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历史沿革:
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成立心理学教研室,便开始开设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正式设立心理学专业,下设儿童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教研室。1962年,朱智贤教授出版《儿童心理学》专著,确定了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导向。在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受到严重的摧残和打击。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恢复招生。1981年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正式成立。1983年,朱智贤教授培养出我国第一位儿童心理学博士林崇德。
1985年,朱智贤教授发起成立了儿童心理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同年,该所主办的全国唯一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改名为发展心理研究所。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北京市专家检查组誉为达到国际水平的博士点。1991年,国家教委进行的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评估中,发展心理研究所在独立研究机构排名中名列榜首。1993年,在中国心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上发展心理研究所被公认为全国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心。1999年,发展心理研究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科研究基地。2001年,发展和教育心理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发展期,还出版发行了一批在国内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颇有影响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著,如章志光教授的《中小学生品德心理学新探》、冯忠良教授的《结构定向教学》、张必隐教授的《阅读心理学》、陈琦教授的《当代教育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教授的《思维发展心理学》、《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和林崇德教授的《发展心理学》、《学习与发展》和《教育的智慧》等等。
研究方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1、思维(认知)发展与学习心理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林崇德、陈英和和姚梅林。该方向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儿童青少年,重点在于中小学生。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认知发展与脑功能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
2、社会性发展与品德心理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为陈会昌、金盛华、方晓义。该方向主要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个性、道德的结构和类型、形成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与干预模式。
3、早期发展与家庭教育,主要学术带头人为董奇、庞丽娟、陶沙。该方向主要探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机制,特定文化与家庭生态因素对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与途径的影响,以及促进个体早期心理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4、教学心理学与教师研究,主要学术带头人为申继亮、邹泓、伍新春。该方向的主要领域涉及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以及学科教学的心理学化。
学术队伍:
发展心理学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14人,讲师2人。人员队伍组成优良,老、中、青三层年龄结构合理,各层研究人员都有著名学者或学术带头人。如老年层有冯忠良、章志光、张必隐、陈琦等著名心理学家,中年层有林崇德、陈会昌、邹泓等教授,青年层更是人才辈出,有董奇、申继亮、金盛华、陈英和、庞丽娟、张日升、姚梅林、方晓义等年轻教授以及十余位副教授。
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林崇德教授。林崇德教授,1941年生,长期从事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亚洲太平洋地区健康心理学会第一副主席,中科院心理所学术委员,26所大学兼职或客座教授。有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140余篇,著作15部,业务奖励23项,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称号。
科研情况:
本学科目前承担的研究项目共59项,其中国家计委、科技部、教育部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地方政府项目9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5项,国际组织或国际合作项目9项。项目经费共计1447.6万元。
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共168篇,专著25本。
研究生培养:
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共招收博士生80余名,硕士生100余名。其中已有40余名获得了博士学位,60余名获得了硕士学位。
参考资料:http://www.bnu.edu.cn/kxyj/kxyj_zdxk_gjzd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