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地理作文

有关于地质变化方面 例如地震,海啸,雪灾等
急!!!
例如光化学烟雾等也行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门推算,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全部完工后,每年可以向黄河引入约32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届时能够彻底解除黄河流域缺水的困境,其中的东线工程引水量不多,但工程量小,投资也不太高,经济、技术可行性最优,完工后可以直接缓解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缺水之急。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小的国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是我国国情之一。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黄河下游频繁的季节性断流不断地给我国人民敲响了“水荒”的警钟,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管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方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3
观看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表彰会》,那些英雄少年的事迹真的很让我感动。同时,我也感动于他们为我们80,90后出了一口气,让世人知道,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也能够承担起国家的重任!
我想,我们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一个好的人品。有人说,广岛的亚运会赛后没有留下一张纸,这件事让全世界知道大和民族的可怕。可怕在他们的团结,他们的素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科技实力。而我们这次的汶川大地震让世人震惊,震惊的也应该不仅仅是地震的强烈,波及范围很广。更应该是我们国人展现出来的品质,那种团结的力量。
我想,现在我们正值英姿勃发,风华正茂的年华,应要学习的是为人的气质,真正中学生应该拥有的气质。我们都是“90后,我想,我们都不想被人们说成是垮掉的一代,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规范自己的坐立行走,提升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拥有一种气质。同时,也不能丢下自己的学习,因为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为祖国以后的发展打基础,现在是科技化、全球化的时代。不是凭借武力就能够平天下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才能算是真正为祖国出力!
将来,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现在,我们正在大人的呵护下长大,我们如果现在不思考,那将来又能怎么样呢?少年英雄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有能力担当得起重任。所以,我们应当看见自己的潜力,并在平时就去锻炼,激发自己的潜能。我相信,我们以后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我的大爷是位闻名遐迩的“将军医生”,他率领的团队在抗震救灾一线上拼搏,医治一个个被伤痛折磨的患者,他就是北京军区总医院院长——程齐波。
5月12日14:28分,汶川发生8级地震,灾情严重。大爷于5月14日率领着90人组成的“华益慰医疗救援队”赶赴四川都江堰救灾。救灾过程中,通向灾区的道路被巨石和泥土所掩埋,通信信号也中断了,大爷来不及多考虑,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他命令兵分三路,一路留在都江堰,一路去汶川的白花乡,自己则率领着另一路前往向峨乡。由于大爷处置意外情况灵活、果断,使其中2支医疗队成为最先抵达并展开救援的医疗队,他们及时抢救了很多受伤群众。
大爷刚到都江堰时,停水停电,没住的,少吃的,他就和大家一连几天露宿街头,一在只吃两顿饭。大爷由于连日操劳,体力透支,也受当地潮湿气候的影响,他的双腿、双脚都肿了,他行进时必须用路边的树枝当拐杖,咬牙坚持着,一走就是30公里的山路。途中,他们遭遇多次余震,3次山体滑坡,10多次石头从悬崖滚落,所幸没有人员受伤。随后,他们又来到了映秀镇去抢救,依然是以多年的管理经验来科学用兵,科学调度,每天运送、抢救伤员1000多人
我的大爷是院长,他平时工作非常忙,常常工作到夜里一点多,之后就住在办公室里,第二天很早就得起床忙工作。平时他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不懈,尽职尽责,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他还体现出了博爱的精神。当我从荧屏中看到他的面孔,都感觉比上次见面变的沧桑许多,当我从新闻或报道中听到有关大爷的消息时,担心的不仅仅是受灾群众,而是我的大爷。我为灾区人民祈福,也希望大爷从救灾一线平安归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2-04
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即是采用分类、排列、比较、推理等方法,对知识进行 处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
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整理知识,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教师授课用的教学知识体系不同于科 学知识体系,它需在教材的基础上,按教学论的要求,预先加工成以教材为参考以大纲为依据的教学知识体系 ,使其符合传授知识、教授方法、训练思维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需要整理知识,需要开展积极 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才能学到活的知识。
1.重组法 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 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
重组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以某条线如经纬线、河流、铁路、海岸线等将有关地理知识串联起来,或是采 用文图互换的方法,即将某部分知识内容,改用图式表现出来,或是将某图式变换成文字进行叙述等等,这些 都是变换编织角度、改变呈现方式、重新编组知识的方法。
采用重组法,在地理教学中,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将区域地理分片讲述的内容,以气候、地形、植被等 地理要素为专题,把几个大洲或全世界在这方面的情况重新进行编组。这是在地理复习课当中总结出来的比较 成功的经验,可以达到使知识“横成片、竖成线”的目的,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2.图示法 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称之为图示法。
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对地理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 、“位”关系,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整体把握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整体地 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使用示意图概括整理知识,是一种采用符号,将重点知识之间的关系用图象表现出来的方法。这种方法不 但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表现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图象所具有的形象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记忆力和 联想能力,便于学生从图象所形成的组织中去整体把握知识的含意。比如流星、陨星、陨石、陨铁的概念以及 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下面的图象,就形象具体。再如:在美、日、德等国的国家轮廓图上,用箭头分别表示 这几个国家工业布局的发展趋向,也能达到用图象概括知识的目的。采用图示法,既便于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又有利于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庞杂的知识概要化。
(附图 {图})
3.结构法 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个体认知结构的构建与重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是由教学知识体 系的结构转化而来的。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必须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即优化教材知识的内容 和组织,革新知识呈现的方式与程序。根据知识结构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理加工教材知识:
①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前言中,采用图示的方法,表明了高中学段地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它不但表明了高中地理中自然 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而且阐明了各章节知识在这条主线中所处的 地位,所以它是高中地理学习全过程中一个具有指导性的纲目。学生掌握这个知识框架,对学生学习高中地理 ,把握全书的整体脉络是大有好处的。
(附图 {图})
揭示知识的构成状况,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如地理位置、水系特征、工业特征等地理概念,它 们分别由下述几方面的内容所构成:
(附图 {图})
(附图 {图})
利用这些概括性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认识地理问题有个基本思路,分析地理问题有章可循,以 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②组构散在的知识
地理知识的头绪较多,离散性较强,这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应对散 在的知识进行组合建构,形成某种联系,使其意义化。如将日本、英国在气候、位置、经济等方面进行对比, 将俄、加、中、美四国面积的大小进行排序等,都能起到对知识进行编码,形成组块,以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的作用。
③总结规律性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提供知识的逻辑结构,以便于学生进行操作。学 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比如依据大洋洋流与大气环流高低气压活 动中心在分布上的位置关系,判定洋流流向和类型的方法;依据棉花生长条件揭示世界优质棉花生长区的分布 与气候的关系;依据气温与降水的数据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认真归纳总结的。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煤炭分布会出现“北多南少”的分布规律 ?这个“北多南少”是指:就世界而言,煤炭分布是北半球多,南半球少;就中国而言,则是北方多(尤其华 北、西北多),南方少(尤其东南沿海少)。要回答上述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了解成煤的必要条件, 二是对地球历史上的主要成煤时期进行分析。
一、成煤的必要条件
煤是地质史上的陆生植物在沼泽中大量堆积,并经菌解、煤化等作用形成的产物。煤藏的形成有几个大家 熟知的必要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利于陆生植物的繁茂生长;沼泽所提供的缺氧还原环境;持续下陷的盆 地或低地,以便造成植物残骸和无机沉积物的大量堆集等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往往被忽略的条件,就是植 物本身的条件。并不是任何植物都能转化成为煤藏,只有陆生高等植物的大发展,才提供了成煤的前提条件。 (低等植物经菌解只能生成腐泥,经煤化作用则形成腐泥煤。而高等植物经菌解则生成泥炭,泥炭经压实脱水 等变化又可进一步形成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那么,什么时候陆生高等植物才得到大发展的机会呢?我们可以通过地史上的主要成煤期来了解这个问题 。
二、地史上的主要成煤期
地质史的早古生代是海洋占优势的时期,这一时期显然还没有陆生植物大发展的条件。早古生代末的加里 东运动,使海域缩小,陆地扩大,这才为陆生植物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但陆生植物从出现、到发展、到繁 荣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例如泥盆纪初期,出现了一些最原始的蕨类植物(如裸蕨),可这只是一些生长 在低湿地带的纤弱植株,它不可能大量繁衍,当然也不可能成煤。到泥盆纪晚期,出现了一些高大的石松类( 蕨类植物的一类)植物,如薄皮木、亚鳞木;而进入石炭纪,蕨类植物的石松类、节蕨类、真蕨类才达到了真 正的繁荣,因而造就了地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石炭纪”也因此得名。这个蕨类植物的全盛期,一直 延续到了二叠纪末。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来看看当时世界上大陆的分布。石炭纪和二叠纪时,北半球的几个大陆, 包括劳俄大陆(北美和欧洲的联合大陆)、西伯利亚大陆、古中国大陆正处在中纬度地区,当时的气候又温暖 潮湿,这就有条件在山前洼地或滨海和内陆的盆地沼泽中形成大面积的煤田。而当时,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却是 冰雪晶莹,出现了震旦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活动,气候严寒,植物生长仅限于靠近赤道的低纬地区,难 以形成大规模的煤田。
再看中国的情况。石炭纪和二叠纪早期,我国北方以陆地环境为主,而且气候温暖湿润,因而和世界各地 一样也有重要的煤藏形成;但二叠纪中期以后,气候逐渐转为干旱,煤田遂难以形成。而当时我国南方是浅海 广布的时期,只有海退间隙在滨海低地形成不多的煤藏,所以南方石炭二叠纪煤田规模小而分散。
地史上第二个重要的成煤期是中生代侏罗纪(有时也包括三叠纪最晚期)。这时,我国晚古生代“南海北 陆”的格局已告结束,煤藏主要与合适的气候以及持续下陷的盆地有关。北方的陕甘宁盆地就因具备了这样的 条件而形成重要的煤田,其范围还可扩展到现在内蒙古的南部;再加上新疆一些大型盆地的煤田,使我国北方 煤藏特别丰富。而当时我国南方的大型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偏于干旱,形成了大面积的红色岩层,所以南方 中生代煤田也显得较为贫乏。
世界各地三叠纪气候普遍干旱,煤田很少;侏罗纪气候温湿适宜,煤层有广泛分布,但南半球各大陆仍多 蒸发岩(如盐矿、石膏矿)、红层和沙漠砂岩发育,说明气候偏于干旱,故煤层的发育比北半球各大陆要少得 多。
地质史上的第三纪也是一个世界性聚煤时期,但它的规模和分布已难与上述两个重要的成煤时期相比了。

参考资料:www.xzuowen.org/ddd/1024/0412/247980.html

第3个回答  2009-02-04
为地球唱赞歌
——读《地球大百科》

在宇宙无数的天体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数地球了。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宇宙的绿洲。

但是,认识地球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远古的年代,人类对整个地球还是茫然无知。千百年以来,人类认识天和地的道路也不是平坦的。近代科学终于确定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坐标;现代科学更展现了地球在太空中的无比美丽
。她比别的行星更加绚丽多彩,她拥有多式多样的生命世界,她生机勃勃。

人们通过探险、考察、测量才认识到,地球是一颗在围绕太阳,在公转轨道上倾斜运行的行星。她有大气、海洋和陆地;有丰富的矿藏;有多姿多态的地貌和四季变换的风光。

徐霞客的游记、马可波罗的旅行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斯文赫定的探险记述等等著作使我们对世界产生兴趣和好奇。

尽管近些年来也出版过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描述地球的图书和图册,其中不少十分精彩,但是在我接触过的很多国内外同类图书中,现在这本《地球大百科》无疑是最引人入胜的,只要开卷浏览,就想一直看下去,爱不释手。

丰富的图片资料

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该书图片极为丰富。书中共有3200多幅图片,其中包括航拍照片、太空照片、卫星照片、电脑三维图片、剖面图解、统计图表等,整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精美的风景图册,能让读者从中得到阅读乐趣和视觉享受。大量的图片能够使读者对地理地质现象产生非常直观的认识。书中图片有不少是整页或跨页印刷的彩图和彩照,以开阔的视野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观。一些插图,如科学家相片等穿,穿插在文字中间,编排十分恰当。有些图片旁配发了指示地图,让读者很容易了解图片中景观的地理位置。该书的图片设计和印制质量都达到国际水平。

极为开阔的地理视野

《地球大百科》包括了2000多个精心编写的条目,书末附有数百个地理学、地质学等方面的名词释义和详尽的索引,规模宏大。该书体现了极为开阔的地理视野,覆盖了全部地球知识:从地球的宇宙环境讲到地球的内部构造;从大气、陆地、海洋细说地球表面的演变、动态和景观,到地球板块构造。

全书共由五大部分组成:“行星地球”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演变过程,太阳系中地球和其它行星的关系,地球的基本结构与构成物质,以及地球目前所面临的转变。书中成功地用颜色区分不同的地质年代,带领读者穿越地球历史,探索地球诞生的秘密和演化的大势,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用20页篇幅、百多幅彩展示了多种矿物标本,并讲解了有关岩石的知识。

“陆地”部分介绍各种地形景观的特色,讲到山脉、火山、河川、湖泊、沙漠、森林、冰川、湿地以及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都市与农工业风貌等。

“海洋”是地球在太阳系行星中特有的地貌。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拥有最大的生物体系。洋流和潮汐左右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该书对此也有着精彩的描述。

“大气”也是地球的重要特征。大气的动态变幻直接影响到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全球性的温度升高所带来的灾难和影响也日益显著。本书在这一部分从大气结构、大气环流、气候成因,影响地球变迁的因素,以及全球气候区划等角度进行论述,带领读者了解气候变迁与天气变化的来龙去脉。

“构造地球”是《地球大百科》的最后、篇章,它以生动的大幅图解介绍和分析了影响地貌改变的最大力量——板块运动,该章描绘了北美、南美、欧亚、非洲、澳洲、太平洋、南极等七大板块与相邻的较小板块,并在每个单元中提供了该板块所论及的综合区域的资讯,介绍了该地区的主要地理景观与地质状况。

权威编者好译如潮

《地球大百科》由世界两大文化机构合作完成。英国的DK出版社虽然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已成为英国图解读物和百科工具书的龙头出版社,它的大量精美读物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这部巨著的另一权威合作伙伴是美国的史密松学会和博物馆集团。它在160年间已成长为世界上最权威性的文化科学集团,拥有大量顶尖科技人才、数亿件藏品、上百万张图片,同时还拥有博物馆、科研机构20个左右,仅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就达2000万人。本书中的大量资料和图片就是由该组织提供的。这两大文化机构的合作成为本书科学性、权威性的基石。

英国《泰晤士》报把本书誉为这个“多元的世界”的“完美的呈现”。

美国图书馆协会评论说:这是一部可以全面性参考的资源,是世界的地质特点的地图集,是高于一切的艺术作品。

“Voice of Youth Advocates”,没有比史密松和DK之间更惊人的合作了!该书是享受不尽的视觉盛宴。是图书馆和学校必备的典籍。

我本人最感兴奋的是这样一本精彩的科学和科普巨著,能原汁原味地以中文简体版的形式由希望出版社呈现在我国广大读者面前。

认识地球 保护地球

《地球大百科》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它既能让广大读者认识地球、欣赏地球、又可以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热情。

最后我借用世界名曲《Home,Sweet Home》的曲谱另编新词“我们地球真可爱来表达我的心情”。
第4个回答  2009-02-04
地中海,温和湿润的冬季,在这12月,悄无声息的下了一场雨.柠檬树,在雨后的空气里气定神闲的吐纳呼吸,海岸线,给斑斓却不张扬的地中海风格建筑增添了几分神秘.来不及去拜访萨丁岛上沉默如岩石的会看手相的老人,来不及去倾听水城威尼斯的静谧与喧嚣的交响,没有任何理由,就乘一叶扁舟,顺着水流,从高盐度到更高的盐度.就从这里开始.
苏伊士运河,悠久的繁华,不是那海风吹拂下发出清脆乐声的贝壳小风铃,而是远处传来的阵阵浑厚的钟声,与河水默契的一唱一和,歌颂着忙碌,闲谈着心事,唠叨着一个多世纪前数十万劳工的鸡毛蒜皮,交流着东西两块大陆各自的歌舞升平.
回头远望尼罗河,一路奔流着汇入地中海,沧桑的河流,一声叹息,擦肩而过,迈向相反的方向.就让小船义无返顾的驶向红海吧,舀一勺这最咸的海水,一路向南,追不上太阳直射点的匆忙足迹,路过圣城麦加的穆斯林安详虔诚的表情.
穿过曼德海峡,拐进亚丁湾,逆着印度洋上的季风环流,沿着海岸线,航行一道弧,到阿曼,完成第一站.
阿拉伯半岛是一只巨大的靴子,小船从鞋尖一跃而下,一路的舟车劳顿做成一只漂流瓶,漂向未知的充满期待的远方.就沉醉在这印度洋冬日的逆时针暖流里吧,是鲁宾孙的小木筏,是五光十色旋转木马,享受着低纬的倾城日光,让悠闲把航线划成一个圈.当然,这不是句号.
向东,沿着印度半岛的轮廓,轻声呢喃着陌生的名字,像一个个古老失传的咒语:卡提阿瓦半岛,讷尔默达河...西高止山脉阻断了好奇的视线,那些几乎穿过了整个半岛的河流,终究要从德干高原顺势奔腾,更早的拥入孟加拉湾.不妨,穿过保克海峡,挥别斯里兰卡,绕过半岛东侧的河流入海口,去看望久不得见的老友.一一拜访,沿海北上,直到恒河口.
最后转身,混迹在万吨巨轮的庞大身影中走进马六甲,苏门答蜡,爪哇等岛,是一条光彩夺目的翡翠项链,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苏拉威西是这漫长游记最末的匆忙痕迹.
就到这里.
收起地图,这是”处心积虑”用航线编织的小情绪:
L-O-V-E
我爱上地理

急求一篇地理作文
1.重组法 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 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 重组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以某条线如经纬线、河流、铁路、海岸线等将有关地理知识串联起来,或是采 用文图互换的方法,即将某部分...

长江地理描写作文600字
1. 长江作文600字 一想到长江,我的心就如江水一样汹涌澎湃。这条宏伟的长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长江,你的江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的祖先依靠你,而你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人民。你惊涛拍案的声音是人们悠扬的乐声。人们的喜怒哀乐、欢声笑语,都流入你的江水之中,你则把它们带向远方,把我...

急求一篇写三峡的作文、600-800字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以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急求一篇100字左右的写某一县城(可随意,县城中等水平)的中文作文 谢谢...
我们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沽源县。它位于河北省北部,闪电河上游,邻内蒙古自治区。东邻承德市丰宁县,南与张家口市赤城、崇礼县接壤,西与张北、康保两县相连,北与内蒙古太仆寺旗、正兰旗、多伦县毗邻。总面积3601平方千米(《简册》)\/3654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县政府驻平定堡镇。

急求《关于地球》300字左右 作文一篇!!!快快快!!!
300字那么少啊?难道要的是倡议?

急求作文:怎样学好地理,600字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

急求一篇河源,我美丽的家乡作文
广东河源市,万绿湖是家乡的风景区之一。她是华南最大的生态旅游名胜,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万绿湖因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得名,她的“水美”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人,使人们流连忘返。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爸爸妈妈和我沿着万绿湖边的浓荫漫步,一缕缕阳光透过繁密的树枝射进来,形成五彩...

急求《关于地球》300字左右 作文一篇!!!快快快!!!
《保护地球》 人类,是这么自私,这么任意地践踏着地球妈妈千年来积累的资源。我听见地球妈妈在哭泣! 去年五·一节中,爸爸妈妈带我去外地游玩,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是,刚下车,就闻到了一股臭气,原来,小河发出的恶臭,根本认不出是一条河。那里的人告诉我们:这条小河原本清澈无比,可是当建筑队来到...

急求一篇题目为:我爱海南岛 的作文,要600字左右的,急急!!
不知行驶了多久 ,船靠岸了。我们来到了猴山我们上山费了不少力气,去看猴戏。猴子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一片又一片我们去了宽阔无比的大草坪,草坪上有许多美丽的花儿红的.黄的.紫的.蓝的...美不胜收。妈妈给我招了好几张照片,我既高兴我又兴奋。接下来我们去了山顶头一回看见大海...

急求《穿越撒哈拉沙漠》450字作文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于非洲北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 (1)自然地理。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地形特色包括︰浅而季节性氾滥的盆地和大绿洲洼地,高地多石,山脉陡峭,以及遍布沙滩、沙丘和沙海。沙漠中最高点为3,415公尺(11,204呎)的库西山顶,位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