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队军衔问题

现代有排长、营长、连长、团长……司令,按古时秦汉时期怎么叫,统领多少人,越具体越好!

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

...秦汉时期,军队除用甲胄外,还有赤黄色絮衣及红色裤子。

从秦汉时期的军队编制来看,军队由两大军种组成,即陆军和水军。陆 军又可分为步兵、车兵、骑兵等兵种。步兵则包括甲士步兵、强弩步兵、轻 装步兵,前两者又叫重装步兵。汉代的骑兵有轻骑兵与重骑兵之分。秦至汉 初,车兵为一独立兵种,至西汉中期,逐渐被骑兵取代。水兵又称“舟师” 或“楼船士”。 具体说来,陆军中的步兵(文献中又称“材官”或“材士”)在秦汉时 期非常普遍,各郡国皆有,主要分布在不产马的内郡①。而骑兵则在秦代便已有之,到汉代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统治者为了对匈奴等善骑射的少 数民族作战,特别重视骑兵建设,使骑兵建制迅速发展。汉武帝时期还大规 模兴建骑兵集团。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创建了屯骑、步兵、 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七校尉,常驻京师,七校尉兵都统于原有的 中垒校尉,合称八校尉。其中,屯骑、越骑、长水、胡骑则是专为组训骑兵 而设立的。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汉武帝又从西北地区挑选出精于骑 射的“六郡良家子”和从军战死者的子孙(又称“羽林孤儿”)组成羽林骑, 使骑兵得到大力发展。因此,当西汉大将军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时,汉朝 能发骑兵 20 余万②,足见其规模之盛。车兵又称为“车士”或“轻车士”,秦汉时它已发展为一个独立兵种,并且具有不小规模。匈奴侵犯西汉边境时,汉文帝曾“发车千乘,十万骑”③。车兵以乘为单位,一般每车有 3 人,其中 1 名驭手和 2 名武士,既可冲锋陷阵对敌作战,又可布列阵垒以作防御, 阻止敌人。汉武帝之后,因车兵自身的弱点,即受地形、气候影响较大,不 够灵活,加之匈奴和羌等善骑射、精骑术的周边民族时常与汉发生战争等因 素,车兵作用减小,被迅速发展起来的骑兵所取代。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水兵建置也得到发展,水兵数量不断增加,并广泛用于战争。从 史料记载看,水兵多设于沿海地区及江河众多的内郡,其规模巨大,人数以 万计,船只以千数①。仅江淮地区就有楼船兵 10 多万人。水兵种类较多,有楼船兵、戈船兵、下濑兵和冒突兵等。水兵将领由中央委任,有楼船将军、下濑将军、戈船将军等。 从秦汉军队的规模来看,平时与战时有别,中央和地方有异,驻扎和征战不一。 秦朝和汉代均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武装力量,据史籍记载,秦朝的中央 禁卫军有 5 万人②;南北边防兵计 80 万人,其中西、北边兵 30 万,南方戍守部队 50 万③。地方兵的数量在史书中无明确记载,但有人估计有百万之多。西汉时期的军队总数也无确切统计,据推算,大致也在 80 万至 100 万人 之间④。秦汉时代军队数目如此之庞大,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人数众多;也说明了当时统治者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组建庞大军队 巩固自己的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抵御异族的侵扰;还证明了当时经济已 有较大发展,人丁兴旺、兵源充足、有能力维持庞大的军队。到了东汉时期, 由于实行募兵,征兵制度松驰,难以维持庞大的军队;也由于北方匈奴势力 削弱,对东汉的威胁不大,统治者的忧患意识减小,有压缩军队的客观条件; 加之东汉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除国家拥有一定数量的中央军外,地方郡国 兵不多,只有战时才临时征募兵士。因此,东汉的兵力远不及西汉强盛。秦汉时期的军队在作战时的编制亦有具体规定。由于秦汉社会生产力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铁兵器大量应用于战场,军队人数众多,战争规模巨大, 因此,战争期间双方投入的兵力很多。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令蒙恬率兵 30 万北击匈奴;汉高祖刘邦曾于公元前 200 年亲率 32 万人与匈奴作战。由此可 见当时的作战规模。在作战期间,秦汉军队的编制基本为部曲制。秦统一六 国之后,开始实行部曲制。到了汉代,军队的战时编制主要采用部曲制的形 式。秦汉时期的部曲制形式是,大将军统辖 5 个部的兵力(一般统辖 2 至 3 个部),每个部由校尉(比二千石)和司马(比千石)指挥:部下设曲,由 军侯和千人(比六百石)指挥;曲下设屯,由屯长(比二百石)指挥;屯下 设队,由队率和队史(比百石)指挥;再往下为什伍,由什长和伍长指挥。 即军—部—曲—屯(官)—队—什伍的编制。什伍是军队的最基本编制单位。 部曲的编员与作战编员有较大差额,多者可达千余人①。 秦汉时期的军队平时都各司其职,各守本分。中央军驻守京师和保卫皇 宫,地方军分驻在各郡县,由都尉、县尉具体指挥,执行军务,进行操练; 边郡兵(屯兵)则在边郡太守统帅下镇守边境,其组织编制与前述的战时编 制相同,属部曲编制。 秦汉的兵役制度在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它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 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 400 多年的时间里,秦汉的兵役制度以征兵制和募兵 制为主,并伴有谪戍制、刑徒兵制等其它形式。秦汉实行不同程度的郡县制,秦时将全国分为 36 郡,汉代逐渐增加。其征兵亦以郡县为单位,国家对征兵工作有具体规定,包括征兵对象、年龄标 准、身体条件、服役期限等内容。各郡县的在籍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战争 时期国家还可随时征兵。秦和汉初主要采用征兵制,而且兵役制与徭役制相 结合。按汉代规定,男子在 23 岁至 56 岁期间必须服两年的兵役,第一年在 本郡内充当“正卒”,即在地方接受材官(步兵)、楼船(水兵)和骑士的 军事训练;第二年则在京师做卫士,或到边境屯守戍卫做戍卒。此外,这些 男子每年还要在本县或外地服徭役 1 月,不愿服役的可以钱代役,一般交钱300(或说一千)据有人估计,秦始皇时,当兵服役的人远远超过 200 万,占壮年男子的 1/3 以上。 到了汉武帝时期,除实行征兵制外,也采用募兵制。所谓募兵,即以雇佣的形式招收募集兵员。招募的士卒一般是自愿的,经过一定的考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从汉武帝始至西汉末年,募兵已随处可见。如汉代的京师禁 卫兵中便有一部分是募兵,边境要地也常使用募兵屯戍。此外,在征讨少数 民族、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地方叛乱等非常时期,也都使用过募兵。反映了 当时土地私有制的深化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只靠征兵制,已难以应付长 期的大规模的战争①。从光武帝至东汉末期,募兵制逐渐取代征兵制。汉代的应募者成份复杂,除编户齐民之外,还有刑徒、家兵或军中。这些募兵没 有固定的服役期限,通常是战争结束后即被遣散,在服役期内能从国家那里 领取到报酬(即“赏值”) 秦汉时期还采用谪戍制作为兵员的补充。所谓“谪戍制”是指国家将那 些有特殊身份的人如犯罪吏、赘婿、商人等用强制手段遣其戍边的制度。封 建国家以此办法开辟兵源、扩充戍边力量。如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①。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 100 年),“发谪戍屯五原”②。秦汉统治者为强化王权,维护自己的统治,都以严刑峻法治民。触犯封建刑律的人有时因皇帝的“大赦”或“诏令”而免罪免刑,充任士兵,此乃 刑徒兵。这类兵士在西汉中期以后、特别是在东汉时期尤为众多。他们或从 事边防工程和军营的修建,或屯戍边防,在战争期间也临时被武装起来参加 战斗以应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时,“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 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③。秦汉时期还使用少数民族当兵,这些士兵被称为“夷兵”。 秦汉的兵役制度后来基本上被历代王朝所沿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8
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
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
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
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
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

中国古代军队军衔问题
秦朝和汉代均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武装力量,据史籍记载,秦朝的中央 禁卫军有 5 万人②;南北边防兵计 80 万人,其中西、北边兵 30 万,南方戍守部队 50 万③。地方兵的数量在史书中无明确记载,但有人估计有百万之多。西汉时期的军队总数也无确切统计,据推算,大致也在 80 万至 100 万人 之间④。秦汉时代军队数目...

古代的军衔等级问题。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复原军衔 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骠骑大将军 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 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 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 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 从三品上 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

关于中国古代的军衔问题
兵马大元帅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复原军衔 。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骠骑大将军 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 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 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 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 从三品上 归...

中国古代的军衔是怎样设置的?
“将军”之名出现于晋献公16年,“元帅”之名出现于晋献公之子晋文公4年,比将军之名的出现晚37年。“校尉”的出现是近5个世纪后汉代的事情。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仿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

请问古代军中的制度,军衔及晋升章程。
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

古代军衔问题
所以很快滴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中。后来的朝代也有太尉,不过权力已经不是很大了,远远比不上秦时NB。校尉是中级官职,比将军小,但是手握一方军队,汉代八校尉,曹操,袁绍都是校尉起家。汉以后这个职位渐渐沦为很低级的官职。中尉和少尉是西方传过来的,民国的时候才开始在中国出现。

我国古代军队里的等级是怎么分的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官制中品位性职类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散阶制。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这些大夫、将军等已不再是官职,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军衔。品位性官职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

中国古代的军衔制度是怎样的?
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古代武将等级(以唐朝为例) 兵马大元帅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

中国古代军衔制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武职官名。三国时期已开始对武官实行秩品制度。外国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员衔级晋升制度。中世纪的西欧,所谓公、侯、伯、子、男和骑士这些爵号,既是一种封号,也是一种官衔。但是,古代的秩品、官衔同军衔还是有区别的。官衔、...

中国古代军队的官衔是怎么划分的?
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