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学生接受军事教育的意义

如题所述

摘 要:本文论述了军事课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针对新时期国防教育对青年学生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意义。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军事课 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预备役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要求,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学生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事课在普通高校虽然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它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引导,特别是在强手如林的未来世界激烈竞争中,他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所以,军事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认同感
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各高校把军事课看成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上好这一课将给大学生在校4-5年的学习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被各高校领导及教师们认同。由于各所高校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高校中充分体现出了它的育人地位和效果。
2、学生的认同感
军训期间学生们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军事锻炼,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进校军训,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解放军学习的机会。解放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作风对同学们产生了直接影响,解放军的良好素质和军人魅力给他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并建立了深厚友谊。虽然是十几天的军训生活,却能使他们终身难忘,军训后仍然留恋那十几天的军营生活,有人说,“军人的素质是一种永恒”,这足以证明军事课在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地位和影响。目前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学生,把学生是否经过军事教育作为一个优先选择的条件,学生本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军事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接受军事训练,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基础知识争取好的成绩。
3、家长及社会的认同感
家长及社会对高校的学生军事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认同。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军事训练改变日常生活中懒散懈怠作风,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平衡他们的心态。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则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才能办大事的道理。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学生也把学生是否经过军事教育作为一个条件来优先选择,普通高校的军事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与鼓励,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说:“中国政府多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它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二、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军事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校的国防教育是通过集中军事训练,上军事理论课和分层次的多种形式国防教育,以及课程之外的国防知识演讲、竞赛、军事夏令营等军体活动来体现的,无论在德育,还是在智育、体育等方面,都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它不仅有助于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体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是按照《通知》要求进行教学的,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国防教育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充满对大学的好奇和渴望,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国防教育有着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军事课程之内接受系统国防教育,充分发挥着国防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使他们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脆弱,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差等问题。而高校的军事训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集中训练的特点是,严格、紧张、统一、有序。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军事训练很好的培养了他们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协作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3、普通高校的军事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灵活。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制作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最新最快最先进信息,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课外国防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三、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的深远意义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青年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公民绝大多数受过大、中学校教育,据2003年统计表明,全国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级中学按照要求开展了学生军训,800多万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基础教育。因此学生军事课开设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作为后备兵员的储备,对改善现代军队兵员文化、科学技术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院校开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8
一、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整合后,产生了许多具有鲜明信息化特征的教育技术,其中,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 多媒体技术能将教育信息的表现形式、教育信息的存储介质和教育信息的传播介质等软硬件在计算机平台上集成起来,使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出系统信息数字化、系统配置的集成化、系统结构的网络化、系统操作的智能化、系统与人的交互化和系统运行的实时化等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以数模信息转换技术为支撑,集现代先进的仿真模拟、人工智能、数字传感、自动控制和三维成像技术之大成,凭借“全场景”的视觉仿真、“全声响”的听觉仿真和“全感知”的触角仿真,在课堂或训练场馆内创造逼真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学员或受训者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条件下接受知识信息和学习各种技能的效率自然要比传统的教学训练手段高许多,因为它将学员的经验和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创造良好的教育技术环境,为来自不同时空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一种高效快捷的文化交流与教育工具。在网络上开展学习、工作、娱乐和研讨,是未来社会教育的基本形态。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信息化教育技术是建立在当代众多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成果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综合性。信息化教育技术涉及众多的学科和领域,如物理学、化学、教育学、文化艺术学、信息技术学、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和生物技术理论等,因此,要应用好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就必须具有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能力,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最佳效能。在教学活动的高技术含量日益增大、技术成份综合性渐强的今天,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综合性要求未来教师不仅应成为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领域里的行家里手,更应成为博学多技的通才。 广泛性。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仅涉及众多的知识和学科,而且覆盖教学的所有资源,穿透整个教学过程,教材、器材、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等方面都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因此,这一概念包含了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教育教学的整个环节,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和极为庞杂的内容。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广泛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论研究和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大系统观念,在设计教学内容、确立教学模式、配置教学设备和建立教学组织时搞好顶层设计,谋求教育系统的整体最佳功能。 多样性。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的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这些信息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交互性强,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都能操纵和使用它,教员可以通过与之交互向学员传授知识信息,学员则可以与之交互汲取其中的知识信息。这种友好的交互功能使之具有不同与传统教育技术的很强的适应性,即它既适应于在校教育,也适应于人类的终身教育,既适应于班级教学,也适应于个性化学习,既适应于校内教学,也适应于家庭和社会大教育,既适应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也适应于政治思想教育。而正是这种广泛的适应性大大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并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高效性。信息化教育技术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广泛而深刻的表现力,能使事物的人与小、远与近、多与少、快与慢、繁与简、虚与实、动与静、微观与宏观等诸矛盾现象实现超时空转化,可以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浓缩于有限的课堂时空之中,尤其是信息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已能够再现从太空到海洋、从远古到现代、从自然到社会、从异国到本土的等巨大的时间和空间差的转换,从而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实现知识信息的超时空压缩和思维的跳跃式变化。此外,高效性的另一面还体现在教育信息本身的广延性,信息化教育技术可使人类不必局限于固定的地点和时间,而是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知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远程教育可实现教育信息的全球覆盖,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和知识检索的简便快捷,为人类知识的高效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物质基础。 三、信息化教育技术对未来军事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教育技术对军事教育领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往教育技术所不能企及的,将使军事教育理念、军事教育内容、军事教育模式、军事教育方法以及教员与学员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笔者将就信息化教育技术对教员的教学、学员的学习和教学组织这三个领域的主要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 改变了教员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员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员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主要原因是教员与学员之间存在信息差,教员通过对知识信息的垄断,而获得对教学过程的支配权。不过,随着多媒体等信息教学手段的大量运用,教员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地位正面临挑战。当各种交互式教学系统软件、数字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学员与教员站在同一信息平台上,教员能够获取的信息,学员同样能获得,课堂不再是学员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员不再是学员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源泉,学员与教员的唯一不同点是教员拥有丰富的获取知识的经验和方法,而学员要高效获取知识并理解,必须教员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员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教员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向学员提供信息,而是通过研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进行学习指导,教员本身也不作为教学资源,而是合理调动、整合和组织教学资源,实现最优化教学,教员则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了“编导”,从单纯传递知识为主转变为设计教学为主,从训导者转变为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员的角色应由“知识传播型”变为“知识助产型”、“知识复制型”变为“能力创造型”、“知识单科型”变为“知识通识型”、“教学专制型”变为“教学交流型”,只有实现如此转变,我们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信息时代社会适应力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改变了教员的教学方式。教员的角色变了,教学方式也必须随之变化。以多媒体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一是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它要求教员在向学员传授知识时,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手段,注重再现事实的真相或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吸引学员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其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结构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二是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启发式或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或虚拟现实等教学手段,营造一个供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和情景,在师生具有相同的知识经验背景的情况下,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平等坦率地交流,在交流中,知识就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了学员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学员增长了;知识,凭添了才干。三是变外力强迫式的教学方式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凭借对学员的管理权,可以将学员“拴”在教室里,但却不一定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学实践证明,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剃头挑子一头热”式的教学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教与学成了两张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将来,教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改变了学员获取信息的方式。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员通过口述、板书、幻灯机等手段将声音、文字、静态的画面等信息传递给学员,由于这些形态的信息均处于静止和抽象状态,学员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长时间大量的此类信息的灌输,很容易使学员产生疲劳感、厌恶心理和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教育技术手段具有能看、能听和能操作等特点,能对学员的多种感官进行综合刺激,因此,在富有动感的视听信息环境中,学员的学习兴趣大大被激发,学习效率自然大为提高。此外,这些教育技术手段还能通过三维动感画面,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既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一、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整合后,产生了许多具有鲜明信息化特征的教育技术,其中,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 多媒体技术能将教育信息的表现形式、教育信息的存储介质和教育信息的传播介质等软硬件在计算机平台上集成起来,使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出系统信息数字化、系统配置的集成化、系统结构的网络化、系统操作的智能化、系统与人的交互化和系统运行的实时化等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以数模信息转换技术为支撑,集现代先进的仿真模拟、人工智能、数字传感、自动控制和三维成像技术之大成,凭借“全场景”的视觉仿真、“全声响”的听觉仿真和“全感知”的触角仿真,在课堂或训练场馆内创造逼真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学员或受训者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条件下接受知识信息和学习各种技能的效率自然要比传统的教学训练手段高许多,因为它将学员的经验和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创造良好的教育技术环境,为来自不同时空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一种高效快捷的文化交流与教育工具。在网络上开展学习、工作、娱乐和研讨,是未来社会教育的基本形态。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信息化教育技术是建立在当代众多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成果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综合性。信息化教育技术涉及众多的学科和领域,如物理学、化学、教育学、文化艺术学、信息技术学、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和生物技术理论等,因此,要应用好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就必须具有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能力,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最佳效能。在教学活动的高技术含量日益增大、技术成份综合性渐强的今天,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综合性要求未来教师不仅应成为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领域里的行家里手,更应成为博学多技的通才。 广泛性。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仅涉及众多的知识和学科,而且覆盖教学的所有资源,穿透整个教学过程,教材、器材、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等方面都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因此,这一概念包含了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教育教学的整个环节,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和极为庞杂的内容。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广泛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论研究和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大系统观念,在设计教学内容、确立教学模式、配置教学设备和建立教学组织时搞好顶层设计,谋求教育系统的整体最佳功能。 多样性。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的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这些信息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交互性强,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都能操纵和使用它,教员可以通过与之交互向学员传授知识信息,学员则可以与之交互汲取其中的知识信息。这种友好的交互功能使之具有不同与传统教育技术的很强的适应性,即它既适应于在校教育,也适应于人类的终身教育,既适应于班级教学,也适应于个性化学习,既适应于校内教学,也适应于家庭和社会大教育,既适应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也适应于政治思想教育。而正是这种广泛的适应性大大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并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高效性。信息化教育技术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广泛而深刻的表现力,能使事物的人与小、远与近、多与少、快与慢、繁与简、虚与实、动与静、微观与宏观等诸矛盾现象实现超时空转化,可以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浓缩于有限的课堂时空之中,尤其是信息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已能够再现从太空到海洋、从远古到现代、从自然到社会、从异国到本土的等巨大的时间和空间差的转换,从而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实现知识信息的超时空压缩和思维的跳跃式变化。此外,高效性的另一面还体现在教育信息本身的广延性,信息化教育技术可使人类不必局限于固定的地点和时间,而是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知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远程教育可实现教育信息的全球覆盖,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和知识检索的简便快捷,为人类知识的高效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物质基础。 三、信息化教育技术对未来军事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教育技术对军事教育领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往教育技术所不能企及的,将使军事教育理念、军事教育内容、军事教育模式、军事教育方法以及教员与学员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笔者将就信息化教育技术对教员的教学、学员的学习和教学组织这三个领域的主要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 改变了教员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员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员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主要原因是教员与学员之间存在信息差,教员通过对知识信息的垄断,而获得对教学过程的支配权。不过,随着多媒体等信息教学手段的大量运用,教员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地位正面临挑战。当各种交互式教学系统软件、数字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学员与教员站在同一信息平台上,教员能够获取的信息,学员同样能获得,课堂不再是学员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员不再是学员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源泉,学员与教员的唯一不同点是教员拥有丰富的获取知识的经验和方法,而学员要高效获取知识并理解,必须教员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员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教员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向学员提供信息,而是通过研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进行学习指导,教员本身也不作为教学资源,而是合理调动、整合和组织教学资源,实现最优化教学,教员则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了“编导”,从单纯传递知识为主转变为设计教学为主,从训导者转变为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员的角色应由“知识传播型”变为“知识助产型”、“知识复制型”变为“能力创造型”、“知识单科型”变为“知识通识型”、“教学专制型”变为“教学交流型”,只有实现如此转变,我们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信息时代社会适应力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改变了教员的教学方式。教员的角色变了,教学方式也必须随之变化。以多媒体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一是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它要求教员在向学员传授知识时,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手段,注重再现事实的真相或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吸引学员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其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结构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二是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启发式或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或虚拟现实等教学手段,营造一个供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和情景,在师生具有相同的知识经验背景的情况下,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平等坦率地交流,在交流中,知识就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了学员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学员增长了;知识,凭添了才干。三是变外力强迫式的教学方式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凭借对学员的管理权,可以将学员“拴”在教室里,但却不一定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学实践证明,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剃头挑子一头热”式的教学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教与学成了两张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将来,教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改变了学员获取信息的方式。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员通过口述、板书、幻灯机等手段将声音、文字、静态的画面等信息传递给学员,由于这些形态的信息均处于静止和抽象状态,学员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长时间大量的此类信息的灌输,很容易使学员产生疲劳感、厌恶心理和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教育技术手段具有能看、能听和能操作等特点,能对学员的多种感官进行综合刺激,因此,在富有动感的视听信息环境中,学员的学习兴趣大大被激发,学习效率自然大为提高。此外,这些教育技术手段还能通过三维动感画面,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既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改变了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信息理论认为,信息的组织结构通常有线性结构、拓朴结构和网络结构等多种形式,不同的信息结构具有不同的效能。传统的文字和视听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结构,即知识信息的排列组合呈有序状态,如教课书的编写都是章、节、目的顺序依次排列,这种信息组织结构有利于教员传递信息和学员记忆知识,但却不利于学员想像力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信息组织结构是非线性的,所有的信息点都分布在系统的各个层面,虽然其信息排列方式具有一定的程序性,但使用者可以通过点击信息链接非常方便快捷地在各个信息节点间跳跃,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多媒体信息组织的智能化特点非常符合人类思维发散性、网络性和跳跃性特征,这对挖掘学员的认知潜力、培养学员的联想能力、提高学员的知识汲取速率和增强学员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变了学员的学习方式。学员端坐静听,教员娓娓道来,这是传统教学活动中最经典的场景,这一幕表明,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处于支配地位,学员是教师的属下,处于被支配地位,教学信息呈现单一的流向,教员驾驭信息的能力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学员则是纯被动地接受教学信息,填鸭式、满堂灌是教员教学方式的形象写照。多媒体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介入,将调节传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因素的影响力大为降低,学员可以面对生动形象的文字、画面,音响及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心理上的被动感和被支配感会减轻,平等互动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共确立主体意识。学员通过操作多媒体教学系统,可拥有多种学习选择,能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中,教学双方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打破了课堂的中心地位。自从出现学校以来,课堂一直是教学双方紧密相连的纽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来进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程序就是典型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集中反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和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业时代,为集中大量培养相似性人才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人才培养效能。不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不足是不能实施真正的因材施教,培养具有鲜明知识和能力个性的特色人才,它培养出来的同一模式的人才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日益多性化的要求,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高效率培养各具特色的新型人才,必须打破课堂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习条件去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教员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的条件下,刘,更多的学员进行个别辅导。在这种交互性极强的教学环境中,学员的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员的负担减轻了,许多原先需要教员传授的知识,学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得,而教员只需对学员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辅导即可,计算机成了教员的“助教”,学员获得了无数可供选择的“教员”,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改变了实践性教学手段。对军事教育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军事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实践性教学在军事技术类院校教学和军事指挥类院校教学中的比重都很大,因此,实践性教学的效能如何,对提高军事人才的培养质量意义重大。传统的实践性教学手段大都是现场作业类,如军事技术性人才的实践性教学是进入实验室,获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军事指挥类人才则是到实地开展战术,指挥和作战保障等训练课目,指挥员上战术训练场练战术、练指挥,参谋人员在室内进行参谋业务技能训练是机械化军队的一大训练景观。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虽然实战性较高,但训练效率和训练投入往往较大,以无法满足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素质的要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模拟训练系统与传统的训练手段相比,其科学性、经济性、真实性、交互性、可重复性、前瞻性、实时性和可控性都较强,是信息时代提高教育训练效能的有效手段。随着模拟仿真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虚拟真实的训练环境已成为可能,在这种身临其境的训练环境中,学员成为参与者,可利用自然的行为方式进行学习和训练
第2个回答  2019-11-12

要:本文论述了军事课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针对新时期国防教育对青年学生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意义。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军事课
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你可以试一下。
第3个回答  2021-01-03
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4个回答  2019-12-22
大学生参加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的意义和必要性我们是生长在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建设勇往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在和平中快乐的成长,父母把我们从天真浪漫的的童年时代小心翼翼地扶我们走过来,在温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