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写作意图

如题所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赏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4220.htm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8

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94220.htm#3

第2个回答  2009-01-28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第3个回答  2009-01-28
表达作者对社会黑暗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4个回答  2009-01-28
向往无拘无束的美好社会

陶渊明为什么写下桃花源记 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的原因是什么
1、《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2、在此文中更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

陶渊明为什么写桃花缘记 陶渊明为何写桃花缘记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表达出古人最向往的人间仙境,千百年来,桃花源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听起来,桃花源这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在现今社会好像并不存在,但其实这个地方一直隐藏於中国,除了湖南桃花源小镇,还有位於桂林阳朔的「世外桃源」。2、桃花源,位於湖南省常德市西南几拾公...

桃花源记的主旨是什么
1、《桃花源记》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全文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展出出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从而抒发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现实的的心情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2、《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

陶渊明为什么写下桃花源记
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于是就写了《桃花源记》。

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还是消极逃避现实?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稳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们的政冶理想,体现了人们的心愿,表达了他对那时候黑喑社会发展的斥责。寄予创作者追求完美美好生活的心愿。《桃花源记》是一首十分出名的诗词,创作者陶渊明是一位隐者,他不与追求名利的庸庸碌碌奸险小人狼狈为奸,反而是挑选归隐的日常生活,...

《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写作意图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

陶渊明为什么要写桃花源记
向往者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写出了他心中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社会风气良好,人们生活和乐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用意何在?
写《桃花源记》的背景正是社会昏暗,战争连连,人民生活痛不欲生,此文中细读会发现这篇文章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应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他追求和平宁静,没有剥削,压迫,战乱的,是平等的理想世界。这篇文主要表现了作者向往和谐社会,安逸愉快的生活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

《桃花源记》的主旨是什么?
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