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工良与萧红、萧军习惯上被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哥们、是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他们的创作,表现了强烈的抗日救亡意识,描写东北人民对敌伪统治的仇恨与反抗。抒写对对光复国土的期盼和难以割舍的乡愁.作品风格刚健,粗犷。
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4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他们的创作,表现了强烈的抗日救亡意识,描写东北人民对敌伪统治的仇恨与反抗。抒写对对光复国土的期盼和难以割舍的乡愁.作品风格刚健,粗犷。
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第2个回答  2009-03-17
兄弟
第3个回答  2009-03-18
东北作家群
我们原来介绍过
o(∩_∩)o...

端木蕻良与当时的萧红,萧军等人一起被称为什么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端木蕻良与当时的萧红、萧军等人一起被称为什么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

东北作家群的四个主要人物都与萧红有关其中不包括
东北作家群的四个主要人物是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东北作家群形成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王相智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

端木蕻良与萧军,舒群和称什么
在20世纪30年代,与萧红,萧军,舒群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的介绍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九一八后,因组织“救国团”,被学校除名。[3]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

端木蕻良,舒群,萧红,萧军被称为
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

萧红叫萧军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萧红叫萧军“三郎”,“郎华”是萧军的另一个笔名。 她因为识文断字,所以移了性情,竟抗婚出走,一手砸碎旧婚姻的枷锁,然后一头撞进新情感的桎梏。她邂逅的如意郎君,我小时候看的报告文学,说正是她抗婚的对象,不知是否以讹传讹。总之,在出走的路上,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

国际协报国际协报与东北作家群
这个群体的主要成员,如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他们的代表作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以及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充满了对家园失陷的悲愤和对国家领土收复的期盼。这些作家,如萧红、萧军等人,虽然习惯上被称作“东北作家群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与“左联文学”相契合,作品中流露出对...

呼兰河传第二章的结局妀写怎么写?
若考察东北方言,其并无将“倭瓜”称为“矮瓜”的习惯。如沿用“初版本”的“矮瓜”,反而与萧红的初刊本愿意相去甚远,且会引起歧义。所以,本次校订以“初刊本”为依据,将“初版本”的“矮瓜”改为“倭瓜”。综上所述,本次修订,以“初版本”为底本,以“河山版”、“寰星版”、“新文艺版”、“黑人...

萧红生命中的两个男人是谁?
萧军、 端木蕻良萧红叫萧军“三郎”,“郎华”是萧军的另一个笔名。 她因为识文断字,所以移了性情,竟抗婚出走,一手砸碎旧婚姻的枷锁,然后一头撞进新情感的桎梏。她邂逅的如意郎君,我小时候看的报告文学,说正是她抗婚的对象,不知是否以讹传讹。总之,在出走的路上,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在哈尔滨的一家...

萧红和端木蕻良
萧红离开萧军后,嫁给了端木蕻(hong)良。 端木蕻良本名曹汉文,毕业于清华大学,端木蕻良是曹汉文发表文学作品时用的笔名。 端木蕻良才华横溢,21岁就发表了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端木和萧红萧军是东北同乡,萧红比端木蕻良大一岁。端木蕻良是在左翼作家一次聚会上,结识了萧红,这时的萧红,在文坛上已是声名鹊起。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