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题所述

一、根据课文材料,运用描写的方式,结合造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组织学生进行描述性的造句训练。2001年3月1日,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就听到一节课,教学内容是《桃花源记》。在教学过程中,教者以课文第二小节中描写桃花源环境的有关句子为“触发点”,与学生一起,运用描写的方式,按照“这里的________美,你看……”这样的句式,进行想象性造句训练。训练分三个环节:首先,教师进行示范性、启发性指导: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杂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云霞。花下是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也快乐地飞来飞去!地上芳草茵茵,在阳光下摇曳。春风拂来,花瓣儿纷纷飘落,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中的“桃林”、“土地”、“屋舍”、“桑竹”等景物进行创造性描写;然后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推选出描写得比较成功的学生参加全班交流。在整个创作和交流过程中,学生意兴盎然,情绪高涨,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由此笔者强烈地感受到:根据课文中的材料进行描写性的造句训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顺着作者的思路,运用续写的方式,推想课文情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美国心理学家盖茨尔斯和杰克逊根据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更多地和发散性思维相联系的思想,设计了一套创造力测验方法,其中第四种方法就是寓言解释测验法。具体做法是:给被试者几个没有结尾的寓言,要求他们对每个寓言都作出三种不同的结尾,然后根据其结尾的数目、恰当性和独创性给分。这样的测试,说到底,就是在测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课上,如果我们对课内外那些结尾含蓄、耐人寻味的文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一方面,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有很多成功的教例。例如在教学老舍的《小麻雀》一文中,于老师发现,这篇课文的结尾没有明写小麻雀的结局,而学生从上文了解小麻雀的悲惨遭遇后,感情上有所触动,对小麻雀的关心和同情促使他们很想知道小麻雀的结局如何。于老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要求学生开展想象,顺着文路推想小麻雀的结局。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认为小麻雀最后死了,因为它身上有伤,“头挂得更低”,而作者也“不知道怎样才好”,无法拯救它;有的认为小麻雀最终还是活下来了,因为“它确实是没有受多大的伤”,而且,原来卷成一团的身子也“长出来一些”,同时,它明白世上有侮辱损害它的坏人,也有关心同情它的好人。尽管学生对小麻雀的结局的想象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推想都有一定的道理,正是在这样的推想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有些课文,虽然原来已经有了结尾,但仍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换结尾”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确实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力。
改写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体现出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小令中所涉及到的人、景、物,着重对环境以及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作描写,尽可能充分体现出诗歌的意境。课堂上,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涨。令老师惊喜的是,一篇篇优秀的习作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诞生了。其中黄铮同学的习作是这样的:一轮暗红的夕阳伏在天边,发出微弱的红光,天地间一片灰蒙蒙的暗黄。远处走来一位急急赶路的游子,漫长的路途加上凛冽的秋风,使得他的脸上充满了疲劳与憔悴。长袍上的风尘与头发的蓬乱显出了他路途的艰辛与急迫,而家却还在千里之外啊。他缓慢地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手中牵着一匹无力的瘦马,想必它已好久未饱餐一顿了。他们昏昏沉沉地走着……几只归巢的乌鸦叫着从天空急忙掠过,这声音听来异常响亮。游子微微抬头用无神的目光望了一眼天空,他这才开始注意到周围的一切:路边一排大树上零零散散飘下几片枯黄的树叶,从空中旋转着飘落到游子的眼前,再慢慢地飘回大树的根边。在那儿,黄叶已铺满了一层。不远处,一座古朴的拱桥立在水面上,下面的河水匆匆流过,也许它们正在奔向大海吧!桥上稀稀疏疏的几个人正急忙向远处的几座错落有致的小屋赶去,此刻也许家中亲人正围着一桌丰盛的菜肴焦急等待着他们的归来,因此他们的脚步越来越快……看到这一切,游子的脸上又增添了一份寂寞与忧愁。两年前为了躲避战祸离开了家,如今不知家是否安在?年迈的母亲,贤惠的妻子,不知是否安康,她们是否已望眼欲穿?他牵着马儿,带着企盼和忐忑的心踏上了小路,踏上了这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归途……
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每个学生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晶莹璀璨的世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通过多种方式打开通向这个世界的大门,让学生蕴藏在身上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30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朱自清《匆匆》,读来让我们浮想连翩。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随时和我们告别的东西。唯有抓住每时每刻,方能与时间争个高低。想象的文字,让人充满想象——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道:“想象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概念告诉我们,“创造新形象”需要想象;反映已有的“不再眼前的事物”也需要想象。作文教学、作文创作和文章阅读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即想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对已有材料的一种创造性的配合能力;所谓“配合”就需要有其它相关或相似的事物作用,这一特性又不能不让我们去了解与想象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联想。想象还需要联想。想象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小孩认识事物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把各种事物联系起来。这时候,我们大人往往会觉得他们天真:一个母亲问自己刚起床的三岁小女儿:“被窝是什么味道呀?”按我们来回答,也许是“温暖、放松”,而这个小女孩则回答“太阳的味道。”噍!多天真!她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仔细琢磨,还真精辟。其实这就是想象,但这种想象是偶然的、不自觉的。一般来说,孩子慢慢长大,在规范的教育教学下,他们不再随便地天南地北地看事物了,否则,就被认为是无知、愚蠢。这样的现实,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内容。让他们自发的想象变成自觉。使他们的想象发挥独特的作用,不断认识生活,改造生活,使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做出许多创造。一、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想象,发挥想象的作用,提高自己的认识。1、对人的想象。一个学生在“假如我会克隆”中,联想到自己父亲对小弟的偏爱,于是就想象“我要克隆一个爸爸,一个专门爱我的爸爸”这种想象是那么让人感到真切,就象一扇窗,能看到她的心扉。平时生活中,看见老师的工作,想象自己的未来;观察自己小的同学嬉戏,回想自己从前,想象从头再过,会怎样生活;想到大人们担负的重担,想到自己现在和将来的责任,树立人生目标,增强责任意识。2、对景物的想象。万物争春时,“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墙就是盛水的盆,盆中的水在不断地增多、增多,使盆再也盛不下了,水便泻了出来;杏花如泻,能不让人感到生机盎然、生命可畏吗?群山苍翠,“青松白桦”,让人想起栽种它们的人的艰辛,各处急等使用时的焦虑,砍伐和栽种需要平衡,从而认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