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屠杀徐州这件事情当中,从古至今都有许多记载。但在这些记载当中十分零散,而且也充斥着矛盾。
在史书当中记载着屠城就是攻下城池的意思,细看多种资料解释到曹操十大屠杀的9次当中,唯有徐州这一次在汉书记载中太过于详细,这也以至于各种真实错乱的事情越描越黑,圆起来比较棘手,使得在这件事情当中存在着些许争议之处,本文将试谈曹操屠徐州的一些争议之处。
一:一个在诗中忧民情怀的人为何会去屠徐州
1:动机何为?
首先我也觉得曹操是个人性很复杂的人,他的诗作基本全部忧国忧民关切民生,但同时屠城滥杀也堪称三国之最,至于求贤若渴,因为不听话或者怠慢等因素,杀了的名士也不在少数,陈宫不就是让曹操杀边让给气跑的么。
军队屯田也是一大创举,但不客气地说屯田也是在压榨劳动力,至于现代人口中的一块遮羞布"曹操当了一辈子汉臣",但曹操同时也说过"孤愿为周文王",那周文王是不是商的忠臣?
话说回来,这样一个在诗作当中都表现自己忧国忧民情怀的人,为何会去屠杀徐州城?曹操的父亲死了,而他的死是陶谦指使的,要么是陶谦的部下所为,总之和陶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后汉书陶谦传》:里面就有说到曹操是为了为父报仇而讨征徐州的——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
但这个原因似乎在《后汉书应奉传》中又不成立——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应)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逆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2:动机相互矛盾
按照后文所写到,曹操父亲的死是由于受到陶谦的指使,往下推理来看曹操屠徐州好像似乎也有点道理。在三国志当中至少有两次描述到曹操陶征陶谦至少有两个回合,而在《世书语录》当中记载的则更加详细。
而且这些书籍都表明了,曹蒿死于泰山一带,最后也说明了曹蒿在琅琊避难当中而被杀,则强调了他是有意投奔曹操的打算,但却不幸在泰山一旦被杀,这几份史料当中都有互相矛盾和无法验证之处。
首先个人认为《应奉传》当中的缘由和解释都比较容易让人信服——曹蒿由琅琊进入了泰山,打算投奔儿子曹操,然后,泰山华县、费县二县士兵杀曹嵩,取其财物;于是,愤怒的曹操出兵击陶谦,所过多所屠戮。
总之就是自己的父亲死了,为父报仇而屠杀徐州。那么曹操真的屠杀了这么多人吗?甚至是泗水为之不流了吗?
二:曹操一生的污点,但真有此事?
1:不要因时光久远而倒说黑白
还是会不少人认为曹操这个人是很喜欢屠杀的,其实按照历史记载来看,许多关于曹操屠城的事件都经不起推敲。
就好比说屠徐州,曹操征陶谦,拿下了徐州,说是杀了很多人,有的史书上说双方交战死者万数,也就是双方死的人加在一起可以当1万来数。
但是后面的史书再继续写下去的时候,把这两个是颠倒了过来,就变成了数万人,再到后来变成了数10万,不断的添油加醋,也写出了泗水为之不流这样一句话。
如果说没有按照任何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动机来分析作战原因呢那肯定是胡扯的,按照当时的徐州来说太平时间他的总人口,也只不过有40多万人,而曹操又从哪里找到几十万人来,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在进行集体屠杀呢?
曹操屠杀徐州定有此事,但存在的争议上不仅仅是屠杀的原因,而且还涉及到屠杀的人数是否与老百姓有关?
"屠"字的古意在唐朝之前和现在的意识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屠杀二字都用在工具上来称颂将军,如果放在实战上的话,并非是屠杀百姓一般屠杀的都是敌军和将领。
屠城的意思,就是指攻城时或者之后伴随着少量的杀戮,但由于屠杀的敌军越多,所受到的攻击也就越大,所以这导致了,克城逐渐褒义化,屠字的意义也有所不一样。
刘邦屠咸阳,陈汤屠城,乐毅屠城,黄盖屠城等等,这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人把屠城当做功绩写在上表或诏书上。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曹操当时下令说道"围而后降者不赦",这一个军令并非能作为屠杀百姓的证据。
仔细品道这句话,原因有两点,第一很明显,这个战令肯定是针对于军队的,手无寸铁之力的平民百姓,程昱还是曹操等相关记载,这些军令都是针对于军队,而并非百姓。
第二就可以看出这个军令其实是一个软性命令,只要愿意服从和投降,都愿意放出一条生路。
【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於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
这些都是描写被包围之后投降,曹操并非没有一点点悲悯之心,实际上对于常超颁布的军龄来说,本身就是为了减少杀戮,并非要大开杀戒。
正如陈昱所说,以示威天下,开启利路,使不尽于围也。少量的杀戮只是为了示威,也希望你们能尽早的投降。
屠柳城是屠杀百姓的说法。但在后面来看曹操所谓的屠城,确实并非是屠杀百姓。屠柳城,屠宛城,这一系列的修饰词语都明显是在称颂曹操的战功。
而且按照史书记录当中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曹操在这次"屠杀"徐州的战役当中,还接纳了20余万胡汉降者。
徐州大屠杀的争议,只不过是对徐州大屠杀的死亡人数有争议,还有曹操的屠杀动机有疑点,而对于曹操屠徐州是无争议的。
曹操屠城本来古往今来一直都是无争议,但毕竟白子黑字写着的内容实在矛盾的地方太多,也因为当时曹操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杀戮,当地的百姓有不少存活下来的,硬生生的说出成了曹操血洗徐州。
三、历史上的大人物必定有功也有过
1:人生的最大污点在不断的被"重写"
曹操者引用史料大部分出自后汉书,后汉书这方面的记载大多都是抄三国志或者是续汉书,当时的范晔也会自己添加一些"细节",但这就很容易出现疏漏,里面也掺杂着许多矛盾点。
就比如在后汉书当中描写到,曹操父亲死亡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这也成为争议之处之一,而正是这件事情是后面曹操屠杀徐州的动机。
但在前面范晔自己写的都非常凌乱,理不清头绪了,对于后面常常所做的一切行为,也出现了许多矛盾点。
另外,史料相矛盾是常态,州之战细节之记载不同,不能作为否定整个材料来源的真实性。
不然资治通鉴记载也和后汉书不同,意思资治通鉴也不用看,就看三国志,然三国志陈寿只用完全确定的材料,失之太略,史家公认,如果光看三国志,那是很多事都搞不清的。
我一直认为曹操屠徐州是存在的,可是我是遵从三国志记载的。资治通鉴本身就是收录编辑为主,司马光也是抄的前代史书,所以后汉书的问题也会抄下来一些(当然,司马光也修复了一些问题,比如关于难民的归属,)
2:屠杀无疑是个"伪命题"
而且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攻克邺城后,就已经急忙问不下得到了多少人口,"得到"二字,就可以看出大屠杀的可能几乎为0,无疑是想征服当地百姓以及军队,所以以此来看,曹操多次屠杀本来就属于一个伪命题。
再说回徐州这个问题,很明确,对于曹操个人而言,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多变之人,很多时候都会把个人情感置于国家之上,这也是他个人的一个致命点。
当得知父亲被害之时,他的心里最多的就是报仇,但在征讨陶谦之后,心中怒火即便没有全灭,但也已经削了一半,如果更要把这种怒火牵制到百姓,无疑是颠覆人性。
对曹操本身而言有过很多机会,甚至很大的机会实现统一的局势,但他都没有把握住机会。
其中被仇家冲昏头脑之后屠徐州,大失民心,造成了日后徐州反复失守,在这一方面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也成为了后人评判他个人的一个切入点。
所以曹操从起兵屠城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不可能靠自己这一代人完成向秦始皇和光武帝那样统一天下的功绩。
曹操一生的失败远不止赤壁之战这一次,那些隐形的原因无法直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都是事后的解释和战术上的指挥以及安排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也与作战指挥个人有着很大的联系。
曹操不是嗜杀之人,屠戮徐州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
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弟弟曹德还有其他的家人被徐州牧陶谦和其手下杀害,可以说有血海深仇,所以曹操要为家人报仇,屠了徐州。
曹操攻打徐州屠城是为了报仇泄愤吗
4.曹操攻打徐州并屠城,也与他试图构建的政治形象有关。通过展现自己为父报仇的决心和行动,曹操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自己忠孝并重、英勇果断的形象,这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对增强其政治合法性和吸引人心有着积极作用。曹操攻打徐州并采取屠城的行动,既有其个人情感的发泄,也蕴含着深远的政治和军事考...
曹操为何会去屠徐州?
其中被仇家冲昏头脑之后屠徐州,大失民心,造成了日后徐州反复失守,在这一方面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也成为了后人评判他个人的一个切入点。 所以曹操从起兵屠城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不可能靠自己这一代人完成向秦始皇和光武帝那样统一天下的功绩。 曹操一生的失败远不止赤壁之战这一次,那些隐形的原因无法直接...
曹操为什么要下令斩杀徐州男女老幼,鸡犬不留?
一、曹嵩富甲一方。曹操出生于官宦世家,是非常有钱的,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汉灵帝时期,担任太尉职务,所以官位比较高,能够富甲一方。曹嵩退休之后,要回到安徽老家去,当时天下比较乱,曹操又在北方征战,于是曹嵩就带着万贯家财,路过琅琊躲避战乱,之后又从琅琊出发,去中原投奔曹操。二、曹嵩一行被杀。
曹操伐陶谦,很明显都已经胜利了,可为何最后又要屠城呢?
个人认为曹操屠城的原因有两点:一为报杀父之仇;二为震慑天下。一、据说曹操的父亲曹嵩带着家眷一百多口人要到兖州去投奔曹操,途中经过徐州的时候,当时的徐州牧陶谦为了讨好曹操,就派了手下的一个将军带人去护送曹操的父亲,毕竟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狠人了,陶谦也是希望自己这时候抱大腿还不算...
曹操不是嗜杀之人,为何要屠戮徐州?是为父报仇吗?
不要说屠戮徐州,当时的曹操恨不得将青徐四州都屠了。刘备伐吴的心情想必与曹操屠戮徐州如出一辙。什么是英雄?什么又是奸雄?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英雄,只有被仇恨,和愤怒只配的“人”。曹操屠戮徐州城的行为天理难容,人神共愤,所以曹操会背负奸雄的骂名永生永世,但若换作是你的父亲、弟弟被...
曹操屠徐州的原因
既然来给人帮忙,就不能看着人家挨打不出力。刘备率军与陶谦的部将曹豹在郯城东边合力截击曹操,想给他来一个以逸待劳,希望能以此遏止曹操的攻势。但战斗的结果了无新意,胜出者又是曹操。每战必败的陶谦要抓狂了。他打算跑到老家丹阳避难,尽管这会给家乡父老带去灭顶之灾。就在徐州人民快要绝望的...
历史上曹操两征徐州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为父报仇?
《三国演义》里说“报父仇曹操兴师”,好像曹操征徐州、屠城就是因为陶谦害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其实如果分析当时天下诸侯割据的背景,就会发现曹操征徐州不仅仅是为父报仇那么简单,因为曹操、陶谦当时分处袁绍、袁术两个敌对阵营。历史上的陶谦并不是《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谦谦君子、忠厚老实之人。陶谦...
曹操为什么要屠徐州?
初平四年秋,曹操以报杀父之仇为名,贸然进攻徐州,纵军屠杀数万人。其实曹操屠城次数很多的,报杀父之仇只是借口。《三国志》有些避讳未写,须综合其他数据,拼出全貌。 诛三族不算,光屠城纪录,至少有下列各项: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攻陶谦,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
曹操屠徐州并不是为了给父亲报仇,那究竟有什么原因?
曹操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震慑其他诸侯,树立自己的威信,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陶谦杀了曹操的父亲。 其实在战争时期,有很多屠城的事情。但一般诸侯是不会轻易屠城的, 除非是那种弑杀之人,曹操虽然残暴,但是屠城这样的事他只是偶尔才会干一次,陶谦杀了曹操父亲这件事的确让曹操非常愤怒。曹操是三国时期...