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养气章》译文

如题所述

  《孟子‧知言养气章》(节录)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心,
  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
  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则动气,气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引言

  《孟子‧知言养气章》主要论述孟子的道德修养工夫,其中所用的「志」、
  「心」、「气」等概念是有一定的特殊关系,粗略言之,孟子乃先以「心」中的
  「志」去控制「气」,以此更能培养出「浩然之气」。以下我们会先厘清〈知言
  养气章〉中孟子所言「心」、「志」、「气」及「浩然之气」的意思,再以此去
  论述「志—心—气」三者的关系,最后,我们会指出孟子以「拔苗助长」说明了
  甚么道理。

  孟子言「心」的意思

  所谓「心」,据〈知言养气章〉,是指「不动心」,意谓「不受任何外在原
  因之刺激而动摇其心」。究竟言这种「不动心」之「心」又是怎样的心呢?据孟
  子对告子的「不动心」的批评:「不得心,勿求于气;可」,以「心」与「气」
  对举的格局言,「心」固然独立于「气」,然而「心」不是自然生理的气又是甚
  么层次的心呢?在此我们可以据〈知言养气章〉说「夫志,气之帅」、「志至焉
  ,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
  其心」,孟子心目中的「志」之所以能率领「气」,乃在于「志」是道德价值判
  断的「心」的展现,而我们从《孟子》书中的其它篇章中,孟子一般言「心」皆
  是「道德心」,如:〈告子篇〉。由此可见,「心」乃是决定生命的道德方向,
  赋予生命及一一事象以价值的主宰。而这样的「心」正是孟子「四端之心」,当
  中此「心」能决定命的道德方向乃在于其「价值自觉」,可是,此「道德自觉」
  仅是作为善行的倪端或种子,亦需要作「扩而充之」的工夫。【注一】此亦是孟
  子「养气」的理由。

  孟子言「志」的意思

  所谓「志」,一般而言,学者会据赵岐注「志,心之所念虑也」或朱子集注
  「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甚至据《国语‧周语中》:「五味实气,五
  色精心……」韦昭注「味以实气,气以行志」言「心」与「志」可互通。【注二
  】此本无可非议,但是,假如我们要区分「心」与「志」,我们仍可从「心」在孟
  子哲学中的各种性质去区别出来,孟子的「心」起码有如下的特点:[1]「心
  」的价值自觉有普遍必然性[即好善恶恶的能力];[2]「心」的价值自觉具
  有独立自主性[即分辨善恶的能力];[3]「心」的价值自觉具有实践性[即
  行善去恶的能力]。而「志」则主要在于「心」由价值自觉经抉择后,所实行的
  道德方向。从上述赵岐注「志,心之所念虑」及朱子注「志固心之所之」中,我
  们可以发现「志」即是由「心」所具有价值自觉的自主性(分辨善恶的能力)作
  道德判断,此所谓「念虑」,再作实践的道德方向(行善去恶的能力),此所谓
  「志固心之所之」。原来「心」故然是具备「志」的能力,但是,「志」则强调
  去确定「心」的道德抉择及实践方向。这样,「志」所具有的特点便在于:(1
  )价值判断;(2)实践的道德方向。

  孟子言「气」:气与浩然之气

  所谓「气」,在〈知言养气章〉中,孟子提出了两种「气」:春秋战国时一
  般的「气」观念(即论述告子的「气」)子孟子自己的「浩然之气」。首先,在
  〈知言养气章〉中,孟子批评告子的修养功夫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
  即表示他认同告子关于「心」与「气」这一面的修养功夫,而这种「气」就是春
  秋战国一般论述的「气」观念。故此,孟子继批评告子的修养功夫而提出「志至
  焉,气次焉」、「志壹则气动,气壹则动志也」等修养功夫的「气」,亦是这种
  「气」观念。其次,这种「气」观念,黄俊杰教授据《易传》、《左传》待春秋
  战国典藉中的「气」字用法,指出:中国古典中所谓「气」有「云气」、「气息
  」、「血气」诸义,而在「气」的诸义中,在本质上并不具有价值意涵,它仅是
  属于自然界的。【注三】本章所言的「气」便当指是「血气」。徐复观先生在解
  释「气,体之充也」这句话说:「气即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注四】换言之
  ,在〈知言养气章〉中,「气」是指自然生理的生命力。

  所谓「浩然之气」,乃孟子从他思想体系中的「心」(志)与「气」的修养
  关系,发展出来的修养境界。据〈知言养气章〉中,「浩然之气」有三项特点:
  (1)孟子言「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即表
  示「浩然之气」能与人文世界的价值紧密连系,清王船山曾对此段言:「天地之
  闲,皆理之所至也」【注五】原来「浩然之气」比较「气」已有了价值意涵;(
  2)孟子又言「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即表示:假如要长存这种
  「浩然之气」,则需要以「志」(心)去配合义与道才可行;(3)所谓配「义
  」乃是以内心的行仁义所生,而非以客观外在的「义」强加于心去控制气,此即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而这种话是针对告子关于「言-心-气」的
  修养功夫而论。

  现在,我们便论述「志」、「心」、「气」三者关系,以下将会从「心」与
  「志」的关系、「心」与「气」的关系去论述。

  据上文的概念厘清中,我们发觉「志」与「心」的关系是极密切的,甚至在
  〈知言养气章〉中有互相替换的用法。首先,「志」是可以代替「心」的意思。
  从「夫志,气之帅」朱注以「心之所之」为「志」,可见论志即论心。其次,孟
  子在批评告子的「言-心-气」的修养功夫时,孟子亦以「志」来取代「心」去说
  明「心」与「气」的对举格局。最后,我们可以从上文对「心」与「志」的概念
  厘清中,发觉到在《孟子》中的「心」与「志」的意思是十分接近的,「志」大
  抵亦具有「心」的价值判断及实践的道德方向。

  不过,孟子在本章不用「心」而用「志」,亦表示「志」这个概念应该有其
  独特的一面,据上文对「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孟子对于告子修养功夫的批评
  ,见孟子可能是有意用「志」去表明他的修养功夫与告子的不同,因为在批评告
  子之说时孟子仅言「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对于「心」与「气」的关系,孟子仅言「可」,孟子说这个「可」字可以有形式
  义和实质义的分别。在形式上,孟子可仅认同告子以「心」去控制「气」的关系
  ;在实质上,孟子可能是认同告子从客观外在为义的心去控制「气」。可是,在
  下文中孟子说其「浩然之气」的修养功夫,是「集义所生」而非「义袭而取之」
  ,这便表明孟子对于告子的修养功夫,只是认同其以「心」去控制「气」的关系
  。以此看来,孟子用「志」字去代替「心」,可能正是表明孟子言「心」非告子
  的「心」,其所言的修养功夫,乃是以内心的行仁义去表明。其次,「志」的意
  涵正正是表示道德判断及实践的道德方向,这亦乎合孟子修养所强调的一面。简
  言之,「志」与「心」的关系,是孟子欲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并与
  告子的「心」作区别,而采取以「志」来取代「心」的用法。

  「心」与「气」的关系是〈知言养气章〉的重点所在。在上一段的分析,我
  们可以知道孟子用「志」代「心」只是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以此言论志
  即论心。以下我们论「心」与「气」的关系时便会以「心」与「志」互换。

  首先,孟子是以「心」御「气」的,在「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言心与
  气的关系中,孟子明显以心来对治于气,而心与气在孟子的修养功夫中实处于一
  个对治的格局。其次,孟子是以心作为主宰性的,所谓「夫志,气之帅也」即表
  示「心」与「气」的对治格局中,以心来作主宰,在孟子的修养功夫中,实是由
  心作为主导后才到气,此即「夫志至焉,气次焉」。不过,究竟怎样欲心作主宰
  来御气呢?孟子以为以心作主宰来御气的功夫有二:「持其志,无暴其气」。「
  持其志」即从积极性上去持执「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无暴其气」即从消
  极性上减少生理血气无所控制。这便是孟子的修养功夫中由心对待气的方法。又
  至于孟子为何要心作积极的持执或消极的减少之功夫呢?这有赖于孟子认为「心
  」与「气」是处于互动的关系,所谓「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孟子以为只
  要心不足够坚定便会出现由气所反过来控制,故此,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要养
  气便要从坚定心的实践来确定,这便形成了孟子修养功夫中「心」与「气」的独
  特关系。在修养的功夫上,是应该从「心」来作主宰御「气」,而这种修养过程
  中,「气」又与「心」是交互影响的存在,故需要有「持其志」及「无暴其气」
  等方法。最后,经过这等修养功夫,孟子所集的「气」便是从自然的生理血气转
  化为具有价值意涵的道德义理之气,这种气便是孟子称之的「浩然之气」。由此
  可见,孟子的「浩然之气」是经过养气功夫而修成。

  最后,我们说说在〈知言养气章〉中孟子以「拔苗助长」说明甚么道理?首
  先,在孟子提出这故事的脉络中,他是正在说明「浩然之气」的特质,此见「拔苗
  助长」与「浩然之气」有关。其次,孟子提出「拔苗助长」是针对告子的不动心
  而言,孟子以为告子「未尝知言,以其外之」。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可」、「非义袭而取之」即表示告子在修养功夫上,仅以客观外在的仁义(爱)
  来当作内心的行仁义,是不得其法的。而「拔苗助长」的故事正是说明告子的修
  养功夫只是强加于「心」上,而「心」根本不得其法。孟子指出这故事一方面点
  出告子功夫之问题,一方又点出自己「浩然之气」的殊胜义。

参考资料:香港人文哲学网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22
兄弟,你把原文弄出来啊

孟子《养气章》译文
养气章〉中孟子所言「心」、「志」、「气」及「浩然之气」的意思,再以此去 论述「志—心—气」三者的关系,最后,我们会指出孟子以「拔苗助长」说明了 甚么道理。 孟子言「心」的意思 所谓「心」,据〈知言养气章〉,是指「不动心」,意谓「不受任何外在原 因之刺激而动摇其心」。究竟言这种「不动心」之「...

孟子论养气中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什么
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孟子?知言养气章》

孟子养气章述如何养成浩然之气
孟子养气章 人们常说,君子善养浩然之气。这句话就是孟子说的,被记录在孟子与他最得意最看重的学生公孙丑的对话之中。浩然之气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要动歪门邪道的心思,要有浩然正气,一个人的思维格局要非常广阔,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们学过的孟子的文章
“知言养气章”是《孟子》一书的重要章节,此章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北宋理学创建者张载对此章有独到的诠释,他将“知言”理解为“以心知言”,将“养气”理解为“以德御气”。张载诠释“知言养气章”的意义在于,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心性论规模,使儒家心性论思想趋于完善。“知言养气章”主要讨论心...

养气与知言的翻译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 碧海蓝天365 | 发布于2008-01-15 举报| 评论 0 4 为您推荐: 知言养气章 翻译 养气知言全文翻译 ...

何谓"养气说"?
这是由于建立在《四书》的新解释之基础上的. 朱子学 在公元十三世纪以后 成为东亚儒学的主流思想 因 ... 本文主旨在于介绍山田方谷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解释(第. 二节) ... 他以下图说明孟子养气说的内涵: 6. 4. 山田球: 《孟子养气章或向图解》I think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world...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知言养气章》(节录)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心, 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

孔子为什么伟大
听子序谈论《孟子》“养气章”的最后四节。说孔子不同于伯夷、伊尹的原因,不在孔子的地位高,而在他处位平常;不在他处于显耀的地方,而在于处于不明显的位置。所谓不明显,就是平、下、庸。伯夷、伊尹的圣,因为他们显隆高位而与众不同,孔子的圣,因他平庸处于低下的位置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

什么是“集义”,什么是“义袭”
则馁矣。”译文: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如何养气(“浩然之气”):
”继孟子“知严养气说”之后,曹丕在《典论》中首先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说的气,大约相当我们今天所说的作家的气质,个性。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不是后天勉强可以达到的。苏辙尽管也认为写文章有其神妙莫测的地方,非学力所能及,但是作家的气质却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