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先说小约翰。
下面是知道里另一个人的回答:
【1954年,纳博科夫完成了长篇小说《洛丽塔》。小说托名一个瘐死狱中的名叫“亨伯特·亨伯特”的人,以亨伯特自白的形式写成,而在小说的序文中又再托名一个“小约翰·雷博士”来“编订这部手稿”。
也就是说,小说包含“序言”和“正文”两部分。 正文部分以第一人称叙述。“我”自称为“亨伯特·亨伯特”而“序言”部分的叙述者为小约翰·雷博士,他叙述了这本书的由来和自己的感想。从序言中读者得知,这位博士曾经写过一本获奖图书《感觉是否可靠?》,在书中讨论了某些病态和性反常行为。大概是由于这一经历,“亨伯特·亨伯特”的律师委托他来编辑这份手稿。他还透露,“亨伯特”已经在审判前几天因心脏病突发死于狱中,一个月后“洛丽塔”死于难产。】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010853.html 还有是新浪里的一段话,也可以解释。
序文
【在我最初读序文的时候曾经推测过,小约翰·雷博士可能会在阅读这部手稿的时候随时进入和走出,随时插话并进行议论,随时把我们从记忆的深度或者说亨伯特的讲述里拉出来。我想象着,由于序文的介入,纳博科夫会使《洛丽塔》形成双重的第一人称的叙事结构,在亨伯特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之外,还应该站着一个小约翰·雷,就是在“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我”,存在着另外一双眼睛正在阅读和评判,也就是说,并不是你或者我在阅读《洛丽塔》,而是我们在借用小约翰·雷的眼睛在阅读。这样一来,就使《洛丽塔》成了双重的第一人称的叙事结构。但事实与我的想象和推测南辕北辙,除去这篇序文,在《洛丽塔》里,纳博科夫再没有让小约翰雷出来和我们见面。但,《洛丽塔》里的序文,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小约翰·雷让我们知道,我们即将开始阅读的是一部回忆录。回忆录作为一种真实的记事文体,使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约翰·雷博士接着告诉我们,这部回忆录的作者亨伯特确实在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现实里生活过,并在他受审的前几天,也就是1952年11月16日在法定监禁中因冠状动脉血栓症而去世,他在临死前还留下了遗嘱,让一个和他相关的人来整理出版他留下的《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也就是《洛丽塔》手稿的事宜。负责整理这部书稿的小约翰·雷博士,不但告诉了我们亨伯特的结局,而且还告诉我们小说里另外一个主要人物洛丽塔在现实生活里的最后结局。在离开亨伯特之后,洛丽塔嫁给了一个退伍军人,1952年的圣诞节,也就是在亨伯特离开人世没有几天,这位理查德·F·希勒太太因为分娩而离开人世。为了使我们相信他所说事件的真实性,他还让我们去查一查为时不远的有着具体日期的当地报纸,用来证实。
接着,小约翰·雷博士对《洛丽塔》里的道德观作了一些解释,他让我们相信,小说里所讲述的病态心理在美国社会具有普遍性。很显然,这也表达了纳博科夫本人的文学主张。使小说的序文成为正体,这精巧的小说结构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它使我们对《洛丽塔》里所讲述的故事深信不疑。让序文成为小说有机的部分,显然具有结构学上的意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810d180100bsxg.html 纳博科夫后记的一句话:
鉴于我曾经装扮过《洛丽塔》书中撰写序文的人物,即老于世故的约翰·雷这个角色,任何直接来自我的评论,都会让人觉得——事实上是让我觉得——这是让我觉得——这是装扮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来讨论他自己的书。
下面是我要说的话:
很有可能约翰雷就是作者本人,亨伯特的意识是纳博科夫构筑的,那这个序也很可能是纳博科夫自己写的,是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文,也是含蓄的透露了主人公后来的结局。
当然,也可能真的有这么个人,他是编辑。我开始是这么认为的,可是他仿佛对故事有着理性的了解,仿佛就是在小说世界里存在过的一个人,所以应该是纳博科夫用一种编辑的口吻从另一个角度谈及洛丽塔,毕竟正文通篇都是亨伯特的自述……我们无法走进别人的世界。
总结:序和正文可能就是小说的组成部分,约翰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
反正纳博科夫也不是没写过,他的登峰造极的小说《微暗的火》,就是这样的,小说分为“前言”“微暗的火——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索引”四部分。就是写了一首长诗(只占通篇的十分之一),然后给了很长的评注,前言和索引也是虚构的。要反复阅读对照,才能形成一个曲折的故事。详见百度百科该词条。
2.后记。
这是纳博科夫关于《洛丽塔》的一些话,没什么可不理解的啊啊啊?写了写作的过程,来源,以及出版前后的波折。以及对该书的澄清。
貌似当时他的书被误会的贼厉害,还被禁了呢,禁了又解禁。人们对洛丽塔的误解让纳博科夫很失望的说,因为纳博科夫认为这是对道德很严肃的文学作品,而读者的境界让他失望,才写了后记。
3.纳博科夫和亨伯特的关系。
作者和人物的关系。亨伯特是纳博科夫虚构出来的一个精神病患者。他们不是同一个人,纳博科夫有老婆有孩子,而且不恋童。
以下是我在另一个地方的回答,希望能帮助你。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3864301.html 4.不是翻译过来难懂的问题,主万先生的译本可是我看过最好的洛丽塔译本。原因是纳博科夫的语言风格很鲜活又有些晦涩。洛丽塔是他众多作品中可谓是最最通俗易懂的那一档里。我买了他那么多书,全当成书架的装饰品了,悲剧
5.小红旗拿来,如果你有良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