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是谁先说的?

如题所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 ... 严格说来,这句是名言不是谚语,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先由三国时董迂所说(见《三国志魏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7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 ... 严格说来,这句是名言不是谚语,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先由三国时董迂所说(见《三国志魏志》)。

参考资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121318125&source=ysearch_ks_question_knowledge

第2个回答  2006-12-17
这句话先由三国时董迂所说(见《三国志魏志》)。
第3个回答  2006-12-17
董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12-17
老子说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谁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宋朝陈元靓说的,出自其《事林广记》第九卷,意思是只要下定决心,所有的困难都能被克服,作为成语时有褒义和贬义两种意思,所以在激励自己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正确用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比较广的一句俗语,它较开始出自宋朝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第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谁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出处
1、出自——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2、意思是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3、同义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4、例句:老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谁说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清代作家吴承恩所说。他的本意是指只要人们下定决心去做某件事,世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下面详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一、这句话的背景来源 这句话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是清代作家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出自于谁说的?
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故事 香菱因薛蟠不在家,就向林黛玉学习作诗。黛玉教他作诗的基本常识,香菱就想出很多好诗来问黛玉,黛玉与宝钗、李纨等姐妹纷纷鼓励她,夸奖她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香菱从此学诗作诗的劲头更加大了 ...

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这句话是谁说的
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这句话是吴承恩说的。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出自《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而《西游记》就是吴承恩所写的。所以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这句话是吴承恩说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澳大利亚演讲家尼克·胡哲之口。原话是:当你抱怨没有鞋的时候,还有人没有脚,但他没有抱怨只有感恩,而且活得很精彩!尼克·胡哲(Nick Vujicic),1982年12月4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澳大利亚演讲家。2005年出版DVD《生命更大的目标》。同年被提名为“澳大利亚年度青年”。主要贡献 尼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是谁说的?
结论已经明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出自宋朝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第九卷。这句格言强调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它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事情的难易,而在于个人的决心和行动。以下是对这句话的直观阐述: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源自陈元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作者是谁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一句俗语,并没有作者,原句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出自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意思是,天下是没有什么所谓的难事的,有心的人会把难事化解。比喻所谓的难事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只要遇到有毅力、有决心、有恒心的人,就会被化解。其他出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谁的名言
这句话出自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第九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什么事都能做好。”意思为:世上无难事意思是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凡事都坚持,只要肯努力,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陈元靓,南宋末年出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是谁先说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 ... 严格说来,这句是名言不是谚语,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先由三国时董迂所说(见《三国志魏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