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得了癌症我怎么隐瞒她啊?

妈妈被查出低分化腺癌,已经是晚期了,刚做了胃变道手术,因为肿瘤长在胃壁上和腹腔都有,医生说时间不多了,我想带她去上海的肿瘤医院或者好点的中医院起看看,但是去了医生一问话妈妈不就知道了吗?我很是担心,那应该怎么办啊,不可能不让她本人去的呀,要做检查的呀?望各位有心人帮我想想办法,具体怎么弄呢?

★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推荐你看看下面的文章,一定会对你有帮助的。

★癌症,在多数人眼里是一个“不吉利”的字眼。因为目前医学上对付它的办法有限,也造成人们“谈癌色变”的心理。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52万个新发癌病例。当一个人突然得知自己患癌时,其遭受的重大心理打击可想而知。

所以,当一个无可辩驳的癌症诊断摆在患者家属面前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也同时冷峻地显现出来———“告诉实情,担心患者心理承受不了”,“隐瞒病情,可到底能隐瞒多久?”

专家指出,告知会更好地帮助病人对抗病魔,但告知的方式必须有一定的讲究。

记者观察

绝望之中带着期冀

8月1日,正处于“中伏”的石家庄显得分外闷热。

河北医大四院门诊大楼,坐在外科门诊外的靳先生一边用手里的CT片子扇着风,一边焦急地望着诊室的门。与室外高温天气相比,开着中央空调的门诊大楼显然要凉快许多。不过,靳先生感觉不到这点,汗珠正不停地从他的脸上滴下。

来自磁县的靳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代替父亲来看病的。“当地医生有的说是炎症,有的说是食管癌,我想来这里确诊一下。”拿着半年来拍的各种片子,靳先生没少找过医生,越来越多的信息使他紧张起来,甚至还有些绝望。“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真是癌症,我该怎么和父亲说啊?”在和记者聊天中,可以明显看出靳先生已经对结果有了“心理准备”,不过,他仍期望着这一回医生能带来好的信息,“也许还有希望吧。”

和靳先生一样,其他排队等候看病的人,紧张和焦急无不显现在脸上,似乎等待医生的一句话,来决定自己或家人余后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患方态度

家属选择善意谎言

但现实是,面对癌症,不但患者自身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家属同样也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在对待患者的询问时,更多的家属会选择“善意的谎言”。

“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我怕父亲会抗不住,就连母亲我们也没告诉实情。”在河北医大四院胸外科病房外,张女士告诉记者,自从父亲的肺癌被确诊后,她整天处于悲哀和压力中,“在父母亲面前,我得装得和没事一样,我告诉他们只是肺炎,不是什么大病。”她说,只要离开父母的视线,眼泪总会不停流,“我没法接受父亲患癌的现实,我不想这么早就失去父亲。”

想必张女士的心理和大多数癌症患者家属一样,“善意的谎言”能给他们带来些许安慰。

一家网站就“如果你的亲人得了癌症,你会告知实情吗”的话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6%的人选择“先瞒着,不到迫不得已不会说”,28%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5%的人选择了“会,告诉实情对治疗有帮助”。

一位网友坚信“有时候一个善意的谎言会改变人的一生。”

“医生,您千万别把得癌的消息告诉他。”当得知家人患癌后,家属的第一反应常常是隐瞒病情。河北医大四院胸外科二病区副主任何明说,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时一般都会先和家属沟通,如果家属不同意告知患者,医生就不会去说。

患者承受力被低估

这种善意的隐瞒究竟能持续多久呢?

“事实上,要完全向病人隐瞒真实病情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何明说,住在肿瘤医院,身边的病友都是癌症患者,尤其是需要手术、化疗等,病人或多或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病情。

其实,这种刻意的隐瞒在有些时候只是家属的“一厢情愿”,有些患者本人完全可以承受这个现实。

有人曾对501名癌症患者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及时知道自己病情及相关信息的患者占73%;希望分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得知病情的患者占24%;只有3%的患者不希望被告知患了癌症。

记者在医院采访期间,遇见一个来医院复查的乳腺癌患者,她告诉记者当初就是在她的要求下,医生向她告知了实情。她说,刚知道自己的病情时的确难以承受,可在知道这种病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康复时,她的信心反而足了。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她康复了,“对我来说,过去的一年就像一场噩梦,不堪回首。不过,我终于闯过来了。”说到这里,她至今还感谢那位告诉她实情并鼓励她的那位医生。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病人往往比我们想像得更坚强,而我们总是低估病人的承受能力。”何明说,有时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后反而更会去配合治疗。病人一旦消除了恐惧便可以从容面对,精神上的解脱将使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

医方观点

直面患者慎重讲话

和诊室外患者家属的一脸凝重相比,诊室内同样也不轻松。

“压力当然大了,工作紧张是一方面,最难以处理的是如何把病情告诉给患者。”何明说,“在我们科看过的病,绝大多数都是癌症,如果是病人家属来了,就好说了,可多数情况是患者和家属一起来,这时候就得顾及一些,直接说病情,肯定会有一些负面作用,要是把患者请出去再说,无形中也会给患者一些暗示。这种情况处理不好,往往就成为医患纠纷的起因。”

说到这里,何明讲起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当一个癌症患者准备出院时,他安排一个实习生去向患者交代一下回家治疗的注意事项,无意中,这个新来的实习生把真实病情给说了出来。本来,家属已经和医生达成一致,就是对患者隐瞒病情。这下,患者的子女可不干了,几次找到医院,要求给个说法。

后来,何明在和患者通电话后,发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住了一个多月院,怎么也和病友交流一下,左右病床上都是肿瘤患者,自己怎么也会猜出来,只不过是大家都不愿捅开这层‘窗户纸’。”说明这一切,患者的子女并没有进一步深究,后来这个患者更积极配合治疗,也多次来医院进行化疗。

其实,逐渐了解自己的病情,使患者有一个接受的空间,大多数病人有能力承受这个“打击”,这个例子从某种角度也证明了这一点。何明认为,医生向患者讲述病情时一定要因人而异,注意了人文关怀就能化解不少纠纷。

认知误区导致恐惧

相反,如果突然遭受了被告之实情的“打击”,并不见得人人都能承受得住。其实,很多癌症患者的过早死亡,并非是肿瘤所致。

何明说,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病人,在来看病的时候还骑着自行车,等知道自己患上了癌症后,整个人立刻瘫倒在地,没过一个月就死去了。

“冠心病会突然死亡,但肿瘤不会。”何明说,肿瘤的发生,是生物进化当中一个正常的过程,每个人的体内都有可能产生肿瘤。肿瘤细胞生长很慢,不会在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内就把人杀死。这是一个慢性的消耗过程。

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王学义说,30%-70%的癌症病人患有心理疾病,患心理疾病的比例和病情的轻重成正比关系。“得知自己的病情已无法挽救时,不少人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正是这种心理加速了病人的病情进展、恶化,也有的人没有等病情来夺取生命,就自己轻生了。”

“许多人仍然将癌症看作是医生束手无措的绝症。大部分肿瘤患者的死,是被吓死的,因为它造成恐惧、悲哀、抑郁、免疫系统崩溃、内分泌失调。之所以出现这种吓死的情况,是因为人对肿瘤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何明指出,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肿瘤治疗水平、人们对肿瘤的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无形中造成一种“谈癌色变”的心理。一旦知道自己和“癌症”联系在一起,人们的心理状态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早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提出了3个1/3:即1/3的肿瘤是可以治疗的;1/3的肿瘤是可以早期发现的;l/3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因此,何明认为,“谈癌色变”没有科学依据。

癌症告知讲究艺术

“作为医生,我们不提倡永远不捅开那层‘窗户纸’,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无谓消耗。我们更应着眼于如何策略地、艺术地引导病人了解并正视病情,从而唤起他内在的主动战胜癌症的决心和力量。”何明说,在向患者讲述病情时,应该采取一种合适的方式和言语。

“也就是说,告知也要讲究一定艺术性,反之就可能产生很多不良后果。”何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面对同样一位晚期癌症病人,告知一个同样的坏消息,一种说法:“你得的是晚期癌症,像你这种情况死亡率为80%!”另一种说法:“很遗憾,你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检查结果显示是晚期癌症。不过,在我们以往接触的病人中,起码有20%能战胜病魔,希望你不要轻易放弃。”

“很显然,这一前一后两种方式带给病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何明说,因此告知要看患者的自身条件。对于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人一般采取“隐瞒病情”的方法。比如:肺癌告诉他是“肺结核”,肝癌告诉他是“肝硬化”,让病人树立一种战胜疾病的信心。而对一些知识修养较高、性格乐观的患者则进行试探性的交谈。当病人已经对自己的病情略知一二时,则应该以必要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与之沟通。

“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告诉患者实情,有利于癌症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不管怎么说,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何明如是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2
和妈妈商量下说是去医院检查身体,到了医院跟医生商量下,向你的母亲隐瞒她的病情,尽可能的医治好她的身体。最后,祝你母亲早日恢复健康
第2个回答  2009-02-12
告诉她实情,北京的大医院都是这样的,检查出来接着就告诉患者,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所以北京的医院治愈率格外高,建议你还是一五一十的告诉你母亲好,毕竟纸包不住火,告诉他总比蒙在鼓里好得多!
祝你妈妈早日康复!
第3个回答  2009-02-12
最好还是告诉她!
如果你要隐瞒的话,也行!
见医生前,提前告诉医生就是了!
第4个回答  2009-02-12
上海有一家力群草药店。水平很高。试一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