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校长严一平在上师大附中怎样持续“发展教育”

如题所述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是这样一匹不羁的骐骥,在校长严一平的带领下,秉持“传承半世纪精华,再铸新时代辉煌”的信念,在教育征程中一马当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严一平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严一平(左)和原校长张正之(右)合影走进绿草如茵、花香四溢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区,处处透出浓浓的书香气息。创建于1958年,作为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师范大学双重领导的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的高级中学,上师大附中依托上海师大,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雄厚,贯彻“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思想,最大限度地创造了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高中生”,为世界各国的大学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子。 “发展教育”是上师大附中51年积淀的教育特色。在发展的地方寻求再发展,怎样“发”,如何“展”?这曾经是摆在校长严一平面前的一道坎。改变一个落后的地方容易,改变一个先进的地方难,采取什么措施既衔接好地域位置的转变,又延续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呢?严一平校长用事实做出了“解答”。 ■就地取材,就地消化;源于教师,用于教育严一平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了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兼职教授,承担着教育部、市级等科研项目,从事德育教育、生物教学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第九任校长以后,他的工作重心转向教学管理,他深知,教学管理涵盖着对教师、学生,乃至行政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统一的筹划。怎么筹怎么划?严一平深有体会:“难度是整个宏观的控制。怎么‘控’?怎么‘制’?关键靠把握。” 关于学生的管理,严一平说:“我曾经管理过几年高三毕业生,除了‘最重要’的,我一般不去多管,也不会太严厉,我主张给学生以信心。比起日常细节,我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节奏与状态。节奏上有快有慢,有松有紧,但只要张弛有度,松紧适度,又能保持正常的身体与心理状态,我相信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此外,我非常重视年级组长的作用。年级组长每天与教师们在一起奋战,最了解高三教学的实际情况,他们的调度与安排也可能最能解决实际问题,应该予以信任”。 严一平还非常重视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科研引领,课题落实”,一直是学校的一项目标。他认为,通过课题,将学校的主要工作与重要工作做一番梳理,能够抓住主要矛盾,避免工作的盲目与混乱,不仅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与预见性,也提高了工作的科学性与效率,便于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加以提升,使之成为未来工作的指南。同时,科研引领的方式也便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学校把有关的教师吸纳到课题研究中,激发了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对于教师的使用,严一平又有独树一帜的方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看准人后,就放手让他去拓展思维。我布置工作从来不很具体,听明白了,你就自己去做计划;没听明白,你可以再来问我。”这种重结果又关注过程的治学办校方式,使学校把握住了教育新方向,树起了“现代课堂呼唤有个性的教师”的新路标。经历了风风雨雨51年的努力,上师大附中作为上海教育界的老牌市重点高中,成为莘莘学子的求学圣地,不乏其独道之处: 一﹑因材施教,彰显魅力。教师作为个人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温暖的阳光。严一平一直强调:“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尊重与理解学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上师大附中的老师们看来,学校的智慧,不仅在于追求特色发展,更在于为每一个年轻的头脑创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因材施教。为学生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使学生用脑读,用心想,磨炼出思辨能力。 二﹑课改纷呈,寓教于乐。作为一所具有创新与探索传统的学校,改革开放以来,上师大附中就一直致力于各项教育改革,探索特色化教学之路。自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陆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激活课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教改新思路,在《创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规划》中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思想。学校打破课程体系的大锅饭,在课程上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严一平最为推崇的课程并不是传统的“语数外”或“理化生”这些高考必考科目,他独具慧眼地相中了一门“偏科”——景观文化课。用严一平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在景观中沉思,在文化中沉思,在跨越学科、跨越空间、跨越文化的知识碰撞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发展教育,民主课堂。近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原校长张正之的“发展教育”思想,坚持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它立足于人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张把“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不仅给学生提供实践与发展的舞台,更要把发展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展的真正主体。在上师大附中,我们看到:基础课堂上,老师旁征博引,带领学生走进课本外的世界;拓展课上,大家互为师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四﹑校际交流,百家争鸣。近年来,上师大附中陆续承办了高桥实验中学、龙华中学等学校。在严一平看来,名校托管弱校并不是“克隆”,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关注学生的需要,对症下药,为托管学校找到发展亮点,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此外,上师大附中还与法、美、英、澳、日、韩等国的多所学校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都会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上述国家进行短期留学。广泛的国际交流拓展了师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实践,也锻炼了师生的交流能力,真正做到国际化、信息化、特色化。 ■被动接受,主动挑战;张扬个性,凸显特色上师大附中有位老师曾说过:改变课程的单一化和封闭性,才能使师生在头脑风暴中充分释放活力,展现魅力,张扬个性。严一平认为:“教师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学生的个性更是繁花似锦。教师的个性表现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充分展示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只有具备了独立的批判精神和鲜明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个性”,是上师大附中提出的新改革。严一平坦言,对“个性”的呼唤,即是对创造的呼唤,对卓越的呼唤,更是对未来的呼唤。 一﹑个性教师,根植于“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信息化高速发达的今天,教师垄断知识的地位已被打破,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课堂、书本、教师的界限逐渐模糊,教师如何“个性化”,是学生们所期盼的。教师作为一名创新者,要想法打破常规,能够匠心独具,别出心裁,每一个环节都有新的改变,真正做到教学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让教学充满快乐,让教育蕴含生命。 二﹑个性学校,包容有“度”。上师大附中在呼唤有个性的教师的同时,其学校本身也要为教师提供张扬“个性”的空间。在严一平看来,作为教师,要努力让自己“深”一点,“真”一点,“新”一点;作为校长,要下放权力,为师生的教学互动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只有两两互进,才能搭建出多元化学习的途径和平台,培养出更多有“个性”的学生。 三﹑个性课堂,独特多“元”。上师大附中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坚持人本化的课程价值导向,课程安排不仅关注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也关注其人格发展的需要;不仅关注教师的课程建设智慧,也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在课程中的意义;不仅关注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与需要等主观因素。语文,既可以开展类似大学文科教学中的专题式研究,也可花一学期时间,细细品鉴《论语》、《红楼梦》等经典著作的深层意义;英语,从歌舞剧欣赏到英语电影对白,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成为一座带领学生走向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没有题海战,只有数学方法的介绍,帮助同学们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切身参与这些精彩纷呈的课程,学生们拓展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在聆听与感悟、观赏与体验、交流与互动中,学会了对美好生活的用心把握。 ■园林校区,舒心释怀;放眼未来,教心不已2007年下半年,严一平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和浦东新区政府签订了《师大附中整体搬迁协议》,该校将在2010年举校迁至浦东三林世博园区,在郊区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中再添教育事业的辉煌一笔。对上师大附中而言,如今最迫在眉睫的当属全校搬迁至浦东三林世博园区之事。 届时,上师大附中将从徐汇区桂林路整体迁移到浦东。与此同时,这所市重点中学整个硬件条件将上一个新台阶。对于新校区的基本规划,严一平认为,就学校建筑风格而言,校园整体建筑色彩不宜沉闷,要符合学生朝气蓬勃的青春特质。此外,建筑风格更趋园林化,尽量让学生置身在小桥流水间读书,身心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 近年来,随着对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义务教育实施均衡化发展”目标的落实,名校办进“世博家园”已不是梦想。“一所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有责任帮更多的学校提升教学理念,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上师大附中原校长张正之如是说。可以说,上师大附中入驻浦东,对促进城郊教育平衡所产生的正面效益将是无可限量的。就是在这种互利双赢中,上师大附中将走出更多富有个性的教师,培养出更多富有活力的学子,开创教育新纪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