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拔苗助长

以"另一种拔苗助长“为话题写一篇800字文章。(要写拔苗助长的好吧)
(高手帮帮我吧。。。) 不要随便复制 改一下也好啊

因此我有两怕:一是怕那些训练有素的小学生接受电视记者的采访,他们按照成年人提供的思路与说辞讲得头头是道而又高大得言之无物;二是怕参加学生的大型集体活动,少先队员或者学生代表致辞,那种拿腔拿调的空话、套话让人头皮发麻。
英子是个九岁的三年级小学生,她的一篇参赛作文,大体是写有一次她跟爸爸去市场上买菜,看到一个年龄和自己相仿的小姑娘在帮卖菜的爸爸收钱找钱。“我”便问这个小姑娘是否上学读书了。小姑娘说没有;小姑娘的爸爸说家里孩子多,上不起学。于是“我”的心里受到很大的震憾,为这个同龄的小姑娘不能像自己一样走进学校的大门而感到不解和悲哀,但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她。后来听爸爸说“希望工程”就是为了让这样的穷孩子走进学堂,“我”便央求爸爸带我去为“希望工程”捐了款。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里那个小姑娘扎起了两只小辫儿和自己一起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老师阅后嫌孩子的“认识水平”太低,让她多写一点儿捐款时的思想动机以突出文章的主题,而捐款的动机来自于对“希望工程”重大意义的理解。要求一个九岁多点儿的孩子用文字去破解“意义”是不是太超前了点儿?亲眼看到一个上不起学的孩子所产生的同情心难道不比语言符号的“意义”更具感染力?超出孩子正常的认识和情感水平,她能不说大话、空话和假话?省内一些小学对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也提出了量化要求,并作为学生成绩的一个考核指标挂钩。这样一来,学生家长要么到处托人拉关系争取文章发表,要么干脆越俎代庖亲自操刀。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拔苗助长?
应该尊重孩子表达自己的自由,不要总是用成人的“成熟”的观念去代替孩子的思考,让他们说自己想说和该说的话,把话语权交给他们自己,因为语言是能统治人的,而且语言对人的统治是一种最结实的统治,它能剥夺一个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一个笑话,课堂上老师要求用“更”造句,一位孩子写道:“安尔乐卫生巾,更干、更爽、更安心。”这成何体统?
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吧:“不要让那些儿童还不懂它们的意思的词句从儿童的口里说出来!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真正的爱是不应声张的。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
苏氏说的是怎样说话,有的老师不准说话:大连市开发区红梅小学从1993年开始就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定:下课后在教室可以小声说话,在走廊里不准说话。于是,下课后学生个个变哑巴,只能相互打手势和传纸条。在小学这个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反而限制孩子说话,真不知道学校的用心何在。
孩子总是天真烂漫、口无遮拦,丝毫不受人情世故的沾染。我们千万不要粗暴地去扼杀这难得的天真!孩子的话,常常让听者忍俊不禁却又无可奈何。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每个孩子都是开心果。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是不是有特别的感受——
佳佳站在写生的画家背后看了半天,然后问:“叔叔,你是不是很穷?这样多费劲啊,干嘛不买台照相机呢?”
父亲每天晚饭后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四岁的小铃很迷惑地问:“爸爸,好奇怪,为什么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刚好填满一张报纸呢?”
同事得肾结石,在家休息。他小侄子问什么是肾结石,他说就是尿尿的时候有石头出来,他小侄子很忧虑地说:“叔叔,你尿尿的时候一定把脚岔开,小心别砸着脚!”
台上的小提琴独奏已有一些时间,小明忍不住问:“爸爸,叔叔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把那个盒子锯开?”
4岁的图图那天进幼儿园。老师要考考他的生活常识,问:“图图,你知道鼻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图图想了想,说:“老师,鼻子是用来流鼻涕的。”
。。。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9
要说起今天的家长可是真够累的。先不说在事业上的拼搏,在商场上的竞争,就是在自身的学业上,都四五十岁的人了,也个个不甘落后。在我接触的众多家长中,有着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人逐年增多,而没有达到这么高层次的家长们,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更高的目标,进修专科的、专科续本的、学英语的、考计算机的、考会计师证的,等等,真的是很不容易。而往往是家长越要强,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吃苦精神、学习效果越不满意。于是我经常听到家长们如出一辙的抱怨:“我都这岁数了还学呢,他怎么就

不懂得学呢?”于是为了让孩子能“懂得学”,家长们绞尽脑汁为他们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择校、请家教、上各类辅导班或提高班(我最新调查的数字表明,暑假期间初中生上补习班、提高班或请家教的人数几乎达到了100%)。当然这些都要以家长拼命挣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物质保障。如此这般,家长能不累吗?但我却以为,家长们累固然值得同情,而累了半天不见效果却是可悲的。问题的症结何在?抛开太多的社会因素不说,单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家长们累得不是地方,换句话说,没有抓住家庭教育的要点——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忽视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家长们一味地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甚至拔苗助长,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前途与命运。就在我写这段文字的当天(2004年7月24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嘉宾、作家张贤亮在回答主持人朱军提问“为什么能够既成为著名作家,又成为成功商人”时,说了一句话,我当即就找纸笔记录了下来,他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太唯物了。”——这可是一位成功人士的深刻体会啊!

个案一 疯狂的“神童计划”

这是《现代家庭报》第1006期《家教》版的一篇自述文章。作者是怀着反省与悔恨的心情写下的。我先摘录文章的一小段,了解一下作者的教子初衷:“1995年,43岁再婚的我有了一个漂亮的儿子。想着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我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随后这位父亲就开始实施自己的“育才”计划:襁褓中就给他朗诵诗歌、读英语、念数字,灌输各种知识;3岁时开始教小学课程,每天6点被叫醒,1个小时早读,8点半正式上课,晚上请了一位大学生教英语;同时还将孩子送到少年宫学习书法和绘画。在这期间父子的一段对话令人心酸:

儿子:“爸爸,一休哥是谁呀,我怎么没学过?”

父亲:“儿子,我们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他们就知道看电视,他们知道一休哥是谁,但不知道方程式怎么列。”

儿子:“我想一休哥一定比方程式好玩,那么多小朋友都知道。”

父亲:“儿子,你长大了就理解爸爸了。”

这位父亲为了不让其他小朋友影响儿子而尽量避免儿子和小朋友接触。

就这样,孩子在“炼狱”中过了四年,7岁生日刚过,行为就出现了异常:不会玩儿,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话越来越少,随后就是撕书,把书撕成碎片……心理医生确定孩子患有心理疾病。这时候这位制定疯狂的“神童计划”的疯狂父亲才发出“我不要神童,我只要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的呐喊。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很替这无辜的孩子忧虑,因为他的父亲绝不仅仅害了他四年,谁能保证他的心理、性格、甚至将来的前途与命运没有埋藏下隐患呢?

个案二 让我至今还在揪着心的学生

我所带过的班级在校友录上都有自己的网页。有时间我会上去浏览一下,看看同学们的留言,看看班级相册里面的照片,了解一下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孩子们的近况,这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乐。有一天,在比较早期的一个班级中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我是××,我想关老师了,咱们元旦聚一聚,我的手机号码是××××。我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这是一个近10年没有见过面的学生,而且在当时是个名副其实的差生,以致于在写毕业鉴定时我无从下笔,同学们调侃说:“您就给他写上课睡觉不打呼噜吧。”可是今天,他在校友录上留言“想关老师”,对我是一种不小的触动,难道真的应验了许多老师得出的结论:越是上学时学习不好,表现差,挨批评最多的学生,长大后越能想起老师。我立即按他留的手机号给他打了过去,聊了一会儿,他表示会抽时间来看我。在期待他的日子里,我脑海中不断在猜测和想象,今天的××后来又上学了没有?他现在在从事什么工作?是不是事业有成了?2003年9月29日,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他提了一个大大的果篮到学校来看我。我在感动之余又有几分失望,从外观上看,他还是那么胖,还是那么懒散甚至有点落魄。从交谈中得知,他初中勉强毕业后至今没有再读过书,也没有正经职业,没有固定收入。借钱买了辆车“替别人送送货,最远跑过西藏”。听到这一番话我心头不免一惊,我很担心他替别人运送违法违禁的物品。送走他后我陷入了沉思,他三年初中学习生活的片段又在我脑海中重现: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几乎没有及格的成绩。那时候政治还是中考科目,我希望他能尽可能地多得几分,于是“求”他问答题千万别留空白,根据理解去写,有字老师就好给分。没想到收上试卷一看,他在问题的答题处把他两个字的名字××,写了好几十遍,让我哭笑不得。他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洗澡,身上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没有劳动的习惯,不肯为集体出力,每周轮一次值日都要逃掉。就在初中毕业前夕,由于原计划的一次班级活动取消了,同学们交过的30元钱要退还给大家,他居然在没交钱的情况下从班长手里冒领了一份,我找他要回后,他在教室黑板上留下一行字:关老师王八蛋。我没有计较,在他没有拿到初中毕业证(因为分数实在太低了),又想去找一份工作时,我去找学校领导,为他“求得”了一张毕业证书。因为从心里来讲,我希望他好,希望他有美好的前途。但是今天看来,他从小养成的多种不良习惯,铸就了他懒惰、不求上进的性格,也决定了他28岁了还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甚至连个人生活还没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保证。他的前途令我揪心。
第2个回答  2009-02-13
又是寒假征文吧,同情你。怎么可能是好的方面的呢,东西多了去了,拔苗助长的意思就是过于赶进度致使你怎么怎么了,很形象的例子不少见的,比方说当前的垃圾教育,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你真正学会的东西,有多少,即使你废寝忘食的做卷子。
自己写吧,多领悟。

以“另一种拔苗助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

图左边是一只手抓一把草,右边是一个箭头,不是拔苗助长的成语,那是
【解释】手抓一把草表示拔苗,箭头表示人为的让植物向上长。表示这个意思的成语有两个,一个是拔苗助长,另一个是揠苗助长。题目已经否定了前一个成语,所以是后一个。【读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解释】揠:拔。

另一种拔苗助长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拔苗助长?应该尊重孩子表达自己的自由,不要总是用成人的“成熟”的观念去代替孩子的思考,让他们说自己想说和该说的话,把话语权交给他们自己,因为语言是能统治人的,而且语言对人的统治是一种最结实的统治,它能剥夺一个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

是揠苗助长还是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指在庄稼长高之后,如果想加快庄稼的生长速度,就把庄稼的一部分叶片摘掉,这样可以降低庄稼对营养的消耗,使得庄稼更加注重生长和存储养分,加速长势,使庄稼更快地长成。2. 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的优缺点 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虽然都有它们的优点,但是它们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揠苗助长的...

拔苗助长成语的释义及近义词
一、拔苗助长成语的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二、拔苗助长成语的近义词 急功近利 [ jí gōng jìn lì ]急于追求眼前的...

拔苗助长的成语接龙?
拔苗助长bá miáo zhù zhǎng,汉语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下面是网我带来的成语拔苗助长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拔苗助长 → 长驱直入 → 入木三分 → 分秒必争 → 争权夺利 → 利欲薰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

揠苗助长的意思
揠苗助长的意思: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拔苗助长中的‘揠’是什么意思
揠:拔起的意思 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出 处:《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

揠苗助长的意思?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拼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出自宋·吕本中《紫微杂说》:“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白话文翻译: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用尽了心力,最终却无所得。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

拔苗助长这一成语的意思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欲速不达 成语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成语出处 郭沫若《雄鸡集 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成语繁体 拔苗助长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