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最后怎么灭亡的?

三国归晋的晋国啊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这时晋国完全衰弱,畏惧权臣,反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于是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把绛城和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

公元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与晋侯并列。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联合灭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晋国彻底灭亡。此即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亡国之君的命运总是十分坎坷的,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也是这般。晋静公即位之初,赵魏韩三家已成诸侯,不再为晋国之臣,即位的第二年,就被赵魏韩三家罢黜,国君领地被三国瓜分,晋国走向灭亡。

因为赵魏韩三家分晋过程之中,矛盾重重,于是之后便战乱不断,身为亡国之君的晋静公饱受其害。晋国灭亡之后,晋静公被安置在了魏国的屯留,赵成侯十六年,韩国攻取魏国屯留,迁晋静公到端氏,赵肃侯元年,赵国攻取韩国端氏,又把晋静公送回了屯留。

至于这位亡国之君的最后去向,《史记》中曾有过一段模糊的记载——“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这里的昭侯应当就是韩昭侯,而这里的悼公绝非是韩昭侯,也不是早已死去的晋悼公,只有可能是居无定所的晋静公。

也就是说,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极有可能是死在了自己的妃子手里,而这位妃子,也是三晋安插在已然失势的晋静公身旁的一颗钉子,晋静公终究还是死在了三晋的手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楼主若是问三国归晋的晋的话,那就是楼主的问法有问题了。三国归晋建立的是统一的政权,应该叫晋朝,而不是晋国。这也难怪楼上的同仁答三家分晋了。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分别介绍。强调一点,每一个王朝的灭亡都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想来楼主想知道的不是历史背景分析,而是具体灭亡的事件,所以我就粘贴一些具体事件过来好了。
  西晋:西晋灭亡有两大事件,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
  八王之乱:
  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司马伦篡位后,驻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司马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司马冏,政权落入司马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司马乂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西晋进入人们常说的“五胡乱华”时期。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
  永嘉之祸:
  永嘉之乱是指晋朝怀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乱,这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从汉族统治阶级内部转化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的西晋地图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称:“永嘉之乱”。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初年,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连续不断的胡族内迁引起胡汉双方的矛盾,严重动摇了西晋政权的统治根基,大规模的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当时西晋一些官僚也察觉到形势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以郭钦、江统为代表,提出「徙戎」的主张。他们建议用武力将内迁的胡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并以「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办法隔绝胡汉接触,来防止胡人的反抗。但由于各族内迁及胡汉杂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而徙戎的主张无法实施。 而此时的西晋王朝却祸起萧墙。在统治集团内部,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这之后永嘉之乱的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贵族中的分裂势力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晋室内部矛盾重重,地方防务不修,连年天灾人祸,使中原沦陷。 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刘渊,字元海,新兴县匈奴人,冒顿之后,曹魏时改姓刘,祖父为南匈奴单于,父刘豹为匈奴左部帅。西晋太康末刘渊为北部都尉,后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受晋封为汉光乡侯。起兵反晋后自称汉王,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称帝。 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永嘉之乱后不久,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这时皇室、世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北、东北。到了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而实际上,永嘉之乱早已决定了西晋覆灭的命运。从武帝建立晋朝,到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五十一年。西晋表面上虽是亡于胡人之手,其实自西晋建立以来,其施政缺失甚多,使政局混乱,内战不休,少数民族贵族中有野心的割据势力乘机利用军事上的优势,建立割据政权。相比晋朝,那些反动的少数民族贵族更加腐朽,不得民心,依靠武力残酷压迫各族人民,政权往往频繁更迭,控制区域也仅仅限于中原少量地区,大部分国土依然被晋朝统治。
  东晋:东晋的灭亡没有什么具体事件,就是刘裕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取得朝廷大权,进而代晋自立,所以我就粘贴刘裕的发家史好了。
  镇压孙恩起义 刘裕初为北府旧将孙无终的司马,事迹不显。安帝隆安三年(399)十一月,孙恩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朝野震惊。 晋廷忙派谢琰、刘牢之前往镇压。谢琰是著名的陈郡谢氏家族中的人物,刘牢之则为淝水战役中大破前秦苻坚的北府名将。大概因为孙无终的荐举,刘裕转入刘牢之的麾下,当了一名参军。在转战三吴的几年中,刘裕屡充先锋,每战挫敌,其军事干略得到初步显露。他不仅作战勇猛,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且指挥有方,富有智谋,善于以少胜多。当时诸将纵兵暴掠,涂炭百姓,独有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因讨乱有功,刘裕被封为建武将军,领下邳太守。他率水军继续追讨孙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推倒桓玄,掌握朝廷大权 孙恩起兵,消耗了晋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虚,这给盘踞长江上游军事重镇荆州、虎视三吴、伺机而动的桓玄以可乘之机。元兴元年(402),桓玄举兵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收夺刘牢之兵权,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刘牢之惧祸而逃,后自缢身亡。刘裕审时度势,暂投桓玄以行韬晦。由于刘裕屡建军功,于北府旧部中颇有声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视他。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更对刘裕款待备至,恩宠有加。 桓玄的妻子刘氏颇能识人。她多次对其夫说:「刘裕行止有龙势虎志,看问题不同凡响,不会久居人下,宜尽早除之。」桓玄却说:「我欲荡平中原,非此人不行,怎好杀他?等关陇平定,再作计议。」 正在桓玄盘算之际,刘裕也在暗中图谋桓玄了。他约何无终、刘毅等人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京囗、建康四处举事,克期齐发。 元兴三年(404)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囗发难,杀死桓修。刘毅也于广陵得手,诛桓修之弟桓弘。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桓玄见情势不妙,挟持晋安帝,轻舟逃逸江陵。三月,刘裕率兵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乘胜西进。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桓玄被逼逃往西川,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次年三月,刘裕迎安帝复位。为奖励刘裕再造晋室之功,安帝进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政。 讨平谯纵,镇压卢循,铲除异己 408年,襄城太守刘敬宣,受刘裕之令,率兵5千攻后蜀。秋七月,兵入三峡中,遣巴东太守以2千人出外水(今岷江);他与鲍陋、文处茂、时延祖等率主力由垫江(今合川)走内水(涪江),转战至黄虎(今射洪一带),离成都只有500里。这里,后秦姚兴也遣平西将军姚赏,南梁州刺史王敏将兵2万人入援;谯纵也派辅国将军谯道福,率众拒险死守。两军相持60余日,晋军不能进,且军中食尽,又疾疫流行,“死者大半,乃引军还”。 409年,谯纵接受后秦的封赏为蜀王。次年,谯纵以桓谦(桓玄族党)为荆州刺史,以谯道福为梁州刺史,起兵2万攻东晋的荆州。后秦姚兴也令前将军苟林统骑兵前来相助。并派人与东面卢循相通。 谯道福攻破巴东(今奉节),杀死晋的守将时延祖等。桓谦率兵进入荆州,招集旧部,得2万余人,进驻江陵西北的枝江。苟林的骑兵在寻阳击败入援建康的司马镇之,进军到江陵东南的江津。晋的荆州江陵处有两面夹击之中;晋都建康又受到户循的进攻,不但没有援兵,音信也阻隔不通;守嘉陵江的荆州将士也在另谋去就,这个形势对晋军十分不利。守嘉陵江的刘道规首先安定部众,他向众将士说:"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他这样一讲,反而没有人走了。恰好,这时雍州刺史鲁宗之率数千人由襄阳南下援江陵。有人还怀疑鲁宗之有异图,刘道规则单骑往见,并委之以守江陵的重任。他则率统全军之众,首先攻击西北的桓谦。迅速战败桓谦,回师打败苟林,取得了这次反击战的完全胜利。谯纵经此失败后,再也无力向东晋进攻了,后蜀也就很快的走向了它的末日。 411年后蜀军败回四川。412年,东晋刘裕又筹划取蜀,以西阳太守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宁朔将军臧熹、河间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刘钟,起兵2万攻后蜀。出发前,刘裕与朱龄石根据前次刘敬宣走内水相持失败的教训,订下诱蜀人防内水,主力走外水的速战之策。为了防止风声早播、蜀人审得虚实,刘裕具一锦函,旁书“至白帝乃开”。 东晋朝廷对谯纵割地称王非常仇视,三次派大军征讨。义熙二年(406年),东晋大将毛修之率兵入蜀,在今渠县一带被谯纵部将击退。义熙四年(408年)东晋大将刘敬宣率大军再次入蜀,在离成都500里的黄虎被谯纵部将击退。义熙九年(413年),东晋大将朱龄石再率大军入蜀征讨谯纵,这一次晋军终于一直攻到成都。谯纵虽组织军民奋力抵抗,但晋军势大难敌,成都被朱龄石攻破,谯纵自缢而亡。 卢循,孙恩妹夫,参加孙恩起义。元兴元年三月,孙恩投海自尽后,卢循率义军余部数千人继续坚持斗争。桓玄攻进建康执掌东晋朝权后,为安抚浙东,以卢循为永嘉太守。卢表面受令,暗自扩展势力。五月,卢循入东阳(今浙江金华),被刘裕击败(参见刘裕击桓玄之战)。元兴二年,卢循派徐道覆率军进攻东阳、永嘉(今浙江温州),被东晋建武将军刘裕击败,由海道南撤。三年十月,卢循攻克番禺(今广州市)、始兴(今广东韶关西南),自称平南将军,摄广州事。刘裕平桓玄之乱后控扼东晋朝政,于义熙元年(405年)四月,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卢循姐夫徐道覆为始兴相。义熙六年(410年)春,卢循和徐道覆乘刘裕北伐南燕,后方空虚之机,实施北征。率军在始兴会合,然后分东西二路北上,进入湘州(治今长沙)与江州(治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诸郡,一路势如破竹,擒斩镇南将军何无忌,大败荆州刺史刘道规和豫州刺史刘毅等。义军10余万,声威大震。徐道覆力主东进,卢循犹豫数日才勉强同意,遂自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进抵淮口(今江苏南京西北秦淮河口),逼近兵力不过数千的建康,城内人心震恐,内外戒严。刘裕闻讯,自北伐前线急返京师,部署防卫。卢循优柔寡断,贻误战机,义军兵临建康近两月,兵疲粮乏;被迫于七月初南还寻阳。十二月,被刘裕追及,大破于大雷(今安徽望江)、左里(今江西都昌西北左蠡山下),被迫转而南向始兴、番禺撤退。义熙七年二月,晋将孟怀玉攻破始兴,义军骁将徐道覆战死。卢循率余部至番禺,但该城已为刘裕部将孙处由海道袭取,遂于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遭火攻兵败,投水自杀,起义失败。 义熙七年(411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卢循久攻番禺不下,转往交州。此时交州刺史杜瑗病亡,朝廷有诏令其子杜慧度袭职,慧度尚未接诏,卢循已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捣入。慧度悉散家财,号召中州文武六千人于石崎应战,一举击败卢循,卢循见大势已去,以酒毒死妻子,再杀死不愿殉死的美妾,投水自杀。杜慧度得胜后,杀卢父,寻得卢循尸身,把首级割下,再加上李脱等人头颅共七人,用小箱子精致包装,送往建康。 刘毅[东晋](?~412)中国东晋北府兵将领。字希乐,小字盘龙。彭城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曾为桓弘中兵参军 。元兴二年(403)桓玄代晋建楚国,刘毅与孟昶、刘道规等在广陵起兵反对,斩青州刺史桓弘 ,与刘裕攻入建康,为冠军将军。义熙六年(410) ,与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循战于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长江中),大败,降为后将军。旋又为荆州刺史,据长江中游。他与刘裕协同讨平桓玄,而功居其次,意常怏怏,求与裕抗衡。后刘裕受诏讨伐,刘毅兵败,自缢于江陵。 司马休之(?~约417年)东晋大臣。字季豫,河内温(今温县)人。晋天兴五年(404年),任荆州刺史。后被桓玄逼迫,投奔慕容德。桓玄被杀后,休之又回晋,仍任荆州刺史,在任为吏民所拥护。其子文思谋杀刘裕,被刘裕发觉,刘裕将文思交给休之,让他处置。休之上表请废文思,并写书信给刘裕以谢罪。神瑞中,裕杀休之子文宝、休之兄子文祖,并率军进攻休之。休之举兵反抗,兵败率众投奔后秦。后秦亡,又投长孙嵩。休之到嵩军月余卒。赠始平公,谥声。
  [编辑本段]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与代晋改革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宋朝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 义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袭位,纵兵肆虐淮北,掳去晋两郡太守,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统领晋军向北挺进。 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见晋师威猛,向慕容超建议扼据大岘(今山东沂县),坚壁清野,但被拒绝。刘裕看准时机,冒险越过大岘山隘,一举攻克临朐(今山东掖县),夺得大量辎重。接着,晋军将士在刘裕的亲自鼓动下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慕容超遁入城中坚守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归附,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设计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凊河洛,但孙恩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先后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谯纵势力,逼走司马休之,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统局面。 义熙十二年(416)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送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抵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次年正月,刘裕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为秦主力守险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将姚绍截断。晋军一时处于危境。王、檀向刘裕求援,而刘裕却为北魏军牵制,自顾不暇。幸得当地百姓的帮助,潼关晋军才转危为安。七月,刘裕摆脱魏军,进至陕城;前锋沈田子攻入武关,进屯青泥(今陕西蓝田)。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 秦主姚泓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刘裕,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沈田子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姚泓败还长安。此时,王镇恶突破潼关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长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 九月刘裕率晋军浩浩荡荡地抵达皇城。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经略关中,不料传来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裕怕朝廷有变,留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率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 刘裕匆匆南归,为夏主赫连勃勃谋臣王买德窥破心迹。王买德对勃勃说:「刘裕让其子镇守长安,自己却仓猝南还,不为别事,是为了图谋皇位。他再也无暇顾及关中了。对我们来说,这机会其是太好了!」 刘裕南归不久,赫连勃勃派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率大军进攻长安。同恰在此时,留守长安的晋朝文武发生内讧,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复杀王修。刘裕得到消息,惊恐不已,急令朱龄石镇守长安,命刘义真速回。刘义真和将士大掠财宝美女,车载南还,为夏军追及。朱龄石阵亡,刘义真单骑逃逸。长安得而复失,良将劲兵损失骇人。但经过两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为晋据有。 巨大的事功,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他先后受封相国、宋公,如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刘裕令心腹鸩弑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元熙二年(420),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宋,改元永初,是为武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25
一、春秋时期的晋国先被七家掌权,后经权力争斗,剩余韩、赵、魏、智伯四家,后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智伯,遂有“三家分晋”。
二、三国归晋之时的西晋,因晋惠帝年弱无知(其实,惠帝天生弱智,《晋书》载“时关中大旱,流离迁徙者无数,百姓易子而食,有臣奏与帝,帝惊问曰,百姓何不食肉糜(百姓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皇太后贾南风弄权,诸王皆欲问鼎天下明器,先有“八王之乱”,后连“五胡乱华”。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五族纷纷南下,西晋王朝内忧外患,最终亡于羯人之手。南渡的东晋王朝虽数次北伐,欲复中原,最但后被大将刘裕取而代之,建立了南朝宋。
第3个回答  2010-06-25
我猜应该是说结束三国时代的那个晋国吧?

西晋(265年—316年),于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西晋是由于刘豹儿子刘渊起兵而被灭的。

——————————————————————————————————
东晋,因少数民族内迁(刘渊等),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大臣桓温死后,其子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刘裕起兵声讨,杀死桓玄,恢复东晋的统治;后汉人谯纵兵变,独占四川,又被益州刺史所灭;但刘裕自己有夺位的野心,终于在420年,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至此正式灭亡。
第4个回答  2010-06-25
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http://baike.baidu.com/view/268539.htm?fr=ala0_1_1上有具体描述

晋国怎么灭亡的
1、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这时晋国完全衰弱,畏惧权臣,反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于是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把绛城和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2、公元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与晋侯并列。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联合灭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

战国时晋国是怎么灭亡的
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二、简介: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周朝分封的...

晋国为什么被灭怎么被灭的
1、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大霸主国家。但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另外还包括其他大家族。2、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3、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

晋国是如何从春秋时期的霸主走向最后的灭亡的?
晋国是从春秋时期的霸主走向最后的灭亡,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晋国政治、军事制度——三军六卿制的存在,加之晋国国君对晋国公子的残害,引发王室衰落和国家内部各卿势力展开权利争夺,最终导致晋国分崩离析,分裂为三个国家。晋国的强大,要追溯到晋文公时代。晋文公,也就是公子重耳。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

西晋和东晋分别是被谁所灭的呢?
桓玄被刘裕击败,逃跑路上被杀,他的楚国也灭亡,晋安帝得以复位。第四次遭遇灭国 刘裕扶持晋安帝继位后,掌握了东晋的大权,成为晋朝最后一位权臣,他也想谋朝篡位,因为当时流传一句谶语: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字,司马曜也是晋安帝的父亲,这个谶语表示,司马曜之后还有两个皇帝。为...

战国时晋国是怎样最后灭亡的?
后来赵又灭范氏、中行氏,迫使他们逃出晋国。春秋末年,智氏最强,赵联合韩、魏消灭智氏。晋长期的卿大夫兼并战争告一段落,三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除晋国的最后国君——晋静公,最终完成三家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

晋是怎么灭亡的
刘裕执政晋室后,于409年率军灭掉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的南燕政权,又回师击败卢循。元兴九年(412年),又西攻盘据四川的谯纵,收服巴蜀。元兴十二年(415年),后秦姚兴病逝,姚泓继位,兄弟相残,关中大乱。元兴十六年(417年)攻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受九锡。元熙二年(420年),刘裕...

晋国怎么灭亡的?
昭公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智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

晋国为什么被灭?怎么被灭的?
晋烈公献齐俘馘于周王,遂以齐康公、鲁穆公、宋休公、卫慎公、郑繻公朝周王。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二年),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

晋国是怎么灭亡的?
前582年,下宫之难。晋灭赵同、赵括,嬴姓中衰。前578年,秦晋麻隧之战,晋厉公打败秦国。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打败楚国。前573年,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厉公,立悼公。前558年,晋悼公逝世,其子晋平公即位,晋楚湛阪之战,晋元帅中行偃打败楚国。前550年,栾盈为乱,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