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3.1415)是怎么算出来的?

如题所述

“兀”(3.1415)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割圆术求出来的。

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以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近似等于圆的周长,从而得出π的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的值。

π=圆周长/直径≈内接正多边形/直径。当正多边形的边长越多时,其周长就越接近于圆的周长。祖冲之算得的π值在绝大多数的实际应用中已经非常精确。

扩展资料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 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圆周率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9

由割圆术求得。
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以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近似等于圆的周长,从而得出π的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的值。π=圆周长/直径≈内接正多边形/直径。当正多边形的边长越多时,其周长就越接近于圆的周长。
祖冲之算得的π值在绝大多数的实际应用中已经非常精确了,这一伟大成就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欧洲的数学家追平。太空中有以祖冲之命名的小行星。


拓展资料: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 x = 0的最小正实数x。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 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4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09
冲之生於南北朝(西元429-500年)范阳蓟县人,他曾算出月球绕地球一周为27.21223日,和现在公认的27.21222日,在小数第五位才有1的误差。难怪西方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个火山坑命名叫「祖冲之」,这也是月球上唯一用中国人命名的地方。

在三千多年前,周朝的时候,认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是三比一,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圆周率等 於三,后来,历代许多数学家,像西汉的刘歆、东汉的张衡,都分别提出新的数值。不过,真正求出比较 精确圆周率的,是魏晋时代(约西元263年)的刘徽,而他所用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他发现: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后,多边形的周长会越来越逼近圆周长,而多边形的面积也会越来越逼近圆面积。於是,刘徽利用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间的关系,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步把边数加倍: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正九十六边形,算出圆周率等於3.141024。当时数学家利用一种竹片做成的『算筹』,摆放在地上代表数字进行运算,不但麻烦而且辛苦。

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经过既漫长又烦琐的计算,一直算到圆内接正24576边形,而得到一个结论:圆周率的值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同时,他还找到了圆周率的约率:22∕7、密率:355∕113。祖冲之为了求圆周率小数后的第七位准确值,把正六边形的边长计算到小数后二万八千六百七十二位,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这当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的,

他是自己做的,因为开平方不能你求小数后第一位到第八位,同时间,有另外一人求第九位到第十六位,.......

目前使用的算盘到了十二世纪才出现,祖冲之那个时代还没有算盘,可见其开平方的艰辛。

祖冲之不可能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在十二、十三世纪才传入中国,可以想像其计数之麻烦。

以上研究结果,都领先了西方的数学家一千多年呢!虽然现在电脑发达,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求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几千、几万个位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08
从前有个数学家用最蠢的方法:从空丢针下来,一直丢。就计算出了兀的(3·1415)
第4个回答  2020-08-15
如果π是表示正6x2ⁿ边形的周长与过中心点的对角线的比,那么3.1415就是根据正6x2ⁿ边形当中n的数据算出来的。
如果π是代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那么π就是3分之6+2√3或是3.1547005383...。

“兀”(3.1415)是怎么算出来的?
答案:圆周率π是通过几何学和数学计算得出的。它代表着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历史上,数学家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公式,如阿基米德方法、刘徽的割圆术等,逐渐精确计算出π的值。现代计算则依赖于更高级的算法和计算技术来确定π的精确值。详细解释:一、圆周率π的概念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用...

“兀”(3.1415)是怎么算出来的?
1. “兀”(3.1415)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通过割圆术计算得出的。2. 祖冲之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的周长,从而得到了π值,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3. 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定义为π,祖冲之的方法是通过增加正多边形的边数来使得其周长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4. 在绝大多数实际应用中,祖冲之...

“兀”(3.1415)是怎么算出来的?
“兀”(3.1415)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割圆术求出来的。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以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近似等于圆的周长,从而得出π的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的值。π=圆周长/直径≈内接正多边形/直径。当正多边形的边长越多时,其周长就越接近于圆的周长。祖冲之算得的π值在绝大多数的实...

π是如何算出来的?
“兀”(3.1415)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割圆术求出来的。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以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近似等于圆的周长,从而得出π的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的值。π=圆周长/直径≈内接正多边形/直径。当正多边形的边长越多时,其周长就越接近于圆的周长。祖冲之算得的π值在绝大多数的实...

“兀”(3.1415)是怎么算出来的?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通过他的割圆术,揭示了π(3.1415)这一神秘数值的计算方法。他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观察边数越多的正多边形,其周长与圆周长的差距就越小。祖冲之的成就在于,他计算出π的精确值达到了小数点后的第七位,这在当时的实际应用中已经表现出惊人...

“π”是怎么来的?
“π”(3.1415)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割圆术求出来的。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以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近似等于圆的周长,从而得出π的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的值。π=圆周长/直径≈内接正多边形/直径。当正多边形的边长越多时,其周长就越接近于圆的周长。祖冲之算得的π值在绝大多数的...

“兀”(3.1415)是怎么算出来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3.1415)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突破了古代的"三径一圆"理论,通过魏晋时期刘徽的『割圆术』,逐步提高了圆周率的精确度。刘徽利用正多边形逼近圆周,从正六边形开始,计算出圆周率等于3.141024。然而,祖冲之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经过艰辛的计算,他将圆周率...

π的数值是怎么算出来的
3.1415926 <π< 3.1415927 其二是,得到 π 的两个近似分数即: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 他算出的 π的8位可靠数字,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记录九百多年。以致于有数学史家提议将这一结果命名为“祖率”。 这一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呢?追根溯源,正是基于对刘徽割圆术的继承与发展,祖冲之才能...

π等于多少÷多少
π表示的是圆周率,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值,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个固定的值,约等于3.1415。

兀是多少
兀≈3.141592654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 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