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历史故事:刘备滥用感情终难逃一死 有一句专门针对《三国演义》的民谚,叫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意思是说,年轻人火气壮,爱抗争,好犯上,喜动武,看了梁山泊英雄的造反行径以后,对于本来就有的逆反心理,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同样,《三国演义》是一本讲计谋的书,是一本动心眼,玩权术的书,会使经历了人事沧桑的老年人,心术变得更坏,成为老奸巨猾的人。
其实不然,《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些明枪暗刀,你争我斗,互为心计,勾结利用,合纵连横,忽敌忽友,虚实不定,瞒天欺世的政治矛盾,军事交锋,人际关系的纠葛,世事的分合,倒是像一本生活教科书那样,使我们学会为人处世中谨慎感情的学问。
感情是可贵的,但若是看不透人世的本质,滥用感情,反而会被感情所误。
刘备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自从他讨黄巾起事以后,先投公孙瓒,一看没有戏,掉转屁股走去。后依陶谦,结果把人家的地盘占了。靠吕布辕门射戟解了他的围,但在曹操捉住了吕布以后,他不咸不淡的一句话,促使曹操下决心把吕布杀掉。曹操把他引见了汉献帝,得了一个皇叔的身份,刚刚在相府小亭里,煮酒论英雄,一转眼间,杀了车胄,叛了曹操,走出牢笼。把袁术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袁术本人也饿渴得吐血斗余而死。而后,刘备居然又去向袁术之兄袁绍求助。而那个袁绍竟也不顾手足之情,答允出兵救援刘备。刘备若非心如铁石,绝对不动任何感情的话,他也早成了别人的刀下之鬼了。
直到他后来投靠刘表,以至荆州变色,入蜀以后,造成刘璋失势,虽然也假惺惺地仁义过,还挥洒几滴老泪,但从他这数十年的经历看,一切冠冕堂皇的表态,信誓旦旦的语言,称臣纳贡的虔诚,不共戴天的仇恨,都不是看得那么认真的。在他眼里,应该的,变成不应该,可能的,化为不可能,相反,倒行逆施,心安理得,悖谬逻辑,竟是真理。这一切,统统以其切身利益,来决定是非黑白。刘备能够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方,说明他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一位枭雄。不过,他不像曹操那样赤裸裸地杀伐无情罢了。
所以,对政治家来说,无永久的朋友,也无永久的敌人,一切以维护和扩充自我利益为准绳,感情是次而又次之的。尤其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更是划分敌友界限的最高标准。
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各派力量总是要在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下,不停地分化瓦解和不停地重新组合。合纵也好,连横也好,任何歃血同盟或是签字画押的联合协议,都属于短期行为的暂时团结。谁也不能保证墨迹未干,而双方已离心离德,分道扬镳,条约只不过是名存实亡的一纸空文。同样,昨天在疆场上厮杀的仇敌,今天拥抱在一起,亲密得难解难分,不是什么稀奇的新闻。早晨还不共戴天,势不两立呢,到了傍晚,杯酒言欢,尽释前嫌,俨然像双胞胎,联成一体,进入无差别境界,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若是有太多的感情牵惹,那就伏下败亡的根苗了。
但刘备这个人,所以不如曹操那样成其大事,就在于他还未能把握那个奸雄的“宁我负人,人莫负我”的自私到家的哲学。所以,有时候,难免感情用事,倒把自己害苦了的。撤离江陵时,舍不得抛下数十万乡亲,一定要携民渡江,结果以惨败告终。关羽被吕蒙杀掉,为手足之情,竟倾全蜀之兵,不听劝阻,出川与东吴决战,最后,损兵折将,再回不去蜀中,在白帝城长逝了。
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庄,院里还喂养了一只花颈大公鸡。这只公鸡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正晌午总要叫三声,水镜先生一听鸡叫就下课。诸葛亮爱学习,总想听先生多讲些课,一听到鸡叫,就打心眼里厌烦这只公鸡。后来他就想了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个小口袋,每天装上几把米,估计那只大公鸡快要叫的时候,就悄悄的把米撒到窗外,等公鸡把一小口袋米吃完了再叫唤时,下课已经晚了一个时辰。
时间一长,水镜先生发现了这个秘密,以为小诸葛亮在故意捉弄师长,便把他辞退回家了。诸葛亮走后,师娘替他求情说:“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求学,我看就饶他一次吧!”水镜先生知道诸葛亮聪明过人,十分好学,也挺喜欢他的,是收是退,还要再好好看看他的品行如何。于是就派了书童去诸葛亮住的隆中这地方暗中察访。
书童回来向水镜先生讲了三件事:一是诸葛亮的母亲冬天怕冷,他就上山割来水晶草铺在床上,每天晚上他都要自己先去睡一会儿,为母亲暖床,等把床被都焐热了,再让母亲安睡;二是诸葛亮家离井台只隔两畦菜地,他人小个矮,挑水时,生怕水桶碰坏了别人家的麻秆篱笆,所以每次挑水都要绕过山脚的地边,多走许多的路,再往家拐;三是诸葛亮曾向附近的一个青年请教过,后来,虽然他的学问超过了这个青年,但他仍然虚心对待这个人。
水镜先生听罢,高兴的点头说:“诸葛亮日后必为俊杰!”当下就催书童带路,要亲自到隆中接诸葛亮回来读书。东汉末年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年代,曹操、董卓、袁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演绎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靖远大地上当时出生的一位英雄--张绣,与曹操之间也发生了一段恩怨情仇的千古遗闻。
张绣,汉祖厉(今靖远)人,为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建安元年(公元196),原为董卓旧部的张济领兵攻打南阳为董卓报仇时中箭身亡,张绣便接管了所属军队。张绣统军后,采纳陇上名士贾诩的意见,和刘表结成了联盟,驻兵宛城,准备共同进攻洛阳夺取皇位。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假天子令率15万大军,以猛将夏侯敦为先锋前来征讨张绣。张绣听从贾诩主张,归降了曹操。曹操非常信任张绣,只领本部兵马进驻宛城,其余的驻扎在城外。张绣对曹操也非常热情,每天设宴招待曹操。
一天,曹操酒醉回到住所后要左右随从找美女陪饮,其侄子曹安民趁着夜幕,率人抢来张济的妻子邹氏相陪。第二天,张绣知道此事后,火冒三丈,大骂曹操欺人太甚,非报此仇不可。曹操听到后,想要除掉张绣,就用重金收买张绣的部将、勇士胡车儿。张绣得知后,愤恨之余又感到后怕,赶忙召集手下商量对付曹操的办法。是夜,胡车儿假装与曹操的侍卫官、猛士典韦饮酒醉归,然后悄悄地潜入典韦住所偷走了他的兵器。半夜,张绣率众来杀曹操,曹操惊慌失措,典韦虽奋力拼杀,无奈没有应手的兵器,拼死掩护,曹操才得以仓皇逃出。张绣率兵追赶,只杀得曹兵丢盔弃甲,四散逃窜。曹安民被砍作肉泥,曹操与长子曹昂二人逃出城外来到河边,曹操的胳膊被射伤,战马也被乱箭射死。曹昂将自己的坐骑大宛宝马让给父亲,自己身中乱箭而死,曹操凭着一匹宝马两驹拣回了一条性命。城外驻扎的兵士除于禁所部外,其余部队全败退几十里。这一仗,使曹操损失惨重,他放声大哭。冬至十一月,曹操领兵前来复仇,互相交战,各有胜负。
建安三年三月,曹操把张绣围困在穰城(今河南邓县)。相持两月后,刘表派兵来救张绣,曹操腹背守敌。先是张绣击退曹操,贾诩不让追赶,张绣不听,结果中计大败。归来后张绣听了贾诩的计策,收散卒又追杀回去,大败曹军。
建安四年,曹操与袁绍对垒于官渡,两军相持不下。这时,争取张绣成了这次战役胜负的关键。九月,袁绍派遣使者前来招纳张绣,张绣采纳贾诩主张,拒绝了袁绍。十一月,曹操听从孔融“来春动兵,先招安张绣、刘表”的建议,派遣刘晔前来张绣军中说和。张绣听了贾诩三条透彻的分析后,又率众毅然归附了曹操。
张绣刚进曹营,曹操就迎上去,紧紧拉住张绣的手说了许多道歉的话,并设盛大的宴席进行招待。随后,曹操为了尽释前隙,又娶张绣的女儿给儿子曹均为妻,让汉献帝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张绣也为报曹操宽宏大量之恩,奋力拼杀,因功升破羌将军。后来他又随曹操在南皮消灭了袁谭,增邑到二千户,而当时曹营诸将没有一人超过一千户,唯独张绣特别多。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张绣在随曹操征讨乌丸时病逝于征途中。后来,被追封为定侯。
张绣虽然没能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而闻名天下,也没有像吕布勇猛无双而家喻户晓,更没像关羽义薄云天而令人千古崇拜,但在那时“一时多少豪杰”的三国纷争中,也不失为豪杰之士。他既大败了曹操,使曹操因痛失爱子和猛将,两次失声痛哭,成为终身难忘的事情。同时,他又拒袁归曹,使曹操取得了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夺取天下的基础。东汉末期,董卓专权,他先废掉少帝懿,另立献帝,不久又要废掉献帝立陈留王。他把袁绍找来,和他商议此事。袁绍反对,说:「汉家有天下四百多年,恩泽深渥,长久被兆民拥戴。现在皇帝虽然年幼,但没有不好的名声和恶迹,您废掉他,恐怕众人不会服从。」董卓大怒,他说:「天下的事难道不是由我来决定的吗?我要做的事谁敢不服从?你认为我的刀不锋利吗?」袁绍听了,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天下的强健之人,难道只是董公您一个人吗?」说完便引佩刀横揖而出。后来,袁绍果然成为反对董卓的首领。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能比的上我吗?我常常读书,并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州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版本二: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学官呢!只不过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读书。 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时,跟吕蒙讨论商议事情,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县的阿蒙啊!”吕蒙说:“有抱负的人离别数日后,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情况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版本三: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版本四: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刘备的故事(一) 这个人成功后自称是汉室宗亲,可年轻的时候却在干织席贩履的营生。这个人名重天下,我们却似乎不太清楚他的名声从何而来。这个人不断地投靠和寄寓,又不断地背弃和逃亡。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却总会受到别人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招待。这个人一辈子都在打败仗,但却又是那个年代仅有的几个最后的成功者之一。这个人创造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最向往的“三顾茅庐”的神话,但他和诸葛亮的邂逅却似乎迷雾重重。这个人被曹操视为当世唯一可以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人物,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印象却永远莫过于他的哭态和眼泪。这是一个故事。所谓故事,顾名思义,是已经故去了的事情。有人管它们叫它们历史,我管它们叫故事。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了大家(主要是告诉自己)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其实并不需要很多的优点和长处,只要有一个优点,你能把它坚持下来,你就可以成功,而且是很大的成功. 一 从 涿郡到平原 1、 可疑的出身 刘备出生的涿县在东汉年间是比较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相对于在洛阳城里飞鹰走狗的袁绍兄弟以及曹操等人而言,刘备是一个百分百纯粹的乡巴佬。袁术就因为这个很瞧不起刘备,他说:“我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有生以来就没听说过有刘备这么一号人物。”指忧虑不觉得刘备浑身上下都透着亲切,他从允州跑出来投奔刘备,见面套近乎的第一句话就是:“兄弟啊,我和你可都是从偏远的边境地区出来混的呀!”虽然陈寿在《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中一开篇就说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这个背景对刘备早年的奋斗生涯基本上没起过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刘备也不会张口闭口见人就掏出名片跟人家说“我是汉室宗亲,当今皇叔,请多多关照”。而且刘备的这个出身本身就很可疑。从汉景帝到汉献帝,中间隔了二十多代皇帝,已经是历史悠远,查无实据了。再者,这位中山靖王刘胜同志据历史记载是个体力充沛,龙精虎猛之士,生了上百个儿子。天知道从哪里开始去查刘备的家世。刘备的出身可以获得确认的有三点。第一 、刘备的祖父刘雄作过县长,父亲刘弘也是国家公务员。刘备的阶级成分不是劳苦大众,贫下中农。第二、 刘备的父亲死得相当早。失去家庭经济支柱之后,刘备的母亲不得不带着刘备从事一些手工业生产,依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第三 、刘备确实姓刘。这和曹操搞不清楚到底到底姓不姓曹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毕竟“刘”是国姓,比起姓曹来还是要好混一些。
诸葛亮: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曹操: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孙权: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参考资料:http://www.huaxia.com/wh/jdgs/ls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