好,结构稳定,有利于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封属黄河冲积平原,第四系全新地层,其成因为黄河冲积物,质地疏松,地层在垂直分布上为:
a、浅棕黄色粉砂,深度4.2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10KPa;
b、浅棕黄色粘土,深度2.5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30KPa;
c、浅棕黄色粉细砂,平均层厚1.5m左右,地基允许承载力为100KPa;
d、浅黄色砂土,层厚10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00KPa。
交通状况
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陇海铁路从市内穿过,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左右为邻,北京至广州的106国道和天水至连云港的310国道在此交汇,开(封)洛(洛)、开(封)商(丘)高速公路成为横穿河南的黄金通道,黄河公路大桥使得天堑变为坦途,全市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开封北距北京580公里,东至连云港530公里,郑汴洛高速公路距郑州国际机场和郑州海关50多公里。开封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枢纽城市,同时又是沿亚欧大陆桥东西双向开放、外引内联的对外开放中心城市,具有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广阔前景。
旅游资源
开封是中原旅游区重点观光游览城市,史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古人的“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甲天下”等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豪华盖世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在北宋时期,借助汴水漕运的有利条件,开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给开封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现在,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7处,市级26处,县级136处。在这里,千年铁塔、繁塔巍然耸立,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造的龙亭雄伟壮观,明朝修筑的城墙古迹斑斑,道教建筑延庆观风格别致,开封最古老的名胜古吹台古朴典雅,以雕刻艺术著称的山陕甘会馆玲珑剔透,还有著名的中原古刹相国寺宏丽华美。开封还是我国著名的“北方水城”,水面面积占城区面积的1/4,龙亭脚下的潘、杨二湖,迎宾大道两侧的包公湖犹如四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古城,令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开封市致力于发展旅游事业,重修和新建了许多历史人文景观,如“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宋都御街”、“天波杨府”、“翰园碑林”等等。众多的名胜古迹,的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誉满中外的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到开封参观、游览。
民风民俗庙会、灯会、鸟市、菊花、夜市、风筝、斗鸡、 盘鼓
高等教育
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特色小吃
小笼灌汤包、第一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 、三鲜莲花酥、五香兔肉
开封套四宝、鲤鱼焙面、菊花火锅、大京枣、烩面、双麻火烧
芝麻翅中翅 、红薯泥 、花生糕
郑汴一体化
2003年,为了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并确定以郑州为中心,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内的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省辖市组成中原城市群。

2005年4月17日河南省发改委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在郑州新世纪大厦召开了中原城市群规划开封专题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中原城市群规划中先后两次提到“一体化”这个概念。规划中这样描述,“在中原城市群的总体规划中,应将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功能城市,将郑州的部分教育职能逐步向开封转移,在郑州不再增加高等教育用地,使开封成为郑州都市圈的教育基地,实现一体化发展。”“开封市中心距郑州市中心72公里,两城市边界处相隔不足40公里,属于45分钟通勤圈,在郑州的极化效应下,大量要素流向郑州。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及时改变,那么开封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开封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在发展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改变目前发展的被动局面,通过与郑州经济一体化,吸引和利用郑州的各种要素,促进开封的发展。”

“郑汴一体化”由官方正式提出。
2006年10月,郑州开封两地电信同价,取消或降低长途费用。
2006年11月19日,郑汴城市快速通道——郑开大道通车。
开封名人:伊尹】生卒年待考。商汤大臣。生于空桑(今开封杞县城西西空桑,又名伊尹村)。传说为奴隶出身,是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受汤赏识委以国政。后佐商灭夏,总理国事,历佐汤、外丙、仲壬三朝。仲壬死,传位太甲。因太甲不理国政,被他放逐,3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伊尹死于沃丁时。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总人口451万,辖尉氏、杞县、通许、兰考、开封五县和鼓楼、龙亭、南关、顺河、郊区五区,是黄淮海地区和连接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主要商品集散地。

开封是中国七大古都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建都于此,故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历史悠久,传统民族文化光辉灿烂,文物古迹驰名中外。开封有着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历史,特别是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国际都会”之称。

灿烂悠久的历史留给开封丰富的旅游资源,尤以文物古迹闻名中外。开封的仿古建筑群风格鲜明多样,宋、元、明、清、民初各代特色齐备。以龙亭、铁塔、相国寺为代表的名胜古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如今,开封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原旅游区重点观光游览城市。

1.龙亭公园

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占地面积1300多亩。全园包括午门、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址、碑亭、北门及东门等清朝万寿宫建筑群体,还有潘杨二湖、春园、盆景园、号称中原一绝的植物造型园及长廊水榭等园林景观。

2.清明上河园

位于开封城西北隅,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东京开封的繁华景象,是一座大型民俗风景游乐园。游人可换穿宋装,手持宋币,尽情感受古人的生活习俗。

3.宋都御街

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北段,是为再现宋代御街风貌,于1988年建成的一条仿宋商业街。南起新街口,北至五朝门,全长400多米。漫步御街,仿佛一步跨越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令人充满对昔日宋都繁华景象的无限遐想。

4.包公祠

位于开封市包公湖畔,占地一公顷左右。主展区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门、二门等,陈列包公铜像、铜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史料典籍、《开封府提名记碑》、碑文等。风格古朴,庄严肃穆。

5.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开封市中心,始建于北齐天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为纪念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

6.铁塔

铁塔又名“开宝寺塔”,坐落在开封城东北隅铁塔公园内,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镶嵌,远看酷似铁色,故称为“铁塔”。

7.繁塔

繁塔位于开封市区东南隅,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繁塔为六角九层空心楼阁式、仿木结构的砖塔,原高80米,明永乐年间,将三层以上拆除,后在三层上建六层尖顶,形成了现今下粗上尖的塔姿。繁塔是研究我国建筑、美术和音乐的宝贵资料。

8.山陕甘会馆

位于开封市徐府街东北段路北,是清代山西巨贾会同陕西、甘肃旅汴同乡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集资兴建的集会场所。整个会馆建筑,布局巧妙,结构严谨,砖木雕刻精美绮丽,巧夺天工。

开封的工业、农业、商业都比较发达。开封工业基础较强,门类较齐全。仪表、制药、化肥等一批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开封的农、林、牧、副、渔各业蓬勃发展,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开封市场活跃,经济繁荣。商场、宾馆、金融机构等商业设施一应俱全,对外经济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正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东部,北依黄河,南接黄淮平原,东连华东诸省。辖五县五区,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460万,市区从口78万。开封冬寒春暖,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52度,平均降水量622MM。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君主郑庄公选择这里修筑储粮仓城,便取 启拓封疆 之意,定名 启封。到了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就将 启封 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开封建城的历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定都于此,所以开封素有 七朝古都 之称。特别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当时,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古人曾这样描述当年宋都的辉煌: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时期,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谦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火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乐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是的,开封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文明史写下过绚丽的篇章。
建国50年来,特另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封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今日的开封商贸发达、农副产品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胜地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开封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她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县的名胜古迹,依稀可寻的古成风貌,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的秋菊,显示了古都的风韵和魅力。目前开封拥有名胜古迹景点18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
开封旅游突出宋代特色。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铁塔、繁塔、大相国寺、包公祠等观光景点古朴典雅,与碧波荡漾的包公湖、龙亭湖、铁塔湖和雄伟的城门楼、古城墙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筑风格为主,宋文化氛围浓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誉的大宋旅游景区。
开封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交通便利。龙海铁路、国道310高等级公路沿黄河贯通东西,106国道经开封黄河大桥纵越南北,开封至郑州、洛阳的高速公路,使抵达郑州国际机场的车程仅用60分钟。近年来,随着市区主要干道拓宽改造工程的相继竣工,市内旅游交通条件和城市旅游大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开封拥有较完善的旅游配套体系,现有星级饭店22家,旅行社34家,涉外定点经营单位28家。著名的开封府、金明池重建工程业已经开工,不久将以崭新的容颜迎接四海宾朋。
开封在每年春、秋季节定期举办东京禹王大庙会、菊花花会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使优秀的民俗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5
老字号,看这个网站
http://www.china-caa.com/detail.asp?id=876

民俗经典还没有评出来,不过找到一些网站
http://www.cnsphoto.com/NewsPhoto/ShowNewsDetail.asp?Id=248417&Flag=WN

http://leader.jxcn.cn/34/2007-4-18/30059@303356.htm

详见http://www.nongli.com/Doc/0502/0614382.htm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

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的春节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01
详见http://www.nongli.com/Doc/0502/0614382.htm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

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的春节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 。。。。。。。。。。。。。。。。。。。。。。。。。。。。。。。。。。。。淮阳庙会-------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 每年仲春二月。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期间每天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

淮阳泥泥狗--------是祖传技艺,世代相传,已有很久的历史,是太昊陵古会上的一种独特商品。有飞禽、走兽、玩具等,统称泥泥狗。它取材广泛,造型美观,精致大方,古朴淳厚,不务华丽,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古色古香。其涂色全为黑底,然后再用黄、红、白、绿、粉红五色绘以点线结构图案,既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又有方格纹古陶、绳纹的画法。每个泥塑都有孔可吹,其声鸣鸣,深受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淮阳太昊陵---------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淮阳龙湖----淮阳龙湖位于黄淮平原腹地,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16483),水域面积8000多亩。其气势,其规模,无不令杭州西湖、武汉东湖黯然失色。湖水环抱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补誉为内陆奇观,中原名珠

河南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1. 百家衣和百家饭:河南民间有一种传统风俗,婴儿穿戴由百家家庭贡献的衣物,称为“百家衣”,这种衣物通常由蓝色布块制成,因为“蓝”与“拦”谐音,寓意可以拦住妖魔鬼怪,保护婴儿。此外,家长有时会在正月初一让孩子装成乞丐向百家乞讨食物,即“百家饭”,意在让孩子得到百家的庇护,健康成长。2. ...

河南本土文化有哪些
一、传统节庆习俗 河南的节日庆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春节时,河南人民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元宵节则有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此外,洛阳的牡丹文化节和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文化节等也是河南的独特节日。二、民间艺术表演 豫剧是河南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河南的家乡习俗,河南旅游景点民俗
河南人风俗习惯:过年“祭灶日”,结婚要压床,喝酒“敬一个、端两个”等。1、河南人风俗习惯很多,有些跟全国普遍一样,比如贴春联、看花灯,有些是河南独有的,比如过年“祭灶日”,结婚要压床,喝酒“敬一个、端两个”等。2、过了“腊八节”就可以闻到“年”的气息了,进入腊月二十三统称“小...

河南民俗有哪些
河南民俗 一、传统节庆习俗 河南作为中国中原地区的重要省份,其民俗丰富多彩,尤以传统节庆习俗为盛。春节期间,河南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五谷丰登。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河南也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二、婚嫁与丧葬习俗 婚嫁方面,河南地区的婚礼习俗富有地方特色。从传统的...

河南有哪些传统节日
四、清明节 清明节是河南人民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除了传统的扫墓活动,人们还会踏青、植树等,以缅怀先人,表达孝道和对自然的亲近。五、端午节 端午节在河南有包粽子、赛龙舟的传统。人们还会在家中悬挂艾叶、喝雄黄酒等,以驱邪避疫,祈求安康。六、中秋节 中秋节是河南人民团圆赏月的重要时刻。人们会...

河南有哪些传统节日
1. 春节 春节是河南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窗花,制作饺子等传统美食。舞龙舞狮、放鞭炮、拜年等民俗活动此起彼伏,喜气洋洋。2. 元宵节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河南人民会吃汤圆,象征团圆和幸福。同时,各种灯会和庙会活动如郑州的打铁花表演,也是不可或...

河南有哪些生活和说话禁忌
河南,作为中国中原地区的重要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在生活习俗和言谈举止上,河南人民有其特定的忌讳和礼仪。以下是对河南生活和说话禁忌的详细介绍。一、河南的生活禁忌 1. 河南过年禁忌:- 嫁出去的女儿初三或初四回娘家,以示对婆家的尊重。- 早餐避免吃稀饭、荤食及药品,寓意...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是什么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有哪些
1、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是浚县古庙会、二月二、乞巧节、鬼节、祭灶和炒面节。2、浚县古庙会,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德国一民俗学者逛过庙会后称浚县庙会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200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河南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3. 农耕文明,乡土气息: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农耕文明是河南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河南民俗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河南人民对土地和家乡的深厚感情。4. 传统技艺,丰富多彩:河南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技艺,如剪纸、泥塑、刺绣、民间绘画等。这些传统技艺反映了河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是什么
1. 河南省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其中包括浚县古庙会、二月二、乞巧节、鬼节、祭灶节和炒面节等传统节日。2. 浚县古庙会是浚县每年一度的重要节庆活动,以其深厚的中原民俗文化内涵而闻名。它不仅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还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以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二月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