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柳宗元《愚溪对》译文!

快!今天用!

《愚溪诗序》解读

--------------------------------------------------------------------------------

《古文观止》评说《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於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河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垒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於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於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甯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於理,悖於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於世,而善凿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於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愚》诗,记於溪石上。
大意:
(一)自「灌水之阳有溪焉」至「故更之为愚溪」
说明「愚溪」命名的由来。(余以愚触罪,家是溪)
(二)自「愚溪之上」至「咸以愚辱焉」
说明「愚溪」附近丘、泉、沟、池、堂、亭、岛亦皆以「愚」名。
(三)自「夫水」至「可也」
说明「愚溪」名「愚」的理由。(类余之无以利世)
(四)自「宁武子邦无道则愚」至「余得专而名焉」
说明余(作者)才是「真愚」。
(五)自「溪虽莫利於世」至「记於溪石上」
说明作「八愚诗」的缘由(在「愚溪」使「愚者」乐而不能去也)。
主旨:(藉「愚」辱溪)抒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抑郁之情。(篇外)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诗序);内容为抒情文。

--------------------------------------------------------------------------------

《愚溪诗序》赏析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序中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第二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通篇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 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

研究性学习建议

本文夹叙夹议,情寓其中的特点
夹叙夹议,托物兴辞,蕴藏着深刻的寓意。文中叙和议常结合于一处,难以截然分开,但可大致分辨。第一段都是叙述。第二段大部分是叙述,但在段末以议论点出八景皆名“愚”的含意:“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之”。原来将这些景都称之为愚,是因为自己遭贬的缘故。这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悲愤之情自在其中。第三段叙愚溪种种“无以利世”,段末点出“而适类于予,然则虽愚而辱之,可也。”夹叙夹议中蕴含自己被压抑的愤慨。第四段以议论为主。在全篇中,它仍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作者从古人议起,落实到自己,于比较中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表达了自己悲愤之情。第五段议中有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是叙,全篇仍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冷寂凄清的荒野,无人涉足,无人游赏,甚至无人过问,这不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文中用典的句子及其作用
用典在古代散文中很常见,本文有很多用典的句子。建议以课本注释为依据,学生有疑时,教师适当点拨。
1.“古有愚公谷……”典故出自刘向《说苑·政理》,其主题是揭露社会的政治黑暗,柳宗元引用这个典故的根本用意也在于此。引用这一典故,使《愚溪诗序》表达的思想倾向清楚、醒目。
2.“夫水,智者乐也。”语出《论语·雍也》。与下文“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形成对照。溪“见辱于愚”自有苦衷,因为这溪“无以利也”,这一点又“适类于予”。第四段中写愚溪“清莹秀澈”风景十分优美,“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这是写溪水可爱,这不正是“智者乐水”吗?作者哪里会真的是愚者呢?更何况作者的感情已完全与愚溪风景融为一体呢!这一典故的引用使作者正话反说的意图更加清楚。
3.“蚊龙不屑,不能兴云雨”语出《荀子·劝学》表面写愚溪的无用,实际是以溪喻己,“蚊龙”指当朝统治者。这是正话反说,表达愤激之情。
4.宁武子“邦无道则愚”语出《论语·公冶长》。
5.颜子“终日不违如愚”语出《论语·为政》。这两个典故与作者的“愚”形成了对比。这两个人不但不是真愚,而且是智者、睿者,相比之下,作者当然不愚的。这是用这二典的作用之一。而宁武子“邦无道则愚”,作者却偏说自己“遭有道”而愚极,这是反话正说,更加深刻地暴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这是用二典的又一作用。
6.“超鸿蒙”出自《庄子·在宥》,“混希夷”出自《老子》。作者引用这两个典故,是说自己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妙虚寂境界之中,从而将自己的悲愤之情寄托于愚溪风景之中,解脱自己的苦闷,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

关于从诵读、疏通字词入手的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主要以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诵读: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短句。
2.小组互查(以3~4人为宜)。
3.全班齐诵,请1~2个学生简述本文内容写的是什么?
第二步疏通课文:要求充分利用课文所给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自译
2.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解决。(或以小组形式每人一句的翻译也可。)
3.老师集中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出示投影检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的过程,逐句逐段翻译的过程,也是逐步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是理解和分析课文的基础,须给予重视。
关于如何解决重难点的建议
领会作者“托物兴辞”,以“愚”自命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难点。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理清文章线索入手,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进而探究作者何以将景物都以“愚”名之,从而理解本文的主旨。
文题有“愚”,文章先后共出现了27次“愚”,“愚”字贯穿全文。作者在文中一再提到“愚”,显然是有所指,这就需要我们分析揭示,其实作者在文中不是客观的描摹自然风景,而是采用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地描绘中,或隐或现的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在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欣赏,无人涉足,甚至无人过问,这不正是作者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作者,同情作者遭遇的也只有这寂寞的愚溪,他既是替愚溪鸣不平,恰恰也是为自己鸣不平,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文章通篇就是写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种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同时也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作者把溪水命名为“愚溪”的原因
  作者把溪水题名为“愚溪”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愚溪本有两个名字,本地人为此争论,难以统一;作者“触罪”遭贬,来到此处安家定居,想到古有“愚公谷”,于是给溪更名为愚溪。第二,从全文来看,愚溪本身的种种条件“无以利也”“适类于予”;自己在“有道”之世却违理、悖事,“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因此能“专而名焉”。
  作者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为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和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间蕴蓄着自己被埋没受屈辱的愤懑、不平和抗议。
文中的“愚”意味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反语。(文中的“有道”确是反语。)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被扼杀了,其中有多种原因,但此时柳宗元总结教训,应该能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策略上犯了什么错误,因而会痛感自己的“愚”。“愚”在不知政敌怎样坏,“愚”在对形势的复杂估计不足。所以自责“愚”,显然也是痛感和痛斥政敌的坏。“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自己真是天下第一愚人,其中表达的是愤世嫉俗的不平和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抗议。

--------------------------------------------------------------------------------
分段解说
第一段解说
第一段, 交待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水之阳”,“东流入于潇水”,介绍两种不同的命名——有的给这条溪冠以姓氏称为“冉溪”,有的根据溪水可以染色称为“染溪”,叙出改名的三种原因:一是作者“以愚触罪”,贬谪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论;三是当地居民为溪水的命名争论不休,“故更之为愚溪”。

第二段解说
第二段, 由“愚溪”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写生。叙出“八愚”,紧扣文题。

第三段解说
第三段, 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正说,接着笔锋一转,极状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兴云雨”。愤慨于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如同愚溪的虽有“虽有山之奇”而“无以利世”。

第四段解说
第四段, 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又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正话反说,词兼褒贬,自有一番深意。
前四段可以说,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

第五段解说
第五段, 用“溪虽莫利于世……”几句,与第三段“见利于世”抑扬对照,代溪解嘲;以“予虽不合于俗……”诸语,与第四段“违于理,悖于事”抑扬对照,自为解嘲。名曰“愚”实则不愚。遂将溪之愚,己之愚写作一团,达到了“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诗序。

中心意旨
愚溪,原名冉溪,在永州(今湖南永州市西南)。柳宗元贬居永州的第六年移居于此。他写了《八愚诗》(今已失传)。歌咏愚溪景致。本文是诗的序言,说明作诗缘由。文章借为溪水改名之事,以“愚”字驾驭全篇,舒徐委婉,含蓄深沉,表现了作者受排斥,遭屈辱,不能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愤懑和牢。

相关背景
本文的写作背景: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丕、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愚溪诗序》就是此时所写。

课文赏析

《愚溪诗序》是唐代散文名家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已亡佚)著的序文,全篇凭其一气以贯之的二十四个"愚"字连缀成文,氤氲着作者沉沉的郁愤之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柳宗元少有大志,早年就"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立志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之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永贞元年(805),33岁的柳宗元风华正茂,大刀阔斧地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以期大展鸿图。殊不知,天降横祸,革新触犯了某些大贵们的利益,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还算不幸中的幸运者,只远贬永州,但这"幸运"丝毫也不能减轻他的苦痛:朝廷肆意地扼杀了他的政治生命。从此,柳宗元没有刘禹锡再召回京时"前度刘郎今又来"的风光了,只好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就这样,十四五年的贬谪生活几乎断送了他本应充满活力的政治青春,其间的冷寂、凄凉、激愤,有多深,有多浓,谁能体味到呢?
《愚溪诗序》便是柳宗元身贬永州第六年(810),迁居城郊愚溪时的产物。序文入手就擒住一个"愚"字。引来齐桓公时的一老翁作为千古知已,惺惺惜惺惺地流露出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政面前的卑微、无奈和不满。柳宗元想起愚公谷,潜意识里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想以此削减心灵的寂寞,从而获得某种生活的激情。无独有偶,在柳宗元之前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历遭坎坷仕途之后,也曾用愚公谷指代他的往处,并作《愚公谷》一诗以抒怀:"吾家愚谷里,此谷本来平。虽则行无迹,还能响应声。不随云色暗,只待日光明。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或许,王维的孤傲情志又进一步点燃了柳宗元定名愚溪的信心。
"愚溪"一呼,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便接踵而应了。"八愚"本来"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只不过"以余故,咸以愚辱焉"。"八愚"为非生物,应该无所谓愚笨与聪明的,而柳宗元在赋予它们以愚笨之性时,愚溪的形象已经融入到作者之身了,很明显,柳宗元写愚溪就是在替自己画像。
愚溪是美丽的("清莹秀澈"),活泼的("锵鸣金石"),甚至也是多情的,"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 (《愚溪对》)。柳宗元特别钟情于愚溪,除创作了我们已不可考的《八愚诗》外,现在柳集中与愚溪有关的诗就有五首(《旦携谢山人至愚溪》《溪居》《夏初雨后寻愚溪》《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冉溪》)。我们仅从《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中。就可以窥探柳宗元对愚溪的深情。诗是这样写的:"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凉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读这首诗,我们就宛如欣赏了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美丽图画,使人开朗、舒畅。特别为人称道的是中间两句,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晨风吹拂,仿佛从睡梦中惊醒一般洒落下来,别有情趣。所以,柳宗元心情愉快,即使没有朋友相伴,也可以与这里的景物尽享主宾之乐了。可见,贬谪之后的柳宗元能在大自然中忘却尘世之忧,这不能不说是愚溪优美的造化了。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约是水的灵活流丽容易激起人的智慧罢了。现在,人是四岁晓辞赋、十三岁富文名、二十一岁中进土、二十六岁取博学宏词科的柳宗元,水是如此"清与美"的溪流,两者碰撞出的应该是耀人耳目的灵性火花了。可是,柳宗元却有意用"愚"字,贬损自己,甚至贬损景物。个中滋味也只有柳宗元苦苦消受。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种"文"在于"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杨评事文集后序》)。因此,"愚"字真意则在于抒郁结于胸的不平之气,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继承自屈原、司马迁以来"不平则鸣"的创作传统。柳宗元的"愚"就成了他不同流俗、桀骜不驯的代名词。永贞革新的失败留给他的不是深深的悔恨,而是对黑暗现实的不屈斗争。"愚"字就是他借正话反说的手法向龌龊政治投掷的一把反抗利剑。正因为如此,柳宗元才敢于向世人宣告自己"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的独特人生追求,以至于想凭着老庄神游太空的洒脱与豪迈,悠然超越于尘世,与茫茫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寂然无声,寥然无形,这"愚"已是超脱人境的大智大慧了。
"愚"又是柳宗元发泄心中无尽牢骚和悲愤的烟幕弹,可以蛊惑别人,隐蔽自己。柳宗元在文中尽情嘲弄他所谓的愚溪:"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但是,我们已经从柳宗元的另一篇散文《愚溪对》里读到了愚溪的出众"气质"和"才能"。那么,面对愚溪,柳宗元为什么会有这般 牴牾的描述呢?究其原因,这大概是他借愚溪之"愚"来愚弄社会,嘲讽社会的一种方式。愚溪有它独特的个性美,只不过不为当时的俗人所赏识罢了。宁武子是这样,柳宗元更是这样,他们都拥有着常人不能具备的高风亮节,而不容于"有眼不识荆出玉"的社会。"愚"的所有权当然就不属于愚溪、柳宗元之类,"愚"的真正归属应该在于这个贤愚不分的社会了。你说,本来愚昧不堪的社会地在大肆压制那些超凡脱俗的智者,这不令人义愤填膺吗?愚溪愈"愚",柳宗元愈"愚",社会的"愚"疾就愈病入膏肓。柳宗元在《愚溪对》中更是运用反讽的写法,极力描绘了自己之愚笨:"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这段话用隐晦的比喻方法刻画出一个不谙机巧、不随流俗、见险不能止、身陷困境而不知戒慎的"愚笨者"形象。这段文字恰好揭示了"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底蕴。这样一来,作者就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故"辞意殊怨愤不逊,然不露一迹"(何焯《义门读书记》)。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全在一个"愚"字上作文章,托物自况,曲折地渲泄了作者"心有蓬塞而不得其路"的压抑和悲愤心情,愚景、愚己都在愚人、愚社会,细细品读,情味无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31
柳某住在自己命名为愚溪的地方。命名五天,溪的神夜晚托梦见我说:“您为什么侮辱我,令我成为愚呢?有其实的,名字当然应该合适的,现在的我就是那样的吗?我听说闽(福建)有条河,产生毒雾瘴气,吸进了那气体的,温火郁积(而发烧)湿气(重而)拉肚子,暗礁激流,相继而来的船只粉碎解体;其中有一种鱼,牙齿如同锯齿尾巴锋利野兽的脸和蹄子。这鱼吃人,必然咬断并抛起,然后仰头吃,所以那河的名字叫恶溪。西海(青海)有湖,涣散没有浮力,连小草都浮不起,丢进去的东西回颓然下沉淹没,沉到底了才会停止,所以它的名字叫弱水。秦(陕西)有一条河,(如)搅和烂稀泥,混杂沙砾,看它分寸之间,瞪着眼睛看如同看墙泥,那河的深浅险易,昏昏然看不清。便有合称泾渭,用来显示自己污秽的样子,所以它的名字叫浊泾。雍的西部有条河,幽暗危险如同一片漆黑,不知道它的源头,所以它的名字叫黑水。恶、弱,是六种极端不好的事情。浊、黑,是卑贱的名字。它们得到那样的名字而不能推辞,历经万世而不变的原因,是有其事实啊。现在的我很清而且美丽,被您所喜欢,而且还有功用可以浇灌菜园田地,浮力可以承载舟船,白天黑夜都可以渡船。您有幸选择了住在我这里,却用愚这样不实之名来侮辱我,完全不见你有感激之心还肆意侮辱,难道最终都不能改掉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29
是这一篇吗?我不确定的诶,应该不会错吧,(*^__^*) 嘻嘻……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各种事物,囊括各样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柳宗元愚溪对原文及翻译
现在你托身之处,远离京城有三千里,唯有愚蠢鄙陋被罢黜不能出头的人,天天在你这游荡。把你视为愚溪还认为是侮辱,难道有什么辩驳的吗?”(溪神)说:“这些确实是对的,敢问您的愚蠢为何非要连累到我呢?”柳某说:“你想弄清我关于愚蠢的说法吗?姑且告诉你一个大概吧:我非常无知。冰雪交加的时...

愚溪对译文
于是溪神沉思并叹息道:“唉!太多了,是会连累我的啊。”因此低下头觉得惭愧,仰起头长叹,眼泪鼻涕横流,举手行礼告别。一明一暗,醒来不知溪神去了什么地方,于是就写下与愚溪的对话。

求柳宗元《愚溪对》译文!
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作者,同情作者遭遇的也只有这寂寞的愚溪,他既是替愚溪鸣不平,恰恰也是为自己鸣不平,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文章通篇就是写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种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

文言文愚溪答案
唐代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翻译: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 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 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

柳宗元 《愚丘》诗?
这就是“永州八愚”。 每天,柳宗元扛着铁锹整治风景,栽培花木,种黍种菜;有时,他仰望青天白云,散步唱歌,临溪钓鱼;有时,他又聚精会神地著述;有时,他同朋友一道喝酒,或和猎人渔夫相互来往。悠闲中,他期待仍能为社会干一番事业。他还就这些风景写了《八愚诗》(已失传)和《愚溪对》。在...

垫没的解释
唐 柳宗元 《愚溪对》 :“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 弱水 。” 词语分解 垫的解释 垫 (垫) à 衬在底下或铺在上面:垫高。垫平。垫背。垫脚石(喻被人用来往上爬)。 用来衬、铺的 东西 :垫子。垫褥。 替人暂付款项:垫款。垫付。...

愚溪对的介绍
《愚溪对》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写的散文名篇。文中通过虚拟的梦境,假托作者与愚溪之神的对话,曲折淋漓地发泄了对黑白颠倒、智愚不分的现实的愤慨之情,写愚溪的遭遇,实质上就是写作者自己的遭遇。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分明,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有声有色有神韵。

与柳宗元的对话文言文
溪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5. 求柳宗元《愚溪对》译文 柳某住在自己命名为愚溪(实名:冉溪。在今湖南零陵)的地方。命名五天,溪的神夜晚托梦见我说:“您为什么侮辱我,令我成为愚呢?有其实的,名字当然应...

冲冒的解释
冲冒的解释(1).顶着,冒着。谓不顾 危险 、 恶劣 环境。 唐 柳宗元 《愚溪对》:“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 不知 怵惕。”《旧五代史·周书· 世宗 纪一》:“ 太祖 欲亲征,召羣臣议其事。宰臣 冯道 奏以方当 盛夏 , 车驾 不宜 冲冒。” 宋 范仲淹 《让 ...

愚溪对的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九月,先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再加贬永州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在城郊发现了冉溪,于是结茅树蔬,住在了这里,并改其名为“愚溪”。为溪改名之后不久,他写下这篇文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