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典故啊??具体的哦!!

如题所述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看到朝政腐败,奸臣当道,预感到潜伏变乱的危机,他借送朋友入蜀之机写下《蜀道难》这诗揭示现状:“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意思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据险作乱。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它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自唐朝李白《蜀道难》。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扩展资料:

《蜀道难》创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蜀道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21
蜀道难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二、层次结构剖析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三、思想内容评述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遭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麦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四、艺术特色举要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
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行路难》赏析

天宝元年(742),李白受玉真公主等人推荐,被玄宗召人长安,供奉翰林,为文学侍从之臣,参与草拟宫中文书。他满腔热忱,一心要有所作为;但玄宗后期的朝政已被李林甫集团所把持,贤能之臣多遭排挤和打击。李白也因受到谗言的诋毁而于天宝三载被迫辞职离京。其《蜀遭难》、《行路难》等名作,都写于这个时期。

本诗表现出李白当时思想状况极为复杂。他面对美酒佳肴,本来应该开怀畅饮,可是遭受了如此沉痛的打击,怎有那样的心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喝却“停”,欲食却“投”;索性离席“拔”剑,却也四“顾”茫然。几个普通的动词,灵动地活现出诗人的苦闷烦忧和抑郁不平。动作的连续和心情的变化,正反映着诗人激荡不安的心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比兴,亦是象征。一“欲”一“将”写出了诗人的抱负,而“冰塞川”、“雪满山”,却象征着当时奸臣当遭所设置的重重阻隔,象征了人生之路的步履维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愤愤之中似又恍然有梧。猛地想起吕尚和伊尹的典故,大大丰富了诗文的内涵。这是自慰,也是憧憬,于是信心倍增。

然而现实的确是太实际了。历史终究是历史,偶然毕竟是偶然。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两个重叠而出的“难”字,一个突兀而现的“歧”字,诗人的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来。这大幅度的跳跃,这短促急迫的节奏,正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重重和情绪的不安和躁动,

李白终究是李白。他那浪漫的气质,开阔的胸襟,昂插奋发的志向,倔强自信的个性,都决定了必然喷吐出那振奋人心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枪海。”是啊,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破重重阻隔,实现人生的宏愿。借古人言语,畅自己心境,顿时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激情澎湃。

人生之路,虽说就在自己脚下,却也受着客观环境和个人际遇的种种不可测因素的左右。命运多艰,往往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仅仅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扼腕慨叹,抑郁不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乐观奋起,才有“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动力,也才有实现“济沧海”理想的可能。这是本诗现实意义之所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5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条。节录部分在写蜀道难行之余,暗示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晋人张载《剑阁铭》中有“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之语,李白在这里予以发挥了。“一夫当关”四字的意思是:“虽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如果所守或匪亲,就会化为狼与豺。关隘险要,如果不是可靠的人把守,就会反受其害的。后世吴三桂守山海关,反引清兵入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写这诗时,已预见到了会有这种情况发生的。后世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为成语,来形容地势的险要。

    唐代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四川剑阁县北七里大、小剑山间的一座雄关,即剑门关。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第3个回答  2014-04-26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武将典韦
曹操出兵宛城,宛城守将张绣投降曹操
曹操得到宛城后,将自己的大部分军队撤回许昌,主要由张绣的军队驻守宛城
不料张绣是假投降,他很快召集起了自己原来的数万军队
趁曹操作乐时攻击仅仅几千人的曹军
曹军很快溃不成军,曹操发现后,连忙逃出宛城
大将典韦挑选了几十名勇士抵抗张绣军,让剩余的曹军保护曹操
典韦和那几十名勇士拔出刀刃,与数万敌军展开搏斗
最终,典韦与曹军勇士们寡不敌众,全部战死沙场
但张绣军也损失了数千人,曹操也顺利逃回许昌
这就是典故了,虽然说是一夫当关,但实际上有几十个人,将领是典韦
第4个回答  2006-09-17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词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发音 yī fū dāng guān,wàn fū mò kāi

释义 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晋·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示例 剑阁峥嵘而崔嵬,~。(唐·李白《蜀道难》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典故啊??具体的哦!!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自唐朝李白《蜀道难》。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1、相关典故:唐代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剑阁:四川剑阁县北七里大、小剑山间的一座雄关,即剑门关。3、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4、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5、 这里曾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语故事
1、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看到朝政腐败,奸臣当道,预感到潜伏变乱的危机,他借送朋友入蜀之机写下《蜀道难》这诗揭示现状:“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2、四川剑阁县北七里大、小剑山间的一座雄关,即剑门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当是什么意思(探究一夫当关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2.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李牧攻打魏国的襄阳城。3. 襄阳城城墙坚固,守军众多,李牧无法攻破。4. 李牧派出勇士赵胜独自守卫城门口,赵胜一人就阻挡了魏国的进攻。5. 赵胜的身姿、武器和盔甲使得他如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6. 这...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在《蜀道难》中借剑阁一夫当关的典故,寓言了国家要塞的重要性,同时也预示了守关者忠诚与否对局势的决定性影响。吴三桂守山海关的历史事件,就是这一成语生动的例证,它强调了地势险要与守卫者责任的重大。【成语释义】出自《淮南子·兵略训》和左思的《蜀都赋》,原意为一人把守狭窄要道,即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故事简要概括50字?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看到朝政 腐败,奸臣当道,预感到潜伏变乱的危机,他借送朋友入蜀之机写下《蜀道难》这诗揭示现状:“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 人如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自哪里?
山与山紧密相连,漫漫无涯连绵不断就会形成无法逾越的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赶着人在走,最后人像草一样都散开了。含义:人和人聚在一起不用多久就分道扬镳了。形容人的思想难以保持一致形成合力。重点词汇:分道扬镳 [成语解释]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典故...

一夫当关.故事详解
“一夫当关”四句的意思是:“虽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如果所守或匪亲,就会化为狼与豺。关隘险要,如果不是可靠的人把守,就会反受其害的。后世吴三桂守山海关,反引清兵入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写这诗时,已预见到了会有这咱情况发生的。后世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为成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出处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指的是山势高而险峻,一个人把守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易守难攻。也形容一个人有万夫莫开之勇,一个人抵挡上万个人。2、出处 (1)《淮南子·兵略训》:“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2)晋·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的大将司马错在四川的山区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关隘——石门关,只要有一人把守,即使万人也难以攻破。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即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