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哲学大师:怎样区分表象和现象!康德的"物自在"是什么意思?

请大师仔细回答!

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我从来没想过表象和现象的区别,去查了一下,关于表象的多http://baike.baidu.com/view/39081.html?wtp=tt,现象的少http://baike.baidu.com/view/865008.html?wtp=tt
个人理解一下,表象就是表面现象吧。表象本身就是针对物体的本质来说的。物体的本质是什么,很多西哲家认为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们能了解的只是物体的表象。
康德的“物自在”也叫“物自体”,我比较喜欢后者的说法。首先提个背景,这是文化的差异,在康德的那个时候,他们的哲学家有一个主流就是形而上学,这不是我们往常在马哲课上学的那个,是他们的一个学科,而康德那个时候正在争论到人是不是可能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的,人的知识是不是可靠的。另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争议,就是宗教和哲学上的。
好,现在回到康德提出的物自体。物自体简单来讲,就是“彼岸世界的终极实体”超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东西,人们可以通过表象来认识它,却不可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联系到背景来理解,第一,当时由于有的人,比如,休谟就提出人不可能掌握知识的。所以康德澄清,是不可能知道物体本身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认知到物体的表象,而我们认识表象就够了,因为我们掌握表象的知识以后还是运用到表象中去的,所以科学是可能的。物自体就是康德所划分出来的认识不了的那部分“本质”。
第二,就是宗教的问题,关于上帝是否存在。在康德定义下,上帝就会被划分到物自体中,是我们无法真正掌握的东西,因为我们无法用我们的直观去感觉到上帝。类似的被划到物自体的还有灵魂什么的。

补充:我个人很喜欢物自体这个概念,我一直在考究康德留下了哪些有意义的东西,其中物自体这个概念算是很大的一部分遗产了。比如,两个人可以因为一个无法证实的东西争论不休,比如,人死了有没有灵魂。一个说有,一个说没有,但是谁也无法证明自己就是对的,都是坚持自己是对的。那么,按照康德的说法,灵魂是物自体啊,我们无法通过感性的直观去认知它,所以没必要去讨论,因为它是我们无法掌握的东西。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0
表象是事物表观上,能直观被人发现的状况,与本质对立,而现象则是事物的一种运动方式或者行为,只强调一种事实。康德的"物自在",意思就是说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应人的主观意识的改变而变化或消失
第2个回答  2019-11-25
康德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二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部分。现象又分为直观的现象和概念的现象两种,概念的现象仍然是解释现象的另一种现象,而绝对不可能认识物自体。所以康德得出了和英国经验论如出一辙的结论,他认识到物自体既然绝对不能被现象表达,那么一切形而上学概念都是没有依据的臆想,因为即使是最不可或缺的形而上学图景(诸如因果关系、时间等)都无法合乎逻辑的从现实世界推理出来。因而理性是不合理的,他在试图脱离实际的束缚的时候触到了自身的限度,他是被暴力的从人的理念里边抽象出来强加给现实世界的,因为除此之外理性无法经历实在。但是悖论之处在于,理性永远无法被送上被告席,因为在审判的时候人们发现理性是其自身的立法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康德不知道物自体是否存在,因为按照海德格尔对康德的理解,“存在”实际上是能够被“缘在(此在)”体察的一种状态,缘在尽管也是一种现象,但是现象学实际上已经拒斥了二元对立论的主张,而部分的采纳了维也纳学派和直觉主义对于不可证明和证伪的形而上学是没有意义的看法,从而揭开了西方现代哲学的新篇章。所以,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因为他和黑格尔的理论宣告了西方在启蒙运动之后取得巨大进展的思想解放运动休克死亡了,后来者诸如叔本华、尼采、胡塞尔等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开辟出了若干充满黑暗和光明的新道路。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已经认识到形而上学并不是客观的,但是却是不可能被萃取的,因为没有形而上学的世界本身不完整,尽管人类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但是可以通过让形而上学经历实在去使得世界和物自体的图景无限趋近于真实。举例来说,因果关系,根本不可能上升到绝对真理的地位,但是倘若剥离,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就不可能完成,1+1=2,什么时候错误?算错的时候!形而上学的作用在于给了理性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一旦这种合作的局面破产,巨大的思想混乱将引发道德和精神的危机。所以无论如何,形而上学的存在是符合因果关系的(多么讽刺)。为了认识表达物自体的现象,我们必须借助于形而上学。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式的实用主义能够在现代西方哲学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要注意的是,“真”并不是主观反映和客观实在完全吻合,而是一个命题在体系内不可证伪,而体系本身和其他未被证伪的体系之间是相容的,而不是矛盾的。因此,任何一个体系都不是永远无错的,总有一天一个体系是要被终结的,比如封建制度,中国将其发展到天衣无缝的严格,但终究灭亡了。原因就在于体系的差错总会被发现,从而引起体系的崩溃。所以美国式的实用主义尽管在当代看来貌似相当成功,但总会瓦解。这一发现必须归功于康德对于理性的批判。
希望看完之后你已经理解了。
QQ:327873105

请问哲学大师:怎样区分表象和现象!康德的"物自在"是什么意思?
个人理解一下,表象就是表面现象吧。表象本身就是针对物体的本质来说的。物体的本质是什么,很多西哲家认为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们能了解的只是物体的表象。康德的“物自在”也叫“物自体”,我比较喜欢后者的说法。首先提个背景,这是文化的差异,在康德的那个时候,他们的哲学家有一个主流就是形而上...

哲学大师:怎样区分表象和现象,康德的
康德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二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部分。现象又分为直观的现象和概念的现象两种,概念的现象仍然是解释现象的另一种现象,而绝对不可能认识物自体。所以康德得出了和英国经验论如出一辙的结论,他认识到物自体既然绝对不能被现象表达,那么一切形而上学概念都是没有依据的...

帮忙解释一下康德的“自在之物”和“现象”
其实我们比较好理解。现象就是已经通过大脑加工过的意识表象,而自在之物呢就是没有加工过的,但是正因为大脑只能看到它自己加工过的,而不能看到它没加工过的,所以自在之物本身呢就是不可认识的。但是我们人又可以知道,必定有一个外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从而引发感性认识。所以物自体必须有,但又不可...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和自由现象有什么关系
自在之物也叫物自体,他是指外部事物的实体。用人话来解释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都是我们的大脑制造的表象,我们不可能跨过表象去认识事物的本体。就好像对一个盲人来说,一个物体有长宽高,有硬度,有温度这些属性,但是他就是无法理解颜色。同理,我们不能乐观的认为,人的感官所捕捉到的,就是...

哲学家所说的自在之物是什么呢谢谢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又译“物自体”或“物自身”。它指认识之外的,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它是现象的基础,人们承认可以认识现象,必然要承认作为现象的基础的物自体的存在。自在之物作用人的感官,它是人的感觉的来源,感觉材料一经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的时空形式的整理,就根本不...

自在之物康德理解的详细介绍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实现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即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达到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深刻理解。总之,康德的自在之物概念反映了他对认识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强调了通过实践和认识的互动来克服这些局限。这两个理论虽然在对待自在之物的认识上有显著...

康德思想主张有哪些?
康德哲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

自在之物恩格斯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批判
第317页)恩格斯的观点强调了实践和科学知识对理解世界的重要作用,即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我们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打破"自在之物"的神秘性。这种转变揭示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得曾经的"自在"变成了可以被理解和利用的"我之物",从而挑战了康德哲学中关于自在之物的独立和超验性理论。

康德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 哲学领域:康德通过“批判”性地探讨人的认识能力、范围及其限制,将世界区分为了“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两个部分。他进一步将人的认识划分为“感性”、“知性”与“理性”三个阶段,并引入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概念。2. 政治视角:康德在政治立场上是一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及共和...

结合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或者叫“自在之物”)。“现象”一词,是指我们的感觉经验,它构成了现象世界;(1)首先,“物自体”是现象的缔造者,是它刺激我们的感官,从而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经验。(2)其次,“物自体”也是客观存在的,即独立于心灵而存在。(3)最后,“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即是话,人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