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庆祝年

如题所述

一.年前准备:
祭灶
按中国人的习惯,每年一到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到了准备过年的时候了,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要祭灶,“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上西天。”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灶,人们供灶王已经供了2000多年,传说灶君老爷是原始社会管理火种的人,也有的说是炎帝、神农、苏吉利、张子郭等。给灶王爷上供的目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晋中之窗,生活帮忙 而祭灶用的就是关东糖。所以有儿歌唱到:“二十三,糖瓜粘”。有一种说法是:关东糖是粘的,粘住灶君的嘴,上了天就什么也不说了。或者说他只说好话,甜话了。灶王龛上贴的对联是:“天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灶的时候还要预备清水、草粮,这是给灶王的马吃的。过去祭灶的时候不准妇女参加。
二.过年习俗:
守岁熬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晋中之窗,生活帮忙 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11
  中国古代过年,最早的可靠记载,大概是《吕氏春秋》,曰:“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病之鬼,谓之逐除”。
  岁前驱鬼,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过年”,古人过春节,除了贴春联、挂桃符、贴门神等之外,他们是如何过除夕夜的呢?
  古代人过大年夜,最完整的记载,大概是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了,古人过除夕夜,太有讲究了,有“馈岁”、“别岁”、“守岁”、“分岁”等四大礼节传统,而且似乎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也是大同小异而已。
  馈岁:
  《风土记》:“相与馈问,谓之馈岁”。简单地说,吃年夜饭之前,大家相互馈赠一些礼物,这也许是晋朝的习惯,到了后代,还逐渐演化成为“压岁钱”,主要是长辈给小辈、晚辈的礼物了,清朝时候,似乎还特别的讲究,“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
  别岁:
  “酒食相邀,谓之别岁”,除夕夜,不仅是自家一家人团聚大吃大喝,而且还是“酒食相邀”呢,可以相互串门到处吃呢。这些遗风在中国还能看见,甚至有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的“祀灶日”(亦称:小年节)就开始挨家挨户的轮着吃,一直可以吃到大年三十除夕夜,太厉害了。
  守岁:
  “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是最热闹的,吃完了“年夜饭”,就要“守岁”了,首先要点上“守岁烛”,形式各异,反正就是要求“灯火通明”,其次呢,就是“点鞭炮”了,守岁烛只能有光而已,鞭炮就厉害了,还有“声音”,可以吓死“岁”这个大坏蛋!宋代的《武林旧事》记载:“爆竹鼓吹之声,喧闹彻夜”,可见热闹非凡;最后,就是玩了,那是需要体力精力的,《武林旧事》还记载:“小儿女终夕搏戏不寐”,一年到头,唯有在除夕夜,才可以酣畅淋漓的“大玩特玩”,而且还是有名堂的的玩,那叫“守岁”呢,不玩也不行。
  分岁:
  “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这个可能是大家相互串门吃完了年夜饭,然后一起放鞭炮、放烟花,一顿热闹之后,还要各自回家“守岁”,也就是各自回家继续接着玩,于是乎,临别之际,相互祝愿,“谓之分岁”,简单地说,那就是“明年再见了”。
  这当然只是古人过除夕的节目单而已,节目单就已经这么精彩了,那么,节目内容,应该更加精彩纷呈吧。

庆余年历史背景原型
庆余年的历史背景原型是中国古代,特别是融合了多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与想象。首先,《庆余年》虽然是一部虚构作品,但其历史背景深受中国古代历史影响。从作品中可以窥见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子。例如,作品中的各国互相竞争、合纵连横,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同时,作品...

庆余年年代背景
庆余年的年代背景设定在中国古代,具体是一个虚构的历史时期。首先,从宏观历史背景来看,《庆余年》并非严格遵循真实历史的发展脉络,而是借鉴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元素,进行融合与再创造。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剧中的世界既具有古代社会的风貌,又拥有独特的架空色彩。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类似于汉唐盛世的宫廷政治斗争...

吉庆余年是什么意思?
吉庆余年是指在祥瑞、吉祥的年份中,人们做事顺利、家庭和睦、国泰民安。这是一种社会繁荣昌盛的气象,也是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望和向往。吉庆余年的概念从古代就已经存在,人们认为祥瑞之年有吉祥如意之意,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好的影响。吉庆余年是一种集古今中外智慧和经验的文化现象,中国汉族自古就有...

庆余年故事背景朝代
1. 庆余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虚构的朝代,这个朝代融合了历史、权谋、武侠等多元素,具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 这个虚构朝代的政治体制类似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皇帝、诸侯或官员等权力层级,为故事中的权谋斗争提供了广阔舞台。3. 在文化层面,这个朝代的文化融合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元素,如汉...

《庆余年》是什么朝代的故事?有什么历史背景吗?
3. 《庆余年》中的北齐(前身北魏)和南庆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这与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相类似。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而南朝则包括宋、齐、梁和陈。4. 北魏成立于公元386年,由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延续了近150年,其疆域覆盖了古代中原地区的广大...

庆余年的背景是在什么朝代啊?
《庆余年》的背景没有准确的朝代,是一部穿越剧,像是清朝,也像是唐朝。电视剧中,范闲吃饭的时候总是能看见秋葵,虽然不能确定秋葵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但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在清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因形似辣椒,被称之为洋辣椒。电视剧中中,范闲的准老丈人是当朝第一权臣——宰相林若甫。整个明朝,...

《庆余年》是什么朝代的故事?有什么历史背景吗?
《庆余年》中北齐(前身北魏)、南庆形成了南北长期对峙的格局,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当时占据中国北方的称为北朝,占据中国南方的称为南朝。值得一提的是,北朝和南朝并非是固定的王朝,而是先后多个政权的合称。北朝的第一代是北魏,创建于公元386年,开国皇帝...

《庆余年》的背景是什么朝代?
《庆余年》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元素与现代剧情的穿越小说,其背景设定并未明确指代实际历史中的某个朝代,而是虚构了一个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朝代。剧中的范闲在用餐时出现的秋葵,并不能确切地说明故事发生的时代,因为秋葵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明确,虽然在清朝末期的文献中有所记录,但它最早的出现并不足以定位...

庆余年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庆余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古代的一个虚构朝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庆余年》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网络小说,作者猫腻在创作时虽然借鉴了真实历史的一些元素和背景,但整体上是构建在一个虚构的朝代之中的。这个虚构朝代的社会制度、政治格局、人物关系等都是虚构的,与真实的历史没有关联。在小说中,...

庆余年的背景是哪个朝代
庆余年的背景是架空历史,并不对应具体的历史朝代。《庆余年》是一部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架空小说,其设定并非严格基于中国历史上的某个具体朝代,而是融合了多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元素,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虚构世界。这种架空历史的写作手法,使得小说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力,构建更为丰富和多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