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在战国初年,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在国内都进行了改革,建立起适应新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权力集中于国君(秦统一后又称为“皇帝”)的手中。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的名号都改称为“王”,秦、齐两国后来连“王”也觉得不够气派,要联合称“帝”。虽然在各国诸侯的反对下,很快就取消了“帝”号,由此也反映出当时的大国国君,想凌驾一切人之上的心态。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对于王的权力,战国末年范睢在游说秦昭王时,对“王”字下了一个恰当的定义,他说:“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生杀之威之谓王。”所谓“擅国”就是个人专断国政。后来的秦始皇“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的极端个人专断国政①,就是这种制度所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为了强化王权,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将相分职,以削弱相权
  春秋时期,国君之下地位最尊的是相(或称执政、当国、令尹等),它兼掌文武,既是全国的行政首脑,又是军事首脑,权力很大,被称为国君的“副贰”。由此出现国君时时大权旁落,最典型的如鲁的季孙氏,专断鲁国政,致使鲁君“世失其权”。晋国六卿轮流执政,最后国家被三家瓜分。齐国的田氏久居相位,姜姓的齐国被田氏所取代。战国时期,以这种手段而登上国王宝座的统治者,就十分提防他的部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危险,于是普遍出现将、相分职的制度。相专管行政,主内事;将主军事,对外作战。像赵国著名的廉颇和蔺相如,蔺相如辅助赵王治国,廉颇主军对外作战。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文武分职,不仅削弱了相的地位,而且将、相还可互相牵制,以便国王对他们进行控制,所以,尉缭子说:“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战国时这种文武分职,不但是军事、政治事务复杂,各需要专门人才方能就其事,更主是国王要分散相的权力,以便把大权集中在国君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历史大全网好,好历史大全网
  2.实行玺印制、考核制以控制官吏的任免权 历史大全网
  战国时期的任官制是实行“劳有禄而食有功”的原则,与春秋时的世官制不同。像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实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吴起在楚国推行“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目的是去无能之官,而“使有能”的人才任职。这样,就出现“布衣卿相”的任官制度。像战国时一些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张仪、苏秦、孙膑、白起、王翦等,都不是名门世家出身。身背六国相印的苏秦是洛阳城中一耕织人家子弟,他在游说成功后说:“使我有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背六国相印乎!”他是为求生计,经苦读成才而被统治者录用。像苏秦这类的人,有文化,称为“文士”。而像赵国的廉颇、李牧,秦国的白起、王剪这些名将,皆因“善用兵”、“少而好兵”逐渐被提拔重用。这类武将也不是出身世家大族,他们因擅长武事,故被称为“武士”。这些文士与武士就是战国时各国文武百官的来源。他们与国君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用所谓的“忠”和“信”来确定,臣对君忠,君对臣信。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就是这个意思。
  表示君臣关系的“信”物就是玺。玺的授夺权在国王,授玺就是授以官职的凭信,夺玺就是夺去官职,就是罢官。燕王哙在让国于相子之时,“收印自三百石吏以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三百石的年俸,是万户以下县令及县丞、尉级的职官。可见,直到县一级政权的官吏,都是由国王亲自授给玺印的。
  为了掌握官吏的政绩,建立了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国王根据政绩的考核结果,按其优劣或升或降或受惩处。
  这样,各级官吏只对国王负责,官吏的升降、去留皆操在国王的手中。
  3.实行符节制以控制军权
  统率军队、指挥军队有“节”作为凭信,不始于战国,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左传》文公八年(公元前 619 年)宋国内乱,国君昭公被杀,大司马公子卬为昭公党羽,同时被杀,被杀时“司马握节以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 548 年),郑国在攻下陈国后,又让陈国复国,郑国的“司徒致民,司马致节,司空致地”于陈国,郑军退回国。司马所致的“节”,和宋国司马死时握的“节”都是一种军节。
  进入战国时期这种军节得到普遍推广,符节制度更加完善。从现存留下来的秦国军节,就可知这种制度的概况。秦国军节称为“虎符”,其状为伏虎形,上有铭文,分为两半,底有合榫,右半保存在国王处,左半发给带兵的将领。军队的调动,据秦虎符铭文中载,50 人以上的军事行动必须有存在国王处的右半来相会合,作为凭信验证后,才能调发,否则便不准调发。如秦国杜虎符铭文云:“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①符中称君,是指秦国君。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 324年)改元称王,故杜虎符当铸于此前。稍晚的新郪虎符铭文与此同,铭中“君”字都改作王。“燔燧之事”是指有烽火报警的紧急军情,只有这种情况,才不合符。历史上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所窃的“符”,就是调军的符节。魏王把符节白日带在身上,夜晚置于枕下,可见国王对军权控制的牢固。信陵君通过魏王的宠姬夜晚窃出军符,然后凭着军符和假造魏王的命令,方从魏将晋鄙手中夺得军权。

  国王把兵符的左半给予将领,以作为授给他兵权的凭信,这种国王与军将间的授受关系,是建立在国王与将军个人间的信任上的。荀子说:“合符节、别契卷者,所以为信也”。国王通过“合符节”这种严密的制度,就把军权集中到手中了。
  战国时期各国的“王”们,通过这些措施,把军政大权集中在手中。这样,在我国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伴随着它的政治体制,就是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
  我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出现的时代很早,夏、商、周的国王们,就是这样的君主。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却是开始产生于战国,完成于秦的统一。之所以在这时产生,在经济上是由于贵族经济、农村公社瓦解,个体农民的普遍出现。对分散的个体农民,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治理。在政治上,也是为斗争的需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国王,在反对旧贵族的斗争中,将过去把持在贵族手中的权力夺回,而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不得不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在战国时这种制度就表现为“王权”,当时的诸侯国中,谁的“王权”强,谁就会在军事斗争中取得主动。

  战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农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步崩溃,土地私有化被承认,并且在商鞅变法中得以合法化,后来就发展成了以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为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租佃制度也由此时出现,农业水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像芍坡,郑国渠,都江堰都是那一时期的产物。小农经济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手工业:分为民营与官营,官营手工业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这种状况直到明中后期才发生颠覆性的改变。纺织,炼钢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商业:战国前期商业是受到官府保护的,并且可以说是十分繁荣,并且交流频繁,但是由于商人的流动性大,不稳定性强对中央集权不利的特点,商鞅提出重农抑商以保护农业,使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强大的兵源和防止人口外流,这对商人及商业有着极大的打击,但那个时期总体商业状况还是很兴旺的,重农抑商主要是对后世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影响巨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5
因为战国时期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就如楼上所说是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是从松散到中央集权的趋势,简单的说就是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在不断加强兼并和争霸战争。并且随着改革的盛行,各国也相应出台了各种政治制度,比如春秋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军政合一的国野分治,战国秦国的20等级军功制度,总之很庞杂就是了……
经济上:
农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步崩溃,土地私有化被承认,并且在商鞅变法中得以合法化,后来就发展成了以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为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租佃制度也由此时出现,农业水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像芍坡,郑国渠,都江堰都是那一时期的产物。小农经济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手工业:分为民营与官营,官营手工业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这种状况直到明中后期才发生颠覆性的改变。纺织,炼钢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商业:战国前期商业是受到官府保护的,并且可以说是十分繁荣,并且交流频繁,但是由于商人的流动性大,不稳定性强对中央集权不利的特点,商鞅提出重农抑商以保护农业,使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强大的兵源和防止人口外流,这对商人及商业有着极大的打击,但那个时期总体商业状况还是很兴旺的,重农抑商主要是对后世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影响巨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05
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由诸侯管理国家,下面有臣子,一般都有食客。

经济上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奴隶制共存。经济比较落后。
第3个回答  2009-10-05
战国时期 很混乱

7个国家 7个政治实体 7个经济实体 货币都不统一

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
因为战国时期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就如楼上所说是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是从松散到中央集权的趋势,简单的说就是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在不断加强兼并和争霸战争。并且随着改革的盛行,各国也相应出台了各种政治制度,比如春秋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军政合一的国野分治,战国秦国的20等...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战国时期有哪些社会变化
1、政治变化: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崛起。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不断进行战争和联盟,形成了战国七雄格局。同时,各国也进行了各种政治改革,如齐国的“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些改革都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2、经济变化: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 、 、礼乐制、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二)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 原始社会、夏商时期:农业:①农耕经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格局是 ;②主要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手工业:①新时期的彩陶、 、 ;②官营手工业;③西...

请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领域内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加速了社会结构的转型。战争带来的破坏迫使社会寻求变革,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应运而生。各国变法,尤其是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土地私有化、军功爵制、重农抑商等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也在这一时期加强。战争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

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春秋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1、政治上:诸侯国日益被大国兼并,民族融合成为了民族关系的主流,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国和弱国多被大国兼并,大国中也有变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2、经济上:奴隶制经济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层兴起,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必然趋势。3、文化上:随着社会的日益统一,思想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经济: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哪些变化?
1、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

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1、经济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广泛,维持了很久的井田制也开始瓦解,封建土地制度形成,生产力发展迅速。同时手工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商业方面更是如此,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全国经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2、政治方面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怎么整理笔记
在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周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瓦解,各个诸侯国开始独立行使权力,形成了“诸侯分立”的政治格局。同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日益频繁,形成了“争霸称雄”的局面。此外,一些诸侯国开始进行改革,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实力。二、经济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